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真的是改了遺詔才登基的嗎?

一人獨守一夢


對於雍正皇帝皇位的來源,自古以來就存在很大的爭議。主要存在兩種觀點:

  1. 胤禛是康熙帝認可的接班人!主流觀點基本都認為雍正帝是康熙帝認可的接班人,並且能夠提供大量的證據證明這種觀點。他們都認為康熙帝選拔胤禛為接班人是為了讓他整頓吏治,革除弊政。

  2. 胤禛是通過修改遺昭奪來的皇位。這種說法由來已久吃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胤禛並不是康熙帝選拔的接班人,康熙帝真正選拔的接班人是皇14子。是胤禛將皇十四子改成了皇四子,從而奪得了皇位成為雍正皇帝。

對於上述的兩種觀點,我更傾向於第一種。雍正帝繼位是由康熙帝認可的!以下是我給出的幾點根據:

一、皇四子胤禛有能力又有權謀是皇帝的理想接班人。

皇四子胤禛,辦事能力是極強的。康熙帝在位時,多次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都是皇四子胤禛。搶修河堤、整頓吏治;追繳府庫欠款,這一系列事件都表現出了皇四子胤禛極強的辦事能力,像康熙帝這樣精明的人物,肯定早已經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早就把皇四子胤禛當做自己的理想接班人來加以培養。而且在眾多的皇子之中,也沒有哪個人的能力能夠超過胤禛!康熙帝不選他選誰呢?


二、胤禛作風強硬,清朝需要像胤禛這樣的人物來治理!

康熙帝主要是以仁義著稱,對官員的管理上面也比較寬鬆。對其他官員也比較仁厚。因此,在康熙後期,清朝社會的腐敗問題是相當嚴重的。而且皇帝對腐敗的控制也比較鬆緩,對官員的貪汙腐敗充耳不聞。而且清朝的稅收也是一年比年少,清朝開始一步步的腐敗。作為千古一帝康熙早就把這一切看在眼裡,但是由於年齡已大康熙也是有心無力難以應付!而與此同時,皇四子強硬的作風和極強的辦事能力,贏得了康熙帝的認可。康熙裡認為皇四子胤禛就是清朝的理想繼承人,自己的事業只有在胤禛手中才能夠得到延續和傳承。


三、皇帝的遺昭是不可能會被修改的!

關於歷史上傳說的,皇四子胤禛通過修繼位昭書,將皇十四字修改為皇四子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清朝的繼位詔書,使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兩種文字只有相符才能夠生效。即使皇四子胤禛能夠修改的了漢文,但他也絕對修改不了滿文。因滿文如果一旦修改的話就會留下痕跡並不像漢文可以添筆畫。所以說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大家有什麼別的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積極討論!!


遊史無終


康熙皇帝駕崩,康熙帝之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改年號雍正。雍正皇帝究竟是非法篡位還是合法繼承,這一直是歷史上探討的問題。

據《清宮遺聞.清世家襲位之異聞》記載:

聖祖彌留時手中遺詔:朕十四皇子即纘成大統,世宗偵知得遺詔所在,私改“十”字為第子。

而廣為流傳的篡改遺照情節是,康熙帝臨終前留下遺詔曰:“傳位十四子。”將此詔交國舅科隆多,而科隆多是雍正死黨,二人合謀將遺詔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雍正得以“合法繼承”皇位。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所謂篡改詔書一說似不可信,其理由有三。其一,“於”字在當時並不使用,只寫成“於”字;其二,詔書均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滿文中不可能如漢字一筆改動;其三,清朝文書中對皇子的書寫規範為前加“皇”字,如“皇四子”。

如此看來,篡改遺照一說似乎憑空捏造。有些學者對雍正繼位持肯定態度,因為當時的一些現象分析,康熙皇帝對皇四子胤禛欣賞倍至。胤禛是皇子中參與政事最多,受到皇帝讚揚也最多的一個。康熙讚譽胤禛:

“朕親撫育,幼年時微覺喜怒,至其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可謂誠孝。”

康熙病危之際,曾對老臣有言:“第四子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如果情況屬實,雍正繼位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正史很有趣


所謂雍正篡改詔書繼位,只是民間傳說,與歷史事實不符。傳說的因緣,概起於雍正對八旗權貴和漢族文人的打擊,比如對自己幾個兄弟的殘酷迫害,文字獄、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這些人不滿雍正的統治,就捏造了其得位不正的傳說。

