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為何要廢原配皇后?孫貴妃是如何當上皇后的?

賴俊生


問世間情為何物?可教朱瞻基不顧眾臣的反對和違背傳統制度,廢掉不愛的原配皇后,要重新冊立心愛的孫貴妃為皇后,難道是表達了他對愛情的執著?


《大明風華》認為,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和新立的皇后原是兩姐妹,都是建文帝舊臣的女兒。傳說“靖難之役”時,朱棣佔據了應天,對朝中不歸順者進行剷除。御史大夫景清被滿門抄斬,只逃走了兩個女兒,其中老大蔓姝被孫忠搭救,改名孫若微,老二蔓茵被朱瞻基送至宮正司女官胡尚儀收養,改名胡善祥。


而朱瞻基乃是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的嫡子。傳說朱瞻基出世時,還只是燕王的朱棣夢見老爸朱元璋送來一副象徵權力的大圭。朱棣覺得這是剛出生的孫子帶來的吉兆,於是對朱瞻基疼愛有加,後來,發動“靖難之役”當上皇帝后,很快就立了朱高熾為太子,朱瞻基也順勢成為了皇太孫。

朱瞻基接近成年時,朱棣決定親自為愛孫選擇太孫妃,於是令司天監根據夜間天象,在山東濟寧找到了一個名叫胡善祥的女孩作為太孫妃。可是朱瞻基並不喜歡這個性格柔懦的胡善祥,嫌她對自己過於冷淡,不主動了解自己的喜好來進行溝通磨合,只是一味的忍讓尋求婆婆的庇護,但是又礙於皇帝爺爺朱棣性情嚴苛之霸道,所以不敢不從。



其實,朱瞻基雖然管理朝政有板有眼,但又是一個喜好踢蹴鞠、鬥蛐蛐的貪玩者。他早已喜歡上了一個從小青梅竹馬,活潑靈動的女孩孫若微。這個孫若微是外婆給他物色的,貌美膚白,活潑好動,又很賢德,還不到10歲時便已接入皇宮。朱瞻基與她一起長大,建立了多年而深厚的感情。


朱高熾(明仁宗)即位後,胡善祥被冊封為太子妃,朱瞻基(明宣宗)即位後,胡勝祥正式成為皇后,而孫若微只是被冊封為貴妃。令朱瞻基高興的是,三年後的胡善祥皇后只生了兩個女兒,而孫貴妃卻生了個兒子叫朱祁鎮(就是後來的明英宗,但是《明史》沒有認定朱祁鎮是孫若微為所生)。於是,朱瞻基找了幾位重臣說:“朕到了30歲才得到這個兒子,算命的說中宮(胡善祥)命中無子,況且她體弱多病,現在孫氏給我生了個兒子,母憑子貴,我打算廢掉胡皇后,另立孫貴妃為皇后,你們同意更好,不同意也由不得你們。”


最後,由楊士奇老臣出主意,讓胡皇后自己上表遜位,夫妻一場,無過而廢,總比皇上廢她為好,另外,希望皇上平等對待兩宮,不分薄厚,不分崇庳,且要一直堅持下去。朱瞻基爽快地答應了。幾天後,胡善祥遞交了遜位上表,退居長安宮,成了一名道姑,而孫貴妃則被冊封為皇后。幸好,廢后的胡皇后有個好婆婆張氏,對她視如己出,當成自己的閨女,怕她冷清,還經常把她叫到清涼宮來一起住,內廷宴會時,也是讓胡善祥位列孫皇后之上。

可是,胡善祥死後,朱瞻基給了她“靜慈仙師”的諡號,葬禮的規格也非皇后級別,陵墓也沒有立碑,就是一普通侍寢的妃子待遇。好在二十年後,明英宗賜其諡號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也算是讓胡善祥恢復了榮光吧。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向敬之

明宣宗朱瞻基廢原配胡後,而改立孫氏,關鍵點就是胡後沒有生兒子,而孫氏弄出一個兒子。

為何說“孫氏弄出了一個兒子”?孫氏並沒有生育,但她讓宮女上床,替換了自己懷孕,然後假懷孕,稱自己為朱瞻基誕下了皇長子,即那位在土木堡之變淪為瓦剌俘虜的主——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陰取宮人子為己子,朱瞻基應該是知情的,不論是哪個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的種。然而,孫氏玩小動作,朱瞻基默認,並以此命只生了兩個公主的原配胡後請辭。因為他與孫氏為青梅竹馬。孫氏十多歲入宮,嫵媚可人,又與朱瞻基朝夕相處,成為初戀。

