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萬名殘疾人實現“家門口”康復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10月底,北京2019年殘疾人社區和居家康復服務項目共幫助226個街鄉鎮的10125名殘疾人實現了“家門口”康復,提前實現了年度工作目標。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委市政府“弱有所扶”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強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困難,2018年,北京市殘聯組織實施了持證殘疾人社區和居家康復服務試點工作,共為5388名殘疾人進行了康復服務。與2018年相比,今年該項目服務人數翻了一番,更加有效地彌補了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的不足,為殘疾人提供了就近就便的康復服務。

2019年,北京社區和居家康復服務項目分為市級和區級兩類,於5月17日正式啟動。市級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6000餘名肢體殘疾人開展了社區或居家康復服務;區級項目依託現有的康復項目或康復政策,為4000餘名殘疾人進行了“家門口”康復服務。家住通州區的胡大伯因患脊髓灰質炎,走路時右腿無法主動邁步,在日常生活中造成諸多不便。經過康復師不到3個月的入戶康復服務後,胡大伯高興地說:“原來我的腿走路沒勁兒,通過康復訓練後有勁兒多了!”

工作伊始,通過招標入圍的醫療機構和社會組織,需要對所有參加康復的殘疾人進行專業評估,並針對評估結果為殘疾人量身訂製康復計劃,提供精準服務,實現了“一人一案”。根據康復方案,康復醫生和康復治療師再對其進行包括功能訓練、康復護理、生活技能訓練和康復知識培訓等專業服務。在康復服務時間方面,要求為每名殘疾人提供服務原則上不少於2個月,人均服務次數不少於30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次為殘疾人服務的1小時裡,除為殘疾人提供45分鐘康復服務外,康復醫生和治療師還會對殘疾人家屬進行15分鐘康復服務技能培訓,以確保康復的長期性和持續性。這樣的設計,為受服務對象長期自主康復訓練提供了保障。

“患者每次做完康復好轉一點,哪怕只是一點點,都是對我極大的鼓舞,我希望能盡我的微薄之力為社區患者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用康復治療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參與項目實施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康復治療師張彥敏如是說。

社區和居家康復服務將功能訓練與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相銜接,專業康復護理與提高家庭照料能力相結合,不僅為社會康復機構和殘疾人提供了聯繫紐帶,使得殘疾人的生活技能和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康復認知度得到提升,還逐漸摸索形成專業康復機構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互促進、政府購買服務與成年殘疾人康復保障政策互為補充的服務新模式。

北京市殘聯副理事長董連民曾在該項目啟動儀式上說:“殘疾人社區和居家康復服務項目承載著每名殘疾人朋友的期望,承載著市委市政府的重託,既要為殘疾人朋友提供切實的康復服務,也要為將來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