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直擊1978年大寨:社員們幹勁十足,荒山變良田,日月換新天


【陳永貴】這是一組反映1978年大寨真實情況的照片。當時的大寨早已響徹全國,成為各地爭相學習的對象。不僅如此,由大寨而形成的大寨精神,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大寨就是一個象徵,無數人都希望能來到這裡參觀。

【糧食獲得了大豐收】大寨,地處太行山麓,曾是山西昔陽縣下屬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山村。新中國成立前夕,這裡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村民生活十分艱苦。新中國成立後,大寨村民準備改變這一落後面貌。如今的大寨,早已成為國家級4A旅遊風景區。

【農業生產使用了機械化】1945年,昔陽縣得以解放。次年,大寨村就響應上級號召,建立了變工隊和互助組,積極開始生產。在陳永貴的率領下,大寨村民組織了“老少組”與“好漢組”,雙方展開了一場農業生產上的競賽。“好漢組”有牛有驢,耕地靠牲口;“老少組”沒有牲口,耕地只能靠人拉犁。


【交公糧的場景】由於工作出色,陳永貴被選為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他帶領大寨村民改土造田,抵禦自然災害,把窮山惡水的窮山溝建成了穩產高產的良田,成為新中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也成為全國各地學習的榜樣。

【荒山成為高產糧田】1953年春,大寨成立了以互助組為基礎的新勝農業生產合作社,陳永貴出任社長。當年冬天,陳永貴帶領幹部群眾開始改造大寨的山水。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首戰白駝溝,苦幹一個半月,使這條1500米長的荒溝變成一塊摞一塊的梯田;1955年-1957年三戰狼窩掌,將荒溝治理成20多畝的穩產高產良田。

【大寨的夜晚】大家都知道,當時農業生產水平很落後,大寨卻能創造奇蹟,到了1959年大寨實現畝產650斤,總產47萬斤,戶均3000斤。然而,這一切成績的取得,無一不是社員們艱苦奮鬥的結果。


【農業生產使用機械化】對於當時的中國農村,大寨就是一個追尋的標杆。然而,大寨的發展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1963年8月,大寨遭遇大暴雨,洪水沖毀了糧田、房屋,這讓社員的信心受到了打擊。就在此時,陳永貴鼓勵大家,地毀了重修,房塌了重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西紅柿獲得大豐收】在陳永貴的率領下,社員們重拾信心,並提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救災行動方針,“不向國家要錢,不向國家要糧,不向國家要物資;賣糧不少,種子飼料不少,社員口糧不少”的抗災生產自救口號和“先治坡,後治窩。”

【幹勁十足的社員們】洪水過後,大寨社員們都憋著一口氣,抱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念頭,一定要儘快恢復生產。僅在當年,大寨就實現了恢復土地70%以上,修復危房35間,危窯37孔,新修瓦房73間,石窯洞30孔,糧食畝產745斤,售糧24萬斤,創造了人間奇蹟。


【修築堤壩用上了機械】1964年毛主席國家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此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