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怎麼樣,有沒有驚喜?

用戶69288316


囧系列,已省美疲勞,有沒有驚喜?對我來說沒有,不過是換了個地方繼續囧,希望徐崢導演多拍些 藥神 這樣的電影!!不要再繼續 囧 了[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ghooo


不談細節,只說感情,感覺不像喜劇,氣氛有點沉重,除了開頭郭京飛讓我笑了,後面母子關係算是貼合了當下很多人的現實,看的過程中反而是一直思考和判斷這種關係,沒怎麼笑。

至於細節 ,我只想說一個,伊萬在車尾打電話,被乘務關了門,在外面凍了一晚上,難道他不會給他媽打個電話讓乘務給他開開門嗎?


剪的是情懷


《囧媽》的故事很簡單,沒有懸念,首先是張璐和徐伊萬鬧離婚,產生兩人在合夥開發的項目出現了分歧。因此,張璐要去美國洽談合作項目以及籤合同,徐伊萬帶著助手跟著去搞離間。當徐伊萬到了機場才發現護照落在家裡。當伊萬匆匆忙忙趕回家時,門上加多了一把鐵鎖,鎖鑰在媽媽身上,得知媽媽要去俄羅斯紅星劇院演出,媽媽已經上了火車。伊萬又慌慌張張趕到火車站拿到鎖鑰返回家裡拿護照。

兒子剛剛拿起鎖鑰下了火車,這時火車即將啟動,媽媽才發現,護照就在自己身上。就對著兒子大聲喊,兒子聽到又折回來,這時,火車門早已關閉,火車已啟動,沒有辦法,伊萬隻能爬火車。爬車是危險的,伊萬為了護照只有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了火車,人懸掛在火車外,被賈冰看到,最後總算被賈冰救回到了車廂裡。這時就算伊萬怎麼著也下不了火車,只能和媽媽在一起。應該這才是故事的開始。和媽媽在一起,總是吵,沒有不吵的事情。

最後吵到媽媽逃離火車遇險。還好被人救了,總算是死裡逃生。

伊萬也真心誠意陪著媽媽去完成使命,在紅星劇院完美演繹了人生。

當然了,在冰河感到失望時,是宋小寶用熱氣球把伊萬和媽媽送到了紅星劇院。遲到總不是什麼好事情。伊萬陪媽媽趕到劇院,得知節目已經取消,即將關門。媽媽執著演出,站到舞臺,唱出了人生的那首歌。傾情演繹,打動了樂隊打動了工作人員,也打動了觀眾。就此,完美了演出,完成了夙願。

崢電影《囧媽》已經看完。至於給電影打分還是分兩種情況吧,看一半的人打6分,因為看前部分是一種煎熬。看完整部電影的人可以打9分,因為沒有團團圓圓。很遺憾,吵吵鬧鬧的夫妻終究是難以白頭偕老。


芯梅解說


普通觀眾:徐崢大善,字節良心,我們欠你一張電影票。

徐崢:先賣再說,保本要緊,順便掙一波口碑。

字節跳動:營銷成功,熱度拉滿,App下載量再創新高。

院線:見利忘義,過河拆橋,都像你這麼幹,我們喝西北風?

總結一下:別人都在談生意,唯獨韭菜談感情。

很可惜,並不好看,徐崢試圖把一個文藝片的討論深度塞在一個爆米花公路電影的殼裡,這麼擰巴的結果就是整個片子既不好笑,也不感人。

影片三條敘事都圍繞著徐伊萬:帶媽去莫斯科的“囧事”線,和老婆的情感線,和母親的情感線。三條線塞在兩個小時裡面,其實一條都沒有表現好。

如果把它看做一個傳統“囧”系列的喜劇電影,是需要大量的事件造成的戲劇衝突來支撐的。意外一件件發生,人物們以各種荒誕的方式解決這些意外,從而形成喜劇效果。去看看《瘋狂的石頭》、《泰囧》或者《心花路放》,整部片子裡至少有20-30個事件,從而形成連續的劇情推進。

而在《囧媽》的兩個小時裡,我能想起來的事件也就這麼幾個。

徐伊萬和妻子的糾葛,決定去美國。

徐伊萬因為誤會沒有去美國,和母親一起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

徐伊萬指示鍋貼攪亂妻子的商業計劃並失敗。

徐伊萬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發生了一些情感故事。

徐伊萬因為誤會在被掛在火車外一晚上(一般人早死了)

