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內容來源:2019年11月8日,在Hello再會主辦的“大咖公開課”上,前通用電氣大中華區品牌與傳播總監李國威進行了以《品牌思維主導企業增值》為主題的精彩分享。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佈。

第 4366 篇深度好文:10518 字 | 18 分鐘閱讀

精選筆記·品牌傳播

本文優質度:★★★★★+ 口感:麻婆豆腐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 品牌通過什麼因素,最能形成影響力?
  • 品牌升級,為什麼要配合競爭戰略?
  • 品牌除了功能,還要在哪些方面提升體驗?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分享關於品牌傳播的課題。我多年從事公關工作,所以在分享中會提及很多品牌與公關結合的方法論。

在信息爆炸時代,企業都在搶奪大家的關注,如何讓產品、品牌和企業獲得更多的公眾注意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今天我主要講三大板塊:品牌思維、品牌規劃、品牌傳播。

一、品牌思維:態度,是好品牌成長的基石


1.有態度的品牌才能活下來

最近,許多企業都處在“流量焦慮”之中,流量問題被反覆提及。

有一些數字表示:僅在“雙11”預熱期間,淘寶著名主播薇婭成交5.5億,李佳琦成交3.3億——這兩大頭部網紅的帶貨量,遠超其他網紅,帶貨量第三名的網紅僅成交3000多萬。

每一個企業都希望趕上這樣的流量大潮,但它們認為,現在所有的營銷話語權都已被大平臺和大媒體綁架了。企業覺得,沒有了流量,就永遠失去了市場。

不過,流量固然重要,銷售也很重要。在營銷方面,需要注意這幾件事——

第一,如何讓大家多買你的產品?當然,當你的產品賣得更多時,就會有對手來搶你的市場。

第二,如何在不犧牲你市場份額的情況下,讓用戶一直買你的產品,而且還能讓你的品牌有更多溢價,賣得更貴?

第三,如何讓你的品牌、用戶更加穩定?用戶不離開你,才會經常復購,一直買你的產品。

想做好這幾件事,企業就必須迴歸到做營銷、做品牌的基本邏輯當中——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品牌的作用非常簡單。那些已經消失了的網紅品牌,它們的衰落必然有一些深刻的原因,它們所缺少的到底是什麼?

比如,雕爺在2013年創辦的“雕爺牛腩”,其配方據說是以500萬元重金買下的;同時雕爺也是一位著名營銷人,請來各路紅人品嚐自己的牛腩,為外界營造出強烈的神秘感,但只是在短期內獲得了巨大的流量和銷量。

再比如皇太極,做了一眾如“用奔馳車送煎餅”的話題,也曾在網上紅極一時,但是後來也銷聲匿跡。


這些網紅品牌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態度。品牌,一定要有態度。

有態度的品牌是什麼樣子?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喜茶,一個是李子柒。

喜茶的每一款產品都經過了測試者反覆的品嚐,這是一種市場測試,目的是讓消費者真正喜歡;

李子柒在每一個視頻裡,都讓用戶看到這麼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獨自在大山裡邊,採來各種各樣的天然食材,通過勞動把這些自然的東西變得十分巧妙,“李子柒”也因此成了當紅的品牌。


這兩個品牌,都能夠專注地把自己喜歡的、與消費者相關的事情幹到極致,始終默默地做著一件事,這就叫做品牌的態度。

包括現在的短視頻領域,有很多著名的網紅,能在大潮當中沉澱下來的那些網紅,一定是有態度的。

2.瞭解各種營銷概念的真正含義

① 形成品牌的2個因素

品牌,首先是你想成為什麼,然後是消費者認為你是什麼。

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只打算激活消費者的認知,而沒有自己的態度,那麼,你最後在消費者的心中也形成不了真正的認知。

在品牌初創期時,大家可能沒有“我要成為什麼”的明確概念。可也許,你的一個簡單的初心,哪怕僅僅是“我要把這件事情做好”的念頭,都可能讓你知道“我要成為什麼”。這就是態度。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一定要有態度,最後才能在消費者的心智中留下印象。

