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神講一下曾經的南斯拉夫有多牛?

王思蔥的經紀人


南斯拉夫(全稱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後面均簡稱為“南聯邦”)是1945年至1992年存在於今天歐洲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社會主義強國,也就是有名的“巴爾幹之虎”,其締造者鐵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了南聯邦,這是當時巴爾幹半島上唯一的強國,號稱“巴爾幹之虎”。南聯邦的體制與蘇聯類似,是一個由眾多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

那麼,南聯邦為什麼號稱巴爾幹之虎呢?第一,南聯邦是當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在鐵托執政的後期,也就是1960年至1980年期間,南斯拉夫的GDP年增長率為6.1%,國民識字率達到了91%,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轎車,國民醫療免費。


在鐵托執政的那幾十年間,南聯邦還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變成了工業發達的強國。其工人已經佔全國勞動力的19%,工業收入佔國民收入的42%。不過在鐵托統治後期,南聯邦的腐敗問題也十分嚴重。

此外,南聯邦自身的軍事力量也十分強大。在上世紀70年代中葉左右,南聯邦擁有60萬陸軍以及200萬後備役部隊,擁有坦克、自行反坦克炮、裝甲車共3000多輛,以及各種火炮近萬門。其空軍和海軍也異常發達。正是在強大的軍事力量後盾下,南聯邦得以在美、蘇冷戰中保持中立,既不加入北約,也不加入華約。由於南聯邦的威懾,客觀上使得蘇聯始終無法在地中海立足。


不過,這條“巴爾幹之虎”最終是被自己肢解了。根據憲法,南聯邦原本由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馬其頓、黑山六個國家組成。此外,還有兩個自治省,分別是科索沃(科索沃共和國)與伏伊伏丁那。

在鐵托死後,南聯邦進入了長達10年的衰退期,經濟衰退,失業率大幅飄升,國內動盪不安,導致民族矛盾激化,各民族謀求獨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最終,南聯邦在1992年瓦解為南聯盟(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五國。而南聯盟又在1999年~2006年瓦解為科索沃、塞爾維亞、黑山三國。


歷史的荒野


2012年,我曾經到過塞爾維亞,那是前南的主體,應該能體現南斯拉夫的風采。在那裡的農村,每家農戶都有自己獨立的別墅(看樣子有200--300平米左右),都有自己的小轎車,都有各種配套的農業機械。印象最深的,是每家都栽種著很多鮮花,連房子外牆上都掛著五顏六色的鮮花!


氣吞萬里如猴


曾經的南斯拉夫有多牛,看一看現在現在的巴爾幹半島地圖就知道了。盛極一時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包含了現在的 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等6個國家外加1個沒有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獨立的科索沃地區,地域橫跨整個巴爾幹半島。

社會主義制度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牛?用現代的流行語來講那就是“很牛”,強盛時期的南斯拉夫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的表現都很搶眼,值得我們去了解了解:

01 政治方面:敢對蘇聯說“不”

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在政治上非常強悍,因為鐵托本人在二戰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南斯拉夫非常牛氣的奉行不結盟政策,既不跟從蘇聯集團、也不依附西方集團,使得南斯拉夫在國際舞臺上也擁有較高的地位,名氣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中那更是響噹噹的。

02經濟方面:70年代就成為中等發達國家

戰後南斯拉夫走出了自己的獨特道路,70、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經濟上曾獲得很大成就,其國民生活水平在東歐一度居於領先水平,在70年代當時南斯拉夫的人均GDP就已經超過了社會主義的所有國家,1980年南斯拉夫人均GDP為3200多美元,同期蘇聯是2667美元,這比蘇聯要高很多,與當時的中國比那是10倍還不止。而且人家從二戰後到70年代,短短20年的時間,就建立非常齊全的工業體系。

