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叔叔的?

亙古懷念說史


明仁宗朱高熾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當時大明朝風調雨順,四海昇平的,但是也逃脫不了歷來皇室都有的矛盾,那就是宗親的內鬥和奪權,朱瞻基面對來自自己兩位叔叔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對皇位的窺視,那麼歷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又是如何對待自己這兩位叔叔的呢?



明宣宗朱瞻基對待漢王朱高煦還是比較殘酷。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是太子朱高熾一母同胞的兄弟,因為靖難之役中的英勇表現,朱高煦深得朱棣的喜愛,在靖難之役中朱棣甚至對朱高煦說出“”太子身體孱弱”這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朱高煦有機會成為太子。如果不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聰慧異常,朱高煦很可能就是大明王朝的另一位皇帝。

也是因為這層原因,朱高煦對皇位充滿了渴望,朱高熾登基以後,因為他倆是兄弟,朱高煦還有所忍耐,等到侄子朱瞻基登基以後,朱高煦的野心就按捺不住了,立即決定在自己的封國起兵造反,學一學自己的父親朱棣來一次“”清君側”。不過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實力太弱,很快就被朱瞻基給平定,成為階下囚,自己也被朱瞻基放在一口300斤的銅缸中活活烤死,兒子相繼被殺。


相比較於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的結局還算不錯。朱高燧一開始和朱高煦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仗著朱棣對自己的寵愛橫行霸道,永樂二十一年的時候,朱高燧甚至勾結護衛指揮孟賢妄圖毒死朱棣,謀朝奪位,沒想到東窗事發,並且被搜到了證據,所幸得到了自己的哥哥朱高熾的力保才免於死刑。

等到朱高熾登基以後,朱高燧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為人做事低調,主動的交出了自己的私人護衛,並且削減了自己三隻護衛部隊中的兩隻。等到朱瞻基即位,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朱高燧甚至請求削減最後一隻部隊,並且主動申請去駐守山海關,表示自己的忠心。朱瞻基面對這樣的叔叔也不好為難他,所以朱高燧高得到了善終。


圍知歷史


明宣宗對他兩個叔叔是很不錯的,只是他二叔瘋狂作死,明宣宗他爹死的時候,明宣宗在南京,當時回京即位的時候,他二叔就派人想半路殺了他,只是他跑的快,他二叔的人還沒到伏擊地點,他就已經回京即位了。即位之後還給他兩個叔叔加了工資什麼的。

後來他二叔又興兵造反,他一開始也沒想打,還給他二叔下詔書說只要你不鬧我就當啥事沒發生,只是他二叔不聽,後來抓了他二叔也沒殺,只是貶為庶人,在北京修了個宮殿讓他二叔住。這是他二叔作死,有一次他去看他二叔,他那個二逼二叔伸腿絆他,把他給逼急了!壓在大缸裡燒死了。

他三叔好像一直做逍遙王爺活到死,後代也繼承了爵位一直延續到明末。



大武王曹孟德


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前幾位皇帝之外,其他的繼承人,普遍都比較昏庸。林宣宗,朱瞻基和他的父親名人中朱高熾,可謂是明朝的少數幾位,比較有作為有能力的皇帝,他們父子二人共同開創了明朝歷史上非常出名的盛世-仁宣之治。

在朱瞻基剛剛登基的時候,他老爹朱高熾留下的臣子們,對於這位皇子的敬畏是相當擁護的普遍都認為,老子英雄兒好漢,既然朱高熾這位皇帝這麼英明睿智,他選定的繼承人肯定也不會太差。可是在這些人裡面有一個人是相當看不上朱瞻基的,這就是他的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在朱高煦的眼裡,朱瞻基就是一個小屁孩,而且他很固執的認為這個皇位本來是他的。

他從頭到尾都覺得是朱瞻基父子,搶奪了他原本的皇帝寶座,所以朱高煦不論是對朱瞻基,還是朱高熾都是相當不服的。既然不服皇帝的統治,那就發動叛亂吧?可是很搞笑的是朱高煦的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甚至於連史書都沒怎麼寫起這場叛亂,因為這場叛亂的規模實在太小而且相當滑稽。

在朱高煦發動判亂的時候,朱瞻基很有遠見,在吸取了建文帝朱允文失敗的教訓,直接就率領大軍御駕親征,而當朱高煦手下人看到皇帝竟然御駕親征,連較大的反抗都沒有組織起來,就通通舉手投降,最終就讓漢王朱高煦被抓了。

原本朱瞻基考慮到皇家親情的緣故,一時心軟並沒有打算想要殺自己的這位親叔叔,但是奈何朱高熾作死之心始終存在,非得跟當朝皇帝秀一秀自己的存在感,一而再再而三的激起朱瞻基的殺心,最終讓自己被活活燒死。