徐伊萬追下車的母親遇熊並解決。

徐伊萬陪母親完成心願。

在頭半個小時觀感其實還不錯,因為頭三個事件是連續的,人物的每一個行動找得到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往後的幾個事件卻越來越孤立,他們的並且都用了一種類似於“機械降神”的方法來讓事件戛然而止。

和娜塔莎的關係逐漸升溫,結局竟然是她像個沒事兒人一樣說下車就下車了;和熊追逐了好幾分鐘,結局是突然被荒郊野嶺出現的獵人射倒;趕了半天火車母子聊了半天的天,趕不上了居然從天外飛來一個熱氣球……

機械降神不是不能用,但囧媽裡的機械降神除了強行把劇情搬回正常軌道,基本上沒有起到什麼戲劇性的效果,只能讓觀眾感覺突兀,並且覺得前面所鋪陳的劇情都在浪費時間。

影片中還有大量的小線索被浪費了:比如開始徐伊萬被拍在湯裡的手機,我本以為是很重要的線索,結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引入一個手機的植入廣告;比如出現了好幾次的蒙古夫婦,造成喜劇效果的衝突就是男人以為女人和徐伊萬有一腿,這麼低級的技法竟然還重複用了一次;比如出現了好幾次的蒙古夫婦,造成喜劇效果的衝突就是男人以為女人和徐伊萬有一腿,這麼低級的技法竟然還重複用了一次;比如那個貧嘴的中國列車員本來可以參與到不少事件當中,結果他的作用真的就是貧嘴。

這些沒有起到事件作用的段落,也佔用了大量的影片時間,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事件少,節奏拖。當然,事件少的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把大量的筆墨都花在了與妻子和母親的交談之上。

許多人會說到《囧媽》的創新在於把這些很重要的情感問題拿出來討論了,關注中年危機,關注母子關係,這都是好選題,但只有立意是遠遠不夠的。

這又是一個擰巴之處,當我們討論細膩的情感,我們要求的是其與真實生活之間的相關性,而公路電影往往又會因為大量的意外而造成諸多荒誕感以及超現實感,這兩者是非常不搭調的。

徐伊萬因為什麼而回頭上車?就因為兜裡的一把糖嗎?還是因為作為住豪宅的企業家,心疼媽付出去的兩萬塊錢?

徐伊萬為什麼跟媽和解?是因為媽在冰天雪地裡跟他講往事?以前難道沒有講過嗎?

徐伊萬為什麼突然跟老婆和好啊?之前都恨成那個樣子了。

影片中的情感出現了太多這樣缺乏鋪墊的“突轉”,也有著太多為了“表達觀點”而進行的直接說教,這些都是難以打動人的

其實這樣的荒誕與溫情也並非不能兼容,徐伊萬和母親如果能共同面對更多的意外事件,並且共同解決,讓母親真實地感受到兒子與自己的平等關係,對他的控制和枷鎖慢慢消融,最後同樣能夠達到想表達的情感線。

這次的《囧媽》總的來說,什麼想要的問題就是,什麼都沒有做好。如果單獨拍一邊,徐崢並非沒有那個能力拍好他想表達的情感內核,但是套上商業的枷鎖之後,這次嘗試是失敗的。

作為一個對徐崢有童年情懷的觀眾,從他當導演製片人開始前前後後去看過他那麼多電影,我承認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是真正的,很少看出來他有什麼真正的文藝情懷,或許有朝一日他真正的沉下心來,拍出來的文藝片一定會好看。


檸檬姐看電影


在頭條上看了《囧媽》,當然有驚喜了。

首先是因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春節假期自覺呆在家裡。但跟著囧媽坐綠皮火車到俄羅斯旅遊了一趟,很開心。

還有看到了演員高以翔,他在《遇見王瀝川》扮演的王瀝川高大帥氣、知書而又達理,深深的懷念他。

當火車在俄羅斯雪原中穿行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在熊出沒的地方,看到美麗的白樺林,想起前蘇聯歌曲——《白樺林》:靜靜的村莊飄著白的雪,