所以,品牌由兩個因素組成:第一是你自己主觀的態度,第二是消費者客觀形成的印象。

② 品牌力的作用

品牌力是指,在你銷售某個品牌下的某款產品時,產品給你帶來的收益。

例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對比,盲測的時候,大家總是覺得百事可樂更好喝,可口可樂沒那麼好喝;但是,可口可樂的銷量總是高於百事可樂。

如果在盲測之前,就告知測試者喝的是可口可樂,那麼喜歡可口可樂的人會佔比49%;如果不告知,那麼喜歡可口可樂的人只有29%。


所以,如果在消費者知道了自己消費的產品後,增加了對這個產品的好感度,那麼我們便認為這個產品具有品牌力。

品牌力是品牌以定位、價值輸出、傳播的手法,對用戶產生的效果:


打造品牌,始於品牌主的內心,止於消費者的心智(從主觀到客觀),而最後決定品牌和品牌傳播是否成功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③ 營銷4P,都可以成為推廣內容

關於營銷,我畫了一張圖來介紹相關概念: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首先,頂層的是品牌,這是最主要的,品牌就是“你想成為什麼”;

其次,是營銷,營銷是你讓自己的品牌被人接受所做出的一連串動作,它是一個較大的整合策略;

第三,是4P,即產品、價格、渠道和推廣,推廣的下面,又分為廣告和公關,二者統稱為內容。

當然,在自媒體時代,營銷4P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成為推廣,也都可以成為內容。

比如江小白、杜蕾斯、可口可樂等,很多品牌的產品包裝,本身就具備一些含義,所以品牌包裝就可以成為內容。

④ 廣告的定義

在美國的營銷協會里,有一個“定義委員會”,專門給許多營銷概念作定義。他們對“廣告”一詞的定義是:

廣告,是由可確認的廣告主對其觀念商品或服務,以直接付費的方式,所做的非人員式的陳述與推廣。

“非人員式”的意思是:比如,我在這裡給大家推銷一樣東西,按照定義,這就不叫廣告;或是,推銷員在街上發傳單,按照定義,也不能算作廣告。


因為這兩種動作,都是人和人之間的推廣,必須是通過媒體或其它非人際傳播的推廣,才能叫廣告。

⑤ 公關與廣告的作用力


公關,是其概念被人誤解最多的行業,也被人低估得最為嚴重的行業。從學者們對公關的定義開始,就很混亂,有一千多種定義。

而我覺得,公關的真正作用還完全沒有被髮揮出來,所以我試圖為“公關”一詞做出一些比較實際的、大家能看明白的定義,比如:公關是非直接購買的公眾傳播。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首先,公關就是要通過媒體向公眾傳播(不一定是官方媒體,也可以是自媒體),排除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兩個人交流這不叫公關;

其次,公關必須要有相應的關鍵信息,講清你要講的東西;

最後,公關要獲得影響,建立聲譽。

公關,經常被人與廣告混用,二者區別在於:廣告是自己說自己好,公關是讓別人說自己好。(內容,實際上是廣告和公關的結合)

組織有錢的時候,廣告更容易做,有錢就行;要是沒錢的時候,公關便更容易做。

廣告和公關可以共同發力。簡單來說,廣告需要組織先花錢買一個時段,然後拍一個片子播出;公關是組織先輸出一個內容,然後讓別人幫忙加工,完善組織的形象。

所以,廣告不一定要多花錢,聰明的公關也會少花錢。有兩個案例——

案例Ⅰ 瑞幸咖啡的底層品牌邏輯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瑞幸咖啡的一個廣告,表現出了自己“年輕”的品牌態度,佈景、動畫等成本都比較低;但瑞幸的核心打法是,讓這個廣告不止於廣告,而是延伸到公關。

