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綜合實力不弱,為何總是被遼國和西夏或者是金國調戲?

騎蝸牛走高速


如果按照宋朝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和發展而言,宋朝的綜合實力不僅不弱,而且還相當強。一般的歷史進程表明,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建立後,經濟發展必然成為其富強的基礎。換句話說,國富必然國強。然而這個結論卻不適合宋朝。宋朝建立後,經濟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軟弱的王朝,它的政令從來都沒有像漢、唐那樣到達中國的東北、西北、西南和越南的北部,甚至它的軍隊從來都沒有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馳騁過,它的歷史雖然有320年之久,但卻沒有過一般朝代普遍都出現的治世或盛世,它一直被貧、弱、敗、退、貢錢、納絹所伴隨。每當打開宋朝的歷史,面對它那經濟文化的繁榮,使人產生猶如走入近代社會之感,而面對它軍事和外交上的軟弱、失敗、貢錢、納絹,也同樣使人產生讀中國近代史時的屈辱。

宋朝建立後,雖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實行高度的集權,但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南北統一後,戰爭停止,交流增加,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加上比較開明的政策,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出現空前繁榮。經濟方面:農業在“不抑兼併”、“田制不立”、“利歸公上”、“許民闢土”等政策保障下,“戶口蕃庶,田野日闢”,同時實行精耕細作與擴大複種制,改良創新農業生產工具,連年豐收,糧食總產量極大提升;工業方面,尤其是冶金業發展迅猛,宋朝釆用煤進行冶煉的技術,比歐洲早700年,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農業、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海上貿易也不斷髮展興盛,工商業的繁榮刺激了金融業的創新,宋朝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紙幣的國家,王安石的變法也提出很多通過金融手段解決國家財政困難的方法。科技方面:中國古代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中一半產生於宋朝,分別是火藥和活字印刷術,指南針技術在宋代也得到了大大的改進,這三種發明,對整個人類歷史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文化方面: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唐代八大家更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巨匠,八人中宋朝佔據六個席位;中國古代史學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資治通鑑》在宋朝編寫發佈。

總而言之,宋代社會絕不是不繁榮,宋朝的經濟絕不是不富庶,也絕不是沒有同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戰爭的經濟實力。它的“積貧”是由於三冗(冗官、冗兵、冗費)造成的財政危機,它的“積弱”是由於高度集權下的軍事制度的弊病和“守內虛外”的政策導致了外交軍事上的屈辱和失敗。

北宋加上南宋的320年裡,在與遼、西夏、金、蒙古關係方面,宋朝總是處於軍事上的失敗和南退,換句話說也就是遭人欺負或戲弄,如果說也曾經有過和平的歲月,那也是用屈辱的“歲幣”買來的。宋朝如此“積弱”、外交和軍事上的失敗與制度有關,與統治集團的指導思想有關。

宋朝為了加強君主集權,有意架空軍事將領,使軍隊的調動權與指揮權分離,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的兵員主要是荒年招募的饑民流民,加之將不專兵,軍隊缺乏嚴格的管理和訓練。平日士兵們打鬧嬉戲,衣服行走都不像軍隊的樣子,甚至騎兵不會騎馬射箭。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在對遼和西夏的戰爭中這種弊病暴露無遺。總結宋朝對外戰爭屢屢失敗的原因是:“以屢易之將,馭不練之士,敵戰則必敗,此削藩鎮太過之弊也。”

宋太祖趙匡胤雖立下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夙願,但其把收復失地的理想首先建立在經濟上,寄希望用錢贖回失地,經濟辦法行不通時,才釆用武力。最有作為的趙匡胤夙願未實現撒手人寰,急於上位的趙匡義無德無能,兩次北伐都是慘敗而歸,國勢由此衰弱不振。趙光義屢遭戰敗,國內患亂時出,喪失北伐鬥志,以守內為主,形成“守內虛外”的軍事防範基本政策。正是這一基本的國策使得宋朝幾百年邊患不絕,疲於應付,屢戰屢敗,屢增“歲幣”,形成“積弱”局面。

