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業“馬太效應”明顯,市場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

石材行業新一輪洗牌正在加速進行。據中國石材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規模以上石材企業的數量在2017年末達到最高峰值後,自2018年伊始一路減少,到2018年末共減少452家。2019年8月末規模以上企業的數量2683家,較2018年末減少392家。

記者採訪發現,規上企業銳減的主要原因在於資金鍊斷裂。中國石材協會秘書長齊子剛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增長模式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傳統石企的經營模式難以再持續,行業“馬太效應”更加明顯,石企競爭日益激烈,市場資源將更加向龍頭企業集中。

石材業“馬太效應”明顯,市場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

無塵現代化生產車間

石企兩極分化日趨明顯

日前,齊子剛在做2019年國內石材行業分析會上,給出了這麼一組數據:2019年8月末,規模以上企業中虧損企業190戶,比去年同期增加26戶,比上年末減少29戶;本年累計虧損額4.8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5億元,同比增長38.52%。虧損企業面7.1%,比去年同期增加0.97個百分點。

“從數據不難看出,現在中小石材企業虧損居多,行業兩極分化非常明顯。”齊子剛說,如果中小企業還繼續孤軍奮戰,沒有改變增長模式的話,未來會更加艱難。而綜合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可能會獲得更多優勢資源。

日前,記者來到福建省華輝石業股份有限公司,其業務室牆上的排期表密密麻麻,訂單交貨日期排到了明年五六月。華輝股份副總經理潘小毛告訴記者,華輝目前只跟央企合作,雖然合作週期長,但有始有終,走完流程,一分錢都不會少給。那些有欠賬、賴賬前科的裝飾公司,基本不考慮。

而作為福建省第一家人造石企業,福建鵬翔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再生石,不僅涵蓋產品種類多,應用範圍也極為廣泛。創立13年來,規模不斷擴大,年產值逐年攀升,而且經過逐年投資和升級改造,企業生產技術在行業內也名列前茅,現階段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佳,處於產銷兩旺的局面,更成為華為等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

此外,剛剛登上福建新聞聯播的泉州華潤石業有限公司,也向外界交出了一份驕人的成績單。過去一年,華潤石業石材進口量達5000多個標準櫃,主要來自葡萄牙、土耳其、埃及等多個國家,石材成品出口量達600萬美元以上,主要銷往北美、中東等地區。

得益於對石材行業和應用市場的深刻理解以及規模化資源聚集優勢,石材龍頭企業保持穩定增長。石材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向龍頭企業集中。而中小型企業則是在行業巨頭和獨角獸企業的夾擊下謀發展。

南安市海波石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江闖告訴記者,他們工廠不對外加工,但家裝和工程都有承接。“有欠款的工程都不接,所以今年工程訂單量明顯減少,大概再過半個月,最後一單就可以交貨,放假回家了。”江闖說,今年行情不太好,放假就早一些。等明年有單了,再開工,具體開工時間未定。

無獨有偶,位於石井中泰集控區的南安市藝橋石材有限公司,也正在做最後的生產衝刺。藝橋石材總經理盧中華坦言,往年訂單量較多,都是要過完“尾牙”之後,工廠才放假。“今年,訂單沒排得那麼滿,應該會提前放假”。

業內人士白利江告訴記者,目前石材業已呈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未來行業仍將延續這種趨勢。這裡的資源包括資金、客戶資源、政府資源等,小企業面臨資金壓力,客戶資源進一步向大企業集中。同時,大企業獲取政府資源的能力遠遠強於小企業。

石材業“馬太效應”明顯,市場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

鵬翔再生石館

品質是企業發展分水嶺

在鵬翔實業董事長王少芳看來,企業沒有與生俱來的實力,有的只不過是對品質一如既往的堅持。

王少芳坦言,為了堅持品質,鵬翔也曾渡過多年非常孤獨的日子。“別人是拼命降低成本,先打死競爭者。而我們鵬翔是想,怎麼做得比別人好,賣得比別人貴。”在鵬翔成立的13年時間裡,他始終圍繞著怎麼讓企業不倒閉在一直創新,一直提品質。