原來在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的判亂後,只是將他軟禁在了高牆禁地內,。他很憤怒,他覺得自己是朱棣的兒子,仁宗的弟弟,是有功於明朝的大功臣,現在竟然被關起來,想想就覺得生氣。正在他非常生氣的時候,朱瞻基就跑過來看望這位叔叔,按理說他也沒有別的意思,因為他的父親朱高熾已經離世了,所以朱瞻基本身是沒有打算想怎麼著朱高煦的,等著看能不能用親情來感化他。

但是被軟禁的朱高煦依舊沒有停止自己作死的腳步,他竟然趁著朱瞻基一時不注意,用腿絆了他一下,結果這位大明皇帝就在眾人面前直接摔的匍匐在地,臉面都丟光了。朱瞻基相當憤怒,他讓人找來一口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在缸底,他想要教訓一下朱高煦,讓他收斂一下自己脾氣。如果是在這時候,朱高煦能像朱瞻基稍微服軟,那麼朱瞻基肯定是不會將他怎麼樣的。但要不說他怎麼就自己作死呢?他沒有服軟不說,還非得逞能,仗著自己力大無窮,將重達幾百斤的銅鋼直接舉起來,還繞著朱瞻基走了一圈,朱瞻基徹底暴走了,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殺心了。

朱瞻基是相當生氣,他覺得你作為我自己的親叔叔,你叛亂謀反,我非但沒有殺你,還把你圈禁起來養著你。可是你不認我的好就算了,竟然還當眾羞辱我。他又想到自己這位親叔叔還有很多的老部下,朝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臣子還擁護他,萬一哪一天趁自己不注意發動宮廷政變,那麼自己這一脈的皇位是不是還能保得住?如果趁現在自己還有能力收拾他的時候不收拾,萬一等自己死了,這麼個親叔叔就是心腹大患啊。所以,朱瞻基就覺得朱高煦活著就是一個禍害,非常有可能給明朝帶來巨大的隱患。那要怎麼辦呢?還能幹嘛?殺唄。

朱瞻基讓人將銅缸死死扣住,並且在銅缸的四周放上柴火,將柴火點燃,直接活生生地將朱高煦給燒死了。按理說,朱瞻基是一個好皇帝,動則不會輕易起殺人之心,但要麼說老實人被逼急了也容易下狠手。而漢王朱高煦則有點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都已經成了別人砧板上的肉了,竟然還敢如此放肆,這完全是咎由自取。


小芊芊愛歷史


搞文物、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一個有名的款識一一宣德!這正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

朱瞻基是明朝開國後的第五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

他天資英暢,,體恤民情,節儉懲髒,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在位十年,被稱為"治平之世"。

歷史上會有很多驚人相似的事情發生。成祖朱棣是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手中奪取的皇位。和其長相、性格最為類同的次子朱高煦也想複製這一幕,可惜沒有成功,慘敗在侄子明宣宗手中。

成祖朱棣和徐皇后育有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因朱高熾早被立為太子,這讓在靖難之役中戰功卓著的朱高煦心中很不服氣。加之朱高熾身微有小疾,且肥碩,有時連路都走不穩。更要命的是,登基僅十個月及一命嗚呼。這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的事。兒子朱瞻基即位,是謂宣德皇帝一一明宣宗。

在朱瞻基回京即位的路上曾遭叔王朱高煦的暗殺,沒有成功,所以一即位對兩位叔王尤其是朱高煦百依百順,格外敬畏。甚至到了有求必應的程度。但遠遠撫平不了漢王朱高煦那顆狂燥不安、謀反稱帝的心。

終於朱高煦在1426年八月於樂安起兵謀反,學起了他的父親朱棣。不過他遠沒有朱棣走運。在宣宗親率的天子之師征討下,不到一個月遭到慘敗,朱高煦也被生擒。

他自然不服,又力大無比,被宣宗罩扣在一口大鐘下,四面燒柴活活燒死,落此下場,也是咎由自取。

有些事是不能複製的。他面臨的是御駕親征的侄子朱瞻基,豈是懦弱的建文帝能比的?所以他輸的一點兒也不屈。


晚亭與落霞同暉


根據《六朝紀事》改編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該劇圍繞一個歷經五帝六朝,在丈夫死前發誓要替他守護好江山,這樣一位大明後宮神奇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來展開。除了主角湯唯和朱亞文,也就是這位孝恭孫皇后和他的丈夫明宣宗朱瞻基,當然還有他上下週邊的很多人,比如問答中被朱瞻基幹掉的叔叔朱高煦。

《大明風華》中一頂大銅缸扣住朱高煦,罐子周圍堆積木柴,熊熊大火中,這個反反覆覆的大明王爺甕死其中。那麼歷史上如何記載這個王爺?朱瞻基又是如何對待這個叔叔的呢?