只是朱瞻基的祖父永樂帝,喜歡這個好聖孫,早早地冊立為皇太孫。但在給孫子選擇媳婦時,卻將忠厚端莊且有賢名的胡氏定為皇太孫妃,即為正妻,而孫氏則為嬪,即為小妾。仁宗即位,朱瞻基成為皇太子,而胡氏也就成為了太子妃,孫氏仍為嬪。朱瞻基即位,胡氏成為皇后,孫氏被封為貴妃。

朱瞻基對胡氏只有尊重,而對孫氏卻是寵愛。孫氏有了一子,母憑子貴,加之朱瞻基的操盤,成功取代元后胡氏。傳聞朱瞻基後來懊悔少年荒唐事,也是不了了之,畢竟他與胡後的緣分盡了,他只是沒把胡後趕出宮而已。

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或宣宗賜號靜慈仙師,於正統八年病逝,英宗按孫太后的意思,以嬪妃的規格下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去世,英宗對胡後恢復名位,諡為恭讓皇后,頗合乎其形,但不祔廟,亦不繫宣宗之諡“章”,也就是說明宣宗只有唯一的一任皇后孫皇后。


以禮觀書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就是胡善祥。

她是明朝的第一位廢后,下場極為悽慘。朱瞻基廢后的原因,可以說是埋藏了十幾年,這樁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雷。

永樂十五年(1417),來自山東濟寧的少女胡善祥因為賢德的名聲,被明成祖朱棣選為愛孫朱瞻基的皇太孫妃。

胡善祥滿心滿意地期待著未來的宮廷生活,卻不知道這樁婚姻對她來說是個雷。

原來,早在胡善祥入宮前,朱瞻基就已經有心儀的太孫妃對象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孫貴妃。她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推薦入宮,由太子妃張氏親自教導宮中禮儀,但現在只能讓位於胡善祥,孫氏屈居於嬪。

這個時候改變婚姻對象,無疑是讓朱瞻基不快的。在朱瞻基看來,胡善祥就像是朱高煦那樣,都是祖父難為他們太子東宮的象徵。

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即位後,胡善祥被封為皇后,孫氏成為貴妃。

按照宮廷制度。皇后有金冊金寶,貴妃有冊無寶。朱瞻基為了彌補孫貴妃,特意破格,制金寶賜與孫氏。

因此,朱瞻基其實早就想要廢后了。由於胡善祥長期無子,且孫貴妃這個時候生下了皇長子(一說為隱取宮人子),給了朱瞻基廢后的藉口。

宣德三年(1428),朱瞻基以胡善祥無子多病為由,命其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善祥被賜號靜慈仙師,居住於長安宮,孫貴妃終於成為了皇后。

總而言之,這樁無愛的婚姻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從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可以瞭解少許情況,孫貴妃就是劇中的孫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當然這都是按照真實歷史改編而來,既然是改編姑且看個熱鬧即可,作不得準。

從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廢胡後與立孫貴妃為後其實是一碼事,且來慢慢分析。

朱瞻基兩任皇后之出身

劇中所演,胡善祥與孫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後,但真實歷史絕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圖謀刺殺朱棣被實行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攀染,村裡為墟”,那有可能兩個女兒逃出生天?明人曾記述了當時的慘狀。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碩鋪坊,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嚎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夜。東西皆汙池,黃茅白葦。少夜,人不敢行。

這個過程進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後人當時逃脫,十年也足夠把她揪出來了,所以劇中所演是編撰的故事而已。

恭讓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實身份是錦衣衛百戶胡容之女,山東濟寧人,永樂十五年,朱棣命各宮推舉皇太孫妃人選。胡善祥大姐胡善圍當時是宮中女官,便推薦以賢惠聞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宮備選,太子妃張氏見其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便選定其為皇太孫妃。仁宗即位後,皇后張氏再次親點胡善祥為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被立為皇后。

孝恭孫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孫氏,山東鄒平人,其父為永城縣主簿孫忠,當時正在明仁宗張皇后母親的家鄉為官,孫氏少年時期就頗有美色,於是永樂八年被張皇后母親送入宮中。與《大明風華》中演繹不同得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宮,與劇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樂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正妃,而孫氏被封為嬪。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後,被封為貴妃。明宣宗更是對其大加讚揚:“

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從以上可以看出,胡氏與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並非建文舊朝景清之後,再加上太祖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擅政,規定皇子們選妃必須從民間家世清白之人中選起,故二人都是絕非劇中所演。

那麼為何朱瞻基要廢胡後而立孫後呢?

