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理財清理進行時,商業銀行理財收入普降,你怎麼看?

琅琊榜首張大仙


去年8月,資管新規發佈,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規定中還強調,金融機構要強化對投資者的教育,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金融方面的知識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理財產品發展方向是打破剛性兌付,賣者盡責、買者自負,銀行的理財業務逐步迴歸到代客理財的本源。

01 保本理財漸次清場,理財市場出現三大變化

  • 第一,多款保本型理財產品提前下線,資管新規初見成效

今年11月,光大停運了“活期寶”理財服務,項目餘額重新轉回客戶銀行卡,這款產品已經在光大銷售了超過十年;同期,交行也停止辦理保本型理財“沃德薪金定投組合”,提前下線了此款產品。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以來,一年多的時間裡,各家銀行都在不斷消化保本型理財,推動理財產品的轉型,爭取在2020年底前,推動保本型理財徹底退出市場。

根據數據統計,進入2019年保本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逐步下降,今年10月,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約為19%,比去年同期下降3.86%。

  • 第二,大型國有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專門負責運營理財產品

在資管新規的背景之下,各家大型銀行先後成立理財子公司,獨立運營銀行理財,一方面提升理財產品運營的專業程度,另一方面著力控制理財產品發行和運行的風險。

6月初,建行和工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運營;6月中旬,交行的理財子公司在上海開業;7月中旬中行理財子公司在北京開業運營;8月,農行的理財子公司成立;12月,郵儲的理財子公司也獲批成立,至此,國有六大行都成立了自己的理財子公司。

  • 第三,淨值型產品成為發行主力軍,理財資金向淨值型產品轉移

保本型理財產品逐漸退市的同時,銀行開始推動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佈越來越多。

根據數據統計,僅今年10月,新增淨值型理財產品就達到1085只,淨值型理財產品月發行量連續四個月超過1000只。

越來越多的理財資金流向淨值型理財產品,2019年上半年,淨值型產品累計募集資金達到21.82萬億元,增幅為86.39%。

資管新規的背景之下,淨值型理財產品在非保本理財產品中的佔比越來越高,成為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替代性產品。

02 資管新規的背景之下,普通人如何安放錢袋子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存量非標資產轉為標類資產、債市利率震盪下行,體現在銀行理財的收益上,呈現出明顯的下降的趨勢。

我們普通人在銀行理財上獲得的收益越來越少了,那麼我們未來應該如何應對呢?

  • 第一,重視風險,保證本金安全

資管新規對我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銀行理財產品今後不再剛性兌付了,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投資行為完全負責。

因此,購買一款理財產品之前,我們一定要更加註重控制風險,全方位瞭解一款產品,再下手購買。

我們要學會讀懂理財產品的說明書,瞭解理財募資後的投資方向,以及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投資方向,並且定期關注銀行披露的理財產品情況,瞭解其投資表現。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有認知,只選擇那些和我們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理財產品,控制風險。

  • 第二,調整預期收益,不能以身犯險

資管新規之下,目前的理財產品收益下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我們不能再用以往的收益預期,要求現在的理財產品。

收益與風險是對等的,那些違背市場環境,承諾高額收益的產品,反而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作為投資者,我們要調整預期收益,千萬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

  • 第三,瞭解淨值型理財產品

作為理財轉型的關鍵著力點,淨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會成為銀行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了多款1元起售、期限較長的淨值型理財新產品,我們要對它有所瞭解,投資才能有的放矢。

傳統的理財產品提供預期收益率,產品到期時,銀行按照約定的收益率向投資人兌付收益。

淨值型理財產品則不同,它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收益,它的產品模式是固定日期公佈產品淨值,固定開放日開放贖回,投資者收益與產品淨值掛鉤,資金流動性更優。

作為投資者,我們可以通過產品的淨值變動了解真實的投資情況,獲取更多收益。從選購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從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和資金流動性方面出發,結合自身理財需求,選購適合自己的淨值型理財產品。

綜上所述,隨著資管規定的頒行,理財市場出現了三大變化,包括保本理財提前下線、理財子公司相繼成立以及淨值型產品異軍突起,在理財收益下行的背景下,我們作為投資者應該重視規避風險、調整收益預期、瞭解淨值型理財產品,以此更好應對新的理財環境。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也歡迎在留言區一起探討。


我是正好,專注小白理財的80後巨蟹男,請關注@正好的成長筆記,和我一起慢慢變富。

碼字很辛苦,新手求祝福,請您點個贊!