說到品質,除了需要好的原材料,還需要好的設備才能實現。王少芳笑言:“鵬翔對生產設備的投入,不是誰都捨得的。一條水磨石的生產線就得1000多萬元,都可以辦一個廠了。”

令他深感自豪的是,鵬翔每年幫助石材行業消耗了100萬噸的石粉,並把做成的再生石產品銷往120多個國家。王少芳說,有了這麼多客戶,他們提出的種種要求,形成了一種很好的“倒逼機制”, 促使鵬翔在產品質量監管上完善制度。

除了鵬翔,但凡越做越強的企業,對品質的要求都極為苛刻。華輝也不例外。潘小毛說,多年來,華輝一直在工藝技術上下足功夫,因為只有工藝技術好了,才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只有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並贏得更多的客戶訂單。

“華輝承接的項目多是各地的地標性建築,不僅石材面積大,而且對工藝要求極高。”潘小毛說,好質量需要錢,壞質量需要更多錢。與其為壞質量買單,不如花錢為品質背書。

據介紹,華輝從成立至今,對設備的投入相當捨得,並始終相信,唯有好的設備才能生產出好的產品,因而對於動輒百萬元的意大利進口設備,也依然毫不手軟。同時,為了保證生產和安裝品質,每一個工程項目,都有專業的團隊對接,直到交付甲方為止。

而在“生意不太好做”的大形勢下,華潤石業始終堅持品質,專注做好擅長的事,為客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從產品的試製到工藝調試再到量產,工藝和設計形成閉環反饋改善系統,使產品質量在源頭上創造,在工序中產生,從而達到降本增效成果的最大化。

華潤石業董事長黃慶達也告訴記者,華潤的目標是做到一樣的產品質量,華潤的價格相對較低;一樣的產品價格,華潤的質量相對較好。

石材業“馬太效應”明顯,市場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

不少中小規模石企轉型做貿易

不同發展階段採取不同戰略

企業的成功,貴在與時俱進;企業的成功,是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做對了事。

潘小毛認為,華輝能夠較好地應對當下形勢,很關鍵的一點是,能夠認清企業發展階段,並調整經營與管理的側重點。優化產品、優化組織和優化資產,並確保資金鍊健康。

“早在幾年前,因為經濟下行,作為房地產下游產業的石材行業亦出現疲軟,當大家都在等著變好的時候,華輝已開始加速相關渠道建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慶幸的是,這些改變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才能讓我們比較從容地面對現在的局面。”潘小毛說。

面對中美貿易摩擦,行業內一些人都在為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的鵬翔再生石捏冷汗時,鵬翔卻表現得異常的沉穩。或許這並非第一次面對,又或許是已經做好了應對準備,這一年裡,鵬翔不但沒有出現大家擔心的一落千丈,反倒實現了華麗的逆轉。

鵬翔實業國內營銷中心事業部總負責人何佳鶴告訴記者,過去美國的確是鵬翔的主戰場,但這不代表鵬翔就放棄了其他市場。事實上,鵬翔的產品賣到了全世界120多個國家。近年來,也一直在深耕東南亞、歐洲市場和轉型做國內工程。所以,即便中美貿易摩擦,對鵬翔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此外,鵬翔也是石材行業較早進行內部改革,並實施事業部獨立核算制度的企業。王少芳坦言,企業能夠躲過時代的利刃,靠的並不是所謂剛剛好的運氣,而是未雨綢繆的智慧。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進行變革。2014年,鵬翔就開始推行事業部制,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說法——阿米巴管理模式。每個事業部作為一個獨立的利潤中心,按照小企業、小車間的方式獨立經營,以此調動幹部員工的積極性。”王少芳感慨道,不可否認,在推行的前期,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但現在來看,如果沒有當初的執意而為,也不會有今天的鵬翔。

鵬翔花了3年時間才完全推行事業部制。現在,鵬翔擁有石英石事業部、工程運營事業部、原材料加工事業部、國內營銷事業部、進出口事業部、品牌運營事業部,鵬翔石材城事業部、崗石事業部等八大事業部,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各事業部不僅能夠實現高度專業化,快速對市場作出反應,同時也增強了鵬翔的內部活力。