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徐達長女)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漢王朱高煦,老三朱高燧。永樂二年,明成祖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趙王。

隨父靖難,戰功卓著

朱高熙性格暴烈,好殺戮,而且品行不端。

1398年,堂哥朱允炆繼位,朱高煦奉命入朝。舅舅徐輝祖告誡他別遊手好閒,學會好好做人。這逆子非但不聽,還偷偷騎走舅舅的寶馬氣呼呼地回北平了,一路上,他把氣灑在別人身上,沿途殺死官民、擊殺驛丞。

1399年,父親朱棣發檄文舉兵“清君側”,朱高熙這下就找到活兒幹了,隨軍出征,經常作為前鋒。

1400年,白溝河之戰,朱高熙率精騎衝陣,斬殺都督瞿能父子;東昌之戰,朱棣被困,朱高煦率軍增援,將朱棣救出。

1402年,浦子口,朱棣又陷囫圇之中,被政府軍擊敗,好兒郎朱高煦又一次趕到,親率軍隊力戰,再救父王。

居功自傲,對太子位虎視眈眈

靖難之役的赫赫戰功,讓朱高熙恃功驕縱,他不僅多行不法之事,對太子位更是垂涎已久。

太子位沒定人選時,朱高熙就動員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在父皇面前說好話,希望能夠把太子位給自己。

永樂二年,塵埃落定,自己只是一個藩王,他非常不樂意,硬是留在京城不去就藩,他還增加護衛,自比唐太宗。這還不算,此後朱高煦還多次挑撥是非,企圖陷害太子,解縉冤死、黃淮入獄都是他的功勞。

永樂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他依然抗命不遵,並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朱棣回京後,看穿了他的形心思,欲將其貶為庶人,朱高熾為弟弟求情保得王爺的帽子。

賊心不死,欲奪仁宗帝位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北征歸途,太子朱高熾繼位成了明仁宗。朱高煦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

仁慈的明仁宗得知消息後,將其召回京城,加封賜寶,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為郡王。

1425年,朱高熾病逝,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的太子朱瞻基。可惜由於行動倉猝,計劃泡湯。

賭命一搏,起兵造反又失敗

眼睜睜地看著侄兒朱瞻基也變成了明宣宗,朱高熙是徹底坐不住了。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起兵造反。

明宣宗獲悉後,還是不願意兵刃相見,就賜書信給朱高煦予以規勸,誰知道這叔叔已經是油鹽不進。

於是,宣宗御駕親征,同時繼續致信“現在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

朱高熙已經喪失了理智,即便宣宗命大軍包圍四門,再次把勸降書信射入城內,朱高煦仍不理會。

此時城內叛軍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大驚,次日暗中從小路出城投降。

多行不義,死是他自找的

至於歷史上朱高熙是如何被處死的,這個和《大明風華》基本一致。

面對投降的朱高熙,群臣請求將其明正典刑,現場處決。宣宗依然不許。返回京都後,宣宗也只是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當然,朱高熙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計七百二十人。

後來,宣宗去探視叔叔,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古今說史


明宣宗繼位不久,他的叔叔朱高煦在樂安發動了叛亂,朱瞻基御駕親征平叛,朱高煦投降後被囚禁,後來被處死。

01.明宣宗朱瞻基和叔叔的矛盾根源在於對皇權的爭奪。在成祖朱棣時期就埋下了禍根。

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也就是宣宗朱瞻基的父親;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熾特別受太祖朱元璋的喜愛,很早就被立為了燕王世子。朱高煦作戰勇敢,在靖難之役裡屢立戰功。例如:

白溝河之戰中,朱高煦帶領數千騎兵,斬殺了建文帝軍隊的都督瞿能爺倆,由此靖難軍反敗為勝。

東昌之役中,成祖朱棣戰敗後一個人落荒而逃,多虧了朱高煦率援軍救了朱棣。

朱棣認為二兒子像自己,想改立太子。

朱棣做皇帝后,在考慮立太子時,靖難中的武將支持朱高煦的很多,如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多次建議朱棣立高煦為太子。但是朱高熾的優勢也很明顯,一是長子,二是為人寬厚,得到了很多文臣的擁護,加上他有太祖的光環加持,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時就“冊為燕世子”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經過一番猶豫後,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國雲南。朱高燧為趙王,國彰德。

