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宋代的軍事機構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

961年的一天晚上,剛剛黃袍加身的北宋皇帝宋太祖正在和王審琦、高懷德、石守信等親信大將歡宴,酒興正濃之時,宋太祖嘆息說:"如果不靠你們推戴,我當不上皇帝,當上皇帝后,又不能安眠。"

諸將忙問緣故,宋太祖說:"事情很明顯,我這個位子,誰不想坐?如果你們部下諸將擁戴你們,你們會拒絕嗎?"諸將這時才發覺氣氛已經變得殺氣騰騰,危機四伏,不由魂飛魄散,為避殺身之禍,忙向太祖問應該怎麼辦。

太祖說:"你們不如辭去軍職,多置良田美宅,快活一世,這樣我們君臣無猜,不是很好嗎?"諸將點頭認同他的說法。次日,諸將辭去軍權,太祖厚加賞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宋代的軍事機構

這一事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自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皇帝形同虛設。五代十國的統治者都是格局一方的大小軍閥,對他們來說,"今世天子,兵強馬壯則為之耳?寧有種乎?"確實不謬。

只要擁有強大武力,軍閥們就可以在所轄區域內稱孤道寡,黃袍加身,如宋太祖就是因為掌握了強大武力而取代後周的,對此,他自然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因此上臺後,他就對軍事機構進行了一系列變動,"杯酒釋兵權"僅僅只是一個開端。

宋朝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設樞密使、知院事使為長官,以同知院事、樞密副使、籤書院事、同籤書院事為副長官,佐助天子執掌兵權。下設有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閱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雜房等機構。

樞密院主要執掌"軍國機務、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令,以佐邦治。"凡是侍衛諸班人值,內外禁兵招募、軍官的升遷賞罰,都由它掌管。但是沒有指揮權,並且出任樞密院長官的都是文臣,如向敏中、范仲淹曾任同知樞密使,王欽若、夏竦曾任樞密使。

杯酒釋兵權——宋代的軍事機構

這些人都是進士出身,不擅長軍事,不會威脅皇權。當然也有以武將出任樞密院長官,如韓世忠、張俊曾任樞密使,岳飛也曾任樞密副使,不過都是在解除兵權之後才擔任的。用文臣為樞密院長官,是宋王朝一貫堅持的重文輕武、以文制武政策的體現。

同時禁軍不再設置最高統帥,罷去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等高級軍職,同時把禁軍二司(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分為三衙,即殿前、侍衛馬軍、侍衛步軍三衙門,三者鼎足而立。三衙的將領則用一些資歷尚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而且時常調換,他們負責訓練軍隊,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另派統帥。

同樣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物須聽命於樞密院。更加絕的是實行"更戌法",禁軍的駐紮地點,每幾年調動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調動,這樣就造成"兵無常將,將無常帥"。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從而將不得專其兵。

軍隊佈防是按照"守內虛外"的政策進行的,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附近,其餘分成全國各要地,邊境只駐守少量禁軍,以免內輕外重,難以駕馭。

杯酒釋兵權——宋代的軍事機構

宋太宗說得明白:"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這段話說明了其佈防的用心所在,就是把農民造反視為心腹之患,禁軍任務就是鎮壓農民造反。

宋太祖對國家養兵有一套理論,他認為"荒年百姓造反,軍隊不會反;豐年軍隊叛變,而百姓卻不會造反。"因此一遇荒年,他就大量擴兵,強壯的作禁兵,不合格的作廂兵,這樣,起義的力量就變為鎮壓起義的力量,這裡含有狡猾的政治詐術。

另一方面又導致了兵員的日趨膨脹。如宋太宗末年,全國有軍隊37萬餘人,到宋英宗時達116萬餘人,九十年間,增加了兩倍多。

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制訂作戰計劃。遙控軍隊作戰。為鉗制將帥的行動,常利用宦官充任監軍,或直接以文臣領兵,如向敏中曾指揮西北戰事,范仲淹和韓琦也曾擔任西北邊防重任。

杯酒釋兵權——宋代的軍事機構

這些文人,本不擅長軍事,由他們統兵,無異於驅士卒入虎口,後果可想而知。如夏竦指揮西北邊防戰事時,就為西夏人所輕視。王欽若出鎮大名(今屬河北)時,看到遼軍從城下經過,嚇得屁滾尿流,只好燒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這樣的將帥怎麼能夠指望他們打勝仗。

北宋對軍事機構的改革,對解決藩鎮割據,武人擁兵稱雄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卻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如實行兵將分離政策,帶來了將帥互不熟悉、指揮不靈,以致軍隊戰鬥力削弱的弊端。

杯酒釋兵權——宋代的軍事機構

雖然北宋政府豢養了百萬大軍,卻抵擋不住遼和西夏的進攻,屢屢喪師失地,不得不在1004年,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後由與西夏達成和議,每年像遼和西夏支付大批白銀和絲茶,以換得邊境的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