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武而昌,誰接“大光谷”下一棒 以城市更新邏輯 看梧桐湖起跑新姿勢

依武而昌,誰接“大光谷”下一棒 以城市更新邏輯 看梧桐湖起跑新姿勢

梧桐湖新城鳥瞰圖

依武而昌,誰接“大光谷”下一棒 以城市更新邏輯 看梧桐湖起跑新姿勢

華中師範大學梧桐湖附屬學校

依武而昌,誰接“大光谷”下一棒 以城市更新邏輯 看梧桐湖起跑新姿勢

梧桐湖酒店

依武而昌,誰接“大光谷”下一棒 以城市更新邏輯 看梧桐湖起跑新姿勢

東湖高新科創城

依武而昌,誰接“大光谷”下一棒 以城市更新邏輯 看梧桐湖起跑新姿勢

樑子島碼頭

依武而昌,誰接“大光谷”下一棒 以城市更新邏輯 看梧桐湖起跑新姿勢

聯投水鄉小鎮

一座城市更新的邏輯是什麼?

並不只是簡單的老城改造、破舊立新,而是從宏觀到微觀,更多內生性的轉變——經濟體的更新,產業鏈的更新,區域結構的更新,人群組成的更新,以及個體生活的更新。

這些“更新”,從武漢的城建鉅變,可見一斑。

百年之間,武漢的地域版圖,從長江南北的兩枚小小“蟲蛹”,破繭為一隻振翅蝴蝶。

在物理空間的外擴與演進之間,武漢“多環”+“放射”的更新路徑清晰可見,也由此誕生了許多城市的“節點版塊”與“超級版塊”。

光谷即是典型之一。以前,這裡曾被認為是武漢地圖的最末端,而今則已然成為城市騰飛的新起點。

如果以時間為軸,圍繞光谷畫一張城市熱力圖,可以清晰看到近年間,路橋管網、科創制造,以及產業人口的持續向“東”。

從魯巷廣場的“巨帆”變“星河”,到關山大道的樓宇密如林;從光谷東的白紙繪藍圖,再到鄂州梧桐湖的荒野起新城,鉅變正氣勢如虹,一路東馳。

其中,在城市中心空間漸近飽和,謀求外溢發展之下,哪一個版塊又將成為“光谷故事”的新單元?

要從全局的地域來看,也要以發展的眼光考量——光谷東探索積澱而出的輝煌“過去式”,正成為鄂州加速到來的“現在時”。

依“武”而昌、循“光”而長的鄂州,正緊緊握住“大光谷”遞過的交接棒,一路向東,展開下一輪加速奔跑。

光谷東,再向東

“省級規劃”啟動,孵化一座生態科學城

帝堯為“樊國”,夏商改“鄂都”,西周稱“東楚”,一直以來鄂州有歷史,有故事,以“武昌魚”和“樑子蟹”而馳名,也與武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地緣相近、交通相聯,武鄂雙城之間的互動早有端倪。

2012年,“武鄂同城化、交通一體化”戰略正式啟動,首條城際公交線路——301路開通,一路從關山到葛店,見證雙城的飛躍鉅變。

實質上在更早之前,從“武漢城市圈”規劃的提出、認定和推進,武漢就已經在積極籌謀與組建自身未來發展的星標朋友圈。

湖北省聯合發展投資集團(以下簡稱“聯投集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2008年,由湖北省和武漢城市圈9市國資委作為主要出資人,東風汽車、葛洲壩、武鋼等7家央企作為股東,聯投集團正式成立。

2009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鄂州市政府與聯投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目光聚焦至“武鄂黃黃城市帶”核心區的梧桐湖版塊。

協議約定,由聯投集團投資200億元,以“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對44.2平方公里的土地進行整體開發,打造一座“國際一流的濱湖生態科學新城”。

依託這一省級規劃,一江共系,雙城共融。距光谷18公里,北靠紅蓮湖,南鄰梁子湖的梧桐湖新城,11年時間蔚然成城。

從地圖之上的一片無名荒野之地,梧桐湖新城發展成為鄂州沿江濱湖七個支撐極之一,生態基底更“綠”、交通環線更“暢”、產業結構更“優”、綜合配套更“全”。

目前,區域內“單位過百家、道路達百公里、項目超百個”——鄂鹹、武陽兩條高速繞城而過,包括梧桐湖大道、和平大道、鳳凰大道等在內的“三縱三橫”路網已然成型,多條地鐵線路也正於雙城地底縱深推進。

同時,大光谷的“智庫效應”也正在這裡初顯雛形——華中師範大學梁子湖校區、附屬梧桐湖學校、附屬高中,共同建立起“華師系”金牌教育鏈條。

此外,包括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國際學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及以色列Fedi公司、長江水產研究所、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紛紛入駐,為區域發展儲備新力量、注入大動能。

黃金廊,連兩地

光谷是“最強大腦”,鄂州則是“活躍機體”

在武漢與鄂州所演繹的“雙城記”裡,不僅有地域的天然相“親”,也有產業的磁極相“吸”。

去年初,武漢東湖高新區2019年工作會議,為“大光谷”的未來發展描摹新藍圖。其中,一張彙報PPT中,一個橫跨武鄂雙城的“黃金十字架”引發熱議。

這個“黃金十字架”即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由西串聯光谷,向東則貫穿鄂州,形成“光谷——葛店(梧桐湖)——鄂州機場”的一條重要橫軸。

這是一個雙城共建的大骨架,也是一個整合發展的新命題——一廊連兩地,將給武鄂雙方帶來什麼?