正好的理財筆記


12月5日,郵政儲蓄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剛剛獲批成立,這樣六大國有銀行都成立了自己的理財子公司,這意味著很多銀行理財將開始獨立運營。

各家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後,銀行理財將獨立運營,保本理財即將退出歷史舞臺,這對很多保守型投資者來說,資金要麼重新回到銀行存款,要麼考慮其他的低風險理財方式,商業銀行的理財將進入打破剛性兌付的新時代。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盈利能力降低,能夠承擔的資本支出也會下降,這勢必會壓低投資理財的收益率,銀行理財這時候打破剛性兌付,對投資者來說,投資意願也會降低,目前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如何面對現在的投資環境呢?


在這裡我想說一下我的觀點,其實銀行理財產品本身就是一種投資方式,既然是投資就會有風險,只不過不同的投資方式對應的風險不一樣,與之相對應的收益也會有差別。

原來保本保息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只不過銀行通過設立理財資金池,對不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進行了平衡。比如銀行同時發行10只理財產品,可能是9賺1賠,但是平均盈利為5%左右,這樣銀行就按承諾的5%的收益率給投資者兌付。

現在監管要求,銀行不能再進行理財收益重新分配,需要讓投資者自己來承擔投資理財的風險和收益,如果用戶還是購買這10只產品,如果買到虧損的那一隻,用戶就會賠錢了,如果買到收益最高的那一隻,那麼收益率會大於5%。

由此可見,今後的銀行理財產品,將更加註重風險控制,不但銀行理財子公司要進行全面系統的風險控制,對投資者來說也要掌握一定的理財知識,能夠看懂理財產品說明書,瞭解產品的底層資產,並對底層資產的風險程度有所認知,這樣才能夠避免投資虧損。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很難達到上面的要求,也有一些簡單的處理方法:



第一就是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產品的風險等級,銀行理財子公司會公開告知,關於低風險理財的標準業界是有共識的,並不是某個銀行自己說了算,因此低風險理財幾乎沒有發生本金虧損的風險;

第二就是把資金分散到多隻低風險理財產品,比如原來的銀行理財是5萬元起步,現在要求是1萬元,如果投資10萬元,就可以把資金分散購買10只低風險理財,這樣平衡之後的收益率就和以前銀行的保本保息理財差不多,可以適當防範風險。


互金直通車


朋友們好!

保本理財雖然正在清理,但是現在實際上銀行仍然有保本理財產品在出售,未來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可能大型銀行理財產品將更加的豐富,而且年利率可能也會更加的吸引人。

1

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

現在國有六大銀行理財子公司都已經成立了。隨著理財子公司的成立,未來六大銀行的理財業務可能將會做的更好,理財產品將會更多,理財服務可能會更好。

隨著六大理財子公司的成立,未來六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可能會比現在更加的靈活,產品也會更多,而產品利率也可能會更高一些。

2

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的特點

各大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主要目的一個是要隔離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有一個就是增強大型銀行理財產品經營的動力,能夠讓理財業務慢慢成為大型銀行的又一個更大的利潤來源。

現在有些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推出了一元理財產品,還有好多很有吸引力的理財產品可能各大理財子公司正在醞釀當中。

未來這些理財子公司可能會有更加吸引人的產品推出來,這樣就能夠大大增加理財子公司的收入,也有可能會大幅度增加銀行的理財利潤。

3

需要注意風險

今後,是要注意理財產品的風險的。隨著現在保本理財產品的清理,理財產品的風險也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原來可能大家都認為理財是不會虧損的。