傳說的核心是,雍正與自己的舅舅內大臣隆科多密謀,將康熙遺詔"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這個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其一、滿清重要文件乃至匾額,都以滿漢雙文書寫,改漢字十為於易,改相應滿文難。其二、古代於字寫做於,不能由十字改寫,否則有明顯塗改痕跡。其三、若正式文件,重要數字均會用大寫數字,如拾肆,而不會用十四。這樣也不好篡改。其四、康熙駕崩時,各皇子均有封號,如雍親王、廉親王等,重要文書提及人物,且為皇位繼承人,必定書其封號職銜以示貴重,不可能以俚語阿哥稱之。所以,傳說不能成立。

事實上,故宮藏有雍正繼位的詔書。從證據的角度講,這是鐵證,可以明確證實傳說虛假。

雍正繼位,確是康熙遺命。康熙見到雍正之子弘曆後,非常喜歡,親自帶回宮中養育。雍正之繼位,可謂父以子貴。


小石頭51676


雍正即清世宗,名胤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年滿弱冠(20),即被封貝勒;又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剛過而立之年,又被康熙晉封為和碩雍親王。在太子胤礽被廢之後,胤禛作為順位繼承人,積極經營爭奪儲位,但所用手段是相當隱蔽的。

因康熙多子多孫,一些非謫派孫輩竟有許多不識。而雍正之子弘曆,在父親雍正的安排下,在諸多皇孫中脫穎而出。甚得康熙喜愛(這可能就是隔代蒑親)。康熙經常將弘曆帶進深宮,忙中偷閒,含飴弄孫,享受常人之褔。日久生情,便欲將大位傳與弘曆。如讓弘曆能得大位,就必須將皇位先傳於胤禛,所以康熙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不該有什麼質疑。而後期雍正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不失為有道明君。

雍正帝在位期間,整治機構,改革吏治。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並於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都在歷史中留下了濃油重彩的一筆。但這些作法,必然得罪一些即得利益者,所以後世文人依據道聽途說,編排了不少雍正緋聞,來編排雍正,其實都沒有什麼事實根據(比如《甄嬛傳》就是比較有代表的一部)。

雍正帝在位十四年,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所謂康乾盛世,不如說是雍正接了康熙的濫攤子,給乾隆留下個好底子。讓乾隆足足禍害三、四十年。這位對的起爹,對的起兒,對的起國家,歷史中最勤奮的一位君主,唯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最後是累死的。(千萬別信《甄嬛傳》,那只是主角光環和劇情需要)。


另眼看世界江雲


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書籍、網絡各種版本層出不窮,大家各執一言,紛爭不斷,查閱正史,翻閱典籍,說雍正篡改遺詔,純屬無稽之談。

1、康熙作為千古一帝,他要為後世選一個英明之主。清聖祖康熙在位61年,他八歲登基,十五歲智擒鰲拜,十九歲撤藩,徵西域,收臺灣,靖東北,文治武功,可謂千古一帝。但其晚年,一味簡政施恩,弄的文恬武嬉,吏治敗壞,貪官汙吏,國庫空虛。比如,當時準格爾部的阿拉不坦,很不安分,已經佔領了喀爾喀部的大部,但苦於國庫無銀,無法用兵。