公關就是要設置議題,並引發討論——這是在一個品牌戰略中對定位或對立定位的應用。

實際上,瑞幸的矛頭指的是星巴克,拍完廣告後,瑞幸讓媒體去發佈一些文章,傳播“星巴克已經老了,新一批消費者群體已經起來了,瑞幸咖啡將取代星巴克”的概念,這就是它的業務戰略、品牌戰略。

這裡就要提到,除了流量,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聲量。流量是有多少人看到你的產品;聲量是你讓什麼東西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印記。

在瑞幸的廣告裡,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瑞幸咖啡——我年輕,我自由主張”,這等於把自己的態度說了出來。

所以,瑞幸最成功的策略不是發優惠券,而是當它的經營步入正軌後,不發券了的時候,還能讓消費者記得瑞幸、買瑞幸。這就是最底層的邏輯,這就是品牌。


大家只看到瑞幸一直在發券,但實際上它也在做品牌,也是有態度的,而且它的態度與星巴克不一樣。現在還不是每一個瑞幸的消費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

案例Ⅱ 招商銀行:廣告與公關共用,引發社會熱議

招商銀行為了推廣一款留學生專用的信用卡,拍了一條廣告,大致內容為:

一名留學生男孩,在美國和同學聚會,他想做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但不知道怎麼炒,所以就打電話詢問父母做菜步驟,但當時正是中國的凌晨;父母接了電話,從床上爬起來,母親一邊在鍋裡邊炒菜演示,父親一邊拿著手機給兒子直播,來教兒子做這道菜;最後,男孩開心地和外國同學聚會去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廣告,但其中的情節引起社會爭論,如“這些孩子們是巨嬰,不懂人情世故,大半夜把父母吵醒起來”等等,招商銀行立馬做了一輪公關。


爭論本身就能對公關有促進作用,大家對一件事情產生議論,從而就能對這個品牌進行關注,併產生好感。

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同時也輸出了態度。這就是公關與廣告混用的效果。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3.品牌三要素

品牌有三個要素,分別是:品牌定位,品牌傳播,品牌管理。

  • 品牌定位,這是一個太大的課題,簡單而言,就是“你與別人有何不同”;
  • 品牌傳播,就是“如何讓大家知道並喜歡你”;
  • 品牌管理,就是“如何讓你的資產升值和保值”。

最近大家都在關注“國潮”,例如馬應龍開始做口紅,三九感冒靈開始做秋褲,大白兔開始做香水,故宮也推出許多衍生產品。

然而這些傳統品牌、老字號,原本就具有極高的品牌價值,它們做這些新產品,到底是提升了自己的品牌資產,還是降低了自己的品牌資產?換句話說,它們的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是更值錢了,還是更不值錢了?

做新產品的延伸沒有問題,但是在做品牌管理時必須注意一個問題:雖然新產品可以很快就讓品牌獲得流量,但是這些新產品一定要對你的用戶有長期的好處。

馬應龍多年的態度,一直是把難以啟齒的事情搞得特別有意思,總能出乎人的意料,如果它通過推出口紅作為營銷戰略,這是可行的。但如果馬應龍想把口紅作為一個長期盈利的產品,那麼就要仔細地去做市場調查。

我建議大家關注這兩年推出網紅產品的品牌,看看它們的嘗試能不能為自己帶來長期的增長、品牌認知和品牌認可。

這一部分,總結來說:流量是河水,品牌是河床。流量來則來、去則去;品牌才能留下忠實的消費者。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沒有態度不成品牌。態度這個詞非常基礎,初創品牌應該多多思考,必須具備態度。

廣告和公關可以混用,這也是現在營銷行業的普遍做法,不浪費每一分錢。做完一個廣告,不僅僅是要投放出它,還要讓它在大眾中產生話題,最好製造出一些新的爭論或媒體報道,這就能產生公關的效果。

向關聯品類延伸,可提升品牌資產,不過這樣做有所風險。


二、品牌規劃:提升知名度的鐵則


不論是初創企業,還是正在轉型的企業,在大變化之下,都需要做一系列動作,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1.初創品牌如何形成影響力?

