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千年古墟展輝煌 打造“三宜”魅力城

清晨,陽光溫柔地撫摸著淡水河,照射在熙熙攘攘的淡水老城。

古稀之年的李錦添,住在淡水老城九頭王街,二層高的小洋樓是百年前祖輩所建,如今成為了地方保護建築。沿著九頭王街往南,是商賈林立的大魚街,街道兩旁有古樸的木雕招牌,牆上留下了歲月斑駁的痕跡。

行走在淡水老城,恍如回到往昔繁華的老淡水。李錦添今年73歲,可以說見證了淡水發展的起起落落——珍合樓喝早茶曾一位難求,雜貨街人潮湧湧,正義街戲曲演出火爆,後來崇雅商圈、開城商圈、金惠商圈等逐漸崛起,淡水已經由原來“單核”商圈演變為“多核”商圈,城市在擴容提質,生活更加便利,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淡水:千年古墟展輝煌 打造“三宜”魅力城


淡水:千年古墟展輝煌 打造“三宜”魅力城


淡水:千年古墟展輝煌 打造“三宜”魅力城


淡水:千年古墟展輝煌 打造“三宜”魅力城


淡水:千年古墟展輝煌 打造“三宜”魅力城


淡水:千年古墟展輝煌 打造“三宜”魅力城

70年來,淡水從一個南國邊陲小鎮,一躍成為了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是惠陽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未來,淡水街道將堅持“為民謀福利、為事業謀發展、為惠陽打基礎”的初心,圍繞助力我市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目標,加快實施“一心一區兩基地”戰略,從“強基層、善治理、建新城”三方面發力,把淡水打造成一流街道乃至區域一流城市中心——一座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魅力新城。

老淡水記憶

淡水曾是惠陽地區重要物資集散地

相傳在宋末年間,淡水只是一個小小墟場,名為“上墟”,後改名“鍋篤鎮”。到了明朝,為了警衛海疆,設置淡水衛城,至清朝乾隆初期,這裡形成了較大的集鎮,改為淡水墟。鴉片戰爭後,淡水成為惠陽和香港貿易進出口的地方,商業貿易發展較快,形成了大魚街、豬行街、燈籠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專業街道。

淡水老街緊鄰淡水河,是天然的碼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淡水河上有多個碼頭,物流興旺,大米、土特產等貨物在淡水老街集散,通過水路運送到珠三角各地,是當時惠陽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繁華的商貿流通,帶旺了淡水老街,其中珍合樓算是當時最高檔的酒樓,商賈如雲,常常出現一位難求的盛況。今年73歲的李錦添,是土生土長的老淡水人,年輕時候跟著父輩在老街裡的九頭王街從事釀酒、賣酒生意。父輩與其他生意上的夥伴交情深厚,時常到珍合樓吃飯喝酒,年輕的李錦添也就有了“蹭飯”的機會。

李錦添回憶,在他小時候,停泊在淡水河等待卸貨的船隻,延綿排了100多米,很是壯觀,碼頭成為淡水最為熱鬧和繁忙的地方。隨著時代的發展,淡水老街商貿發展愈加成熟,但因為各種因素,淡水老街也走向了衰落,多條街道曾一度改名,直至改革開放後才逐漸恢復原名。

改革開放初期,李錦添走出淡水老街,去外面工作,也搬出了老街在外居住。“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淡水人注入了全新活力,每個人都躍躍欲試,要幹出一番事業來,也給淡水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李錦添說,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淡水商圈已經由淡水老街轉移到了崇雅商圈,寧靜的老街留下了曾經輝煌的印記。

前些年,淡水老街成功創建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修復了街道和歷史建築,街巷外觀仍有當年輝煌時期的輪廓,米街腳下的青磚石依舊光滑,在時光的侵蝕下,它依然從容。數經風雲的珍合樓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樓內老舊的青白地磚,復古裝飾,都訴說著當年的風光。

現代化新城

城市擴容提質商圈“多核”崛起

清晨,列車從惠州南站出發,淡水黃金酥丸、客家涼帽從這裡運向沿線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打著“飛的”降落在惠州機場航站樓外,半個多小時就能抵達老街;