這還是要從明宣宗朱瞻基與孫氏青梅竹馬的感情說起。說來奇怪,總管明朝,大多皇帝都專情的很,比如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以及後面的錢皇后、萬貴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愛之人,他對孫氏也是情有獨鍾。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準備立胡善祥為後,只不過在太后張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為後,孫氏為貴妃,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讓孫氏上位。宣德二年,孫貴妃為宣宗皇帝誕下長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朱祁鎮,這一來他終於找到機會,但又苦於皇后胡氏素來賢德無過,遂把眾大臣叫來商議廢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楊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言廢母者”?接著又說“宋仁宗廢后,至今史冊尤譏之”。宣宗皇帝見說服不了眾臣,於是讓他們回去考慮好再說。出大殿之後,楊榮對眾大臣說“皇帝廢后之志久矣,與其君臣失和,不如讓皇帝決定,此乃皇帝家事。”眾人皆稱善。

還是楊士奇最後拿了主意,既然說服不了皇帝廢后,那最起碼為皇后爭取一些利益總是好的,於是第二天覲見宣宗皇帝曰:“願陛下待兩宮均等,無厚薄、無崇庳,終之始之。昔宋仁宗廢郭後而恩意彌篤,可監也。”這就定下了廢后的基調。宣德三年二月,宣宗皇帝讓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辭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改冊孫貴妃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閒。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而陳詞再三,乃從所志,就閒別宮。其稱號、服食、侍從悉如舊。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實生長子,已立為皇太子。群臣鹹謂《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正位中宮。今允所請,冊妃孫氏為皇后。

就這樣胡善祥被廢后的同時,孫貴妃為成功上位,終於坐上了皇后之位,這就是宣宗皇帝后來被人們詬病的“無過廢后”,終明一朝,廢后之事常有發生,就是源於宣宗皇帝,罪過大也!

再來說說大明奇女子孝恭孫皇后

孫皇后一生中歷經七朝六帝,在大明後妃中這是頭一份,歷史評價對其也多有褒貶不一,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孝恭孫皇后對大明有兩次再造之恩,委實功勞不淺,僅僅爭奪後位那些後宮齷齪是抹殺不了她對大明的功績。

  •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她擯棄南渡主張,支持郕王朱祁鈺即位,並且“太后知于謙能任難,即以侍郎升本兵”,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可謂巾幗不讓鬚眉。
  • 其次,景泰末年,鑑於朱祁鈺病重,英宗被囚禁,國本不定時,“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然後歸政於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動盪。
  • 再次,英宗之諡號得益於其廢止了殘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實真正提議廢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孫氏。
  • 最後,太后孫氏有權而不擅權,問政但不幹政,體現了其良好的政治素養。

總之她並非一般女人,她具有開明且遠大的政治眼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孫後兩度救大明於水火已足以在歷史中的“賢后”中佔有一席之地。

結語: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胡後終於還是敗下陣來,被孫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孫後在後來的表現遠超一般皇后。雖然明宣宗廢后成為其汙點,但從現代觀點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宣宗皇帝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傳統禮教的一種反抗呢?


望風瑟瑟


朱瞻基早就動了廢除皇后胡氏的念頭,一是因為孫貴妃比胡皇后聰明漂亮,二是胡皇后老是勸諫朱瞻基,讓他勤勉政事,朱瞻基嫌她煩,這才有了孫貴妃上位的事情。

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為他操辦的,指定胡氏為皇太孫妃,孫氏為皇太孫嬪。一開始朱瞻基對待兩個女人沒什麼差別。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朱瞻基就漸漸喜歡機靈貌美的孫貴妃,而對傳統端莊的胡皇后就漸漸冷淡。