但是根據資管新規的規定,隨著理財產品慢慢打破剛性兌付,那麼未來理財產品的風險是需要大家越來越要注意的了。

未來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增多,有可能會有一些產品會出現虧損的情況,這一點值得大家重視起來。

因此,未來要開始注意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了。

4

結論

隨著六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未來理財產品也會越來越多,理財產品也會慢慢打破剛性兌付,這裡面的風險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也就是說,隨著保本理財產品的清理,未來理財產品是可能出現虧損風險的,這點是大家以後購買理財產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您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我,也歡迎您加入我的免費投資圈子,可以進一步交流。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

睿思天下


其實通過當前餘額寶收益率不斷下滑的信號來看,就能夠明白當前的金融投資市場是完全不缺錢的,當前的金融投資市場,更多的是缺乏合理合法的投資渠道。因為餘額寶歸屬於貨幣基金,縱觀市場上絕大部分的寶寶類型貨幣基金收益率基本上都靠近了2%,這與之前動輒7日年化利率穩定在5%的巔峰歷史來對比也能夠看到一點經濟發展的信號。


再回過頭來看2018年央行規定打破了剛性兌付之後,給予了兩年的時間過渡週期。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都能看到一些銀行所發行的理財產品具有保本保收益性產品,但是伴隨著兩年的時間過渡週期結束,從明年開始,我們將很難再看到銀行發行的保本保息型理財產品。

所以總結性的來講,在當前的時間階段中,兩年的時間過渡週期已經接近尾聲,銀行開始清理相對的保本型理財產品也是情理之中。至於理財收益下滑,則是當前市場上大部分的熱錢匯聚在市場中,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市場上錢多理財投資渠道過少,所以整體性的收益才會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未來想要購買保本理財型的金融產品基本上就要向穩健型投資靠攏,選擇的類型也將侷限在國債地方,債定期儲蓄以及智能存款中,不過這些也基本上滿足了我們普通投資者的需要。


晴天財經閣


我們先來看下:2017年銀行平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概是5%左右,社會上普通企業的融資成本是在9-10%左右。

銀行掌握著市場上最優質的貸款企業客戶,他將你的錢吸收來之後,再放給這些客戶,

銀行拿著你的錢去投資,賺取中間的利差。

比如,銀行拿賣理財產品得來的資金投資於企業,銀行賣給你的產品年化收益5%,企業的融資成本即貸款是年化8%,銀行可以賺3%的利差。

但如果企業倒閉、企業不還本、不還息、賴賬怎麼辦呢?

以前,銀行是打爛了牙往自己肚子裡咽的,即使企業不還錢,也會從自己的資金池中拿出錢還給投資客戶。

但資管新規之後,不允許銀行從自己的資金池中再拿錢出來補給客戶了。

如果你交給銀行的錢,銀行幫你去投資,投資過程中如果出現風險,就要風險自擔了,企業不還錢,就是不還錢了,你投資的錢也會血本無歸了,沒有人會替你承擔風險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可怕?

但是不用擔心,因為銀行還是相當靠譜的,因為銀行掌握著最好的企業,基本上可以來找銀行來融資的企業都是很好的企業,所以不用擔心這些企業不還錢。

即使是非保本理財產品,我們也不用擔心的。

但是沒有了保本理財產品,我們要買些什麼理財,才能保證比較安全、可靠穩定的收益呢?

三、沒有保本理財,我們要買些什麼來理財?保證本金?

毫無疑問,保本理財將逐漸淡公眾的視野,普通投資者的投資品將逐漸稀缺。

不僅銀行不會再發保本理財,因為保本理財是違規的。

銀行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會被銀保監罰款的,而且其他金融構(包括信託、券商等)也不會再發保本理財產品。

那麼,我們要投資什麼,才能保證自己的本金?捂住自己的錢袋子呢?