朱高煦難以接受這個結果,說:“我有什麼罪,把我發配到這麼遠的地方。”不肯到雲南就藩。由此開始了和太子爭取的鬥爭。

02.朱高煦和朱高燧狼狽為奸,合力陷害朱高熾。

明成祖在位期間多次親率大軍出征蒙古,皇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

永樂十年(1412年),朱高煦構陷朱高熾,太子的屬官多人被下獄。大理寺丞耿通上書為朱高熾解釋,朱棣則認為耿通離間他們父子關係,把耿通殺了。後來經過楊士奇的委婉解釋,朱棣的怒氣才平息。

永樂十二年閏九月,朱棣北征返京時,藉口太子迎接的慢了,又殺了幾個太子的下屬。

在朱高煦的陷害下,朱棣幾次打算換太子。

朱高熾雖被立為皇太子,但朱棣對他總是不大滿意。朱高熾身體肥胖,不能騎射,並有足疾,行動時需宦官扶持著,還常失足。但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生得卻很英俊,言語行動都很敏捷,得到朱棣的鐘愛。朱瞻基自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後,多次跟隨朱棣北征,表現不錯,朱棣讚賞地說:“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可以這麼說,仁宗能順利繼位,得益於兒子朱瞻基。朱棣把繼承他事業的希望寄託在孫子朱瞻基身上,朱高熾也因此鞏固了皇太子的地位。

朱高煦將自己比喻為李世民,把自己的護衛命名為天策衛,經常自誇說“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

朱高煦的驕橫跋扈引起了朱棣的不滿,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改封朱高煦於青州,意思是你朱高煦不是嫌棄雲南遠嗎,我封你個近的地方,離我遠遠的。事與願違,朱高煦還想賴在南京。

這時,朱棣聽說了朱高煦謀奪皇太子地位和其他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朱棣遂於永樂十五年三月徙封高煦於樂安州(今山東廣饒),限令即日成行。朱高煦到了樂安,懷恨在心,處心積慮要奪取皇帝寶座。

03.朱高煦發動叛亂,朱瞻基御駕親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病死,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派人到京城偵察情況,準備藉機叛亂。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熾即位後不到10個月就病死了。宣宗朱瞻基即位,朱高煦認為宣宗朱瞻基根基不穩,於是發動叛亂。

朱高煦建立了前、後、左、右、中五支軍隊,隨後派遣親信偷偷進入京師邀請英國公張輔作為內應。出人意料的是,張輔把這個人交給了宣宗朱瞻基。

與此同時,御史李濬,在樂安老家為父親守喪,在拒絕了朱高煦的招攬後,偷偷的跑到京師,向朱瞻基報告。

朱瞻基開始準備派遣陽武侯薛祿率軍討伐。大學士楊榮認為不妥,他勸宣宗御駕親征,他說:“皇上難道忘了建文帝時期李景隆率軍投降的事情了嗎?”

於是朱瞻基親統大營五軍將士出行,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楊榮等保駕隨行。以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朱高煦本來約好了山東都指揮靳榮在濟南起兵接應,但是靳榮被山東布政使與按察使阻止了。

宣宗朱瞻基為了瓦解叛軍,兩次寫信勸降朱高煦——

“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明史·朱高煦傳》

朱高煦怕被屬下出賣,懷著一線活命的希望,出城投降。朱高煦的叛亂虎頭蛇尾,父子皆被押送到京師,禁錮於西華門內,“築室居之,曰逍遙城”,到宣德四年(1429年)皆被處死。因朱高煦的叛亂牽連被殺及充軍的達二千多人。

在宣宗朱瞻基擒拿二叔朱高煦班師回京時,尚書陳山建議,在彰德的趙王朱高燧與漢王朱高煦一起想謀反,我們應該乘勢進軍彰德,擒拿趙王。朱瞻基拒絕了,認為父親仁宗善待兩位叔叔,二叔因為叛亂我不敢饒恕,三叔趙王沒有叛亂的行為,我怎麼能下手呢?後來戶部主事李儀等人建議剝奪趙王的護衛。第二年,宣宗朱瞻基將這些大臣的上書送給朱高燧。朱高燧嚇壞了,趕緊主動請求交還常山中護衛等部署。宣德六年朱高燧病死。

04.結語

朱高煦叛亂直接的影響就是,明朝分封政策的重大改變。明初時期諸王權力非常大,後成尾大不掉之勢。從建文帝開始,朝廷開始著手限制他們的權力。宣宗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亂後,朝廷對宗藩的特權不斷加以改革限制,最終使得分封下的宗室成為只有分封,未有實權的寄生子弟。


閔不克


明宣宗朱瞻基父親是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長子,另有二弟朱高煦、三弟朱高燧,也就是朱瞻基的二叔、三叔。