初創品牌的基本任務有3點:

首先,對產品精心打磨,而且產品必須帶有創始人的價值觀印記,例如喜茶、李子柒等等,都有鮮明的創始人價值觀印記含在裡面;

其次,利用好自媒體,在今天這個時代,如果你沒有錢投廣告,可以自己建立一個公眾號,或是在抖音、快手上做自己的內容;

第三,注重商標註冊,特別是對初創品牌來說,在你做了一個新品牌之後,肯定會有人會想要複製你,所以今天的商標之爭也異常激烈。

案例① 沉默的“喜茶”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我曾和喜茶創始人聶雲宸聊過,覺得他的產品做得不錯,但是他本人身上根本不具備那種網紅、營銷人的潛質,沒有一點侃侃而談的感覺。

他說,我就是想把這個產品做好。我問他,你的品牌理念是什麼?他說,我就喜歡那種很酷的感覺。

那時候,喜茶還沒有品牌宗旨等一系列東西,聶雲宸一開始想的,就是把自己的每一款產品、每一個店面都設計好。

外界評論,喜茶的產品,好像都是一種詮釋靈感的過程。這就是創始人的價值觀印記,在產品初創時期尤為重要。

有不少媒體都向聶雲宸邀約,還有很多好機會是免費的,但他都不去,說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完了。這對喜茶的公關人員來說是好消息,但也是壞消息。

好消息是,雖然老闆不出面,但是喜茶的產品本身就自帶流量,本身就有很強的社會話題,人家都主動來報道我們;壞消息就是幾乎沒有公關成果。

因為公關涉及媒體關係,媒體給喜茶報道了那麼多內容,但是老闆就是不出來和媒體聊,這可能會是一個劣勢。

但是喜茶能在創始初期就把產品做到極致,這是一種初創產品所必須具備的態度。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案例② 低調的“出門問問”

在產品初創期,獲得初始用戶的時候,也有各種各樣的選擇。

出門問問是一家專注做語音識別、人工智能的公司,創始人是原谷歌公司高管。他們最新推出了一款無線耳機,可以實現在這樣的功能:

耳機上面上下滑動就可以調節音量;電話來了,點一下頭,就可以接通,搖一搖頭,就可以掛斷。


出門問問的團隊擁有這樣很酷的技術,但是作為一個初創公司,他們卻沒有錢去做很多的廣告,以至於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

為了有人能種草他們的品牌,他們去找了極客,因為,只有對極客科技特別感興趣的人,才願意深究他們的品牌。

但是例如界面交互,手機的界面都是方的,而手錶都是圓的,手機和手錶的界面做交互,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思路,也需要一個完全不同的團隊來執行;包括完成後的用戶體驗,也需要反反覆覆地調查和嘗試。

所以多年來,出門問問一直在慢慢往前走,雖然國外銷量都已達到6億,但是仍然沒有一個爆發式的營銷動作。

案例③ 小布的白日夢

有一位叫小布的基諾族女孩,她是族裡第一個離開大山跑到北京打工的人,偶然認識了我的一個校友。

後來,小布的家人生病,家中生活實在困難,她就只好回家。我校友知道她家裡有茶山,就說,我來幫你做個眾籌,你家裡有什麼土特產,我幫你去賣。

於是,我的校友就在公眾號上寫了許多文章,主題就叫“小布的白日夢”,發到朋友圈後,很多人都認購了。

看文章的人覺得小布每天採茶,好像沒有什麼前途,但看到小步每天還很樂觀,就問她原因。小布說,我一邊採茶,一邊做白日夢,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蓋一座能加工製茶的房子,然後有人來買我的茶。