有幾個小編沒怎麼考證數據,可以把南斯拉夫的牛氣表現的淋漓盡致:一是南斯拉夫在70年代末,汽車保有量就有36%了,我們當時自行車估計都沒這麼普及;二是在60年代電視機的普及率超過50%,當時每1.8個家庭就擁有一臺電視機;2010年貝爾萊德大學的一個教授說他開的車是25年前買的,當時他的月工資是1500美元。

03 軍事方面:上世紀90年代時仍被公認為歐洲最強地面力量之一,號稱“巴爾幹猛虎”

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軍事實力歐洲那不是一般的牛,放眼世界也是排的上號的強大軍團。南斯拉夫陸軍最多的時候有60萬之眾,由於很早就建立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南斯拉夫的軍工基礎非常強大,列裝部隊武器裝備那也是分分鐘秒殺小國的架構,以致到上世紀90年代時,仍被公認為歐洲最強地面力量之一。

總結:

盛極一時的南斯拉夫在一代偉人鐵托去世後,開始走了下坡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持續性通貨膨脹、民族矛盾集中爆發、外部壓力接踵而至等等因素使得這樣一個曾經強大的國家在經歷了短短的30、40年的輝煌後走向了分崩離析。而縱觀南斯拉夫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統一的南斯拉夫是一隻強大的猛虎,而再次迴歸分散的巴爾幹半島,終難再現南斯拉夫的輝煌。

(本文所引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史探客


曾經的南斯拉夫有多牛?這個答案很多人已寫過,我不再重複了。我來說說,曾經的南斯拉夫有多不牛!


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

二戰時,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讓一隊德軍偵察兵“空手套白狼”佔領過。

1941年4月12日早上,德國武裝黨衛軍第2摩托化師的弗裡茨·克林根貝格帶領一隊偵察兵(共9人)乘坐一艘橡皮艇渡河向貝爾格萊德方向偵查,2人受命返回部隊通報情報。


戰場上的克林根貝格(右)

其餘7人在克林根貝格帶領下,截獲了幾輛南斯拉夫的軍車,俘虜了一批南斯拉夫軍士兵以及一名嚮導。

他們假扮南斯拉夫軍,驅車前行,沒有遇到抵抗便混入貝爾格萊德,在下午5時在德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升起一面有納粹黨徽的旗旌,2小時後,貝爾格萊德的主要官員將首都移交給克林根貝格。

當晚,守衛南斯拉夫的1300名士兵繳械投降,城中20萬居民成為俘虜。

本來,德軍五個師外加空軍力量,即使血戰也未必能拿下的一座城市,卻被7個人的小分隊兵不血刃拿下了。

直到第二天,德軍大部隊才陸續抵達貝爾格萊德:第11裝甲師在4月13日清晨6時32分進入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


克林根貝格因此得到德國方面的嘉獎。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如果南斯拉夫這個國家能撐到現在,那也是一百多歲的高齡了。

巴爾幹半島因為地處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民族眾多語言各異,又常常處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之中,所以終於贏得了巴爾幹火藥桶的名頭。

1914年,塞爾維亞公國的青年學生普林西普為了抗議奧匈帝國吞併賽族人居住的波斯尼亞省,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之後各國勢力紛紛掏槍上陣,終於演變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

付出1600萬人死亡、2000萬人受傷的代價之後,一戰結束。1918年,塞爾維亞王國國王彼得一世,宣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

十年後二戰爆發,以德軍為首的軸心國迅速侵入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被攻陷,整個南斯拉夫被匈牙利、保加利亞等鄰國瓜分。此時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帶領南斯拉夫游擊隊奮力反抗,他的父親是克羅地亞人,母親是斯洛文尼亞人。二戰勝利之後,原有的君主制被罷黜,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

作為二戰後東歐勢力範圍中唯一敢不加入蘇聯發起的華約組織、併發起不結盟運動的國家,南斯拉夫在巴爾幹半島可謂特立獨行,也很快成了巴爾幹半島經濟最為富庶的國家。鐵托一心想把南斯拉夫捏合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所以他不但打壓國內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和克羅地亞獨立傾向,也試圖用新興的“南斯拉夫族”來取代之前曾經存在的各個民族。