朱高熾很早被封為燕王世子,據傳朱瞻基出生前朱棣曾夢到朱元璋把一個大圭賜給他,並說:“傳世子孫,永世其昌。”而後看到長孫後發現非常像自己,說道:“此乃大明之福也。”也進一步堅定了他發動靖難之變的決心。

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熾身為世子,加上體胖異常,朱棣令其鎮守燕京,選擇朱高煦隨軍出征並經常作為先鋒。期間,朱棣多次瀕遇危難,朱高煦力戰方轉敗為勝,朱棣多次說道:“你好好努力,世子經常生病”,暗示朱高煦可能得到世子之位,激勵他更加英勇作戰。

靖難之役後,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在商議立儲人選時,因朱高熾仁賢,且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雖功勞不小,但不法之事太多,因此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封朱高燧為趙王。

朱棣在位時,朱高煦不肯就藩雲南,多次請求到南京後獲准,但行為放縱,被朱棣得知後剝奪冠服、囚禁西華門,想廢其為庶人但在朱高熾求情下免除,但被強制徙藩樂安州(今山東惠民)。而後,朱棣得病,護衛指揮孟賢、欽天監官王射成等謀亂進毒,待宴駕後改立朱高燧,被舉報後得朱高熾求情得免。而後朱棣去世,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及其子朱瞻圻伺機在京叛亂,但被發覺,仁宗召其來京賞賜並仍命返回。

仁宗繼位不足一年病逝,朱瞻基從南京奔赴北京,朱高煦打算半途截殺但沒有成功,繼位後為明宣宗。因朱高熾對兩位弟弟待遇甚厚,宣宗也對兩位叔叔大肆封賞,但朱高煦反而認為宣宗軟弱,於當年八月造反。朱瞻基知道二叔造反後,多次讓宦官曉諭政策,但沒有效果。為快速穩定人心,平定叛亂,朱瞻基決定親征,到達樂安後仍然多次致信勸降,在未使用武力下迫使朱高煦最終投降。當時群臣紛紛上書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一直不答應,只是將其廢為庶人,並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同時,有群臣上書說朱高燧與朱高煦共謀,應當一併處置,宣宗仍不同意,並派人將奏章拿給朱高燧,朱高燧非常害怕,將超出的護衛官校歸還朝廷,六年後病死,諡號簡王。

宣宗朱瞻基也一直沒有忘掉二叔朱高煦,仍然定期關照,有次親自去探視他,朱高煦可能仍然意奮難平,故意出腳將宣宗絆倒,宣宗非常憤怒(換作誰也開心不起來),就讓人找個三百斤的銅缸將他扣住,本意震懾一下,誰料朱高煦力大,竟將大缸頂起繞著宣宗環走炫耀,這下徹底激怒宣宗,便命人死死壓住銅缸,周圍架上木炭,將其活活炙死,骨灰都沒留下。

由上可見,朱瞻基秉持其父仁愛之德,親情始終未斷,奈何兩位叔叔一誤再誤、一作再作,終致身死,可謂自作自受也。


文殳子


在《大明風華》中,朱高煦一直覺得自己有機會成為皇帝,還整天沾沾自喜的炫耀,害怕別人不知道。因此被老爹朱棣批評了。其實真實的歷史也是這樣的,但朱高煦覺得自己有機會,也是他老爹給他的錯覺,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對於朱棣也很熟悉了,我們對他的印象好像也是他在位時期,不管是靖難之變,還是遠征蒙古瓦剌,都是他親自上陣的。

他不僅自己親自上陣,還帶著自己的兒子。朱棣兒子不算多,一共就有4個,老大是一個胖子,《大明風華》中的長子朱高熾是一個胖子,歷史上朱高熾也是一個胖子,但歷史上的朱高熾比電視劇胖多了,史書上記載,他胖的走路都需要人扶著他。因為朱高熾行動不便,靖難之變時朱棣就讓他留守北京,因此跟著朱棣出去打仗的最大兒子就是二兒子朱高煦。

朱高煦自己也是一個勇士,作戰也有父親的風範。在東昌之戰中,朱棣慘敗,逃跑的時候又是朱高煦救了他。因此,史書上有記載說,如果靖難之變沒有朱高煦,或許朱棣就戰死了。之後,朱棣攻打南京,為了激勵朱高煦。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勉之!世子多疾。”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皇太子身體不好。言外之意就是他身體不好,萬一一命嗚呼了,你就有機會繼承皇位。聽了父親的話,朱高煦非常高興,全身充滿了幹勁,順利進入了南京。

於是朱棣登上皇位後,朱高煦就經常嘚瑟,還說自己就是李世民。但朱高煦最後只被封為了漢王,封地在山東。

對於這些,朱高煦表示非常不服氣,因此他一直不去自己的封地。其實朱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只是他非常喜歡大兒子的兒子朱瞻基,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隔代親。如果想讓朱瞻基當皇帝,朱高熾是繞不過去的。

