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暈海的感覺


俗話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古代帝王將相之間,為了奪取皇位就沒有他們幹不出來的事。



朱棣,讀歷史的都知道,他是明成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與朱允炆是叔侄關係,朱允炆是朱棣的大哥朱標之子。朱棣因為生性殘暴,專橫霸道的性格,與其父朱元璋有一拼。因此,朱元璋在後來大肆屠殺開國功臣之後,覺得自己的行為太過了,不想讓自己的下一代在重蹈他的覆轍。於是個性張揚的朱棣本該被立為皇太子這事,就這樣泡湯了。

後來按照嫡子嫡孫的傳承製度,朱元璋隔輩選擇了朱標的兒子,老實厚道的朱允炆做了皇太孫。本來按照皇家祖訓嫡長子過世,可以在其兄弟當中另謀一個皇太子人選,可是朱元璋偏偏沒有這麼做,而是立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讓當兒子的朱棣情何以堪?這明顯就是父親在打兒子的臉。 朱元璋這個決定無形當中就得罪了兒子朱棣,說實話,換做誰,誰都得有怨氣,兒子不立立孫子,難不成朱元璋的諸多兒子就沒有一個成大器的嗎?就沒有可以繼承皇位的嗎?


其實不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就是一個可以繼承大統之人 ,朱棣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聰穎勇武,立下了不少戰功,可以說朱棣論資論輩完全可以勝任皇太子之位,朱元璋當初最欣賞的也是這個朱棣,因為這爺倆太像了,除了長得像之外,脾氣秉性是一模一樣。當年朱元璋也曾經想廢掉軟弱的太子朱標,立朱棣為太子,可是朝中大臣們都覺得這事不妥,廢長立幼,不合規矩,所以大家都不怎麼同意,朱元璋呢也就把這事暫時擱淺。

可是沒想到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卻因病英年早逝。 這一下 ,朱棣可就有了機會,可是讓朱棣萬萬沒想到的是,朱元璋卻別出心裁立了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子。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那會雖然考慮到了立朱棣為太子,可是就因為朱元璋後來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次總結,他發現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並不被天下百姓所認可,所做之事確實過於殘忍,不應該將開國功臣斬盡殺絕,所以痛定思痛後,他害怕朱棣重蹈覆轍成為第二個自己,所以就果斷的立了長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個做法,直接導致了後來的“靖難之變”。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新官上任三把火,朱允炆為了穩固自己的大明江山,開始大肆削藩運動。他覺得自己的這幾個王叔將來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因為他們都手握重兵,萬一哪一天聯合起來造反,推翻自己那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朱允炆和他的大臣經過商議後,決定先拿兵力較弱的四個王叔開刀,於是先後將朱橚、朱柏、朱誆、朱桂的兵權削掉,然後貶為平民,充軍的充軍,幽禁的幽禁。


最後輪到了兵力最強,野心也最大的朱棣的時候,燕王朱棣是早有察覺,開始的時候朱棣還假裝得了瘋病,裝聾賣傻以為這樣可以瞞天過海騙過朱允炆放過自己。當時不善猜忌的皇帝朱允炆還真以為朱棣瘋了,朱允炆心想,既然叔叔變成了一個瘋子,以後也就成不了什麼氣候啦!更談不上統率千軍萬馬啦,於是就決定放過燕王朱棣。可是沒過多久 ,燕王的鬼把戲就被朱允炆識破,就在朱允炆下令逮捕燕王的時候,燕王朱棣早就事先做好了準備。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計就計,先下手為強,既然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我起兵造反吧!

就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叔侄大戰就此上演。朱允炆雖然是正統皇帝,可是他那是叔叔燕王朱棣的對手啊,本來明朝的開國大將很多,可都被朱元璋給誅殺光了,朱允炆手下根本沒有什麼精兵良將,所以最後朱棣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打敗了朱允炆,這場叔侄大戰在歷史上也被稱作“靖難之役”。

朱棣大軍攻進京城後,朱允炆見大事不妙,於是一把火焚燒了皇宮,自己也跳進了火海自焚而死。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燕王朱棣在1402年6月,終於奪得了夢寐以求的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歷史上稱其為“明成祖”。



其實朱棣造反是早有預謀,朱元璋當初一個不經意的決定,就註定了後來必將發生一場內戰。朱棣早就對侄子朱允炆耿耿於懷,只是當初沒有造反的理由,正好接著朱允炆削藩之事揭竿而起。歷史上這種骨肉相殘、自相殘殺的案例,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燕王朱棣能夠成功逆襲,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誰掌控了兵權誰就可以成為後來的王者。


