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清朝大臣劉墉,是一個怎樣的人?

庭州行者


先說明兩個問題,劉墉不是宰相,劉墉也不是羅鍋。劉墉更不是御兒殿下。在《君臣鬥》裡的劉墉是假的是相聲裡誇張,與歷史的上的劉墉天地之差。根本不是一個人。

提及劉墉就不得不說起其父劉統勳,劉墉不是宰相,劉統勳卻是乾隆一朝實打實的宰相,劉統勳在雍正初年入仕,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等要職。劉統勳最終官至極品, 是乾隆朝前期漢臣之首。乾坤三十八年去逝,乾隆追授太傅,諡號文正。而清朝開國近300年諡號文正不過8人。

從這裡看得出來,劉墉是官二代起點很高。但就個人能力而言,比其父劉統勳差得太遠,乾隆對劉墉印象和重視程度也差的很多。劉墉,字崇如,號石庵,清朝中期四大書法家之一,大學士劉統勳長子。出身於名門望族宰相之家。乾隆十六年入仕。從翰林院庶吉士做起、歷任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最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

對劉墉一生影響最大的就是在乾隆二十年,由於其父劉統勳因定西將軍永常哈密兵敗問題受牽連被罷官抄家,此事對34歲剛剛入仕劉墉影響很大。從此以後不介入軍政大事,遇事莫能兩可成為劉墉處事原則,但劉墉也找到讓乾隆重視和的方法,那就是文字獄。在劉墉擔任太原府知府和江寧府知府的時候,大肆緝拿“文字獄”的罪犯,此舉使得乾隆“龍心大悅”覺得劉墉 勇於任事。是一個值得“培養”幹部。劉墉在擔任太原知府的時候,因為下屬貪汙犯有失察被判處極刑,後被乾隆赦免。劉墉從此以後就徹底不管事了。

而劉墉從來就沒有和和珅進行“政治鬥爭”也沒有任何衝突。而且劉墉和和珅私交不錯。二人根本沒有任何交集。劉墉比和珅大三十歲。簡直就是兩代人,二人的官職更是差的很多,34歲的和珅在乾隆49年已經是吏部尚書。劉墉不過是主管國子監事務(當年轉任直隸總督)。在劉墉任期不斷受到乾隆的申斥,可以說不受乾隆待見,如果說劉墉為官的能力只能說是世俗圓滑,諂媚討好,沒有風骨。但為官清廉,做事勤勉而已。實際上不過是守家之犬而已。

在嘉慶二年,劉墉因資歷而非能力當上了體仁閣大學士,也算是當上了宰相。(嘉慶說是沒人了,才提拔劉墉)。嘉慶九年也就是1805年 ),劉墉病逝終年八十五歲。諡號文清。也算善始善終。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劉墉呢,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那個劉羅鍋的原形了,忠君、愛民、勤政,劉墉深受百姓們的喜歡,因此他也成為清朝官員中為數不多的活躍在熒幕上的人物。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今天主要從形象和為官兩方面進行介紹。

其實他並不是羅鍋,也就是說並沒有電視劇中演的那麼駝背

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個事情就是當時清朝選官的標準,有“身、言、書、判”四個方面,身就是指外貌形體,要能夠看的過去,言就是說需要口齒清晰,不然朝堂上回話的時候皇帝都能被你急死,書自然就是書法了,雖然不要求你是書法大家,但是整體上要能夠看的過去,判則是審判案子的時候要明辨是非。

劉墉是科甲出身,因此這身言書判四方面是必須合格的,不然怎麼可以名列當年科舉考試第五名,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劉墉一定不是羅鍋。

那為什麼民間會流傳劉墉是羅鍋呢?