確定自己被排除太子人選後,朱高煦想造反,被朱棣知道了,一氣之下要把他貶為庶人。朱高熾為他求情,才逃過這一劫。最後被父親朱棣趕到了自己的封地。

對此,朱高煦很不滿,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路上去世,朱高熾繼位。朱高煦知道後,立馬派自己的人去北京,準備隨時造反。但朱高熾當皇帝不到十個月就因病去世了,朱瞻基繼位。

不過,朱瞻基當時還在南京,所以他要去北京繼位,朱高煦怎麼能錯過這個好機會,南京到北京路途遙遠,朱高煦就設下埋伏刺殺朱瞻基。而聰明的朱瞻基從繞道小路,順利躲過了朱高煦的追殺。

朱瞻基繼位後,朱高煦心裡很著急,畢竟自己的爹爹比自己年紀大,先熬死了爹,哥哥又多病,之後熬死了哥哥,但自己的侄子可是年輕又身體健康。這下熬不過去了。於是,朱高煦大張旗鼓的起兵造反。朱瞻基也和自己的爺爺一樣御駕親征,很快就獲勝了。

朱高煦眼看自己要失敗了,就派人跟朱瞻基說,自己願意投降。但朱高煦的手下將領並不同意,於是紛紛攔住了他。朱高煦只能偷偷從小路跑出去投降。朱高煦投降後,他的部下都被斬殺了,他自己被貶為庶人。

按理說,朱高煦的造反故事就到這裡了,以後乖乖過完自己的一生,可能有個好的結局。但朱高煦的人生就是個笑話,他的故事並沒有停止。

有一天,朱瞻基去看望他,誰知道朱高煦卻突然一個掃堂腿,把朱瞻基給絆倒了。朱瞻基對此很生氣,於是就讓人搬來一個三百斤的銅缸子,讓人把朱高煦放在裡面。朱高煦好像不覺得自己錯了,反而當場表演了舉鼎,把這個大缸舉了起來。

朱瞻基估計是心情十分不好,讓自己的二貨叔叔這麼一鬧,更生氣了,於是就下令讓人把朱高煦悶在缸子裡。然後在銅缸周圍點木柴,於是漢王就被活活烤死了。

朱高煦這一行為十分令人難以理解,不管自己以前多麼風光,但自己造過反,又投降了,又來這麼一出,實在是不合常理。如果他沒有瘋的話,不會這麼做的。這很有可能是朱瞻基故意“碰瓷”,找一個合理殺死朱高煦的理由。

換句話說,朱高煦也是被自己作死的。就算沒有後來的絆倒朱瞻基,之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造反,也是作的要死。因此,不管你有什麼功勞,如果你經常作,這些功勞,也會被你作的一文不值。要懂得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歷史有趣聞


明宣宗朱瞻基對自己的兩個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算是仁至義盡了,要落到別的帝王手裡,墳頭上的草都割了幾茬了。

其實,朱高煦、朱高燧兩兄弟在朱瞻基父親明仁宗朱高熾朝代就可以依律當斬,寬厚仁愛的明仁宗不但放過了自己的兩個親兄弟,而且既往不咎,到了朱瞻基一朝,他對自己的兩個叔叔也是一忍再忍,一讓再讓。

朱棣只有三個兒子,而且是一母同胞,長子朱高熾,後來的明仁宗,次子朱高煦,受封漢王,三子朱高燧,受封趙王。他們的母親都是皇后徐氏,就是開國六公爵之一魏國公徐達。

朱棣在北平造反,發動靖難之役,他的三個兒子各司其職,都出了很大的力,世子朱高熾鎮守北平,為靖難大軍保證糧草,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隨軍出征,槍林箭雨,立下了汗馬功勞。

朱棣這三個兒子性格迥異,老大朱高熾素來寬厚仁義,而老二朱高煦、朱高燧兩兄弟卻殘暴頑劣,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都惡名遠播,連朱元璋都非常厭惡這哥倆。

靖難成功後,朱棣當了皇帝,長子朱高熾是太子,朱高煦、朱高燧是親王,這個局面應該很完美,可是朱高煦不樂意了,總覺得自己比窩囊大哥強,要爭奪太子之位,皇帝朱棣甚至還猶豫過更換太子。

朱棣死在出徵蒙古途中,朱高煦在軍中得知了朱棣的死訊,派出了自己的親信潛回北京,打算司機奪取皇位,阻止明仁宗朱高熾登基,被朱高熾識破後,明仁宗並沒有問罪朱高煦,反而給予兩位兄弟很大的封賞。