石材業“馬太效應”明顯,市場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

華潤企業和潤大理石三廠

學習是致遠的原動力

在之前的採訪中,記者發現,但凡發展快速的企業,老闆都是特別主張學習並帶領員工學習。這種自上而下的學習熱潮推動著企業不斷向前。王少芳和黃慶達就是這樣愛學習且積極帶領員工一起去學習的老闆。

“企業決策者不學習不行,不學習決策就會落伍新時代。但是決策者光顧一個人學習也不行,要讓員工一起學習。否則,員工跟不上節奏,理解不了公司的戰略決策,更沒有員工能幹新時代的活。”黃慶達說,自己是2011年開始到外面專業的機構學習,次年就開始將員工送出去學習。

據瞭解,從2012年至今,華潤共輸送了80多位企業中高層外出培訓,每年投入培訓經費超百萬元。僅去年12月,華潤就花了100多萬元,邀請行動教育的導師到水頭給華潤企業的中高層進行《全面預算班》培訓。

“要是人才不夠用的話,那一定是投入不夠。如果企業需要10個,我就培養20個。”黃慶達從不認為自己培養的人才離職了是一種背叛或者傷害,他覺得這是華潤的光榮——為行業培養了人才。“對員工進行系統化的培訓,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經歷。不能因為擔心員工流失,就不做了。”

無獨有偶,2009年王少芳就去廈門學習企業盈利模式。去年,盈利模式在廈門開課,他又去複訓。他坦言,整個鵬翔的運轉模式,跟盈利模式息息相關。但單獨他一個人知道,整個團隊沒有深入瞭解是不行的,因為鵬翔現在實行的是事業部制。

“我們不可能讓全部員工去學習,至少事業部的高管都要參加,有些思路才能暢通。”為此,王少芳打了個比方,以前作為企業老闆,就像一個燒煤的火車頭,拉得很累;現在整個團隊跟動車一樣,每一節車廂都有動力,推著動車行駛,而動車頭只是把握方向,這樣就輕鬆許多了。

在他看來,老闆是車頭,推動力來自各個事業部,這樣跑起來才快,才輕鬆,而且又穩。

石材業“馬太效應”明顯,市場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

中小石企急需轉型

伴隨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中小石企是否還有春天?白利江告訴記者,聯營或者差異化經營,再或是轉型,對中小石企而言都是不錯的出路。

在眾多中小石企轉型案例中,南安雲錦石材有限公司無疑是成功的一個。雲錦石材總經理高成海曾從事石材生產十幾年,但近些年工程欠款嚴重,融資又難,對於雲錦這種中小規模的石材加工型企業來說,實在苦不堪言,故而轉型做貿易。

“做貿易,相對加工簡單許多,不用去擔心能不能按時交貨,也不用擔心欠款。只要選對品種,就成功了大半。”高成海說。

轉型做貿易的還有海波石材,江闖告訴記者,海波石材現在是工程和貿易兩手抓。“自己有工廠,對做貿易來說,也有一定優勢,至少可以保證加工品質和工期不受影響”。

當然,也有不少中小企業開始差異化生產,比如做精做專超薄工藝。南安市克勒迪石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紹雄曾做了20多年的石材,但一直都是把石材用於牆面鋪貼等,加上近些年工程欠款嚴重,他起初純粹想另謀生路。但做了大半輩子石材,不想就此放棄。

於是,從2016年開始,他逐漸將重心轉向石材工藝品方面開發。去年,克勒迪突破了大理石的超薄技術壁壘,無須任何底材複合,就能做到3.5毫米雙面光,在廈門展期間,一經展出,就接了不少外貿公司的訂單,開始批量化生產。

據介紹,目前3.5毫米超薄板,克勒迪可以做到1.2m×0.6m,將不再侷限於小件家居用品,也可以運用於多邊形桌子等產品上。這對中小石材企業來說,無疑是其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突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