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雙溝社區位於晉江梅嶺街道北部,原轄草田美、下坂、加沙、陳塘、雙溝、澤溝6個自然村。

梅嶺組團改建後,社區保留有雙溝、澤溝自然村,轄江濱花園、湖景花園、御景花園、雙龍灣花苑、澄塘·嘉龍城、匯景城6個居住小區,現有戶籍人口7200多人,常住人口2萬多人。

1000多年前,得益於毗鄰泉安古道交通要塞的地理優勢,雙溝(吟嘯鄉)曾繁華一時。

新中國成立後,雙溝人憑藉勤勞的雙手,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也曾有過一番作為。

現如今,以“奮蹄馬”治理轉化為契機,雙溝正努力奮鬥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昔日雙溝

千年“三吟嘯”訴不盡的鄉愁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三吟嘯”即“吟嘯橋” “吟嘯宮” “吟嘯鄉”。

在晉陽湖西側,至今仍保留著一座石板橋。歷經世代善心人士修繕,橋身經歷1300多年風雨,仍保存完整。該橋即是“吟嘯橋”,其見證了雙溝社區的發展與變遷。

據史載,唐朝(公元618-907年)初期,泉州一帶經濟昌盛,社會繁榮。當時,日輝禪師為解決交通問題,在泉安古道經九十九溪處倡造一座大木橋,方便來往路人。公元755年,泉州府南門外三十五都潘湖鄉出生了“開閩之甲第”的歐陽詹先生。少年讀書之時,他經常跑到日輝禪師倡造的木橋上,俯視橋下滔滔的流水東去,不禁興之所至,翹首引吭高歌。那歌聲嘹亮,驚動四周晨雀及過路行人。於是,十傳百、百傳千,歐陽詹在此木橋上吟嘯的事傳開了。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歐陽詹進京赴試高中“進士”官至“四門助教”。後來,周邊群眾為了紀念這位“開閩文宗”,就稱此橋為“吟嘯橋”;橋南有座小廟稱為“吟嘯宮”;橋邊有個小鄉莊,亦被群眾叫作“吟嘯鄉”。舊時“吟嘯鄉”指原雙溝加沙自然村。

“吟嘯橋”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現位於晉陽湖西側,九十九溪處,唐朝初期或為泉州通往安海、同安、廈門、漳州、廣東古道的必經之橋,具體橋名未曾考證。後因閩南第一進士歐陽詹先生在此吟嘯而得此名。

北宋鹹平年間(公元998年),里人王養及僧行珍將它改建為石橋,於公元1003年完工,歷經5年。橋長89米,寬5.16米,共有14孔15座橋墩,中間淨跨62米,橋墩基礎由大松木樁構建而成,橋面架設93條長石板。該橋是閩南地區最早建造的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早。

據史載,木橋是在五代十國期間,由刺史玉延彬、餘廷英相繼修葺。石橋期間,明朝池店慈善家李五,三十六止之時看到此橋破舊不堪,行善捐資重修此橋;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眾紳士熱切倡導集資進行一番重整,立碑為鑑。

1982 年,在晉江市政府及博物館等有關部門的重視下,此橋被列入晉江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樹碑保護,並再次重整。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吟嘯宮”

吟嘯宮是唐初日輝禪師在九十九溪倡造大木橋時,在木橋南邊建造而成的寺廟,至今已有約1400年曆史。梅嶺組團改建時,該寺廟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居住小區。

據老一輩雙溝居民回憶,吟嘯宮坐東向西,面對九十九溪的河床與廣闊的田野,長9.19米,寬8.19米,面積為75平方米。唐宋期間,閩南泉州地區經濟繁榮。吟嘯橋是泉安古道的必經之處,車流人馬眾多。南來北往的行人走路、肩挑、騎馬路過此處,必停駐歇腳、飲茶、乘涼、避風、避雨或投宿過夜。故此,吟嘯宮成為舊時一個天然又不可缺少的驛站。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吟嘯鄉”

唐朝時期,吟嘯鄉歸泉州府所轄,為南門外三十都。

在明朝時,有個“加沙橋良心鬼”的傳說。於是,人們便把吟嘯鄉改為袈裟鄉,到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加沙村直至現在。

