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6.7%!遼寧工業:瞄準高質量提升含金量

前十一月規上工業增加值高於全國一點一個百分點

遼寧工業:瞄準高質量提升含金量

前11個月,遼寧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這個數字,成色十足。

看結構。高端裝備製造業佔比超58%,56%的製造業企業通過開展服務業務增收,12家企業入選國家綠色製造名單,41大類行業中增長面達58.5%。

看增量。以恆力石化年產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恆大輪轂電機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華晨寶馬新3系、華錦阿美石化等為代表的眾多重大項目接連開工、投產、落地。

看質量。新動能一馬當先,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0.5%,固定資產投資中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36.8%。

量,合理增長;質,穩步提升。

這一年,遼寧工業,強筋壯骨、承壓而上。

“轉”出新精彩

“轉型”,2019年遼寧工業的關鍵詞。

“當下的遼企正立於十字路口。一邊是市場倒逼的客觀推動,一邊是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唯有‘轉’危為機,才能活得下來、走得更遠。”遼寧省信息中心研究員姜健力說。

方向何在?瞄準高質量!

從“大路貨”轉向“精品店”。今年夏天,一個小小瓶蓋,成為撫順石化公司烯烴廠“擰”虧為盈的秘密武器。“聚乙烯產品過去主要用於製作水果托盤、塑料盆等,一噸利潤僅幾百元。可瓶蓋料的附加值高且多從國外進口,為我們打開一片新天地。”烯烴廠副總工程師謝宇梟說。企業將研發重點轉移到瓶蓋上,打開了新市場,已增利數千萬元。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沈鼓研製的世界最大年產380萬噸重整機組一次開車成功、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的銳翔RX4E四座電動飛機實現全國首飛……這一年,誕生於遼寧的“中國之最”層見疊出。

從“褐色”轉向“綠色”“。低碳,是我們打開歐美市場的重要突破口。”益海嘉裡(盤錦)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超指著眼前的瓶裝顆粒說。這是從稻殼灰碳萃加工出的“白炭黑”,可代替炭黑成為輪胎等橡膠製品的主要原料,由於其整個產業鏈條碳排放量極低,固特異、米其林等輪胎巨頭紛紛被吸引。

細心關注遼寧經濟的人會發現,一組標著“負號”的數據,正在成為老工業基地加速轉型發展的佐證。2019年,平板玻璃淘汰年產能380萬重量箱、水泥熟料退市年產能51萬噸,六大高耗能行業佔比低於去年同期3.8個百分點。

從“生產型”轉向“服務型”。“今年我們的主營業務收入穩中有升。”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叢紅話語中透著自信。

通過單品銷售打開突破口,最終成為整包經銷商,在遠程操控、預警維護、解決方案等方面加強力量,大連重工·起重公司的智能化焦爐等主要產品佔國內市場份額超過90%,整包占1/3。

據悉,我省已有56%的製造業企業通過開展服務業務大幅增收。

為了讓優質企業獲得更多轉型紅利,5月7日,我省《遼寧省工業高質量發展推薦產品目錄(2019版)》正式公佈, 189戶企業生產的284個產品位列其中,成為遼寧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增”出新潛能

增量與存量之和等於總量,其中增量是總量提升的關鍵。這個公式,與當下的遼寧尤為契合。

“大項目紛紛落地、投產,是今年工業增量重要亮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5月17日,渤海之濱,大連。全球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加工流程最長、一體化程度最高、配套最齊全的重大石油煉化項目——恆力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實現全面投產。屆時,我省PX產能提高至690萬噸、PTA產能達1340萬噸,位居全國第一位。

與其遙望,位於盤錦的百萬噸寶來輕烴綜合利用項目即將建成投產。

這些“大塊頭”的拉動作用有多大?今年前三季度,大連、盤錦兩市的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10%,領跑全省。

大項目碩果累累,大企業枝繁葉茂。骨幹企業,是拉動工業列車前行的重要引擎。

淨利潤同比增長75.9%,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這是遼寧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交出的前三季度成績單。同時該企業還入圍了全國輕工業百強,成為遼寧“避重就輕”的一面旗幟。

今年,遼寧生產狀況良好的領軍企業還有英特爾、輝瑞製藥、沈鼓集團、三一重裝、東北製藥……名單涉及多個領域。前11個月,全省大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更令人喜悅的是,遼寧的“磁場效應”愈發明顯,吸引著更多新項目紛至沓來。

恆大新能源汽車、華晨雷諾、寶來巴賽爾等項目順利簽約,騰訊電子競技、雲啟基地等項目陸續上馬,華為錦州雲計算數據中心、沈撫新區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如期運營……增量疊加,後勁十足。

“創”出新動力

10月18日,世界目光投向瀋陽。

2019工業互聯網全球峰會隆重開幕,數百位國際頂尖專家現場為遼寧把脈問診。

“這張網,機不可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在會議中激動地說。

我省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賦能製造業。經過一年努力,全省上雲企業超過3萬戶,開通5G基站近3000個,重點區域實現5G網絡覆蓋。

在以產業鏈綜合能力為主要“兵刃”的未來經濟戰場上,不僅要有真本事,還要拿出“新本事”。

0.05毫米,一項紀錄在東北特鋼誕生,這是我國目前最薄的GH600高溫合金薄帶;90毫米厚、3800毫米寬,鞍鋼又一次刷新了國產止裂鋼的歷史;23.5米,大連華銳船用曲軸有限公司研製的國產最大船用曲軸,裝備到超大型集裝箱船;490項關鍵共性技術實現突破,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再為國產工業機器人發展開拓新天地。

成績背後,是頂層設計的引領。年初以來,我省接連出臺《遼寧省5G產業發展方案》《遼寧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遼寧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政策紅利正逐步顯現。

成績背後,是以創新為驅動的不懈努力。目前,我省已擁有4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8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4月25日,中國航發燃氣輪機有限公司在瀋陽成功註冊。以此為平臺,全國該領域一流的科研院所將成為我省航空航天產業智庫,遼寧企業將躋身“國家級”技術團隊。

功夫不負有心人,年初以來,喜報頻傳。大楊集團等企業的3個項目入選國家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範項目,大連船舶重工、恆力石化等企業的7個項目入選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項目。

遼寧工業,於陣痛中轉身,在創新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