上午,穿梭在金惠大道的上班族腳步匆匆,坐落在淡水各大產業園裡,車輛穿行如梭,年輕人尋找著奮鬥的“金鑰匙”,企業播撒著發展的“金種子”;

入夜,餐館飯店美食飄香,市政廣場、人民公園人頭攢動,淡澳河邊、村裡小廣場,拉二胡、唱粵劇,熱鬧非凡。

進入新時代,隨著淡水城市化進程加快,淡水商圈由“單核”演變為“多核”,天虹商場、印象匯、COCO商場、萬聯商場等大型商貿綜合體佈局淡水,沃爾瑪、家樂福、永輝等知名超市也紛紛落戶,為淡水商業帶來了更多活力。

在這些大型商貿綜合體中,好宜多商貿廣場曾是淡水商業龍頭,是21世紀初期的淡水乃至惠陽的商業標籤。上個世紀90年代末,淡水老街商業模式式微,以好宜多商貿廣場等為代表的新生代崛起,替代了淡水老街的地位。

好宜多商貿廣場運營方惠州市中山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黎漢軍說,好宜多商貿廣場建成之前,崇雅路一帶已自發形成了一個小型商圈,都是鐵皮房,類似夜市。好宜多商貿廣場建成後,第一次將商貿綜合體帶到了淡水,崇雅商圈的品質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此後新的商圈不斷湧現,引領著消費升級,讓市民生活更加美好,也見證著城市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如今,淡水街道轄區總面積83平方公里,2018年,淡水街道GDP176.91億元,佔惠陽的32.5%,第三產業產值達147.36億元,佔惠陽的64.3%,轄區工商稅收達47億元,佔惠陽的39.1%。

70年的發展,淡水街道從一個縣城古墟,搖身一變成為惠陽區乃至惠州市有名的活力新城。

未來可期

打造一流街道乃至區域一流城市中心

淡水地處惠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古稱“依河而生,因魚鹽而盛”,是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貿集鎮。70年砥礪前行,淡水從一個南國邊陲小鎮,一躍成為了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

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下,淡水將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優勢,在“強基礎、善治理、建新城”三個方面發力,將淡水街道打造成一流街道乃至區域一流城市中心。

淡水以打造惠陽現代產業綜合發展示範區為目標,按照“一心一區兩基地”戰略佈局,構建經濟發展新引擎。淡水規劃四大片區:以白雲新城、白雲南、石橋新城為依託,打造惠陽現代服務業中心;以古城項目、淡水老城區豬行街為依託,打造文化旅遊休閒區;以洋納、行誠工業園為依託,打造“百億級”智能硬件產業集聚基地;以南站新城為依託,打造南站現代產業示範基地。

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淡水街道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認真檢視反思,把問題找實、把根源挖深,明確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70年來,淡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市政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淡水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治宇檢視淡水發展短板時說。

近年來,淡水市政基礎設施項目達70多項,其中今年實施的有66項,以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在打通淡水交通動脈方面,拉通了連接大亞灣的東華大道,今年將全力拉通雲新大道、康壽路、天安南路等6條城區連接路,建設惠州南站新城片區的新橋一號路、大門埔路,拉通白雲南片區的內環東路,暢通淡水城區交通微循環。

與此同時,淡水農村及城鄉結合部的發展資源尚未充分挖掘,城鄉差距依然比較明顯。根據自身實際,淡水創新提出了以城市更新推動鄉村振興,帶動全域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楊治宇說,淡水以城市更新為核心,以產業導入為重點,全面盤活農村土地資源,著力導入商貿旅遊、文化創意、房地產等產業。

目前,淡水大部分村小組簽了村企合作意向書,達160多宗。楊治宇說,接下來,淡水街道將堅持“為民謀福利、為事業謀發展,為惠陽打基礎”的初心,圍繞助力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目標,加快實施“一心一區兩基地”戰略,根據四大片區產業定位,相應導入商貿服務、文旅創意供應鏈、金融、智能硬件等產業,充分發揮城市中心產業、人才、經濟聚能效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城市擴容提質,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居民增收致富,把淡水建成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魅力新城。

記者:黃尉宏 蔡偉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