朱瞻基繼位以後,還是改不了好玩的天性,經常接著出巡的名義,到處遊玩。胡皇后就感到朱瞻基有點不著調,就勸他把心思花在處理政務上。朱瞻基正忙著鬥蛐蛐呢,哪有功夫理會胡皇后。胡皇后就不斷的說,朱瞻基就對她也來越厭煩。

而孫貴妃就不一樣,她就比較會討好朱瞻基,從來不在朱瞻基興頭上說些掃興的話,朱瞻基就喜歡跟孫貴妃待在一起。

朱瞻基和孫貴妃兩人就合計著,想讓孫貴妃上位。但是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能廢除皇后的,兩人就一步一步精密策劃著。

第一步是要爭取太后的同意,於是朱瞻基就去忽悠他娘。張太后什麼人啊,那是跟著朱高熾一起處理過國家大事的女人,水平見識可不一般。朱瞻基一張嘴,張太后就知道他要幹嘛,她對自己的這個兒子太熟悉啦。任憑朱瞻基怎麼說,張皇后就是不鬆口。朱瞻基最後沒辦法,提了一個要求。就是給孫貴妃賜予金印,這是皇后才有的東西,皇后有金冊和金印,而貴妃就只有金冊。孫太后經不住朱瞻基的鬧騰,就給孫貴妃賜予了金印,這下孫貴妃和胡皇后算是平起平坐了。

就下來就是生育問題,現在胡皇后和孫貴妃都沒生下皇子。要是孫貴妃率先誕下龍子,那距離皇后寶座就近得多了。於是,在兩人策劃下,一個的宮女生下皇子。孩子一生下來就抱給孫貴妃了,而孩子的親生母親卻杳無音信了。朱瞻基也向外宣佈孫皇后生下龍子,她對孫貴妃就更加寵愛了。

朱瞻基是個愛惜名聲的人,他不想不想把事情做的那麼露骨,他也沒立即就把胡皇后廢除。而是讓內閣大臣楊榮提議,看看朝臣的反應。結果朝中大臣反應很冷淡,沒人借這個話題,這讓朱瞻基很尷尬。

他現在是既不想揹負“寵美豔而廢原配”的罵名,又想達到自己廢后的目的。無奈之下,朱瞻基又來找他老孃,軟磨硬泡之下,張皇后勉強答應,朱瞻基露出勝利的笑容。

於是朱瞻基召集內閣大臣商議,楊榮自然是想為皇帝排憂解難的,但是朱瞻基還是想讓楊士奇來辦這件事,因為楊士奇辦事細膩,滴水不漏。楊士奇一開始也不答應,他以為太后肯定不會同意,就把太后搬出來想壓一壓朱瞻基。誰知朱瞻基已經將太后說動,楊士奇也不再堅持,就給朱瞻基出了一招。

他讓朱瞻基借皇后病重身體不適,讓胡皇后自願讓出皇后一職,這樣朱瞻基再拒絕,胡皇后再請辭,這就讓人說不出閒話了。朱瞻基一聽,很高興,這是個好辦法。

於是胡皇后就遷出正宮,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貴妃如願以償的坐上皇后寶座,但是張太后一直也不待見他,每次皇宮設宴,胡氏的位置總是在她前面。


老蟲


明宣宗朱瞻基廢胡皇后,立嬪妃孫氏為後,唯一的原因是孫氏生了第一個兒子,並沒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歡,在他爹朱高熾還沒登基當皇帝的時候就被朱棣封為皇太孫,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確定為接班人。永樂年間,朱棣就給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為太子妃,孫氏(正史裡沒有名,電視劇裡叫孫若微)為嬪妃。她們兩人都沒有深厚的背景,卻都非常的賢惠、聰慧、漂亮。

胡氏是山東濟寧人,他的父親胡榮是錦衣衛的百戶,而她的出名卻是因為漂亮溫順賢惠,後來被選為太子妃的備用人選。

孫氏是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丞主簿孫忠的女兒,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發掘出來的,因為彭城伯夫人也是鄒平人,她發現孫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帶到宮裡。

據史料記載,孫氏和朱瞻基認識得更早,畢竟孫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沒少往她家跑,這樣一來二往就認識並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馬。