史書記載,嘉慶皇帝曾經稱呼劉墉為“劉駝子”,可以見得那個時候劉墉確實有些駝背,不過當時劉墉已經是80歲高齡了,有一些駝背也是正常的,如果以此就判定劉墉從年輕開始就是羅鍋就又有一些不講道理啦。

劉墉的為官之道

劉墉出生在官宦世家,從曾祖父在順治年間成為進士開始,到他的父親劉統勳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雖然劉墉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劉墉在30歲之前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記錄,一直到33歲的時候,因為父親劉統勳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科舉考試,併成功獲得了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翰林院翰林的備選。

從乾隆二十一年開始的二十年期間,也就是劉墉參加科舉的五年後開始,劉墉一直都是被乾隆外放做官,擔任地方官期間,劉墉繼承了他的父親劉統勳的正直幹練,雷厲風行的性格,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並且劉墉不遺餘力的貫徹乾隆的旨意,查抄禁書,興文字獄,積極推行文化高壓的政策。

為官嚴謹

劉墉曾經做過提督安徽學政和提督江蘇學政,按照現在的官職來看,就是和現在省教育廳長類似,不過不同的是,學政不需要接受總督也就是省長的管轄,可以獨自開展工作,劉墉先後兩次提督江蘇學政,不論何時都是剛直不阿,十分嚴謹的,比如第二次擔任學政的時候,對考生把關嚴格,導致很多想作弊的考生最終不敢入場,放棄這次考試。

並不亨通的官運

雖然劉墉生活在官宦世家,但是官運並不是很旺,最早在翰林院做編修的時候,父親劉統勳因事獲罪,劉墉自然被株連而革職,進入了監獄,之後劉墉被外放擔任學政,因為表現良好受到乾隆青睞,提拔成為山西太原府知府,正在劉墉意氣風發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山西曲陽縣知縣段成功虧空的案子被爆了出來,劉墉也因為失察的罪名差點被咔嚓,後來產聽派劉墉區軍臺效力贖罪,一年後回到北京被分到了修書處這樣閒散無事的機構待了兩年,知道乾隆三十三年劉統勳七十大壽,乾隆加恩讓劉墉成為知府候補,於第二年,上任江寧府知府。

由此可見,劉墉的這段仕途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頗為坎坷。

為官之道從剛直不阿轉為滑稽模稜

劉墉升任知府後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做的也有模有樣,上任一年就做出了很多的成績,是難得的賢官幹吏,此後劉墉利刃江西、陝西、江蘇知府,乾隆四十五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在湖南期間,劉墉繼續整頓吏治,鎮壓反叛,盤查倉儲,不到兩年時間,政績斐然。

兩年後,劉墉被調回北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書房行走,這個時候,劉墉的為官之道就發生了變化,因為當時和珅炙手可熱,是乾隆身邊紅的不能再紅的人。

前幾年劉墉的官途還算順利,做到協辦大學時、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後來因為查案得罪了和珅,仕途就發生了一些變化,再加上乾隆五十二年,劉墉洩露了自己和乾隆密談的內容,被革去大學士職位,五十四年初,負責教授皇子們上課的上書房師傅們因為連天下雨而沒有上課,身為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竟然不管,等等一些事情,劉墉以前嚴謹的行事風格變了,變成了滑稽和圓滑。

嘉慶九年,劉墉去世,享年85歲。

結語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沒有像電視劇那樣駝著背,也沒有用一句話就將和珅玩弄於股掌之間,他回到京城之後,改變了以往嚴謹的為官風格,為了保護自己,變成了圓滑處世,不願惹事上身的老好人。可以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和當時清朝整體的政治時局有關吧。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劉墉與湯溪58年出生在山東的王謝貴族家族,世代為官,家風廉潔正直,其父劉統勳曾任軍機大臣宰相稱制,為官時期政績光鮮明顯剛正不阿,頗受乾隆皇帝的重用

在云云精良的家風之下,劉墉也成為了操行正直, 飽讀詩書之人,劉墉不但內涵涵養高, 其外在前提也不差,考古學家曾發明劉英生前的身高應該在1米9擺佈, 再加上清代選官,像貌端正也是標準之一, 而劉墉之所以被叫做劉羅鍋,則是由於他個子比較高, 長時間供著被寫字,致使早年緊張駝背,因此才有了這個名號。乾隆十六年,內涵和外部出席劉墉和第一個位置,