但這談何容易?南斯拉夫的情況實在太複雜了。它雖是一個聯邦(1963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卻有:

兩種文字:拉丁文字、西里爾文字 。三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四種語言: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五個民族: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六個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黑山、馬其頓七個鄰國: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

鐵托在位35年期間,憑他的威望強權還能暫時壓制分離苗頭。1980年他離世之後,隨著東歐經濟的衰退,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暴力行為就日益升級,終於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


刺蝟安全


我們首先來看一組數據:

截止至1976年,在南斯拉夫

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

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

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

每1.8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視

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

......

當然,這樣的成就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略遜一籌,但若是和同期包括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相比,那可一定是鶴立雞群的。當時的南斯拉夫,甚至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南斯拉夫的經濟就發展的那麼亮眼呢?這與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的卓越貢獻密不可分。

南斯拉夫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鐵托

南斯拉夫終生總統鐵托

約瑟夫·布羅茲·鐵托(1892--1980年)出身於克羅地亞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服役於奧匈帝國,但在一戰中被沙俄俘虜。而脫胎於十月革命的蘇俄也把鐵托塑造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戰士,在其回到南斯拉夫後立刻投入社會主義事業中。

1938年初,他被任命為南共中央臨時總書記,從此,成為南共主要領導人。1941年,為抗擊納粹德國入侵,南共成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擊隊,鐵托任總司令,領導全國武裝鬥爭並開闢解放區,建立人民政權。

全國解放後,任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人民陣線主席。1952年,南共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League of Communisfs),鐵托任共盟總書記。1953年,他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在任內,他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本國具體情況相結合,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率先實行改革,創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南斯拉夫飛速崛起的重要制度保障。

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脫胎換骨——社會主義自治制

二戰結束後初期,南斯拉夫也如東歐其他國家照抄照搬蘇聯模式——在農村開展土地改革和農業集體化運動,在城市實行國有化運動。南斯拉夫在國民經濟建設方面也搞計劃經濟,從1947年起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就在這一計劃剛剛開始實施的時候,南斯拉夫就同蘇聯關係惡化了。

蘇聯從南斯拉夫撤走專家,撕毀合同,並且操縱歐洲共產黨情報局在1948年把南共開除出情報局。蘇聯不僅自己,同時迫使東歐其他國家與南斯拉夫中斷經濟貿易往來,甚至大兵壓境,武力威脅,力圖迫使南斯拉夫就範。蘇聯不允許在自己的陣營中,有個如此不聽話的小弟。

蘇南剛開始交惡時,南斯拉夫依舊延續著這蘇聯的斯大林模式,沒辦法,誰讓當時的斯大林模式就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絕對真理呢。但隨著“真理”的繼續實施,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在加速建立農業生產合作制度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顯著降低,再加上旱災的影響,使得全國穀物產量降到二戰前平均水平的41%,糧食供應十分緊張。而且因為與蘇聯交惡,南斯拉夫與東歐國家的經貿往來也不得不中止,工廠大量停工,工業損失慘重。

但同時也多虧了與蘇聯交惡,南斯拉夫才得以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對於一開始強制農民加入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鐵托開始強調自願原則,很顯然,農民們對生產集體化十分無感,當年年底,農業生產合作社就不得不宣佈解體,而隨著私有制的恢復,糧食產量也逐漸提高了。農業上的成功使得鐵托在各個行業都降低了國家的直接干預,沒錯,歸根結底,鐵托的舉措就是使南斯拉夫的經濟由國家集中管理的計劃經濟變成市場經濟。

鐵托統治下富庶的南斯拉夫

而這改變也確實顯著,1952--1961年,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13.4%,農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6.1%。這樣的增幅已是相當可觀了。隨後,鐵托繼續深化改革,到其逝世為止,南斯拉夫在同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發展速度始終名列前茅。最終,方能在上世紀70年代,就使的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

參考文獻:《南斯拉夫》卡德爾.卡德爾論文選[M].李嘉恩,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有史有中


