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電影《理智與情感》是電影大師李安在其早期探索西方電影風格過程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也是對簡·奧斯汀小說最成功的一次改編。

這是他第一次導演西方題材的電影,大牌編導、演員陣容的聚集對當時的李安來講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影片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不但獲得了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4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還獲得了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提名。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電影《理智與情感》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脫胎於簡·奧斯汀的第一部長篇處女作書信體小說《艾琳娜和瑪麗安》。

從著作時間上看,《理智與情感》顯然要早於簡·奧斯汀最為著名的《傲慢與偏見》。

影片中的艾琳娜和瑪麗安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電影顯然是一部以女性為核心的作品。

做為用影視藝術來表達的作品完全遵循了原著的精髓,就如影片的名字一樣,由正向建立的理智向逆向解構的情感,進行了全方位基於女性愛情觀、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規訓。

原著及作者精髓的表達

簡·奧斯汀的成就

簡·奧斯汀是英國19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現實主義作家,也是20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派作家。

倫敦文學界核心人物弗吉尼亞·伍爾夫所讚譽的“女性之中最完美的藝術家”,英國評論家裡維斯則讚譽簡·奧斯汀的作品,在表現生活、規訓人生、指斥道德等諸多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造詣。

深刻理解《理智與情感》的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必須要知曉這部作品身上所帶有的作者個人的屬性,尤其在改編這部作品時對其作者性有著透徹的領悟,才能將原著作品演繹的栩栩如生。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想必李安一定在這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來研究與領悟。

簡·奧斯汀是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的,她所受到的學院式科班式的教育很少,絕大部分教育來自於她的姐姐與父兄的身教式影響和悉心栽培。

簡·奧斯汀現實中的愛情

現實生活中,簡·奧斯汀的愛情也恰如其筆下的愛情一樣曲折。

1796年,年僅20歲但卻對愛情有著深刻地先入為主式理解的簡·奧斯汀,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真命天子。

這個既聰明又狡黠的來自愛爾蘭的年輕律師叫做勒弗羅伊。

簡·奧斯汀與勒弗羅伊一見鍾情兩情相悅,然而,奧斯汀的父母卻非常現實的希望未來的女婿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同樣的,勒弗羅伊的父母也非常現實的希望兒子能夠成為富豪人家的乘龍快婿。

簡·奧斯汀生命歷程當中的唯一一段愛情,在得不到雙方父母的祝福之下注定無疾而終。

在勒弗羅伊父母的堅決要求之下,勒弗羅伊被迫不得不返回愛爾蘭,從此音信杳無。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簡·奧斯汀的愛情篇章也就此戛然而止。

陷於徹底灰心、傷心和絕望的她,從此轉而以文學創作的方式,在其思想的時空之中縱橫捭闔著虛擬的愛情時空。

簡·奧斯汀作品中的愛情表達

簡·奧斯汀的不幸遭遇,使她擁有了一次刻骨銘心的不幸福的愛情,這種際遇為簡·奧斯汀的愛情觀蒙上了一層晦暗的陰影。

這層晦暗的陰影一直在影響著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

僅從《理智與情感》中就能看到,簡·奧斯汀式愛情的不斷重複式的表述。

艾琳娜與愛德華之間的愛情以愛德華的被迫離開而暫時的無疾而終;

同樣,瑪麗安與威洛比之間的愛情也以威洛比的被迫離去而無疾而終。

這種不惜有違於藝術性表達的相同愛情際遇式情節的簡單重複,足見簡·奧斯汀生命中那唯一一次的愛情,對其所造成的傷害之深。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這種濃重的作者性的表達,使得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以其用情至深與情感至真而深入人心。

尤其在電影中,李安遵循著簡·奧斯汀的創作軌跡充分的對原著中這種濃濃的作者性,進行了訴諸於光影映像的藝術化表達,不僅將作品中的愛情,也將簡·奧斯汀的愛情進行了在意象化上的昇華。