趙光義之後,他坐上皇位的後代子孫,都是無能之輩。宋神宗竟然在宋軍佔優勢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形勢下,執意與遼軍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讓遼軍不僅從不利的險境中“瀟灑”脫身,而且還撈足了巨大的實惠。這樣昏庸無能、貪生怕死的皇帝只能讓百姓揹負越來越沉重的歲幣負擔。西夏也是照此訛詐,宋軍雖連連戰敗,卻拖垮了西夏經濟,財政困難導致內部不穩,難以持久作戰,這種佔盡優勢的局面,又以宋以輸歲幣議和為結局。宋與西夏激戰,遼趁火打劫敲竹槓,同樣昏庸無能的宋仁宗乖乖增加歲幣買了平安。他們先祖趙匡胤用數百萬積絹換回北方失地的打算成為泡影,錢打了水漂。

連年的戰爭促使宋朝不斷地擴軍,形成“冗兵”、“冗費”。龐大的軍隊,鉅額的軍費,換取的卻是戰場上的屢敗,還要從已經空虛的國庫中取銀絹充作歲幣。這是宋朝“積貧”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積貧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冗官”而造成的“冗費”。冗官、冗兵、冗費、歲幣,造成了北宋財政的嚴重危機。北宋政府在“積貧”“積弱”的泥潭中掙扎。為了解決“三冗”二積為代表的社會危機,北宋先後進行了“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兩次改革,但均以失敗告終。此後北宋社會危機更深,腐敗愈厲。在金滅遼的過程中,宋金曾有海上之盟,由於其軟弱無能,滅遼後,僅用大量的勞軍費換回了一半的北方失地。豺狼雖去,虎豹又來,宋對金斗爭仍處敗退劣勢,最後遭滅國之災。表面上看,宋亡於金,實亡於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敗。

靖康之禍後,1127年,趙構建立的南宋僥倖趁金兵北撤活了下來。南宋雖然只是偏安江南一隅的半壁江山,卻也很繁榮富裕,經濟實力雄厚,加上北方民間抗金斗爭蓬勃不絕,因此能苟活150多年。南宋軍事、政治、外交較之北宋更為不濟。首任趙構遺傳了祖宗的昏庸無能,死心塌地走乞降求和道路。由此他重用秦檜之類的奸佞,冤殺岳飛是必然之舉。此後趙構的子孫後代奉行乞降求和的政策苟活,沒有大的改變。紹興和議標誌著長達17年的宋金戰爭告一段落,此後宋金南北對峙近百年。南宋王朝最終不是被金人所滅,而是被後來興起的蒙古貴族所滅。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被推為皇帝,稱“成吉思汗”。此後就開始向南方擴張,於1227年滅掉西夏,於1234年滅掉金,之後開始對南宋的軍事進攻。南宋滅亡的年代是1279年,其亡國的直接原因是軍事上的失敗,但軍事失敗的原因主要並非軍事方面的因素,如佈防、指揮、策應等等,依然還是由於政治上的腐敗:苟且偷生,懼怕交戰,未戰乞和等等,依然還是與君主重用投降派大臣有關,造成奸接擅權誤國的結局。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遼,夏,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它們相互之間,以及它們和北宋之間,有政治,軍事上的矛盾和妥協,也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宋太祖奪取政權之後,先向南方用兵,而在北邊,只在瀛洲(今河間),常山(今正定),易州(今易縣),棣州(今山東惠民)等重要軍事據點配置重兵,從事防禦。遼穆宗(951一968)在位時,因為契丹貴族不斷髮生內訌,國內其他部族反抗,所以,當北宋對遼採取守勢期間,遼國除幾次出兵援助北漢外,對北宋也沒有發動過軍事攻勢。