胡氏和孫氏都不錯,背景都很一般,一個是百戶之女,一個是主簿之女,選誰當太子妃都很正常,誰都可以做決定,唯獨朱瞻基不成,誰當老婆,誰做側室,由朱棣說了算。

朱棣選了胡氏為太子妃,孫氏為嬪妃。命運似乎就此決定,卻沒想到未來會有鉅變。

朱瞻基登基當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榮升為皇后,嬪妃孫氏榮升為貴妃。此時真正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朱瞻基在當皇太孫期間就有了家室,兩個明成祖選的老婆和側室,卻沒有兒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熾當皇帝的時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兩個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個是側室孫氏所生。

朱瞻基當了皇帝了,還沒有兒子,就說不過去了,國之根本,要人繼承。

宣德二年,孫氏終於生了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興,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兒子也要擺三天酒席,何況是皇帝。

朱瞻基有了兒子很高興,對生了兒子的孫氏就寵愛有加,這其實並不妨礙皇后胡氏的地位,更何況皇后胡氏和貴妃孫氏都以賢明著稱,兩人並沒有現代狗血宮鬥劇裡面的爭風吃醋與搶班奪權。

兩個女人雖然賢明不爭鬥,但朱瞻基卻有想法,宗法制度確定了嫡子繼承的法統,孫氏所生的朱祁鎮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力。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1、皇后胡氏生個兒子,那麼就有嫡子;2、把孫氏立為皇后,那麼朱祁鎮就是嫡子。

朱瞻基選擇了後者,他與皇后胡氏商議後,胡氏自己上表由於自己多病無子,辭去皇后,隱居長安宮為道姑,稱靜慈仙師,明宣宗立孫氏為皇后,長子朱祁鎮為太子。

胡氏與孫氏的地位發生了鉅變,都因為兒子引起的,母憑子貴。平心而論她們兩人並無任何關於皇后之位的爭奪和嫌隙。

胡氏雖然被廢,但是還是得到了很大的優待,其實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對胡氏被廢很是後悔,稱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過沖動,傷害了胡皇后。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傳一》

胡氏在正統七年過世,葬於北京金山,並沒有入葬皇陵,因為她的身份此時已經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年號天順,在天順六年,朱祁鎮的親身母親孫氏過世,葬入景陵與朱瞻基合葬。

天順七年,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皇后錢氏(朱祁鎮非常寵愛錢皇后)的勸說下,給予了前廢后胡氏追封,甚至還與此事和當朝首輔李賢商議過,追封其皇后尊號,並重修了胡氏的陵寢。

“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李賢

朱瞻基的兩任皇后胡氏和孫氏都讓人唏噓不已,在封建皇家裡,這樣的子憑母貴的例子比比皆是。


沉墨I方之城


要說中國古代所有的皇帝當中,最有個性的可能就要數明朝的皇帝了,除了琴棋書畫不怎麼之外,幾乎就是全才,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明朝皇帝朱瞻基。

一般來說在古代皇后這個位置,不到萬不得已,幾乎很少會出現換人這麼一說,但是朱瞻基就不一樣了,冒著政局不穩的風險也要把自家的皇后換一換。

原本朱瞻基的原配是胡氏,人家這個皇后當得也算是中規中矩,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生孩子的時候沒注意,或者說從小身體就有點虛。

反正在朱瞻基當皇帝的期間,是各種的體弱多病,不是今天腦子疼就是明天肚子疼,反正全身就一直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之中。