這就是一種有態度、有愛心的行為,而且是對用戶有回報的行為。


用戶既從她那裡買到了沒有汙染的蜂蜜、香腸、茶葉等土特產,同時也幫助了一個有夢想的少數民族女孩脫貧。這樣的事大家都很願意做,所以一年時間,小布就籌到了17萬元的捐款,不僅改善了整個家庭,還開了一座茶葉加工廠。


對於初創品牌來說,如果你有自己的態度,獲得初始用戶的方法就非常簡單。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2.大公司在品牌升級時,要考慮這些問題

對大公司而言,一定要做品牌升級。

當企業還在初創階段時,產品打磨到了很高的水平後,肯定會有人開始抄襲你的產品。

喜茶的聶雲宸就說過,他前兩年一直都在打擊盜版,他做喜茶之後,發現各地冒出好幾百個喜茶,甚至他家門口的一個茶飲店就叫喜茶,盜版喜茶的老闆每天就從他面前招搖而過。

這件事一方面也說明了商標註冊的重要性,但是不管你再謹慎,你的想法總會被別人抄襲,你賣得好的產品也總會被別人盯上,最終面臨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

從商戰的角度講,生意都是從競爭對手那裡搶來的,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說法,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在競爭加劇時,你就必須脫穎而出。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想要脫穎而出,就要品牌升級。做品牌升級時的思維,和企業初創期的思維不一樣了,較為複雜一些。比如:

創始團隊的高管,可能會與你理念不一致;或是團隊原來擅長做的一些業務,現在做不下去了,因為競爭對手把路封死了,團隊要去做那些不擅長的業務。

這個時候,創始人就要思考,企業的品牌主張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存在?然後思考,如何做營銷?這個是使命。那麼,願景就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另外,slogan是把使命和願景具象化的一種表達。slogan要能讓你與用戶之間產生共鳴,讓用戶聽後有所反應。


那麼,在轉型過程中,如何從最高層面去梳理使命、願景、價值觀這些聽起來很虛的東西?有兩個大品牌的案例——

案例① 微軟

微軟做到今天的規模,它的品牌發展路徑對所有企業都很有參考價值,特別是對那些已經極為成熟、但是需要打破很多東西進入重新增長階段的公司而言。

微軟在2008年以後增速開始緩慢,陷入頹勢。在其第二任CEO史蒂夫·鮑爾默執掌公司的時期,微軟的營收大約增長了3.8倍,但市值一直在3000億美元上下,因為當時人們並不看好這家公司。


那時候人們對微軟的印象是,到處打版權官司,拼命維護Windows的市場霸主地位:誰用了盜版的Windows、Office等工具,我就起訴你。

即使在整個公司內部,Windows也是一個非常強勢的、絕對的利潤來源。直到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他做出一個改革,他認為應該拋棄這種以Windows為主的業務,也拋棄到處樹敵、跟所有人打官司的戰略,微軟要成為一個賦能者。

Windows應該開放,微軟應該開放;微軟應該去做雲、去做移動,把那些失去的機會全都拿回來。


所以,微軟重新梳理了它的品牌使命和願景。微軟原來的使命是比爾·蓋茨說的“讓每個家庭、每個桌面上都有一臺電腦”;


改革以後,微軟的新使命是“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組織,成就不凡”,新願景則是“專注移動,做雲”。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這樣的改革很困難,但現在微軟的雲業務已經超過了Windows業務,成為微軟最大的業務。而且微軟的市值在今年4月重新回到全球第一,超過了1萬億美元,這說明大家正在看好這家公司的未來。

微軟實現這點的根本原因,是它在使命和願景上做出了改變。


一方面是業務發生變化,不僅是從Windows到雲業務,納德拉還在微軟的發佈會上掏出了蘋果手機,這在微軟之前是從來不可能的事。

他說自己現在用的就是蘋果手機,但是這個蘋果手機裡已經安裝了Office等微軟的軟件,言外之意是說微軟在與對手的競爭中也開始有了合作。

另一方面,納德拉取消了鮑爾默在任時決定的一個計劃,但需要裁員約18000人,為此他甚至把比爾·蓋茨請回來,讓蓋茨在董事會里推行自己的新主張、新文化和新業務。

這是一個經典案例。微軟這樣一個超級巨頭,在面臨整個市場和發展都極其不利的情況下,通過重新梳理使命和願景,然後在內部進行強大的文化變革和文化傳播,從而形成公司新的發展動力。