任馳贏天下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率領自己多大軍,最終打敗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中央軍,一直殺到南京,最後朱允炆不知所蹤,燕王朱棣如願地登上了皇位。

在中國古代王朝兄弟父子之間,為了皇位的爭奪可謂是完全不擇手段,在這之間喪命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因為皇位實在太吸引人了,只要是一個人都想登上這個皇位。燕王朱棣肯定也想當上皇帝,畢竟當上皇帝比當一個親王權力大太多了,也威風多了。不過可惜燕王朱棣不是長子,朱元璋選擇了他的大哥朱標當太子。

本來朱標如果能夠順利當上太子的話,即使燕王朱棣心理野心再大,估計也沒有多大的膽子敢去反抗。可惜朱標的命不好,在朱元璋還沒死的時候,他就已經死了。朱元璋對朱標確實非常的愛惜,所以又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當皇太孫。但是朱允炆作為朱棣的侄子,年紀也太小了一點,所以和朱棣的實力比起來實在是差太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朱棣的野心自然就膨脹起來了。

而朱允炆在登上皇位之後,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他那些皇叔的威脅,所以開始進行削藩的政策。但削藩這種事情做起來是得罪人的,而當時朱允炆的皇位都還沒有坐穩,就急急切切的幹這件事情,事實上讓自己亂了陣腳,並且也動搖了自己的統治。而朱允炆所重用的那些臣子黃子澄,齊泰等人事實上也沒有什麼執政經驗,完全是胡來。而燕王朱棣此時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一下子起兵造反。而朱允炆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卻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最後生死不知。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導致朱棣謀反的原因其實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觸動了包括朱棣在內的一些藩王的利益;二是因為朱棣本來就有當皇帝的野心,可惜的是朱元璋並沒有傳位於他,反倒是將皇位傳給了性格懦弱的孫子朱允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輪能力功績,朱棣方方面面並不輸給朱允炆,然而朱元璋卻還是把皇位傳給皇長孫朱允炆,這也為之後朱棣的謀反埋下了禍根。

要說還是朱棣在性格上跟朱元璋最像,他們都有著足夠的謀略與手段,也足夠的心狠手辣,是個帝王之才,再看看朱允炆呢,雖然善良仁慈,卻少了一分帝王的胸襟和果斷。朱棣謀反,也是因為他對朱允炆這個侄子當皇帝心有不服。

另外,讓朱棣決定發動靖難之役的原因,主要還是朱允炆聽從了幾個老臣們的建議,開始實行暴力削藩。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讓幾位藩鎮一方的親王死的死,囚的囚,朱棣被逼得太緊,只能以靖國難之名來發動政變。

事實上主要還是這兩方面,最後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一直在尋找,還派鄭和去海上尋找,不知道到底是抱有愧疚之心還是怕朱允炆殺回來,不知道朱棣有沒有後悔因為這場戰役死了那麼多無辜的人。


老孔談歷史


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戰略戰術和用人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首先朱允炆繼位後開始大力削藩,燕王朱棣先是裝瘋賣傻,後來乾脆起兵造反。其次當初能征善戰的藍玉、傅友德等人也被朱元璋除掉,導致朱允炆手下無大將可用。靖難之役前,手下曾經多次勸說朱允炆先下手為強,但是生性懦弱的朱允炆顧及到骨肉親情,不忍心對朱棣下手,養虎為患,先拿弱小的藩王開刀,反而給實力最強的燕王緩衝的準備,多次錯失良機。朱元璋臨死前曾經交待過幾個兒子說:如果朝廷出現宮廷政變,你們馬上去保護你們的侄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朱棣打著這個旗號假意護駕,實則奪權。靖南之役足足打了三年,最終朱棣攻下南京,自己坐上了垂涎已久的寶座。




禎心不改


因為朱允炆容不下這些藩王叔叔了,想要削藩,朱棣做為其中實力比較強的一位,自然是不能忍的,在時機成熟之後,起兵靖難,最終奪取皇位。下面來詳細的分析一下其中的過程: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用三位儒家師傅為自己的心腹(黃子澄丶齊泰丶方孝孺),在三位心腹老師的影響下,朱允炆開始想集中自己的權力,繼位幾個月就開始進行削藩,一年內先後五位藩封被廢。接著就到了燕王朱棣了,到朱棣這也就是他最終失去皇位的開始。