在對金石的考查中,從此開始了官海漂流的事業。在過去的幾年裡,由於他的親戚的參與,許多荔枝福體大學和其他職位都受到了皇帝的批評和降級。但是,他不怕強權,行為高尚廉潔,為群眾做事的精神使他在法庭上立於不敗之地。而在劉墉圍觀的過程當中,不得不提一個人,她便是乾隆時期著名的貪官和珅!儘管劉墉由於剛正與拍須溜馬的和珅常常看法和睦, 但圍觀還需要圓滑處世的道理,劉英還是懂的。有一次,乾隆皇帝與劉墉一完過後俄然問劉墉,

你的相貌是什麼?”劉文“回答,手拿開!乾隆對劉墉說,這個十二生肖根本不在黃道中,你在愚弄我!劉墉說,由於皇上屬馬臣,怎樣敢與皇上同樣的,以是陳只好說自己屬相是驢。乾隆皇帝一聽,大喜,被人提拔,原來便是慶幸,並且這件事也說明了劉墉反應機敏,邏輯嚴密,是個有才智人。因而乾隆帝當馬上劉墉連升三級,適量的世故服軟,不過是一種自保或許解決題目的方式,在原則性問題上留用還是從不讓步的。在宮廷中,劉墉對皇帝常用的一種委婉的方式告訴了他的身體。

雖然乾隆最喜歡的信不能懲罰和珅,但至少和珅好到足以交出一些盜用的錢。到了嘉慶帝在朝時,也恰是劉墉不畏強權,將和珅及其翅膀罪惡逐一查明,終究大貪官和珅才得以在嘉慶四年時被判處死刑。嘉慶九年,85歲的劉庸在家中作古,縱觀劉墉終身,他是不完美的,還一度由於種種錯誤而被乾隆荒涼品評,但總的來說劉雲還算是一位做實事的好官。





V587累


看多了紀曉嵐與和珅的二人轉,現在又翻出前輩劉羅鍋來說事。

我們對於劉墉的映像幾乎都來自與《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但戲說畢竟不是史實,我們來看看真正歷史上的劉羅鍋吧。

其生平幾乎與乾隆平行(小十歲),乾隆十六年的二甲第二名進士,相當於總成績第五名(一甲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傳言其本來列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而被降格,因而與狀元失之交臂。也有說話是形容醜陋,彎腰駝背而不符合大眾審美而降到二甲第二名,但不管怎麼說都是非常了不起了。

從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可以說是“平平無奇”,歷史記載也無相貌具體描述,因此說他醜基本是沒有根據的。

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而成為“劉羅鍋”說法的出處,不過劉墉當時已是年屆80歲的老人,有些駝背彎腰本在情理之中。

劉墉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祖輩數代都是進士出生,父親劉統勳(《天下糧倉》主角)更是官至、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換句話說內閣、南書房和軍機處這幾大清朝名義或實際上的中樞機構都去過,說幹過宰相也沒錯。

但劉墉肯定沒幹過宰相,自從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一職,從此“宰相”一職從歷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內閣”這樣的中樞機構,相當於宰相兼秘書班子。

沒有了這個官,誰還能當得上呢?

劉墉劉宦海沉浮五十餘載,幹過的領導職務有江蘇學政、湖南巡撫、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左都御史等,從地方到中央,從教育考試、到紀檢和人事,也曾在內閣和南書房掛職,幾乎幹遍了大清國官場個個角落,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就是沒有進過軍機處,換句話說,他連宰相的門邊都沒有摸到。

皇帝秘書辦公間--南書房

在正史上,他和紀曉嵐一樣都遠遠不是和珅的對手,史載,劉墉“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後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時候,主持抄家並審判的恰恰就是這位劉羅鍋大人。