979年,宋滅北漢,割據局面結束,宋太宗乘勝移師河北,連下易,涿,順,薊諸州。六月,宋太宗親自指揮圍攻幽州城的戰役,十五日不能下。後遼援兵至,橫擊宋兵於高粱河上,宋兵大敗。986年,宋太宗分三路出兵攻遼,又遭失敗。宋改守勢。

經過兩次對遼攻勢的失敗後,北宋統治者抗遼信心不足,契丹貴族因947年南侵失敗的教訓,知道漢族人民不願屈服。因此雙方開始議和,宗真宗允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即澶淵之盟。

西夏為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党項為羌族的一支。曾受唐朝的賜姓和夏國公的封號。宋太宗即位後,企圖消滅這一勢力,但沒有成功。後西夏長期與北宋為敵,並結遼國為外援。西夏國土,共二十二州。因地處西北邊陲,北宋行軍轉餉困難,收服西夏不易。後雙方修好,開互市榷場,北宋冊封西夏王,歲予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至西夏王元昊時,西夏對北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北宋敗多勝少,但西夏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再加上遼國有進攻西夏的預兆,所以,雙方又重訂和議,宋冊封西夏王,給西夏歲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邊境重開榷場互市,恢復民間商販的往來。

金是以女真族為主的政權。其首領阿骨打發動抗遼鬥爭,女真軍以小擊強,大敗遼軍。1115年,阿骨打擺脫遼的統治,即皇帝位,國號金。

北宋看到遼岌岌可危,於是宋徽宋聯金攻遼。遼在宋,金聯合進攻下滅亡。金人在滅遼這一年(1125年),兵分兩路,南下攻宋。宋欽宗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軍民協力打退金軍。金軍見開封一時難以攻下,而北宋抗金民氣高漲,便北撤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宋朝在綜合實力上,遠遠強於遼,夏,金。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遼,夏,金更是難以望其項背。但北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軍事實力不強,尤其是對陣遊牧民族的騎兵時,倍感無力。北宋缺少能征戰的良馬,榷場互市換來的是不能征戰的馬匹。當然,還有其它些因素,造成北宋雖大不強,屢屢被小國調戲的局面。








皖北隱士


 第一個就是燕雲十六州並不在宋朝手裡

  這一點非常關鍵,燕雲地區是中原的門戶,是隔離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但是遼國掌握這一地區,使得宋朝的京城汴梁以北幾乎無險可守。遼國的騎兵在華北平原直接南下,一馬平川,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很容易就被擊潰和衝散。

  古代作戰地理非常重要,遼國進攻容易,北宋防守卻艱難,這一點從一開始便註定了。

  第二個就是禁軍體制

  如果注意觀查宋朝的禁軍數量,從趙匡胤時期的10萬多,一直到後期的80多萬;看似數量的急劇膨脹,作戰能力確實嚴重下滑。這就是典型的質量不夠,數量來湊的。

  因為宋朝的高層和最高統治者十分懼怕軍權落入某些高級將領手中,於是嚴重的限制地方守備力量,加強中央直接管轄的軍事力量。禁軍作為中央管轄的軍隊,主要的任務卻是保衛京城,而不是對外作戰。這就決定了宋朝是典型和防守型軍隊,而不是擴張型。軍隊主要是用來防止內部民變和外族入侵,並不是開拓國土。

  第三個,最高統治者個人的志向

  宋代的所有皇帝中,唯一在軍事上有所建樹的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了;其後的皇帝幾乎就沒有任何建樹。後面宋微宗和宋欽宗在對外方面的一貫態度就是花錢消災,每次與遼國發生衝突之時,都是選擇增加歲幣,而不是厲兵秣馬備戰。

  南宋初期,當時全民憤慨,湧現處以岳飛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將領,在針對金國的多次戰役中均取得勝利。這一時刻是宋朝自太宗以來,軍事力量最好的時候;縱然不能快速北伐奪取失地,也能在場面上給與金朝軍隊極大的震懾。但是由於皇帝趙構的一些列求和操作,浪費了這一大好時機,從岳飛被殺開始,南宋又再一次失去了對外擴張的能力。