南斯拉夫在二戰時,兩週就被德國佔領,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抵抗,鐵托帶領游擊隊一直抗擊,相關數據表明消滅98萬的納稅軍隊,是歐洲大陸唯一一個靠自身力量趕跑法西斯軍隊的國家,正是依附軍事力量的強大,南斯拉夫直接選擇不投靠蘇聯和美國,直接不結盟,自立自強。以至於南斯拉夫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卻不是蘇聯的小弟,起碼是同窗級別。

1944年5月22日,德國出動700人的空降部隊試圖突襲南斯拉夫人民軍總司令部,從而一舉將鐵托斬首。鐵托的警衛部隊頂住了德國傘兵的進攻,同時在人民軍其他部隊的增援下,掩護鐵托成功突圍,而投入戰鬥的德國傘兵僅僅剩下100多人。

南斯拉夫人民軍成功將地解除了十個意大利師的武裝,獲得了大量的軍火和物資,改善了自己的裝備。

說到南斯拉夫B說到鐵托!鐵托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就代表南斯拉夫的影響力。

南斯拉夫當年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西方有聲有色的交往,還能保持自己的地位。你說他牛不牛?


薩拉肯定能夠哇


從網上抄來一些資料,也不管是否符合事實就發出來了,悟空回答現在真這麼容易麼。


看了好多人對南斯拉夫的吹捧和神話,真心無語了。


南斯拉夫的經濟實力在社會主義國家裡,算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在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整體實力不強的背景下,顯得非常突出。


但南斯拉夫的經濟情況也就相當於一箇中等發展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


信不信看數據:



再看下面這個:


以1970年為例,南斯拉夫的GDP是145億美元(當時的匯率),它的臨國匈牙利是多少呢?62億美元。


看到了吧,南斯拉夫的GDP僅僅是匈牙利的一倍多點,要知道,當時的南斯拉夫人口2200萬左右,是匈牙利的一倍多,土地面積22萬平方公里,更是遠多於後者的9萬平方公里。


再看人均GDP,兩國基本相差不大。


匈牙利的經濟實力在整個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中什麼樣的水平,國內初中畢業生心裡都應該有一個評判。


感覺離著遠,找兩個近的,1970年,臺灣地區的GDP大概54億美元。韓國的GDP是90億美元。


再看一下1970年世界各國的GDP前十排名:

  1. 美國10759

  2. 蘇聯4334

  3. 日本2047

  4. 西德1927


  5. 法國1464

  6. 英國1240

  7. 意大利1092

  8. 中國918

  9. 加拿大863

  10. 印度635


看一下被人吹捧的南斯拉夫在什麼位置吧。


所以說,要用數據說話,不要從網上隨便抄點資料就亂說。


有人用1970年代的南斯拉夫和我國比,這更扯。我們那時候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經濟幾近於崩潰邊緣,人民生活困難,不要說比汽車電冰箱,連吃飯都不保證。


南斯拉夫名義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實際上實行的那一套,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太像,經濟政策更自由化一些,借用一個大家熟悉的名詞,叫“有南斯拉夫特色的社會主義”更為貼切。尤其原來沒解體的時候,靠近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地區,相對富裕,比如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但偏遠地區,非常貧窮。今天也是這個局面,和資本主義社會接近的國家富,其他地區窮。




另外南斯拉夫在建國後,徘徊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從雙方都拿到了一定的好處,這對它的起步發展非常重要。


南斯拉夫的強大不是經濟強大,也不是軍事多強,包括二戰時和納粹德國的戰鬥。但這並不能就說南斯拉夫人不善於戰鬥,在巴爾幹地區能存活下來的民族,沒點血性和戰鬥指數,活不下來。


它的特別存在,一個是它實行的社會主義政策比較另類,另一個是它與蘇聯之間的關係 ,再一個就是巴爾幹地區自古以來的特殊地緣特點,最關鍵的是,因緣際會,出了一個強悍的領導人,鐵托。更為關鍵的是,鐵托是一個深諳國際政治規則的高手,在冷戰那個特殊的年代,在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第三世界需要領袖,而鐵托確實成功地搞成了不結盟運動。