此時,眾多皇子爭奪皇位,主要有:"太子黨\

擠乾的檸檬


清朝好幾位皇帝死後都沒下留下詔書,比如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嘉慶,特別於雍正繼任在歷史上充滿爭議,有人相信其是正統繼位,有人認為是謀逆篡位,更有甚者疑其弒父繼位,認為雍正非正常繼位的的懷疑者,說什麼控制內廷,這是不可能的,當時儲位空懸,皇帝身旁的人各向彼此,尤其是皇八子,財力雄厚,人脈廣泛,內廷消息靈通,哪個皇子也不可能控制內廷,只是聖祖口風很嚴,絕口不提明確儲位是誰?一切都是假象?這樣也保護繼承者,防止重蹈太子覆轍,康熙是中國歷史幹年明君,英明睿智,深謀遠慮,平三藩,擒鰲拜,統一華夏,功勳卓著,為中國民族融合發展留下濃墨重彩一筆,唯獨在繼承人身上搞得焦頭爛額,身心焦悴,曾經兩立兩廢太子,眾多皇阿哥參與奪儲,明爭暗鬥,常惹得老皇帝怒火沖天,都曾被其下令處罰禁閉罰俸圈禁,康熙曾當眾說,等朕百年之後,爾等置朕躬乾清宮束甲相爭吧!這是他的擔心,儘管這樣,康熙的繼承人雍正所做所為來看,康熙識人還是比較有眼力的,至少在朝庭穩定,國家統一,民眾民生這些大方面還是正確的,固然是人無完人,雍正的鐵血無情也展現淋漓盡致,而這正是康熙擔憂的,所以不留詔書也是有理由的,歷史記載,詔書是老皇駕崩後三天後拿出來的,真實傳位是隆科多口諭作出的,不過,聖祖病重多次詔見皇四子,那麼其它皇子為何不詔見,答案是很明確的!雍正前四年的朝庭安排都是奉承聖祖的,四年後雍正的確笑裡藏刀,弒兄塗弟,逼死母親,比較無情,假定康熙中意繼承人非雍正,不也是安排身邊的人如隆克多等擁護皇儲繼位,而除雍正外,其它兒子都沒有這樣機會,皇長子,皇次子圈禁,皇十四子在邊疆,有人認為皇十四子可能是繼承人,但其平叛後,回京述職再次被聖祖打發到邊疆,在康熙年老體衰情況下,可能讓皇儲離開自己身旁?這是不合常理的,儘管皇十四子離京,聖祖也把其兩個兒子接進宮內,同時與皇四子的二兒子在一起,還有廢太子的兒子也在宮中,這是其它皇孫沒有的待遇,朝鮮史書記載,有在京使者,聽聞老皇二立太子,很大原因是割捨不下太子兒子弘晰,而太子也過於暴虐不羈,讓老皇徹底對其喪失耐心,在乾隆年間,廢太子兒子弘晰曾謀反覆位,被乾隆發現,受到處罰,甚至牽連皇十三子的兩個兒子,皇三子是編書的,在政治方面是短板,皇五子有殘跡,皇八子雖八面玲瓏,善結交人心,但辦事不堅定,皇十三子後期遭冷落,原因不明,其它基本是打醬油的角色!最後只留下皇四子城府,辦實事多,雖然陰晴不定,最重要是皇四子的二兒子勤奮好學,少年持重給老皇留下深刻影響,這樣才使得老皇把皇位傳於四子,康熙善於玩弄權術的高手,往往是欲縱故擒,欲揚先抑,善於韜晦之計,有興趣之人可看康熙實錄,也可看出其的作法深藏不露,雍正才是開啟康乾盛世的皇帝,康熙後期,由於連年用兵,早已國庫空虛,對於吏治腐敗也睜眼閉眼,雍正當政十三年,庫銀由七百萬倆猛增六幹萬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勤於政務,改革弊政,懲治腐敗,改土歸流等,因此,作為繼承人雍正是銳意進取的有作為的皇帝,


瀟遙時光


大清帝國入主中原後的第三位皇帝雍正,不是靠篡改遺詔登上皇位的,雖然在影視劇中總是出現四阿哥胤禛為了得到皇位,把傳位十四阿哥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其實這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漢字的十和於比較容易改,但是滿文的十和於則無法篡改,所以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康熙皇帝一生英明睿智,為了大清帝國能夠千秋萬代,他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不可能不慎重考慮,而後選擇一位德才兼備,並且能夠肩負起大清萬里河山這副重擔之人。康熙的四皇子胤禛在眾多皇子的爭儲中,能夠拿捏去左右進退的分寸,尤其是在為朝廷辦差上,總是能夠攻堅克難,多次贏的康熙的褒獎。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時候,雖然為立儲一事上搖擺不定,但其能夠在最後時刻把儲君之位傳給胤禛,這其中胤禛的兒子弘曆也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康熙皇帝選擇胤禛,就等於為大清帝國一次性選好了兩代皇帝,所以雍正皇帝的即位是正當性的,而並非傳言的那樣。


清史宴


對於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登基的,我們可以像做證論題一樣,先來看看關於他篡位的說法主要有哪些,然後再來分析這些說法是不是站得住腳。

一是“雍正改詔說”。這是現在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康熙經歷兩次廢立太子事件後,為保證死後政權平穩傳承,乾脆不立太子,而把由誰繼位擬成遺詔,命令死後取出以定皇位繼承人。傳說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的,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雍正畫像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說白了就是那會兒的中央警衛局局長。康熙病重時發諭旨叫遠在西寧的胤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皇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這個版本和雍正改詔那個很像。

四是“雍正投毒說”。說是康熙病重時,胤禛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完就掛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當時是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當然這個說法實在太扯淡,估計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信。