《理智與情感》中殘酷的理智建立

理智抉擇下的愛情永恆

《理智與情感》構築了一個不幸的家庭,長子繼承全部遺產與家業,包括一母三女在內的四位女性全部被放逐出莊園,永遠的離開這個安樂窩。

對於這個家庭中的女性而言,就像電影臺詞中的那句詩文,真可謂“天不從人願,風暴未歇,吉光未現,奧援竭絕”。

同時,在這種背景下,更開啟了愛情的一幕幕悲劇。

在電影中,李安遵從原著構建了一種先理智後情感的次第,

這種鮮明的次第的最大作用,就是將警鐘敲在前頭,但如果在看到愛情的前車之鑑後,仍然能夠不顧這一切的飛蛾撲火般的撲向愛情,那才足見愛情的情感性和真摯性。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當然,這種情感性和真摯性中也不可避免的包含著愛情的自私性、盲目性和忘我性。

在影片中,艾琳娜和愛德華之間的愛情,就為瑪麗安和威洛比之間的愛情敲響了警鐘,正如原著和影片中所言:

“愛情是夢幻還是感覺?”“都不是,愛情與真理一般永恆!”

理智規訓下的愛情救贖

電影《理智與情感》以理智創建了多重簡·奧斯汀式的愛情悲劇,首先是艾琳娜的愛情悲劇、然後是瑪麗安的愛情悲劇、接下來則是布蘭登上校女兒的愛情悲劇,這三出愛情悲劇如出一轍,全部都是情感衝動之下男性的始亂終棄,是愛情的無疾而終,是由女性獨自承擔悲劇的全部結果。

影片戲劇性的建立了一種規訓式的理智,以不斷重複的三起案例,向觀眾詮釋了愛情過程中女性的所有弱勢表達以及愛情過程中女性更應首先學會保護好自己的規訓表達。

同時也對封建愛情中的門當戶對以及追逐門第、攀龍附鳳等醜陋行徑進行了指斥式的表達,並向這些偽愛情發起了強烈的形諸於文本與影像的雙重抨擊。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影片之所以將愛情訴諸於理智,旨在向女性愛情傳遞出一種由相對理智向絕對情感的一種規訓、平衡和救贖。

愛情中理智絲韁控制下的艾琳娜和瑪麗安的愛情,正印證了莎翁的那句名言:“愛是永不退色的印記”。

在人類的愛情世界中,往往掙脫理智的情感更易遭受無法預料的傷害,而理智則能夠使愛在理智和情感之間獲得平衡、救贖和解脫。

《理智與情感》在原著和電影中的華彩樂章,都在愛德華與艾琳娜和斯蒂勒以及瑪麗安相見的那一場戲中,愛德華在倫敦與斯蒂勒私定終身長達4年,卻要求斯蒂勒對此要保守秘密,同時卻與艾琳娜在鄉下熱戀。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當愛德華見到艾琳娜和斯蒂勒,艾琳娜和斯蒂勒對愛德華的劈腿行徑心知肚明,而瑪麗安卻矇在鼓裡時,好戲就上演了。

艾琳娜與斯蒂勒隱喻式的譏諷愛德華時,不明就裡的瑪麗安的反襯,將那一刻愛德華的虛偽與無知揭露的更加的淋漓盡致。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四方對談中愛德華的每一句對話都在極力的試圖轉移話題,而瑪麗安的每一句話則都在將愛德華拉回主題,這種理智對情感的規訓,令所有的觀眾內心都會不由自主的泛起寒意。