明宣宗朱瞻基一直想讓自己的老婆再給自己個生兒子,雖說胡氏已經給他生了兩個孩子,可都是女兒,這對於古人來說就屬於不孝的地步了。

畢竟傳宗接代才是他們的大事,如果換成一般的妃子,肯定天天纏著朱瞻基要生猴子,但是胡氏的身體有點吃不消,所以雙方的角色就互換了一下。

大多數時候胡氏都是以身體不適等理由來搪塞朱瞻基,這讓身為皇帝的朱瞻基很是不爽,於是朱瞻基果斷扔下自己的正牌老婆,開始跟後宮當中的妃子們開始交流生孩子的細節問題。

當時的孫貴妃很是熱衷於跟朱瞻基交流這方面的問題,但是自己的肚子卻很不爭氣,並且在某一天突然又出現了“不方便”的情況,只好讓自己身邊的宮女代勞。

誰知道這一次的幫忙,居然幫出來一個兒子,也不知道這名宮女是幸運還是不幸。

反正當時的孫貴妃又相當的得寵,於是直接就把這個兒子據為己有,對外直接宣稱是自己十月懷胎生下的龍子。

當然了大家都不是傻子,這件事朱瞻基就十分的清楚,畢竟整個皇宮都是自己的,還有什麼事可以漫過自己,畢竟明朝的錦及衛可不是吃乾飯的。

相對於胡皇后來說,孫貴妃很明顯會討好朱瞻基,再加自己又比較年輕漂亮,然後朱瞻基腦子就開始衝動了。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更何況朱瞻基也不是什麼英雄,所謂的美人關更不好過了,於是在孫貴妃的各種哀求之下,果斷表示要換一個皇后,以前哪個實在是太不稱職了。

這件事當時胡氏到是什麼太過的反應,畢竟自己也幫不上皇帝什麼忙,再加上也沒有生出來兒子,這要是放在大戶人家裡,直接都可以被休妻了 。

再加上胡氏也想安靜的在後宮當中好好的給自己養養傷,所以直接就同意了這件事,可以說朱瞻基在廢除原配皇后這件事上面,相當的痛快乾脆,可以說雙方的當事人一拍即合。

然後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下來,於是原配皇后被廢,孫貴妃強勢上位,但是原配胡皇后退居二線之後,並沒有被皇帝輕視,依然是高規格的待遇,只是在名義上已經不是皇后了而已。


虎頭山小妖


首先要說一下,用明史后妃傳所謂的“此朕少年事”這句話,來說明宣胖朱瞻基後悔廢后是大錯特錯的,這句話很明顯是杜撰的,宣胖朱瞻基到死都沒後悔廢后,如果他後悔廢后,不會留下那樣照顧孫皇后的遺詔,而對胡皇后卻沒有隻言片語。

朱瞻基臨死前留下遺詔:家國重務必須稟報皇太后和皇后之後再實行。臨死前授予妻子這樣的權力,足可以證明朱瞻基對孫皇后的真愛,那是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要給妻子留下最好的保障。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乙亥臣曰朕疾今不復起蓋天命也其命長子皇太子祁鎮嗣位諸王宗室悉遵祖訓謹守藩國嗣君年幼惟望聖母皇太后朝夕教訓爾文武大臣盡心輔導 家國重務必須上稟皇太后皇后然後行 喪禮以日易月上崩遺詔天下
詔曰朕以菲薄獲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懼弗克負荷蓋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澤未洽於天下心恆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彌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數惟不能光承列聖之洪業終奉聖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雖歿弗寧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餋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 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職效忠嗣君毋忝朝命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儉約宗室親王藩屏任重謹守封國各處總兵及鎮守官及衛所府州縣悉心盡力安撫軍民勿擅離職赴闕進香者令佐貳幕職或遣官代行兩廣四川雲南貴州七品以下衙門並免進香故茲詔諭鹹使聞知(明宣宗實錄)

朱瞻基為何要廢皇后和孫皇后怎麼當上皇后,這兩個問題其實算是一個問題,因為胡氏被廢和孫氏被立的原因是一樣的,她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

關於朱瞻基和孫皇后的愛情故事參見文章 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宣胖朱瞻基和孝恭皇后孫若微的愛情傳奇

朱瞻基廢后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孫氏生了一個兒子,終於讓他有後;

其二,就是孫皇后他倆的青梅竹馬情義;

其三,是胡善祥並不合他的意。

在孫氏生子之前,朱瞻基還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公主,他已經二十八歲了,在古代,在皇室,這個年齡還沒兒子,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要開始著急了。

還好在宣德二年,孫貴妃懷孕,並在當年十一月十一生下大皇子朱祁鎮,朱祁鎮的出生讓朱瞻基欣喜若狂,對兒子好好的表現了他慈父的一面。

而有了兒子,孫貴妃則更有底氣,不但擁有皇帝的感情,還有帝國的繼承人,當然,她對皇后的渴望也就不用遏制。

相反,後來者居上的胡善祥卻失去了她的優勢,婚後十年,只生了二個女兒,沒有誕育嫡子,對皇后來說,也不一定就有傾覆的危險。

但是,胡善祥的對手是和皇帝有感情基礎的貴妃,更不妙的是,後宮妃子再沒有生育的來分薄皇帝對貴妃母子的寵愛,對胡善祥來說,有野心,還和皇帝青梅竹馬,現在又生了兒子的孫貴妃,怎麼會願意屈居人下?