明仁宗朱高熾只做了短短9個月的皇帝,他死後,太子朱瞻基繼位,此時的朱瞻基還在南京監國呢,得知皇帝駕崩的消息後,最忙的有兩個人:朱高煦和朱瞻基。

朱高煦忙著組織殺手在路上截殺北上入京準備登基的太子朱瞻基。

朱瞻基忙著星夜啟程快馬加鞭趕回北京繼承皇位。

朱瞻基跑在了時間的前面,當他已經在北京登基當了皇帝,朱高煦的殺手才到達埋伏地點,這次暗殺失敗了,朱高煦決定學習老爹,叔叔造侄子的反。

朱高煦在山東造反了,剛剛登基當皇帝的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朱高煦的造反很搞笑,既不進攻,也不逃跑,一直躲在城裡不出來,朱瞻基的大軍圍住城池,也沒有進攻,而是派了使者進去勸說朱高煦,一家人,不要鬧了,罷兵就算了,原來怎樣還怎樣。

朱高煦認為朱瞻基軟弱可欺,不答應,反正老子要反。他要反,部下卻不答應了,傻子都能看得出來誰勝誰負,跟著朱高煦鬧下去,腦袋要搬家,朱高煦的軍心不穩,大有崩盤的跡象。

最先逃跑的還不是朱高煦的部下,而是朱高煦本人,他悄悄的從側面逃了出來,嚮明宣宗朱瞻基請罪來了。這慫貨還想學老爹樣造反呢。

朱瞻基也並沒有把自己的親叔叔怎麼樣,雖然滿朝文武都建議處死朱高煦,明宣宗朱瞻基還是念及骨肉親情,把朱高煦貶為庶人,安置在北京城內居住,還給他專門修建了府邸。

朱瞻基對朱高煦夠意思了,三番兩次的要造反,從朱瞻基爺爺朱棣時期就對大哥這一家有想法,謀反的罪不知犯了多少次,都沒有殺了他。可是朱高煦卻不領情,總覺得這是應該的。

一次,朱瞻基想去看望這位貶為庶人的叔叔,朱高煦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使陰招,伸腳把侄子朱瞻基拌了一跤,這就沒有意思了,好歹侄子現在是皇帝,皇家的面子還要不要!?

朱瞻基很生氣,既然叔叔孔武有力,那就令人用口大缸把他扣在裡面吧,沒想到朱高煦頂著缸還到處亂跑,這就更無聊了,自己作死。朱瞻基領人按住大缸,在大缸四周堆上柴火點繞,活活的把朱高煦給烤死了。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說,朱高煦應該是無良症患者,做任何事情從來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對別人的傷害始終認識是應該的。

至於朱瞻基的另外一個叔叔朱高燧,朱瞻基父子倆對他同樣很寬容,其實朱高燧是朱高煦的死黨,鐵桿兒,朱高煦的幾次圖謀不軌,朱高燧都有參與,也得到了朱高煦的供認,但是他的認罪態度很好。

朱高煦造反不成,滿朝文武都請求朱瞻基處置趙王朱高燧,朱瞻基並沒有對他有懲罰,朱高燧自認理虧,也知道侄子朱瞻基顧及親情,主動上奏請求朝廷收回他的親王護衛和府兵,並且不在朝中任任何職務,當個閒散的王爺,朱瞻基應允了他,也沒有追究他以前與朱高煦的不法事情。

朱高燧最後得以善終,而他的子孫一直沿襲了他的爵位一直到明朝覆滅。

朱高煦、朱高燧哥倆也得虧遇到朱高熾、朱瞻基倆父子,要不找就被殺了,這哥倆的遭遇還是讓人感到了皇家的溫暖,也不是所有的皇家都是殘酷血腥的。


沉墨I方之城


《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是明朝數得上號的有為之君,非常厲害,沒那麼“娘”,自幼聰慧異常,能文能武,是老朱家的傑出子孫,朱棣最終選了朱高熾為繼承人,正是因為有此“好聖孫”。

不同時期,他對待叔叔的方法不同,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朱棣和朱瞻基)

一、皇孫時期:機警果敢,保護父親

朱高熾肥胖文弱,不得朱棣喜歡,朱瞻基卻對父親很崇拜,父子之情深厚,時常在祖父及囂張的叔叔們面前保護父親。

有一次,朱高熾領著兄弟們去拜謁孝陵,他腿腳不好,險些摔了一跤,走在他後面的朱高煦嘲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暗含的意思是你在前面為我探路,我將吸取你的經驗教訓,接替你為太子。