涼州七里


乾隆讓劉墉跳河自盡,劉墉接旨卻只回家洗了個澡,結果如何?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部叫《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在電視劇裡,劉墉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經常將和珅鬥敗。乾隆皇帝看著他們倆在那鬥,就像看大戲似的,每次都很開心。而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個故事,便是劉墉智鬥和珅的故事。具體什麼事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有一次,和珅玩心大起,跟乾隆商量著愚弄劉墉。於是乾隆就命令劉墉去跳河自殺,想看看劉墉會怎麼辦。畢竟,有句話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劉墉接到聖旨之後,倒也乾脆,直接謝主隆恩後,就退出去了。乾隆趕緊找人跟著劉墉,看他下一步會有什麼動靜。隨後就跟和珅兩人開始下棋等待結果。

再說劉墉接到聖旨後,便徑直回了家。其夫人看到了聖旨內容後,便開始哭泣。但劉墉卻鎮定自若的很,先是痛痛快快地洗了個熱水澡,完了才告訴夫人自己的應對之策,夫人一聽破涕為笑。便馬上按照劉墉的吩咐,帶領著幾個下人,去院中大哭去了。

而這邊,乾隆正與和珅下棋,興致正盛。突然剛剛派出去的下人稟告,說從劉墉家裡傳來了很大的哭聲。乾隆一聽,心裡一驚,難道劉墉真的去跳河了?原本是個惡作劇,若真的因此害死劉墉,乾隆可要悔死了。

正在乾隆懊惱的時候,劉墉卻拖著溼漉漉的衣服進來下跪交旨。乾隆心裡鬆了一口氣,卻立馬板起臉來問他:“不是命你跳河自殺嗎?”劉墉不慌不忙的回答:“臣的確接旨後就去跳河了,但是剛跳進去,就遇到了屈原。屈原問臣,是不是碰到了像楚懷王一樣的昏君,臣給他解釋了半天才上來的。”

乾隆心有不悅,惱怒著問道:“你如何解釋的?”劉墉繼續說道:“臣說自己只是失足落水而已,當今皇上可是難得的明君,楚懷王壓根比不得。所以為了避免損壞皇上的名譽,臣只得自己又爬上來了。”話剛說完,乾隆便衝劉墉豎起了大拇指,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因為他的忠誠給了他很多的賞賜,而和珅卻只能氣急敗壞的看著。

當然,這只是關於劉墉的一個小趣事,這個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實的還有待考證,但歷史上的劉墉也的確不是一個等閒之輩。劉墉字崇如,1720年出生于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是清朝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官至體仁閣大學士。1805年去世,享年85歲。此外,和珅也屬實是劉墉查處的。公元1799年3月,79歲的劉墉被嘉慶封為太子少保,奉旨查辦和珅,查出和珅20項罪名。和珅被嘉慶處死,家中被抄出贓銀八億兩。當時大清國一年的稅收還不到7千萬兩,所以歷史上才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


送歷史個救生圈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805年1月24日,劉墉在朝廷值完班,回家和一幫老哥們喝酒談心到深夜,期間一直精神奕奕。


送走客人,他坐在椅子上安然去世,享年85歲,時人記載說:


鼻注下垂寸餘,亦釋家所謂善解脫者。


劉墉這一生用倆字可形容:圓滿。


一個圓滿的人生,未必是沒有跌宕。沒有跌宕的人生只能叫混沌。


劉墉早年有過兩次九死一生的經歷。

乾隆十九年受父親劉統勳的牽連,劉墉被捕入獄,雖然乾隆很快起用了劉統勳,劉墉同時被赦免,但是初入官場的劉墉也體味了一把皇帝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