一開始,朱允炆也不敢像對付其他幾位藩王一樣去解決朱棣,畢竟朱棣驍勇善戰,可以說是當時藩王裡面讓朝廷覺得最為棘手的人。為了保證朱棣不會出差錯,朝廷把他的三個兒子都扣在了都城,期間雙方間諜交鋒,燕王又是裝病,裝傻,燕王府就上書皇帝朱允炆允許燕王幾個兒子回來盡孝,朱允炆竟然同意了,等兒子回來後,朱棣終於決定起兵反叛。可以說朱允炆把朱棣的兒子放回來,是一種愚不可及的行為,這可能也是受到幾位儒家老師的影響,太過於仁心了。

朱棣起兵靖難以後就沒什麼好說的了,雖然起兵時朱棣的兵力不足,和朝廷差距比較大,但是他的領導和指揮才能都是頂尖的,軍隊的素質也是相當的高,雖然中間也幾經險境,卻最終都化險為夷,歷經三年,攻破京師南京。至於朱允炆有沒有死,有的說燒死了,有的說出海了,真實情況不得而知,但是不論怎樣,皇位跟他是沒有任何關係了。

從任何和朱棣處在同樣立場的人,如果沒機會也就罷了,但凡有機會,到那種情況下,絕對不會還讓朱允炆當這個皇帝,朱允炆的失敗,只能說削藩太過急躁,過程中間又太過仁慈,導致他最終的失敗。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5428498960533050"} --}

月古史話


對於這個問題,我首先聲明一點,我不是什麼歷史學家,也不是從事歷史方面的工作者,我只是單方面的歷史愛好者。我對歷史尤其是明史有者很深的見解,現在我來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四個兒子,長子朱標,四子朱棣。如果想要立儲傳位的話首先這兩個人是最佳人選,要麼立長要麼立賢(不過朱棣還沒有朱標賢德),他立了朱標為太子,但是沒過多少年,朱標年紀輕輕就死了,他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為皇太孫,後來把皇位傳給了他,就是建文帝。朱棣造反的多方面原因:1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朱允文(他孫子),理論上這皇位是要傳給他的,不是傳給兒子,是直接傳給孫子,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換作是誰心裡都不舒服 2建文帝繼位之後就主張削藩政策,先後以各種罪名逼死湘王朱柏,逮捕齊王朱博和代王朱桂,明眼的人都知道下一個人就是燕王朱棣了,恐怕下場比前幾個還要慘,這事已經嚴重威脅到他的地位和生命,橫豎是一死,不如反了!3當時社會“破壞級天才”黑衣僧人姚廣孝,日復一日出入王府在朱棣的耳邊鼓動他造反。一個毛頭小子當上了皇上,自己本來就不服,加上他一上臺就整了這麼一出,就反了!




雙人魚說歷史



其實朱棣之所以要逃離南京,跑到苦寒的燕京去,主要就是那地方山高皇帝遠,落得一個清靜。

就算朱元璋死了,他也沒有對造反這事動過心。但是年輕氣盛、政治經驗不足的建文帝朱允炆卻在黃子澄、齊泰等文臣的建議下,開始採取激進削藩策,先後連削五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時隔不過兩個月,明朝廷又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朱允炆快速幹掉的這五個藩王,原本就是唇亡而齒寒的利害關係。其中朱橚與燕王朱棣關係很鐵,這五王一削,天下的目光就投向了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了。

朱允炆最大的問題就是削藩也就削了,根本不給叔叔們留活路,而且動作又大又快,讓人看得心驚肉跳,惶恐不已。


原本朱棣是不敢也不願造反的,他身邊有一個職業造反分子姚廣孝,這個傢伙原本是一個遁入空門的和尚,卻一邊吃齋唸佛修行、一邊鼓動朱棣造反。開頭朱棣不為所動,但是眼見自己的侄兒來勢洶洶的削藩之勢要自己的老命,在姚廣孝的鼓動下,決定鋌而走險。

朱元璋當年建立明朝時,其實也考慮過藩王造反的問題,所以分封諸王,但是不許諸王相見,並且非詔不得入京。但是他又自作聰明的立了另一個規矩,就是如果諸王發現皇帝被外臣挾持亂來,可以舉義兵清君側。

姚廣孝就給朱棣找了這麼一個完美的造反理由與藉口,打起靖難大旗,開始了靖難之役。所以,朱棣幹掉朱允炆而自己當皇帝,其實也不是天生的野心,多半還是朱元璋留下的後門以及朱允炆年少氣盛、步步緊逼引起的。

當然,既然反已經造了,也不可能半途而廢。總不至於真的一路打到南京城,只是殺掉無足輕重的黃子澄和齊泰兩個書呆子,然後告訴朱允炆,侄兒好好幹,老叔是回來給你撐腰的吧。

所謂二龍不相見,相見必完蛋。關鍵是朱允炆也沒有等叔叔見面展示誠意,就乾淨利落的自殺了。所以朱棣殺到皇宮聽到朱允炆自殺的消息,還免不了黯然神傷了一番,說叔叔就是回來跟你聊聊工作,你說你娃咋就想不開呢。