面對當時兩個大哥,美國和蘇聯,鐵托也不輕易低頭,左右周旋,得了不少好處。通過不結盟運動,鐵托當時在國際上的地位,很牛。可以這麼說,在國際政治舞臺的長袖善舞方面,這點連毛主席老人家佩服鐵托。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一個長相一般、經濟一般、水平一般的人,特別會做事,能夠左右逢源,然後


南斯拉人和所有的斯拉夫人一樣,像東斯拉夫的俄羅斯,西斯拉夫的波蘭,包括世界其他很多族群也這樣的特點,就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才能從一盤散沙的亂局中解脫出來。要不怎麼上千年都成為周圍強大政權的附屬呢。


作為一個經歷過游擊戰爭考驗的領導人,鐵托的精神意志和鐵腕手段在他掌握南斯拉夫的過程中體現得非常明顯,作用不可忽視。


南斯拉夫立國非常短,一戰之後有了雛形,二戰之後成為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非常巧的是,這也正是鐵托成長起來的年代,直到他去世,南斯拉夫也基本結束。


拾字接頭


70年代,有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就是南斯拉夫的保衛,推薦大家看一下

提到,南斯拉夫,比說鐵托總統

據說有人在斯大林生前居住的地方發現鐵托寫給斯大林的信,大意就是: 不要再派人殺害我,你派來的這些人都被我抓住了,我如果想殺你,一次就能成功

一戰後確立了民族國家的概念,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徹底崩潰,然後周邊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三個民族。統一成立的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之所以牛逼,其實是因為南斯拉夫出了一位總統。但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鐵托總統,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南斯拉夫就是鐵托,鐵托就是南斯拉夫,鐵托在位35年,領導南斯拉夫成為華約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屬於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對峙一下。歐洲盃直接劃分為兩大陣營,一方是美國為主的西方,一方是蘇聯為主的東方陣營,但是帶兩個陣營當中有一個國家,一箇中立態度,不偏不倚,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斯拉夫。

所以說,南斯拉夫之所以牛逼,是因為鐵托,把南斯拉夫建設成為一個整個歐洲不管是從東歐還是西歐來說,最牛逼的國家,當時他的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從GDP水平來說,都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霸主。

冷戰後斯大林想控制克羅地亞,鐵托不合作,斯大林不死心,最後決定派情報局瓦解南斯拉夫政府,又派14萬人對南斯拉夫進行一個“大圍剿”,還是不行,鐵托也集結了20萬餘人進行反抗,斯大林最後差點崩潰,這麼多的法子也沒有擊倒鐵托。

趕走希特勒,對抗斯大林

所以一個人牛不牛逼,其實還是要看對比。


橙爸講歷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

如今的巴爾幹半島,因為一個強國的消失而變得風起雲湧,動盪不止,而這個強國是真正可以稱為“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的南斯拉夫。

說起南斯拉夫,人們想到最多的就是叱吒風雲的足球,而在足球的後面,是政治強人鐵托一手締造的“巴爾幹之虎”。

那麼這支盤踞在巴爾幹半島的猛虎到底有多強悍呢?靜夜史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政治地位高。

我們今天所說的南斯拉夫,是1945年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而這個國家的誕生,離不開它的締造者鐵托.正因為鐵托的領導,身為共產主義國家的南斯拉夫,取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

1939年二戰爆發後,德國法西斯肆虐歐洲,並在1941年侵入巴爾幹半島,顛覆了南斯拉夫王國。而不服輸的鐵托則開始<strong>領導南斯拉夫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並在1945年趕走德國法西斯,贏得了民族獨立。

