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23年微縮西安城,展開40平米3萬元沒賣,兒蓋樓陳列免費展出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梁德懷,今年80歲,23年前我開始著手製作西安城的微縮模型,可以說幾乎耗盡我晚年的所有心血,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當這座由10萬多個零部件組成的“西安城”全景微縮木雕作品完成時,我已經坐上了輪椅,連走路、說話都很吃力。“一輩子就心無旁騖做了這麼一件事,”這是我老伴對我的評價,“他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我家住西安長安區內苑村,這20多年來很少出門。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年輕時就不愛熱鬧,在退休近30年的時間裡,一間不足10平米的屋子,是我待得最多的地方。屋子裡的各類工具、操作檯,甚至連加工機床,都是我設計發明的。“我沒有師傅,也不帶徒弟,從來都是單槍匹馬自己闖,古建築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天賦、興趣、鑽研,一樣不可缺。”

1966年,我從部隊復員進入古建公司,成為一名木工。這個過程,使我得以近距離接觸到西安城牆中城樓、角樓等古建築的保護修繕,並參與其中。“完全達到痴迷狀態,”我先後買來《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等專業書籍,在工作之餘開始自學,並逐漸掌握了系統化的竹木微雕技術,“城牆上有多少個垛口、城門洞,每個門洞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長寬高比例是啥,我心裡清清楚楚。”


我從不迷信權威信息,所有的數據採集,全部都是實地查看。為了觀測城牆,我和老伴繞著城牆一圈圈走,甚至連城牆上的5984個箭垛都作了仔細觀察。除了城牆牆體,牆內的鐘樓、鼓樓、城隍廟等建築,也讓我頗感興趣,比如,鐘樓每一層的廊柱佈局、斗拱結構,我都繪製出詳細的平面圖紙。

1990年,我退休了,我開始嘗試用竹子和香椿木來建一座微雕的“西安城”,“我是西安人,能將城牆微縮成一件藝術品,是我後半生最大的心願。”用竹子和木頭進行微縮雕刻,精準最重要——這裡頭的門道就深了。比如,城牆南門吊橋、南門甕城及城樓上的飛簷廊柱,“瓦片”“牆面”“地面”均由一根根0.75毫米寬的竹篾組成,沒任何文獻可參考,只能反覆觀察,憑藉對微雕原理的理解和想象力解決問題。

這個過程十分辛苦,筆記做了厚厚一大本:整件作品嚴格按照200:1的比例進行微縮,除了鐘樓、鼓樓、大雁塔、小雁塔等古建之外,還有完整的城牆牆體,包括18處城門、70個城門洞、44個馬面、44個敵樓、4個角樓、2500個城垛子、2500多個箭孔……


“一共10萬個零部件,合卯合口,沒有用一枚釘子和一滴膠水,”需要6個木箱才能將零部件裝下,每一個零部件背後都有編號,可以拆卸組裝,“從設計圖紙、畫草稿,到準備材料、計算尺寸,最後才開始動工,每一項工作都需要以年來計算,一刻都不能走神。”

耐性都是磨出來的,一年四季,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竹木雕中,其他的事情我都不太管,“晝夜不分,經常半夜醒來後他還在緊張的工作,幾天幾夜連續工作是家常便飯。”幸好我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

從正式動工到建成雛形,我用了整整23年,整件作品長8.3米,寬5.3米,周長27.2米,面積44平方米。現在,還剩一些比如對作品進行局部加工、打磨,對護城河沿岸的綠化進行微雕創作等收尾工作,我想讓他們更生動更逼真更完美一些。

我一輩子對金錢沒有啥追求,過得很清貧,在工藝上我從來不馬虎。作品完成後,西安市群眾藝術館曾想出價3萬元收做館藏,我沒捨得賣。後來為了陳列這個龐大的模型,全家商議由兒子主持重蓋了一個房子,二樓設計一個70多平米的大開間作為展廳,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免費前來參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