得了,既然皇帝沒了,天下不可一日無主,那就只好自己勉為其難把這個皇帝當了。自己原本已經這麼勉為其難了,還有那麼多傻乎乎的忠臣要來反對,搞的心情不爽,乾脆全部殺掉算了,於是又株連了幾萬人。

侄子朱允炆沒了,那麼他的家眷跟自己也不是親戚了,朱棣又給他們安排了一個好去處,男的殺絕,女的送去當妓女,世襲罔替,不得翻身。


謝金澎


朱棣“靖難”本是無奈,但“靖難”成功,這皇帝必須是他做,也由不得他不做。

本來朱棣是不想“靖難”的,當時朱棣手中只有八百親兵,三萬軍隊,面對朱允炆的幾十萬大軍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無奈朱允炆一直逼迫,上任不到一年數位藩王被削了藩。朱棣多次求饒,朱允炆卻還是步步緊逼,朱棣只好打出“靖難”的口號,起兵造反。

朱棣起兵內心也知並無勝算,只是無奈之舉,卻不想朱允炆昏招頻出,被朱棣打出了北平,拿下山東,最後直奔南京。歷時僅四年,就“靖難”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

此時皇位就在眼前,朱棣怎能捨棄,要知道,朱棣本身就是野心勃勃之人,開始時的“靖難”是無奈,現在皇城就在腳下,這一切,對於朱棣來說就是應得的了。況且,即使朱棣不想當皇帝,他的手下也不會答應,畢竟跟著起兵造反,為的就是生活發財,封妻廕子。朱棣已經是藩王,再上一步就是皇帝,朱棣不上前一步,自己這幫兄弟就得原地踏步,這點是所有人都不答應的。

無論是自身的慾望還是手下們的需要,朱棣這個皇帝,是當定了。


追逐歷史的光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一、實力

明興高皇帝以宋為懲,內域削弱,邊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閏位。於是大封諸子連邊陲,北平天險為元故都,以王燕。---《名山藏》

明太祖朱元璋吸收宋朝“中幹弱枝”的教訓,於是分封諸王於邊陲天險之處,而燕王的封地為元朝的都城北平。燕王朱棣擁兵10萬,“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負責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也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機構--王府班子。也就是說朱棣具有造反的勢力:軍隊、人才、錢糧、易守難攻的大本營。

二、個人能力

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二十三年,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太祖大喜,是後屢帥諸將出徵,並令王節制沿邊士馬,王威名大振。---《明史》

朱棣本身具備的能力:智略過人、作戰勇猛、以誠待人、威名遠揚。

三、有野心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明史》

換句話說朱棣因為經常帶兵打仗,熟悉軍事,自己又佔據了好的地盤,又覺得朱允炆是自己的侄子,比較弱,早就想取而代之。

四、自保

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明史》

建文帝稱帝后,藩王勢力膨脹,於是採用齊泰、黃子澄的計劃,準備採取些措施來削藩,湘王、代王、齊王、泯王都獲罪被免;而同母弟周王也被撤藩,想要以此來牽扯到朱棣,朱棣只能假裝生病以自保。

五、近人勸說

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明史》

燕王朱棣甚是相信親信姚廣孝,每次都要避開耳目討論一些問題,而姚廣孝數次勸說朱棣舉兵。舉兵當然是為了奪取皇位。

六、建文帝方有人投誠

都指揮張信輸誠於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明史》

七、大義名分

號稱清君側,指惠帝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需要剷除,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


帶志逐夢


靖難之役奪位原因很多:

1.朱元璋駕崩後,把皇位交給皇孫朱允炆。建文帝上位後急於鞏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消減藩王勢力。

2.燕王朱棣素有大志,懂兵法,有領有藩鎮,軍力強大。面對削藩,用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以恢復祖宗舊制為旗號,實現他的稱帝野心。

3.朱棣朱允炆權臣主幼,對小輩兒繼承皇位心生不滿。朱棣為了明朝發展和自身利益,冒著魚死網破的危險發動靖難之役,聯合藩王弟兄,力量龐大。

4.朱棣有大局觀和用人觀,朱棣是徐達的女婿,一些有能量的人才依附於燕王朱棣的身旁,出謀劃策、攻城拔寨!比如:姚廣孝、張玉、朱能、徐增壽。

5.朱標已死,封建皇朝王位繼承製的嫡長子繼承製,對朱棣來說不起作用,朱棣在藩王中排名靠前並且對龍椅垂涎欲滴,無能的朱允炆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