隨著蘇德戰爭形勢逆轉,蘇聯軍隊橫掃東歐,扶持當地的蘇維埃政權建國,形成以蘇聯為中心的共產主義陣營。

而此時的鐵托因為沒有受蘇聯幫助,因此對於蘇聯的頤指氣使非常反感,最終和蘇聯主導的華約一拍兩散。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對蘇聯不感冒的南斯拉夫和蘇聯是平等的兄弟關係,而作為蘇聯附庸的東歐等國,則是地位低蘇聯一等的附庸。

崇高的政治地位,不僅使南斯拉夫在共產主義陣營備受尊敬,也贏得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好感,比如歐盟就曾經表達過接受南斯拉夫的意願,不過前提是南斯拉夫放棄共產黨的領導。

2、經濟條件好

從共產主義陣營發展的趨勢來看,但凡沒有接受蘇聯扶持,並最終和蘇聯鬧翻的國家,幾乎都成功避免了斯大林模式的毒害,獲得了經濟發展的新生。

東方大國如此,南斯拉夫更是如此。

因為和蘇聯保持了距離,南斯拉夫不僅僅成功避開了斯大林模式的摧殘,更因此獲得了西方國家的支持。

因為南斯拉夫地處共產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結合部,使得南斯拉夫具備了重要的戰略價值。

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原則的指導下,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對南斯拉夫的發展相當寬容。

鐵托統治時期的70年代,平均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到南斯拉夫旅遊,他們的到來為南斯拉夫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加上鐵托鐵腕統治下的工業化道路,70年代的南斯拉夫已經實現高度工業化,經濟發展水平遠超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

此時的南斯拉夫汽車保有量達到36%,電視機普及率超過70%,所有適齡兒童均能享受到8年義務教育,西方電影和書籍能夠自由流通到南斯拉夫。

可以說鐵托統治下的南斯拉夫是整個共產主義陣營的標杆,是東方大國不斷學習的榜樣。

3、軍事實力強

鐵托之所以對蘇聯不感冒,對西方國家愛答不理,就是因為鐵托的麾下有超過100萬的精銳之師。

這支軍隊的存在是鐵托對外護國和對內治國的重要基礎,也是南斯拉夫得以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雖然南斯拉夫的國土面積只有不到27萬平方公里,僅相當於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加海南省的面積之和,但南斯拉夫境內卻分佈著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等多個民族,流行著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

一戰之所以在南斯拉夫境內爆發,就因為這裡自古以來民族紛爭就異常激烈。而鐵托依靠其個人魅力,創造性地提出“南斯拉夫民族”概念,將境內各民族擰成一股繩,進而爆發出強大的力量,徹底擺脫了歷史上的被殖民地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巴爾幹之虎。

而且由於南斯拉夫境內多山的地形,使得南斯拉夫成為美蘇兩國都不敢輕易得罪的角色。

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成為巴爾幹半島最輝煌的一抹亮色。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南斯拉夫文化也相當出彩,比如南斯拉夫電影大量出口國外,尤其是東方大國,經典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烏日策共和國》、《橋》等,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而南斯拉夫的足球,更是王者一般的存在。

不過因為南斯拉夫的建立本就是鐵托矢志不移努力的結果,所以在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由於鐵托在世時,從自身民族立場出發,推行“民族均等”政策,對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進行打壓,造成塞爾維亞人在南斯拉夫比例不斷下降,甚至在1981年掉到36%,這對於國家穩定極端不利。

而且雖然南斯拉夫經濟富裕,但地區發展嚴重失衡,尤其是靠近希臘的馬其頓一直很落後,這使得南斯拉夫內部分離傾向日益嚴重。

而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鐵托卻推行“地區自治”的政策,給了各地區更大的自治權,這導致南斯拉夫中央逐漸被架空。

等到鐵托去世,南斯拉夫各民族共同的偶像不再,南斯拉夫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可能。

於是經歷了兩次解體,昔日令人生畏的巴爾幹之虎在陸續分裂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共六個國家,科索沃也在西方國家的“幫助”下走向自立。南斯拉夫在經歷了不可思議的輝煌後,又回到了四分五裂的起點。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樂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