唐宋時期,跨越九十九溪的橋樑只有日輝禪師倡造的“吟嘯橋”。泉安古道從泉州南大門經御賜橋、御輦鄉、唐厝巷、桂巖宮、池店街尾、池店圍、吟嘯橋、西邊圳、花橋仔、玉厝巷、賴厝鄉、張林鄉、內坑至安海。吟嘯鄉正是在吟嘯橋邊,因此周邊商戶就聚集在該鄉辦起商鋪,鄉里內有條從南橋頭至店仔口的街道,路面鋪石,寬4~6米不等。相傳在街道兩側經營小型的糧油、食品、布料百貨、醫館藥店、石磨鋪、棺木灰窯等,生意興隆,曾是熱鬧一時的小集鎮。

隨著後期交通逐漸發達,沿溪大石橋增架多座、集鎮生意漸漸蕭條,至上世紀30年代造雙溝橋、開通泉安公路、建雙溝街,泉安古道逐漸蕭條、行人稀少,吟嘯鄉當年繁榮的景象隨之消失了。

今日雙溝

“奮蹄馬”治理轉化 鄉村振興正當時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2010年,梅嶺組團改建工程正式啟動,雙溝社區草田美、下坂、加沙、陳塘4個自然村被納入改造,整體推倒重建。

改造回遷後的雙溝社區,從原來以原住民為主的“城中村”,變成了現代居住小區與未改造自然村相融合的混合型社區。

社區面貌的轉變帶給雙溝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和便捷的生活配套,也吸引越來越多“新晉江人”安家雙溝、落戶雙溝。面對新形勢新變化,由於產業轉型升級、公共職能轉變等方面的滯後,社區發展一度停滯。

2019年,雙溝社區被列為晉江市“奮蹄馬”薄弱村。晉江市委選派一名幹部到雙溝擔任“第一書記”,並在“治理轉化工作小組”的指導下,協同雙溝社區兩委結合社區存在的問題制定了轉化治理整頓方案;梅嶺街道也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為契機,結合專項調研,加大了對雙溝社區治理轉化的幫扶指導。雙溝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改變,從人居環境開始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澤溝是雙溝社區未改造的自然村之一,雖地處城市中心區域,卻保留著原始的村落狀態。

近年來,由於原始村落公共配套相對滯後,個別村民仍保留有圈養家禽的習慣等,使得澤溝的人居環境一直為人所詬病,髒亂差的鄉村面貌,也成了阻礙雙溝發展、拉低群眾幸福指數的“病因”。

雙溝社區“奮蹄馬”治理轉化啟動後,社區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擺在了首位。一方面,持續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強化日常保潔監管,全力解決轄區亂倒垃圾、亂搭亂蓋、佔道經營等環境亂象;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改造衛生死角,打造微景觀綠地,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升群眾文明意識。

在澤溝社區愛樂國際酒店停車場旁,一處佔地約160平方米的閒置空地被改造成為“口袋公園”,公園裡配套有綠茵涼亭、休閒步道,每到傍晚總能吸引不少厝邊前來休閒娛樂。

“這塊空地原本是一個垃圾死角,常年堆放著生活垃圾、建築垃圾,不僅影響著周邊的景觀,髒亂的衛生狀況更使得周邊群眾怨聲載道。”雙溝社區第一書記陳超穎說,在社區黨支部的動員下,澤溝老人協會主動牽頭,出錢出力推動了該處空地的改造。老人會的積極參與,為澤溝居民做出了表率,也為社區其他區域起了個好頭。如今,澤溝支流的治理提升工程已經啟動,雙溝社區未改造區域內的背街小巷硬化工程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環境變美了,群眾生活質量提升了。“口袋公園”建設、澤溝支流整治、背街小巷硬化等,雖然只是社區人居環境提升的“一小步”,但卻影響著越來越多的雙溝居民,他們開始改變亂丟垃圾的陋習,開始主動做好門前屋後的環境衛生,也開始主動參與到社區人居環境整治的行動中來。