三年前他剛被乾隆皇賜恩蔭舉人,隨即又考中了進士,一時風光無兩。


三年後皇帝一個不高興就把他全家拿下,投進監獄裡去了。


這一次被抓,劉墉還年輕,也許感觸不深。


由於乾隆對劉統勳的信任,除了乾隆十九年的這次波折之外,此後十幾年劉墉的官路一直很順,從江蘇學政安徽學政一路當到江寧知府太原知府。


在為官期間他剛正不阿,秉公執法獲得了青天的美名。


乾隆30年,劉墉擔任冀寧道按察使,算是省部級高官了。


清朝時布政使官民政賦稅,按察使管理刑名,這倆是平級,等於一個省裡有兩個省長。


劉墉剛當上按察使,就遇到了人生大坎。

劉墉擔任太原知府時,有個手下叫段成功。


段成功在陽曲縣任縣令,後拉昇官去了江蘇,但是沒想到在江蘇犯案被抓,審訊期間又扯出他在陽曲貪墨一萬兩銀子的舊事,山西巡撫和其衷幫他把這筆錢彌補過去。


當時劉墉任太原知府,曾經催促過段成功把虧空的錢儘快補上,可見劉墉對於段成功的的貪墨劉墉也是知情的,他的隱瞞不報,讓乾隆很生氣,下旨:


劉墉系大臣之子,若與段成功有饋送情事,尤為罪不容誅


劉墉等一干人犯被壓回京城,刑部定的罪很重,斬立決。


乾隆對劉墉乾隆法外開恩,讓劉墉充軍邊疆。


乾隆這次法外開恩大約也和劉墉他爹劉統勳有關。


此時的劉統勳是乾隆的股肱之臣,絕對心腹。所以乾隆大約就是想教訓一下劉墉,讓他多一點歷練,知道敬畏,一開始大約就沒想殺他。


在邊疆呆了一年,劉墉被赦免回京,在京城當了一年多小官,就又被委以江寧知府。


經歷生死,劉墉越發熟稔官場規則。


乾隆四十一年,劉墉擔任江蘇學政,接到東臺縣監生蔡嘉樹狀告同鄉徐傢俬刻反清文字。


蔡嘉樹和同鄉徐食田有田產之爭,他懷恨在心,知道徐食田的爺爺徐述夔出版過一本《一柱樓詩》,他找來這本書之仔細研究,終於讓他發現詩集有悖逆之言,比如:


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
明朝期振翅,一舉去清都


蔡嘉樹如獲至寶的去衙門告狀。


江蘇布政使陶易認為他就是為了和徐家爭地:


挾嫌傾陷


嚇唬了他一頓,把他轟走了。


這時候劉墉正好來到江蘇擔任學政,蔡嘉樹就又找劉墉告狀,劉墉知道這是大事,乾隆對文字誹謗這事兒一直很重視,劉墉沒敢簡單處理,他把球直接踢給了乾隆。


劉墉把案子的所有文件呈送給乾隆,在奏摺上寫道:


既見此書,恐有應究之語


一個恐字用的妙啊,進可攻退可守,深的官場三味啊,就顯示出高超的官場生存技巧。


乾隆46年,劉墉升任左都御史,和和珅合作查辦山東巡撫國泰貪墨一案時,劉墉用盡力氣,化妝成道士明朝暗訪,掌握了國泰貪墨的鐵證。


劉墉親身嘗試過乾隆對貪墨的態度,所以他辦理這案子時,全力以赴不敢有一絲馬虎。


把國泰一案辦成了鐵證如山的鐵案。


知道老闆想要什麼,然後全力去完成,這大約是劉墉混跡官場的心法之一。


乾隆47年之後劉墉開始在朝廷為官,當京官的時候,劉墉表現出和在地方為官雷厲風行完全相反的風格,他每兩三年都要犯個小錯,不是祭奠孔子的時候少作一個揖,就是對皇子們的老師遲到早退不聞不問,疏於管理,乾隆總能抓到他的小辮子,對他嚴加申斥降級罰俸。


但是,每次被降級後不久,劉墉都會再獲升遷。


在京為官近20年,劉墉一直屹立不倒。仔細看看劉墉的乾的那些糊塗事,大多無傷大雅無關大局,大約就是一種自侮的手段而已,就像蕭何強佔民田,韓世忠拼命的向高宗要錢。


對於劉墉的小手段,大約乾隆心裡也明白,所以一直讓劉墉在中樞,他對和珅很寵愛,但是暗中未必沒有設下制衡和珅的棋子,比如劉墉。

乾隆死後,劉墉奉旨承辦和珅一案,他一掃之前糊里糊塗的狀態,迅速恢復成辦理國泰貪墨時那個精明能幹的劉青天,乾淨利落的把和珅送上斷頭臺。


劉墉處理完和珅,見嘉慶也是不喜歡臣子精明強幹,劉墉又迅速恢復了糊里糊塗的個性。


《嘯亭雜錄》說他八十多時:


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射人。


其實劉墉一直很精明,他是真的活明白的一個人,可以用兩個字形容他:


通透。




薛白袍


劉墉,在民間又稱為劉羅鍋,意指駝背,同時因為本身辦案公正,被劃分為剛正不阿的流派。但是戲文終究是戲文,劉墉的形象有些還是被捧得太高。

清朝錄取官員也是看臉,身小頭大者不要、身大頭小者不要、一肩高聳者不要和身形不正者不要。所以說劉墉乃是駝背,這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事實上,劉墉確實是駝背,但那是八十歲之後的事情,年輕之時劉墉也是身形端正之人。

劉墉為官清廉,這倒是符合史實。但是隻能說是前期的劉墉,在官場之上保持初心;後期劉墉可能是在官場之上沉浮太久,已經變成了一個精通世故圓滑的老油條。

令人奇怪的是,劉墉的仕途並非走常人之路。劉墉家庭背景也與戲文不符合,劉墉乃是三十歲之後步入仕途,但是並非是靠著科舉,反而是因為家族的庇廕。劉墉家族乃是真正的名門貴族,祖父為官清廉,父親更是官至大學士,其家族成員基本上佔據了朝廷的各個職位。但是劉墉是個例外,起碼在他三十歲之前,並未看到參加科舉考試的案例。

劉墉的官職也從一開始的學政向一方的督撫過渡。劉墉在上任期間,乾隆更是以詩相送,對其看重程度可見一斑。劉墉為政風格基本上繼承了父親的剛正不阿,在位期間,因為把關嚴格,為朝廷淘汰了不少蛀蟲。

正當劉墉以政績遷冀寧道時,前任山西陽曲縣知縣段成功虧空案發,劉墉雖然未參與,但終究是管轄範圍,導致劉墉被牽連,蹉跎三年。後又是因為父親功勳,再次被重用提拔。這一次,劉墉為政依舊是秉持初心,在任上對下屬嚴格使其不敢仗勢欺人,對老百姓更是愛戴一心為百信服務。同時劉墉打壓惡勢力,鎮壓反叛者,成績斐然。之後,劉墉駐紮湖南,兼管地方上的軍務以及政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戲文中雖然對於劉墉的政績有著添油加醋的感情存在,但是這其中也是建立在劉墉政績卓著的基礎之上,也不算太過分。而劉墉在影視劇中智鬥和珅的畫面,卻有所欠缺。

和珅專寵於朝堂之時,正是排除異己,壯大勢力之時。這時候的劉墉已經表現出了初期的為官圓滑,對於和珅的做法,劉墉更多是明哲保身,以及滑稽之態在和珅的朝堂上勉強為政。後期,劉墉對待政事越發散漫,這當然不缺發乾隆的態度。乾隆寵信和珅,致使朝堂風氣不正,劉墉才智無法施展。

劉墉擔任主考官之時,行為散漫,導致閱卷不嚴格;在對於人才舉薦上,更是明知後果卻一味縱容乾隆帝,致使朝堂風氣愈差;同時劉墉對待政事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書房七日缺師傅,劉墉也是密而不報。

所以,影視劇中的題材只是選擇了劉墉前半段的光輝事蹟,劉墉後期真正暴露出的政治弊端,卻是加以掩埋,實在是有些誤導世人。


小鎮月明


劉墉雖然身材猥瑣(駝背),但才華出眾,正直公允,機智幽默。歷史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可能就是依據他的原型創作的!