我們認為這可以叫品牌戰略,但是它已經遠遠超出了品牌戰略的本身,變成了公司長遠的、根本的戰略。

案例② 耐克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耐克的Slogan——Just do it有個由來。耐克在1988年開始做品牌的升級,那時它在市場爭鬥中處於劣勢,還面對嚴重的同質化競爭。

耐克覺得自己很難脫穎而出,於是就想在品牌方面、表達方面去改變,形成強烈地輸出,與用戶產生強烈的共鳴。

而耐克鎖定的用戶群,是當時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那些人。1988年,耐克改革時,也正是美國國力的強盛時期,蘇聯被打得抬不起頭,美國經濟全面復甦,培養出了新一代中產階級,一幫人富了起來。

但是還有很多人,例如貧民區的孩子們,找不到人生髮展的路徑,所以耐克決定用品牌把他們喚醒,號召他們做與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形成一種極強的反差。


耐克把這件事交給一家廣告公司。這家公司的老闆也很年輕,所以他想用一個新的Slogan,表達對舊事物的挑戰。既然如此,他認為這個新Slogan一定要有很強的行動感。

當時,恰逢美國剛剛恢復死刑,媒體採訪了恢復死刑後被執行的第一名死刑犯,問他有何臨終遺言,死刑犯只說,“Let’s do it”(來吧,下手吧)。

這件事讓這位廣告公司的老闆印象深刻,他覺得“do it”帶有一種強烈的引發人去行動的感覺。

他的公司馬上開始做提案,那個年代他們還都是拿著很多紙板,裝在一大堆箱子裡,給客戶做展示。他們就這樣向耐克董事會說:想要變革,就要面對新文化的興起,就要挑戰過去大家認為都正確的認知,去做不同的事情。


所以,他們亮出一張紙板,上面赫然寫著“Just do it”。這就是這個著名的Slogan的來源。

它為後來耐克的品牌復甦打下了基礎,這一句口號,充滿強烈的改革態度和理念,不惜去得罪一些人,堅持做自己的東西。這就是一個品牌的力量。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3.競爭戰略轉型的力量與代價

在變革品牌、重新定位時,需要搶先佔據用戶心智:用一個詞、一個概念、一套全新的戰略,來表達自己和從前變得不同了;還必須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然後利用公關傳播信任,用廣告加強心智烙印。

比如,如果你先提出了“高端”,競爭對手就不好意思說自己也是“高端”。

可見,概念非常重要,但是概念又必須配合整個戰略。戰略,就是品牌“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

案例① 波司登

波司登的品牌定位是“羽絨服專家,暢銷72個國家”,但是品牌的定位、品牌的轉型,需要先有取捨,決定好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從前,波司登還售賣很多女裝、夏裝,後來這些和羽絨服不相關的業務全被砍掉了。去年,波司登的增長率達到38%左右,銷售額首次突破百億,砍掉的產品、品類只佔總營收的1.5%,羽絨服產品正式成為主導。


這就是一個品牌在取捨下的轉型。另外,波司登還做了很多營銷、傳播,請到多位國際知名的設計師來設計產品,並在“紐約時裝週”等平臺大量曝光自己。

消費者開始認為,波司登從一個“爸媽的羽絨服”產品,轉變成一個“好萊塢明星都穿的羽絨服”產品。

波司登把產品價格提高了20%-30%,有1/4的產品售價在1800元以上,還有一些5000-10000元的產品,價格可算昂貴,但大家還是會購買,這就是波司登的品牌開始發力。在品牌轉型過程中,它提出了非常明確的主張:


聚焦一個最核心的產品,然後打一套非常漂亮的廣告交易,最後再加上很好的營銷——這樣一場組合戰役,就是波司登所完成的一個轉折。

波司登現在的難題是,在很多自己的直營店、專賣店裡,夏天不知道賣什麼。這種“先把主營業務做好,然後再想下一步”的斷腕式戰略,在其內部也存在很多爭論。畢竟,那麼多增長、那麼多獎金、那麼多好產品,說砍掉就砍掉了。

這就是品牌轉型,或者說是競爭戰略轉型的代價。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案例② 飛鶴奶粉

很多家庭,還沒有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陰影中走出來,仍然不給孩子喝國產奶粉。但是飛鶴牛奶,卻在所有奶粉企業(包括中資、外資企業)中成為增長最快的一家公司,兩年時間,銷售就突破了百億。

飛鶴的成功,也是做對了品牌升級。品牌升級有許多選擇,經過團隊內部的討論,飛鶴想要打出的口號是“最安全的”。

前兩年,新西蘭的奶粉也被查出微量元素含量超標的問題,而飛鶴通過表明自己多年通過國家標準,並在2008年是極少數沒有陷入“三聚氰胺”醜聞的奶粉企業,來證明自己是“最安全的”。

但是消費者們有一個極為固定的印象,就是國產奶粉不安全。所以,飛鶴又打出了口號“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奶粉”。

這套戰略,也需要具有很複雜的品牌傳播策略,其中包括要砍掉一些低端的產品、已經做好的包裝等等,而專注做外表非常高端、實際質量也非常好的產品。

因此,做這樣的產品,飛鶴想要打出強烈的正能量,選擇章子怡這樣的國際大牌明星做代言人,在方向上是很正確的。

後來董明珠也為飛鶴代言,在各種場合說“我要是有孫子,就給他買飛鶴奶粉”。這就是公關了。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總結來說:一個企業在品牌升級的過程中,必須經歷品牌的重新定位、品牌的重新表達、業務的取捨和品牌的傳播,這樣一整套動作來完成。


初創企業都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認為任何人都超越不了自己的產品,但實際上,很快就會有一百個、一千個企業跟你做一模一樣的事情。

所以,你的態度、你的產品和你的傳播,決定你最後在用戶心智中能否成為第一或是唯一。這種第一或是唯一,都是品牌的力量。

每個成功的初創企業都會進入同質化競爭,品牌升級不是推廣的戰役,而是競爭戰略,你要在對手的圍堵中殺出一條血路。

“殺”和“血”,意味著你要斷腕,要犧牲很多東西,不僅是舍掉現有的收益,還可能是開除企業的老臣。所以,轉型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三、品牌傳播:如何少花錢搞大事情?


一件產品,先要引起消費者的注意,然後獲得好感、建立認同,才能實現持續購買。

最開始,消費者關注的是產品的功能層面;其次,是與產品的情感聯繫;最後,是對產品的價值認同。

對品牌的認知,不完全有消費者本人的認知,還有消費者周圍環境的認知。例如奔馳就做過調查,二三線城市消費者購買奔馳的主要原因,是周圍的人都說奔馳最牛。

所以,想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有時候還要看到消費者周圍的人對什麼東西更為在意。

有了很好的價值觀和品牌主張之後,需要找到一個觸發點與用戶的場景聯繫起來。觸發,簡單說就是引人關注,而且這種關注必須是可以測量的。

自媒體時代的傳播,必須激發可測量的動作;要真正引發議論,引發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和好感,必須激發有討論價值的內容。


沒有討論價值的內容,不值得生產。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引發一個話題,讓目標客戶對你講的東西感興趣。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我們來看3個概念:議題、議程、話題。有討論價值的叫議題,大公司、大媒體或者政府有議程設置能力,但我們平時更關注的是話題。