話音剛落,就聽朱瞻基朗聲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意思是我父後繼有人,輪不到你。

《明史》上的記載是朱高煦“回顧失色”,以侄子為一大勁敵。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可見皇孫時期的朱瞻基,面對朱高煦並不藏拙,而是適當的展露自身鋒芒,以此威懾叔叔們。

(朱瞻基)

二、太子時期:以仁為主,寬容以待

朱高熾這皇位來得太不容易,父親不喜歡,兩位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還都覬覦大位,朱高煦幾乎明面上和他爭太子之位,在楊士奇、徐皇后的勸說下,朱棣強令朱高煦就藩,他這才暫時消停了。

然後朱高燧就跳出來了,手段更激烈,計劃直接弒父矯旨,自己當皇帝,幸得有人告密,他的陰謀才沒有得逞。事後朱高熾為他求情,才得以免罪。

(朱瞻基和朱高煦)

按理說,兄弟們這麼不安份,朱高熾登基之後肯定得大肆報復吧?並沒有,他對兩位弟弟非常好,要什麼給什麼。尤其善待朱高煦,增加他的俸祿,並授予他的幾個兒子爵位,充分貫徹了儒家的“仁”。

此時的朱瞻基已經是太子,對於父親的施政方針有很大影響,但他也沒對此有異議,可見他也贊同以“仁”來對付叔叔們。

注意,是“對付”而不是“對待”。朱高熾用仁術,是因為他受儒家影響太深,真的相信“仁”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朱瞻基沒那麼天真,“仁”在他看來就是一種手段。

這種手段收效很大,天下皆知他們父子對朱高煦有多好,朱高煦要是敢在這種情況下造反,必然被天下視為白眼狼,失了民心。

(朱高熾)

三、繼位之後:仁至義盡,憤怒炙死

朱高熾身體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他去世時朱瞻基在南京,聽到消息迅速往北京趕,朱高煦自覺機會來臨,於路上伏殺朱瞻基,結果失敗了,朱瞻基平安回到北京,順利登基。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朱瞻基從來沒對朱高煦放心,所以早有防備。

之後,朱瞻基延續父親的一貫作法,不但沒追究朱高煦的責任,還厚賞朱高煦和同樣有異心的朱高燧,對朱高煦的各種意見都聽從,結果慣得朱高煦更加驕橫狂妄,真以為他軟弱無能。

沒過多久,自以為準備周全的朱高煦舉兵造反了,但是,雖然這路子和當初朱棣“靖難”一樣,情勢卻完全不同,臣民們都覺得朱高煦不厚道,你哥你侄對你這麼好你還造反,良心呢?朱高煦還想拉攏朝中大臣給自己做內應,但沒一個人從他。

這就是“仁”的功效了。

(朱家子孫們)

另外,朱瞻基比朱允炆有能力多了,兩者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朱允炆是恨不得告訴全天下朱棣要造反,卻又沒做什麼準備,妄想以輿論、大義逼迫朱棣就範;朱瞻基則是確定朱高煦一定會反,他一邊繼續對朱高煦各種好,一邊默默準備。

所以朱高煦一起兵,朝廷立刻就有應對措施,朱瞻基御駕親征,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圍困了朱高煦佔領的樂安城。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朱高煦大張旗鼓的造侄子的反,內心卻相信侄子是個善良人兒,偷偷摸摸的逃出城投降。

為什麼搞得這麼鬼祟?因為跟著他造反的將領們自知絕不會被赦免,堅決反對朱高煦投降,打算血戰到底——其實這事兒很搞笑,說要造反的是他,一心投降的也是他,手下比他還堅定。

(朱高煦)

一場兵禍就此消彌,大臣們建議按律處死朱高煦,朱瞻基不同意,留朱高煦一命,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事情到了這裡,本來可以告終。朱高煦要麼囚禁終身,要麼數年後被放出。但誰都沒想的是,來了個神轉折。

某天,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看他有無悔改之心,如果改了就打算放他出來,但是朱高煦幹了一件事,史書上的記載是:“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意思是朱高煦趁朱瞻基不備,伸出一隻腳把他絆倒在地。

何其幼稚!也說明他滿是怨憤之心。

朱瞻基大怒,起來後命人抬來三百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扣在裡面,朱高煦佔著力氣大,伸手頂住,朱瞻基更怒,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活活把他炙死在缸內。

這段歷史看完就一個感覺:朱高煦自找死路。另一個蠢蠢欲動的叔叔朱高燧嚇得趕緊上交兵權,從此安靜如雞,再也不敢和朝廷叫板,得了善終。

(朱瞻基)

【結語】

綜上所述,朱瞻基對待叔叔們的策略很高明,用的是光明正大的“陽謀”,仁至義盡之後再採取雷霆手段,佔盡大義,盡攬人心,是位出色的帝王。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