《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時下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的《希望的大地》是一部兼具寫實主義和浪漫風格的史詩大戲。該劇用“小人物,大情懷”的表現方式展示改革開放三十四年偉大的歷史變革,可謂情到細處,叩人心絃。

《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如是說。看這部《希望的大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外兩部具有鄉土氣息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和《老農民》。只不過,與前兩部作品中的詩意、浪漫、質樸和感傷相比,這部劇中更多銳意進取、熱愛生活的調調。

細數劇中人物眾生相,既有一路摸爬滾打敢為天下先的先鋒企業家馬塵,也有類似焦裕祿一樣兢兢業業的創新型幹部董望春;既有在鄉村改革浪漫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農民田慶豐,也有敢說真言老一輩的學術專家吳文淵……正是這群“小人物”,各自在“大時代”中譜寫時代讚歌,推動歷史發展進程。

《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平心而論,細數熒屏,紀實題材現實主義力作並不多。在這點上反映改革題材的《希望的大地》播出委實難能可貴。楊錚飾演的馬塵詩意浪漫,更多務實進取精神。老戲骨李雪健演出了學術專家吳文淵寧折不彎的風骨。要知道,李雪健老師由於身體原因,聲音略顯沙啞,但在該劇中,李雪健老師帶著著助聽器,憑著出色的演技將一個耳聾老教授演得淋漓盡致。換言之,李雪健就是這部戲的定海神針,正因這他這部劇更顯得四平八穩。

與其他作品相比,《希望的大地》劇中角色塑造得很真實,人物心理描寫和內心戲表現得也非常到位。該劇開篇時,下鄉知青馬塵得知自己考上了大學,可以躍出農門,高興地給大家發糖要與柳瑩結婚。孰料當晚就得知自己因外公的背景無法入學。聽到教委工作人員要收回入學通知書的決定,他大驚失色,失望、絕望乃至發了瘋,甚至不顧一切地扒車南下,最終進了看守所。而之於戀人柳瑩,則冷靜地將通知書遞經工作人員,努力息止男友的情緒。相比馬塵的果敢、敢闖敢拼,柳瑩則是一個冷靜、穩重且認命的人。所以,歷經憂傷事件之後,她最終選擇了和吳蔚然結婚,和馬塵、蔚然等人共度難關。

《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該劇中,有一個橋段處理得非常詩性、浪漫堪稱經典之筆:馬塵和吳欣然靜靜地走在大街上,漫天雪花飛舞。吳欣然問男友:“你的花呢?”馬塵輕輕地抬起頭,揮舞著自己的雙臂,大聲地說“我就送你這漫天的雪花吧!”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這一切,世界如此美好,安靜、靜謐而和諧。浪漫的愛情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太多的衝動,更多足夠的感動。

縱觀全劇,無論是李雪健版吳文淵,林永健版田家旺,抑或巫剛版牛書記,均刻畫得真實到位,不失非常看點。

《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作為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大事件情繫三十四年發展與創新的“改革劇”,《希望的大地》中可謂佳句頻現,每一句都很有時代質感。譬如,吳文淵教授鄉下考察伸手和農村幹部握手,老農民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手,吳教授說了一句:“手上有繭,腳底有泡,身上有泥,這才是‘三有’幹部嘛!”而後隨後的劇情裡,入學後的“旁聽生”馬塵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土地改革時,擲地有句地說了一句:“讓農民在士地裡刨出希望的突破口”。此句看似簡短,實則一句中的,道出本質。

斯如馬塵所言“這就是中國大變革的突破口”,中國的春天來了,春天的步伐誰也攔不了!所以,學生畢業時,馬塵這樣說了一句:“乘歷史大勢,走人間正道”,這句話,亦是馬塵奮鬥生涯中一直謹遵的座佑銘。

《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好的政策是讓農民從土裡刨出希望!斯如《希望的大地》中農民領頭羊田慶豐那句話糙理不糙的經典臺詞:“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好的政策是讓農民從土裡刨出希望。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此言不繆,巧妙點題。

《希望的大地》:譜寫時代讚歌!奇蹟,它在於永遠不放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