議題是真正與公關、品牌有關的話題。比如,“火鍋為什麼不能一個人吃”、“愛情有沒有保鮮期”,這樣的話題就是一個議題,具有討論的價值。

品牌傳播,實際上就是在講品牌主張、講態度、講Slogan,在這個框架下去做議題設置。

設置議題6步法——

第一,品牌信任狀。品牌信任狀是最不具討論價值的,但它也可以被討論。比如,公司上了新聞聯播、某某領導前來視察等等,這些支持品牌定位的權威認可和獎項,既是重要的議題,也是品牌傳播的重要內容。

第二,大處思考。看事情,往大處去看,跳出產品本身,看這個產品所生長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

第三,跟隨熱點。也就是借勢,借各類新聞事件來輸出品牌主張。

第四,製造衝突。製造衝突是最主要的方法。衝突想要讓更多人去議論,就需要不斷地試錯,不斷地製造衝突。

在製造衝突的時候要明白,我們應該怕什麼,又應該不怕什麼?因為衝突總會惹出很多後果,不要害怕因衝突而失去那些不符合品牌主張的用戶。

製造衝突時,一定要把握好道德底線,衝突的價值觀要和品牌主張一致,不能純粹只為了製造噱頭;另外,還要注意規避風險,看清一種衝突到底是給企業的品牌主張帶來了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第五,在文化暗流中發現議題。比如前兩年很火的喪茶,與年輕人的情緒特別呼應,這就是文化中的一股潛在暗流,把它做成一個事件,就能引發公眾的議論和對品牌的關注。

再比如,美國1929年“女性吸菸運動”,就是一次經典的公關案例,香菸行業從大處思考,然後利用文化的暗流設置議題,大獲成功。

在當時的社會文化浪潮中,他們發現,主張女性解放、女性自由獨立的群體,急需一次非常明確的標籤化表達,因此他們倡議“自由的火炬”(Thetorch of freedom)運動,實際上就是女性點燃香菸去吸,然後邀請女權主義領袖發表議論,又邀請媒體密切關注,並且做了一場事件營銷來引爆熱點——

在當年的復活節大遊行時,讓第五大道上走出來一群嘴銜香菸、穿著時尚的女性。

這次公關事件,引起了大量的媒體報道,配合著廣告,成功讓那一年的香菸銷量大漲。


找到自己品牌的價值主張,然後再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點——這個痛點不光是功能的,還是一種社會的、心理的、自我成長方面的——提出一個話題;

在話題中輸出自己的主張,而且不僅是自己輸出,還要引發用戶議論,這才是現在最有價值的內容。

第六,通過大數據洞察議題。通過大數據,發現與品牌基本價值主張一致、並且有很強的討論價值的議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議題設置。

李國威:在流量的大潮中,品牌才最為寶貴

總結來說,我們做品牌營銷、品牌傳播時,要讓用戶關注功能、情感、價值這3個層次;作為品牌,要不斷提升這種體驗,讓它升到更高價值的層面。

從功能開始,我們就要一直讓品牌往上走,這是在流量時代,一款產品、一家公司、一個品牌真正能夠沉澱下來,獲得連續增長的最根本原因。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Hello再會營銷大學:專注營銷體系化教學的權威平臺,擁有品牌營銷、運營增長、新媒體營銷、品牌公關、團隊管理五大課程體系;大咖公開課、大咖1天或多天閉門課、企業定製培訓、線上課四大課程形式。

簽約講師:知名戰略營銷專家小馬宋、前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MO許曉輝、名創優品全球品牌總監成金蘭、《增長黑客》作者範冰、前百度高級產品經理王靜秋等 ……

擁有來自京東、聯想、滴滴、華為、小米、美團、58同城、騰訊、阿里、蔚來汽車、百事可樂、紅牛、萬達、太平洋影城、今日頭條、網易、搜狐等40餘行業的2W+品牌同學,頭部品牌西南營銷總監覆蓋80%以上,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