雍和宮

不管怎麼說,這些傳說都有一個陰謀論核心:雍正改詔。而且在這些傳說裡,雍正的形象就是一個弒父逼母、改詔篡位、殘害兄弟的暴君。而這樣的人設,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皇帝用過——隋煬帝楊廣。

歸納完了有關雍正篡位的幾種論點,我們現在就結合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分析一下到底靠不靠譜。

唐國強扮演的雍正

首先是流傳最廣的“傳位十四子”被改成“傳位於四子”之說。

我們先來認識一個繁體字:於。對於今天用習慣了簡體字的我們而言,估計有些人都不認識這個字是啥,而這就是我們在用簡體字之前的“於”字的寫法。至於簡體字的使用,那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了。

今天看到的康熙傳位遺詔,共有滿漢文兩版,其中漢文的“於”字就是用的“於”。而保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原文是這樣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從遺詔看,所謂改成“傳位於四皇子”之說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次“雍正進參湯下毒”說。康熙對醫道頗有研究,曾多次說人參宜於南方人,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除非是弱智才會進參湯。

再次是“隆科多偷改詔書”說。請參考前面的回答。

至於雍正是年羹堯私生子一說。親們,四阿哥生於1678年,年大將軍生於1679年……真是造謠無下限! 

其實在雍正繼位問題上,為何會有如此多的謠言,想來也簡單。當年九子奪嫡,雍正勝出。要按照歷代的歷史劇本,其他幾位皇子肯定難逃雍正毒手。可實事是,雍正當上皇帝后,對其他幾位兄弟是優待有加,高官厚祿一樣不少。問題是,再高的官位也比不上皇位啊!於是,當我們看過了馬克.吐溫筆下《競選州長》裡政治對手間的彼此造謠,再想想雍正那些奪嫡失敗的兄弟對手,沒死的情況下各種謠言四起已就不奇怪了。

而歷史實事是:康熙臨終之際,緊急召見了六位年齡在30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等人。當時的雍正恰好不在康熙身邊,因為他正被病危的康熙派去天壇祭天了,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這才有了後來的傳位雍正。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雍正得位不正,其他幾位皇子不可能不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

當然,謠言止於智者!對於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就看大家選擇相信誰了。


蛋說汪胖子


這只是個傳說。古代皇位的傳承都有嚴格的程序,除非是矯旨。要想篡改聖旨是絕對不可能的。歷代垂涎王位的人多了去了,而篡改遺詔的事就從未傳聞過。


星是夜的燈


雍正繼位過程中的嫌疑,在很多影視劇、小說或野史中多有記載,以往在歷史學家當中也有較大的爭議,但現在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雍正合法繼位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比較可信服的證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改詔書”說靠不住。

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康熙本沒有打算要傳位給雍正(康熙第四子),而是要傳位給十四子。但後來雍正通過他的舅舅隆科偷偷改了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這才使胤禛(雍正)順利繼位。

這種說法顯然不靠譜,古時的“於”字一般都寫成“於”字,從技術上講是不可能修改的。

其次,作為滿人皇帝,傳位詔書一般有滿漢兩種文字,要修改是很難的。

二、歷史學家馮爾康等學者認為,胤禛善於揣摩康熙的意思,總是刻意迎合父親,博得了康熙的好感。表面上和兄弟們保持友好。政務處理方面,胤禛嚴刑峻法,做事比較務實。

這些都對了康熙的心思,據史料記載,康熙曾告訴大臣,自己會選一個“堅固可託”的人繼位。什麼是“堅固可託”呢?就是性格剛毅,能託付大事的人。後人認為這說的其實就是胤禛。

在康熙的最後幾年裡,許多重大的祭祀活動都是由胤禛代替他去的。

三、為什麼民間一直有雍正篡位的傳言呢?

這得從康熙廢立太子說起。康熙晚年,太子兩度被廢,於是諸皇子爭奪太子位,史稱“九子奪嫡”。

因為爭奪太激烈,以至於胤禛繼位後“奪嫡”的嫌隙無法彌補。尤其是皇八子胤禩受百官擁戴,讓胤禛無法安心。

於是,雍正大力打擊胤禩集團。很多胤禩集團的成員被流放、貶官。胤禩本人被削去宗籍身份,貶為平民,圈禁起來。

這些人在被流放、貶官的過程中大肆宣揚雍正篡位的言論。而雍正一系列類似法家的政策也得罪了當時的儒家士子。以呂留良弟子曾靜為代表的士子就在民間進一步宣傳了這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