  宋朝的積弱確實有地理位置不佳等原因,但是更深層次的則是統治階層的擴張意向步強烈,以及所設計的軍事體制對於武將壓抑過於嚴重,使得整個國家武裝力量一直無法發揮出有效的戰鬥力。


歷史一般般


宋朝是打不過遼朝和金朝,但是宋朝說打不過西夏並不是那麼準確。西夏立國初期,宋朝是經歷過好水川幾個大敗仗,但是王安石變法後,宋朝西軍戰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佔據了戰略要地橫山山脈,並不斷通過堡壘戰壓迫西夏的生存空間,如果不是金朝突然崛起,可以說西夏完全無法生存下去。

那說到宋朝為什麼打不過遼朝和金朝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重文輕武。宋朝吸取唐末五代藩鎮之禍的教訓,採取強幹弱枝,重文抑武之策,軍人社會地位極低,良家子都不願參軍,導致軍人普遍缺乏榮譽感,戰鬥力不高。其次文官領軍,不知軍事,往往紙上談兵瞎指揮,導致大敗。

二是內政腐敗。宋朝幾任皇帝只貪圖個人享受,任用奸臣,軍費投入不足,邊軍糧餉經常拖欠。軍隊上下貪腐成風,吃空餉嚴重,操練不勤。軍工監督不嚴,導致武器質量難以保證。

三是缺少騎兵。宋朝立國先天不足,失去幽雲十六州等養馬地,只能大力發展步兵,騎兵數量奇缺。而騎兵不足,機動性不強,勝則無法追擊殘敵,敗則無法斷後。導致北宋戰鬥勝率雖高,但都是小勝,敗則都是大敗。

四是對手強大。遼朝和金朝都源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遊牧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是天生的好戰士。再加上崛起之初都有英傑輩出,團結一致,內部矛盾較少,並注意吸收漢民族的先進文化,因此戰鬥力強。完顏阿骨打甚至創造出以兩萬兵馬大敗遼國70萬兵馬的奇蹟,戰力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宋朝軍隊戰鬥力弱是內外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紫川秀大人



125878215蜂獾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從宋朝太祖皇帝的起家史說起。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在做皇帝前的職業是一名武將。看柴家孤兒寡母,憑藉手中掌握的兵權,趁機奪了政權,自立為帝。

然自己得位不正,懼怕收下一些擁兵自重的武將也效仿他的做法。便來個杯酒釋兵權,將原本鎮守各地的兵馬大量調入京師,方便自己掌握。這也是北宋開國之初奉行守內虛外的軍事策略的雛形。所謂守內虛外,一方面,一是削減了邊疆地區的軍隊人員數量,二是便是極大的削弱外守軍事將領對軍隊的指揮控制權。這樣一來,也不利於前方將領在戰時靈活自主的指揮軍隊,削弱了部隊的機動性。

另外,宋朝前期,大量擴軍,導致軍隊士兵的素質大大降低,隨著時間進行,軍隊老齡化也相當嚴重。表面上將士人數眾多,實際上能夠形成有效戰鬥力的卻十分有效。這就是當時的“冗兵”現象。直到熙寧變法,針對積重已深的“冗兵”,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才讓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恢復上來。


楚唯夢


宋綜合實力很弱,你這問題等於白問。

宋的經濟實力還可以,但是軍事實力從決策層到將領層到戰士層到武器層全弱,怎麼打?

至於說宋打不過西夏,那不對,宋的實力也就是打打西夏,但是隻限於將領層和以下,決策層的傻逼會讓戰果全失,所以顯得打西夏也打不過。

說最高統治者層,耶律家族,完顏家族,孛兒只斤家族全是為戰爭而生,趙氏白撿天下所以謹小慎微,怎麼打?


microkof


那是你看著以為它綜合國力不弱而已。文不勝質,本來規律如此,人家只是質樸,並不是沒力量。


TonyDeng


國家對外政策出了問題。屬於是綏靖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