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打“持久戰”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彤旭)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對具體工作任務進行全面部署。

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打“持久戰”

中國商網 供圖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是不可逆轉的客觀發展趨勢,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伴隨老年人口快速增長,我國養老服務規模不斷擴大,養老機構數量超過3萬個,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數佔比約50%,總養老床位數超過735萬張。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與養老服務快速融合發展,一大批企業在機構、社區、居家等各細分領域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國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抓住戰略機遇期,做好先手謀劃,將人口老齡化挑戰轉化為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積極因素。

規劃明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目標,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基礎持續鞏固,財富儲備日益充沛,人力資本不斷提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產品和服務豐富優質,社會環境宜居友好,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順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2022年,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

在發展路徑方面,規劃強調,要按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管長遠的制度框架,制定見實效的重大政策,堅持積極應對、共建共享、量力適度、創新開放的基本原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

中國老齡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表示,從老齡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交互作用看,未富先老、未備先老、未老被老等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我國老齡化進程與轉型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交織,應對的任務更為繁重。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道路。

規劃從五個方面部署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具體工作任務。

一是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通過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通過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提高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確保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人力資源總量足、素質高。

三是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四是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撐力度,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和應用。

五是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治環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構建家庭支持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形成老年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在文化傳統方面,我國具有歷史悠久的孝道文化,重視家庭親情,這些優良的文化基因為引導和動員個體、家庭和社會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李志宏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