答案,有跡可循——這樣的城際科創大走廊,在國外,有美國波士頓128公路、舊金山101公路;在國內,則有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廣深科創走廊、齊魯科創大走廊等。

其中,在廣深科創走廊,一條長約180公里的科技帶連接廣深莞三地。以生產要素的整合,三巨頭之間各有定位、互為補充——廣州著名院校、科研機構密佈,科技基礎研究能力強;深圳高新技術企業集中,產業創新能力強;東莞分佈有大批製造企業,產業轉化能力強。三者相疊加,共同形成一個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

這與武鄂之間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十分類似——武漢有科創力、強產業,鄂州則有大空間、優配套。如果以一個完整生命體的概念看兩地,光谷是“最強大腦”,鄂州則是“活躍機體”。

對此,作為武漢東擴的首選區域,鄂州正為“大光谷”的外溢發展提供縱深腹地。以避短板、揚長處的發展邏輯,鄂州致力打造武漢的成果轉化區、“雙創”服務區、商務配套區。

在梧桐湖新城,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紛紛設立分支機構,中國科學院啟建精密測量沼山物理實驗基地,高精尖科研力量扎堆效應初顯。

2016年,梁子湖區政府新建辦公大樓無償讓給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研究院使用,市財政每年撥付6000萬元支持科研成果轉化。

四年來,該院共引進55個院士專家團隊,涵蓋生命健康、新能源及節能技術、光電子器件、智能製造等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總量達400餘件;已有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激光共聚焦內窺鏡、半導體深紫外LED等10多個科技成果孵化成功。

以產業鏈條的延伸、智力資源的輻射,梧桐湖成為武鄂之間重要的“焊接點”,助力雙城的全面對接、持續互動與深度共融。

以產城,聚星火

轉舵向、優配套築活力宜居“新梧桐湖”

從光谷科創大走廊的規劃提出,到武鄂“027”固話同號段的試點推進,更多可見、可感的變化,也正在雙城之間發生:

根據NASA城市夜光分佈圖,光谷的城市燈火從30多年前的零星點點,到成簇成團,逐漸向東燎原。

這些於黑夜之中亮起的燈火顯示,“大光谷”不僅留住了產業,也留住了人。

這一切,源自梧桐湖的發展邏輯——以“生態”和“科學”為導向建設,以“城”為規模打造。

這一區域築牢生態紅線,明確制定“沿湖開發用地退讓湖岸線距離不少於100米”、“生態建設用地20平方公里”和“城市水系佔比不低於10%,人均公共綠地指標達25平方米”等硬核指標,遠超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梁子湖鄂州水域工業清退,漁網拆除,全湖禁捕。在這裡,世界生物“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淡水桃花水母成群出現,即印證了近年來一湖碧水的保護成效。

同時,在產業導入上,梧桐湖新城則以“綠色、集約、高端”為選擇標準,全力打造高科技新興產業集群。

目前,通過引資引智、政校企深度合作,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傑出人才、省級領軍人才匯聚,深紫科技、精微視達、湖北銳世、萬度光能、健康物聯網、中部醫療、得康科技、京邦科技等多個高新技術企業已在此落戶。

在深耕十年的基礎之上,“產城融合”也成為主導開發者——聯投集團的新舵向。

2019年,聯投集團高位對接湖北“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佈局,進一步明確“以產定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定位。

之前,梧桐湖將新城空間佈局明確為“一心四區,水陸相依,港城互融”。“一心”即新城行政服務中心,“四區”即對應四大功能的綜合服務區、旅遊度假區、創意研發產業區、生態居住區;“水陸相依,港城互融”,即新城外部為梁子湖、梧桐湖環抱,內部水渠與城市道路和用地相鄰,塑造特色鮮明的水鄉風情新城鎮。

對此,聯投集團迴歸原點初心,充分發揮“政策轉化、資源整合、資本運作”三大優勢,在新城開發和產業導入的基礎上,依託核心子公司聯投置業,先後打造了聯投梧桐郡悅園、水鄉小鎮等一系列重點項目,致力共築一個有產業導入、有人口聚集、有配套服務,更具活躍度、更有宜居性的新梧桐湖。

以一系列產、商、居、醫、教、遊等功能的聚合與完善,聯投集團於此造就的“新梧桐湖”已然成城。日至,這裡廠房繁忙運轉,為大光谷的產業升級造血蓄能;入夜,這裡也將街市繁華,亮起更多萬家燈火。

後記

雁歸梁湖,鳳棲梧桐。

“有形”的光谷在拔節生長,“無形”的光谷則向東延伸。

曾經,一張白紙作畫的“光谷東”用五年時間,走出了老光谷中心幾十年的征程;而今,準備待續的梧桐湖新城,又將上演怎樣有所類似,也有所不同的“新光谷故事”?

一切,備受期待,也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