所以,廢后也是水到渠成的。胡善祥有賢名,但是她遇到的是愛玩的帝三代宣胖朱瞻基,胡善祥或許有做賢后的想法,但也要考慮宣胖愛不愛聽人囉嗦,我在外朝聽大臣嘮叨,回到後宮找點小開心還要被皇后嘮叨,這日子沒法過。

宣胖是個多才多藝又聰明能幹的皇帝,有很多小情調,愛畫畫,愛鬥個蛐蛐,本來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就是愛玩,但人家沒耽誤學習啊!他又不是那種自控能力差的皇帝,偏偏胡善祥成天像個教導主任似的在他耳邊唸經敗興,時間久了,宣胖怎麼可能會待見。

再看看青梅竹馬的小孫,兩人是情投意合長大的,還能一起玩耍,小孫也不在宣胖耳邊嘮叨這樣那樣的,耳根別提多清靜了,如果問宣胖喜歡去誰哪裡,自然首選小孫。

這就是區別,也是廢后的根本原因。宣胖本來就膩歪胡善祥,你不活潑也就罷了,還囉嗦,還不會生兒子,要你作甚?親親兒子出生了,當然要給兒子最好的,庶長子自然沒有嫡長子好聽,為了兒子,也為了青梅竹馬的感情,廢后撒!

胡善祥是婆婆喜歡的兒媳婦,卻不是丈夫喜歡的老婆,雖然張太后在大事上能管著兒子,比如宣胖繼位後,立胡善祥為後,那其實就是張太后的壓力,如今,小孫生兒子了,宣胖執意廢后,張太后也的確沒理由再攔著,她只能提高胡善祥的地位,來給孫皇后找點不痛快,其他的也沒辦法。

就是這樣。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猴格大人


都別搶,我來答。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很火,也讓很多觀眾喜歡上了皇太孫朱瞻基。而電視劇中湯唯扮演的女主角孫若微就是這個話題中的孫貴妃,電視劇中對這位貴妃的出身做了很大的改動,把她塑造為一個要替父報仇的“呂四娘”。

而在真實的歷史中這當然是沒有的事情,她出身平凡,家世清白,是因為長得漂亮所以才被挑選入宮的。古代史書有個傳統,記載女性時往往不記載其名字,所以電視劇中的“若微”也是編劇給她取的新名字。

這位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孫氏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後來搖身一變成為了國丈,官越升越高。但是出身平平的孫氏怎麼會被大明天子看中呢?原來是因為明仁宗朱高熾的丈母孃彭城伯夫人和孫氏是老鄉,她晚年經常出入宮廷,回到家鄉,所以就聽說這個孫氏長的非常漂亮,而且還很賢德。

明朝有一個規定,為了防止大臣們通過和皇帝建立政治婚姻,從而專權擅政。所以朱元璋就規定明朝皇帝們只能娶民間女人為皇后。

凡天子及親王、後、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皇明祖訓》

孫氏被彭城伯夫人挑選入宮的時候才10歲,當時朱棣命令太子妃張氏負責教導孫氏宮中禮儀。後來朱瞻基大婚,選定濟寧胡氏為正妃,也就是後來的胡皇后,而孫氏成為嬪。但據說這位孫氏和朱瞻基一起長大,關係還不錯,朱瞻基繼位以後,就把她破格提升為貴妃。

宣宗即位,封貴妃。故事: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明史·后妃》

本來孫氏這輩子應該都沒有可能成為皇后,但是由於原配胡皇后一直無法給朱瞻基生下兒子,連生兩胎都是女兒,孫氏的頭胎也是一個女兒,但後來搶先比胡皇后生下了一個兒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按理來說其實朱瞻基是不能廢除胡皇后的,再說誰也不知道人家胡皇后以後能不能再生兒子。但是朱瞻基初得兒子,心裡很高興,愈加寵愛孫氏了。於是就想給她一個大大的獎勵,那就是皇后名分,但廢除皇后是大事情,所以朱瞻基找來內閣大臣一起商量這件事。

上遂召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楊士奇入。諭之曰:“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