用戶1077158899093763


1996年,一部《宰相劉羅鍋》風靡大江南北,讓電視劇的主演們,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甚至連主題曲都著實的紅了一陣。劇中李保田老師飾演的劉墉形象深入人心,不過電視劇畢竟是戲說,歷史上的劉墉雖然是個好官,但遠沒有電視劇精彩。



1、劉墉出身

電視劇中的劉墉是山東人,家境看起來較為一般,甚至還進京趕考。真實的劉墉其實是妥妥的山東諸城名門望族,家裡世代為官,曾祖劉必顯為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在康熙朝為官,父親劉統勳最為出色,不僅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真正的位極人臣,死後諡號為“文正”,這是古代文官死後最高的諡號了(曾國藩也是文正),可見其受到的重視。劉墉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由於祖上的關係,劉墉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學識淵博的劉墉竟然沒參加過正式的科舉考試),這才入朝為官,當時他已經33歲了,可算是大器晚成。

2、不是宰相

相位在明洪武時期就已經取消,後來代之以內閣,清承明制,到雍正朝設軍機處,從此內閣也成了擺設,封建中央集權也達到了巔峰,軍機處也只是辦事的機構。劉墉中進士之後,曾短暫的在翰林院庶吉士當差,在乾隆21年,劉墉開始了20餘年的外放生涯。在其期間,他做過學政、提督、布政使、知府最後升至巡撫,成為封疆大吏。對於劉墉的工作,乾隆皇帝是讚賞有加的,甚至寫詩稱讚其: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可見劉墉的政績斐然。

3、不是羅鍋

封建社會中,選官以“身、言、書、判”為標準,“身”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外在形象氣質,如果劉墉是真羅鍋,那麼他是無法為官的。對於羅鍋的傳言來自於嘉慶皇帝,其曾稱劉墉為“劉駝子”,當時的劉墉已經80多歲了,駝背是難免的,由此後世戲稱為劉羅鍋。

4、在京不順

乾隆47年,劉墉被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開始了其京官生涯,這一年的劉墉已經51歲了。這時朝中如日中天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和珅。劉墉開始還算順利,並沒有與和珅有什麼齟齬,畢竟和珅的級別更高也更受寵,一切改變都源於“國泰案”。 當時的御史錢灃以貪汙的名義彈劾國泰,乾隆命人核查,劉墉顯示了他剛正不阿,依法查處了國泰,但國泰的父親文綬曾是劉墉的老上級,其後臺就是和珅。自此之後,劉墉就屢受乾隆的申飭和指責,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直到乾隆駕崩,和珅賜死。所以說,劉墉是根本無法和和珅抗衡的,在“國泰案”後的十餘年,劉墉基本處於被打壓的狀態,能安然的度過危機,也顯示出了劉墉圓滑的一面,他不在得罪和珅,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當然這也和乾隆後期官場整體的風氣有關。

5、文壇豪傑

政治上不算得意的劉墉在文壇上非常耀眼,他參與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和紀曉嵐關係不錯,詩文、書法更是一絕,也正因此,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雖然在政事上多次批評劉墉,但仍然將他留在身邊的原因。這也看來有個手藝對於立於人世間是多麼重要啊,哈哈。



乾隆駕崩後,劉墉參與了對和珅的審判,避免了將案情擴大化的趨勢,穩定了當時的官場。嘉慶9年(1805年),劉墉壽終正寢,年85歲,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



對於劉墉的評價可分為兩部分,在外為官時,政績卓然;在京為官時,較為黯淡。劉墉是典型的外圓內方,他雖然無法改變乾隆朝後期的官場風氣,但依然身正,嬉笑怒罵間維持著自己的地位,等待黎明的到來。


黑水布衣


總體上說,劉墉在清中期這個官場的大染缸裡,還算“出淤泥而不染”,是個不錯的官兒。他作為典型的官二代,並不是某些文學作品裡描述的那樣,形容猥瑣、滑稽可笑,他也並沒有與和珅鬥智鬥勇、出盡風頭。因為從各方面的條件看,他與和珅均無可比性。他的官職從地方到中央,亦無顯著政績,倒是他的書法很有成就,被譽為清四大家之一。能夠潔身自好,為官清廉,在那時,已經很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