(一)技術型保本理財產品將大行其道,可以買結構性存款

跟隨監管部門的政策,理解監管部門對我們的保護是最重要的。

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保本分成兩種,一種是“合同式保本”,就是買理財的時候跟你籤合同說,一定給你保證本金和收益;另一種是,”技術型保本“,就是使用一種技術,保證客戶的本金。

那麼”技術型保本“是什麼呢?

比如,你向銀行存了100000元存款,利息是1%(一年),存款是保本保息的,銀行可以拿客戶的利息收入進行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

這10萬元裡1%,一年利息是1000元,銀行拿這1000元投資衍生品,獲得比較高的額外收益,由於衍生金融產品可以增加槓桿水平,所以這1000元有可能會獲得200元的收益。

細節上不深究的話,大家可以發現,銀行只是使用利息去博取高收益,而沒有動用本金。

所以這種做法即保障了客戶的本金,又讓客戶的收益增加。

可以被視為是保本理財產品的變種。

(二)對中小金融機構來說,非保本理財產品沒了該怎麼辦,靠什麼盈利?

資管新規裡明確指出,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一定是非保本產品,保本理財被劃出銀行理財已是板上釘釘。根據17年末數據,理財規模將出現收縮,僅餘非保本22.17萬億。

保本理財的轉型對銀行的影響特別大,特別是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核算是在表內,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比較低,對銀行的資產端影響和負債端影響都會比較大。

所以,很多中小金融機構的保本理財產品在到期之後,將會轉向投資銀行存款。

使本來在表外的資產、資金流回銀行傳統的信貸體系當中。

由於大部分中小銀行不具備金融衍生品業務資質,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和”技術型保本理財業務“的壓力較大。

但很多中小行因不具備“銀行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必須具備金融機構衍生品交易資格及能力”而無法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

未來中小銀行的保本理財消失,結構性存款業務又無法開展,雙重因素的疊加將使銀行“負債荒”的現狀加劇,也就是說,銀行將出現沒有新增存款、不能貸款的窘迫境遇,中小行的壓力較大的。


數字貨幣早報


普通群眾有點閒錢但無太多投資渠道,也無太多的投資風險識別、控制能力,所以大多選擇銀行,只相信銀行,要麼存定期存款,要麼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以前銀行有很多保本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比存款高,所以大眾都選擇買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火爆,銀行理財收入也很多。但現在不準銀行賣保本的理財產品,老百姓就有些擔心了,畢竟理財產品還是有風險的,而且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還出過事,所以老百姓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積極性就下降,相應銀行的理財收入肯定也減少了。


王50207043


保本理財清理進行時,這是商業銀行執行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資管新規》)具體體現。


1、資管新規明確規定:要打破剛性兌付、嚴禁資金池和理財產品淨值化。這裡重點是理財產品淨值化,以往,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會明確知曉“預期收益率”,到期後收益多少一目瞭然,現在是“業績基準”“業績比較基準”。說人話就是投資者買了一款理財產品,銀行對預期收益不再兜底,賺多少由具體經營業績決定,保本理財即將成為歷史。


2、各大銀行為了執行資管新規,先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濟南6月初,建信理財、工銀理財分別在北京和深圳開業運營;隨後6月13日,交銀理財在上海開業;7月中銀理財在北京啟動運營;8月農銀理財也在京開業,郵儲理財子公司也在近期成立。


3、近期執行資管新規步伐加快。交行也從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該行多款保本型產品也於同日提前終止運作,原因均為“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光大銀行也於11月30官宣停止活期寶服務,存量客戶平穩過渡。


4、理財業務和銀行存貸業務分離,這是大勢所趨,同時作為理財投資,本就沒有保本這樣的說法,道理很簡單,只要是投資都會存在風險。其次,降低了銀行系統的風險,化解了銀行剛兌潛在的兌付危機,重塑整個理財行業的正面形象和投資者正確的理財理念。第三,有利於整個銀行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中小銀行。


總之,清理保本型理財產品是銀行業化解系統風險,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