《理智與情感》中情感的逆向衝突

單純情感驅動的逆向衝突

《理智與情感》中情感愛情的代表者是瑪麗安。

瑪麗安選擇了向朱麗葉和亞瑟皇后看齊,選擇以熱情如火點燃愛的激情,哪怕最終為愛而死,只為能過享受這份愛的光榮。

與較為理智的艾琳娜不同的瑪麗安的這種更傾向於情感的選擇,使瑪麗安“從不以藏情緒”,反而更信奉“愛不是花朵,有著自然的凋謝”“愛甚至能生長於乏水荒漠,甚至不怕缺乏陽光普照雨露滋潤”。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瑪麗安吸引著正統的布蘭登上校和富有活力、機智、有同情心可卻無比喜歡野花的威洛比,而瑪麗安與威洛比的愛情開端,恰恰可以用“心靈契合,突破阻礙”來形容。

然而,隨著威洛比的悍然背叛,瑪麗安的情感墮入深淵。

反觀瑪麗安情感失控的愛情,恰恰是簡·奧斯汀所經歷的那種愛情。

因此,瑪麗安在這對愛情中深深的為自己植入了原著作者那種濃郁的基因,李安導演在這一情節上的安排,恰如簡·奧斯汀一樣,瑪麗安一次次的執筆,一次次的慢慢燃盡了僅有的那份過度熾烈的情感。

愛情陷阱的逆向衝突

在影片中看到了完全改編自原著的理智與情感的碰撞,既艾琳娜與瑪麗安的對話,當艾琳娜墜入愛河時,瑪麗安時添火之油;

而瑪麗安墜入愛河時,艾琳娜卻以其理智告知瑪麗安“我們對他所知不多”,此後也一直在告誡瑪麗安,而這也說明了理智與情感的對立與分野。

這種對立和分野,在姐妹倆談到斯蒂勒時,以瑪麗安的那句“我對她真的不理解”和艾琳娜的那句“她愈早認清這個世界愈好”而將作品主旨不露痕跡的表達了出來。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事實證明,有個性、很衝動、富激情的情感遭到了無情的逆向衝撞,使其被迫認清了這個世界,而最終的結果是滿滿的痛苦與絕望。

誠然,情感最易被衝動戴上沉重的枷鎖,這種情感向理智的強行被扭曲,與理智對於情感的逆向碰撞與反噬,使得影片開始時一度年輕氣盛的瑪麗安,在重重打擊之下,磨去了本應秉持的犀利的稜角,當其再次面對著理智與情感的抉擇的時候,學會了選擇理智。

情感意象的理性逆向衝突

對於女性而言,即便是身處後現代社會之中亦有著一道似乎永遠都邁不過去的門檻。

女性相對於男性而言,更難打開自己的精神情懷,在女性的生命過程之中,總會經歷尊重、理解、愛慕這一三段論式的歷程。

相較而言獲得尊重是最為初級的表象性的,理解與關懷則是物質與精神參半的行為,而愛慕則是進入女性精神世界的唯一一種方式,一旦打開了這道門,女性就極易處於過度被動的境地。

因此,女性更應學會在情感過程之中,以理智進行協調與平衡。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李安在影片《理智與情感》中的尊重原著式改編將觀眾置於影視藝術欣賞的絕對中心位置,更一併將理智與情感置於紛亂、糾葛、交錯的漩渦之中。

並且由這種紛亂、糾葛、交錯的漩渦所蘊涵著的力量將觀眾拉入漩渦之中,由滲透而沉浸再到沉溺其中,並最終移情於其中,從而以這種正向建立與逆向衝突的理念和龐德式的意象,共同向觀眾演繹和闡釋了電影及原著作者簡·奧斯汀的關於愛情的規訓與救贖一體化的精神內涵。


電影《理智與情感》一次次的再現了簡·奧斯汀現實生活中刻骨銘心的唯一一次愛情,這種發自內心深處的不可名狀的撕心裂肺的痛楚表達,反而成為了簡·奧斯汀豐富的內心世界之中一道靚麗的心靈風景線。

這道風景線透過光影的傳達,令觀眾更加貼近了作者的內心。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而李安導演亦完全遵循著簡·奧斯汀的心路創作軌跡,充分的對原著和其所代表的作者性,進行了形諸於光影的藝術表達,不僅將作品中的愛情,也將作者的愛情完美予以了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