提升,從民生關切入手

社區謀振興,教育要先行。

地處晉江城區的雙溝小學,此前受限於教育硬件配套的不足,導致學校的生源不佳,教育教學質量常年落後於城區的其他小學。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作為群眾最為關切的教育問題,雙溝社區將改善小學硬件配套作為一項重點項目予以推進。截至目前,校園擴建工作已經取得一定實效,繼重建教學樓之後,學校擴建的新操場及塑膠跑道也即將啟動施工。

雙溝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小萍介紹,在推進“奮蹄馬”治理轉化過程中,社區始終關注民生關切的熱點問題,除教育優先外,還著重推進了未改造自然村的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以及商住小區二次供水改造等工作,並加快推進了社區汙水管網的建設。

記者瞭解到,作為“奮蹄馬”薄弱村,雙溝社區在推動實施系列民生轉化工程的同時,也注重對社區存在問題的查擺、分析,並“對症下藥”予以消化。

針對居民凝聚力不足、安置小區管理相對混亂等問題,社區進一步強化黨建的引領作用。一方面,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社區群眾認同感、歸屬感,進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社區謀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實施基層協商民主,理順安置小區治理機制,推動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李小萍表示,下階段,以服務民生為落腳點,社區還將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注重文化涵養、思想培植、心靈塑造和鄉風傳承,廣泛開展社區文化活動,逐步打破自然村多、分散,角落觀念嚴重的局面,促進社區內正向融合,共同發展。

雙溝·文化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百年商行 — —王合興

在晉江世茂·御龍灣滿堂紅小區一側(原雙溝草田美村),始建於1911年的“王合興”古民居坐落於此。該建築佔地約2500平方米,為閩南民居特色的三進五間張大厝兩座並列,建築面積1430平方米,石埕680平方米。

“王合興”是創立於清朝末年老字號商行,當年主要經營瓷器、當鋪、糧油食品、茶酒、百貨商品的批發與銷售,擁有商船隊主營航線臺灣、香港、溫州、天津及東南亞等地區,在泉州舊順濟橋頭貨運碼頭有商鋪20多開間,在晉江雙溝街有商鋪10多間。商行業務遍及臺灣、香港、溫州、天津、廈門、寧波、廣州、汕頭等沿海重要港口。

“王合興”當年同時設立信局從事海外僑批事務,兼有金融和郵政的雙重職能,在晉江金井、石獅、泉州市區等地設立分號代理僑批。據已故僑批專家王朱唇所著《閩南僑批史話》中關於“同業公會內的晉江僑批業”記載,1940-1950年間是“王合興”僑批業經營的活躍時期。

歷經100多年歲月的“王合興”後來因戰亂的影響和船隊經常遭遇海盜中斷了鼎盛時期的經營。如今,商行古厝建築在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下保存較為完整,建築內的雕刻、傢俱、書畫都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傳統手藝 — —陳塘面線

老一輩晉江人說起雙溝,離不開陳塘的手工面線。自清朝以來,陳塘手工面線代代相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時間。有文獻記載,北宋詩人黃山谷行至福建,曾在當地品食麵線,並賦詩讚美:“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

早在梅嶺組團改建前,陳塘自然村幾乎家家戶戶以製作手工面線為生。組團改建回遷後,受到製作場地的限制,陳塘的手工面線產業被迫中斷,但仍有不少陳塘人堅守這份“祖業”,或縮小規模繼續生產,或另尋他處繼續傳承。據不完全統計,至今仍以手工面線為生計的陳塘人仍有二三十戶。

陳塘手工面線細且柔軟,並帶著一點點嚼勁。老一輩陳塘人介紹,陳塘手工面線之所以好吃,得益於陳塘的地利。製作手工面線,靠海太近,有海風不行;離山太近,有霧也不行。靠著陳塘溫暖的陽光和乾燥的北風做出來的面線,才是老祖宗傳下的古早味。

梅嶺雙溝有座大石橋,比安平橋、洛陽橋還“年長”

非遺項目 — —鵬峰五祖拳

成立於2014年的晉江武協鵬峰南少林五祖拳分會位於雙溝社區濱江公園邊。協會現有會員100多人,會長柯錦祥系南少林五祖拳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鵬峰南少林五祖拳分會經常代表晉江參加傳統武術比賽,累計榮獲金、銀牌100多枚。該項目如今已成為雙溝社區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通 訊 員_陳超穎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