但當時的大臣們普遍都反對這件事,沒辦法朱瞻基只好親自找到胡皇后,希望她自己以“無子”為理由主動退位,好說歹說徵求了胡皇后的建議,朱瞻基又在程序上隨便找了幾條胡皇后的過失,就這樣把胡皇后給廢除,讓孫貴妃成為了皇后。

三年三月,胡後廢,遂冊為皇后。英宗立,尊為皇太后——《明史·后妃》

朱瞻基駕崩後,她就被尊為孫太后。土木堡之變爆發後,在孫太后的主持下同意讓郕王朱祁鈺繼位主持國政,這是因為當時皇太子朱見深還是一個嬰兒,所以才讓朱祁鈺出來主持國政。但後來朱祁鈺霸著皇帝位置不願還給朱祁鎮,也是在孫太后的同意下,最終才發生了奪門之變。

可以說在這段歷史裡,孫太后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不出意外的話,《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肯定會被塑造成為一個“宣太后式”的女性。但不得不說,從靖難之役到奪門之變,這段歷史確實是值得一拍的。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


圍爐談史


即是無愛何必勉強,朱瞻基對胡皇后根本沒有感情,且胡皇后接連誕下兩個女兒,並未曾給朱瞻基誕下一兒半女。胡皇后雖賢良淑德,當皇后期間更沒有做過什麼錯事,但是,朱瞻基就是對她不感興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一、原配胡皇后


胡皇后原名胡善祥,錦衣衛百戶胡榮第三女,其以賢聞名,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在朱瞻基還是皇太孫的時候,朱棣便將胡善祥欽點為太孫妃,明仁宗朱高熾登基為帝后,為太子妃,那麼等到朱瞻基登基為帝之時,胡善祥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后。



不過在封胡善祥為皇后的期間,發生了一件有違舊時宮廷禮制的事情。按照舊時宮廷祖制只有皇后被冊封才可賜金冊寶印,貴妃及以下有冊無寶。但,就在冊封之時,明宣宗卻額外製作一份金寶賜予孫貴妃,張太后則是出於對朱瞻基的溺愛也就同意了,有了朱瞻基開了頭,接下來明朝歷代皇帝冊封貴妃時冊、寶俱備。

二、兩小無猜孫若薇


我們從朱瞻基違古制,賜金寶予孫貴妃就能看出朱瞻基對孫貴妃之感情。那麼是什麼力量讓朱瞻基如此深愛孫貴妃呢?甚至為之逆古制。

原因在於孫氏年幼之時便進入了皇宮,由當時還是太子妃的張太后(朱瞻基之母)教導宮中禮儀。所以,年幼的朱瞻基與孫氏便成為了兩小無猜的玩伴,也就是說朱瞻基與孫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於青梅竹馬。但在朱瞻基嫡妻的問題上朱棣選定了胡善祥,那麼無論朱瞻基多麼愛孫氏都只能為嬪。這也解釋了為何朱瞻基登基之時為孫氏賜寶。



三、時機成熟,廢黜胡氏改立孫氏

朱瞻基登基三年後,隨著孫氏為朱瞻基誕下了長子朱祁鎮,而胡皇后僅有兩女並無兒子,與朱瞻基大權在握後,胡皇后的地位顯得岌岌可危,朱瞻基逼迫胡皇后辭去皇后之位,改立孫氏。

雖說胡皇后自入皇室,就小心翼翼的伺候公婆,為朱瞻基把後宮管理的僅僅有條,以博取朱瞻基的喜愛。但,她的所有努力都沒能換來朱瞻基的寵愛,沒有感覺就是沒有感覺。

好在張太后十分喜愛賢德的胡善祥,時不時召她居住於清寧宮。每每內廷朝宴更是命她位居孫皇后之上,算是給了胡皇后一個工單。而天下臣民們知曉胡皇后無過被廢,亦是非常同情這位品德高尚的廢后。


四、宣宗年進,悔之晚矣

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隨著明宣宗的逐步成熟,每每想起自己髮妻胡皇后被廢之事,亦是後悔不已,只是廢立之事已成既定事實,且孫皇后任在,又怎能在隨意在行廢立。

在明宣宗去世八年後,胡皇后也隨著撒手人寰,她得到的也只是一個嬪位被草草安葬。

直到後來英宗復位,孫太后病逝後,朱祁鎮在錢皇后勸說之下,下令恢復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併為之另起陵園,這一刻距離在胡皇后去世已經整整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