陰霾的天空下鴿子飛翔,白樺樹刻著那兩個名字,

他們發誓相愛用盡這一生。

一群有氣質的大媽,在俄羅斯紅星大劇院演唱的《紅莓花兒開》,讓我感動流淚,為她們優美的歌聲還有美好的青春時代。

合唱團大媽,竟然是我熟悉的老演員。囧媽是電視劇《渴望》中的王亞茹,還有電視劇《回家的誘惑》中飾演範母的張芝華,金粉世家中飾演豪門金家太太、金燕西的媽媽吳競,《情深深雨濛濛》中扮演文佩的徐幸,《我和我的祖國》中打電話的徐玉蘭,《青梅》中任主演,上海樂團獨唱演員,上海歌劇院歌劇團演員唐群。她們很有氣質,很有魅力,服裝搭配完美,是本劇的亮點。

黃渤的演技越來越好,完美的詮釋了一個低調的富豪。

俄羅斯的那位大人物出現也是出乎意料,不過有人說這是一位演員,不是本人。











大臉貓的客廳


《囧媽》怎麼樣,有沒有驚喜?兩個問題,我們分開聊,聊這些話題很有意思,因為它不單單是這部電影本身,更是徐崢拍《囧媽》是為了什麼,想要得到什麼,以及有沒有達到他的預期。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電影也是一種商品,文化商品,口碑及票房(或是收益)成為衡量商品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既然是商品,以他的身份地位及資源可以做很多商品,為什麼單單做了《囧媽》?從這裡分析也許能看到徐崢的想法及中國電影的某一狀態。


《囧媽》的前世今生

《囧媽》的誕生其實跟《泰囧》《港囧》的“囧系列”的成功撇不開關係,尤其是《人在囧途》的成功早就把“囧”的品牌鋪好了路,雖然他不是徐崢導的,但按國人慣性思維,一部電影的成功記住的大多是演員而不是導演,除非是真的很有名望的導演,如張藝謀。觀眾心底早就認定《人在囧途》就是徐崢的作品,加上《泰囧》和《港囧》的成功,這時“囧系列”就成了一個品牌,而且認知度很高,如同華為,蘋果一樣,有了品牌效應之後必定會連續性圍繞品牌做商品,因此《囧媽》應運而生。

徐崢在最新的訪談中也提到他為何這麼做:

徐崢就算不從商品的品牌商業性考慮從個人來說也是必須要推進《囧媽》,因為現在整個中國影視界能夠做出一個原創品牌(也就是經常說的IP)太難了。他就像是人們的名片,不僅僅顯出一個人的成就,還關乎一個人的地位。周星馳的“西遊系列”,徐克“狄仁傑系列”,甯浩“瘋狂系列”以及陳思成的“唐人街探案”系列,這些東西都是實打實的人生成就的一部分。徐崢雖然早早就以“豬八戒”的角色火遍中國,但是那是他演員的身份,並非導演。所以不管從品牌的商業性還是從他個人的發展及想在電影界留有“囧電影”的一席之地來說,推進下一步“囧電影”勢在必行。


為什麼是《囧媽》,《囧媽》到底怎麼樣,有沒有達到預期?

首先是命名問題,《囧媽》寫的是男主和媽媽去莫斯科火車上發生的事,按照之前《港囧》《泰囧》的命名方式應該是“俄囧”,為何沒有這麼叫?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是俄囧就顯得文不對題,因為故事發生的點是在火車上,而俄羅斯只是故事發生的一個背景。

其次,按照之前的“囧系列”品牌調性,都是去一個地方發生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倒黴事,然後大鬧一番,典型的爆米花電影套路。為何《囧媽》給人感覺這個電影突然很安靜,一點不鬧騰,也沒有太多異地風情?是不是徐崢走偏了?其實完全不是,根本原因是徐崢想用另一種方式或者說是更深層次的方式去表達。

徐崢不滿足之前的單一喜劇化形式,他想安靜下來下來好好講述一個關於“囧”的故事,所以直接排除了之前的故事模式,把故事的空間極具壓縮在一個空間內:火車。這種方式既能夠很大程度的壓縮成本,還能把故事中的人物極端化,就像是把人關在籠子裡,那種壓迫感會直接凸顯出來。母親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忽視的角色,又能和家庭掛鉤去展現中年人的危機,所以就誕生了《囧媽》。

徐崢想掙脫觀眾對之前“囧系列電影”的認知,他想強調“囧系列電影”除了是喜劇片之外更是有表達有思想的電影。從最早的《人在囧途》到上一部《港囧》他聚焦的中心一直是中年人的危機,不管是家庭危機還是事業危機都是他一直表達的核心。當“囧”成為中年人生活的常態,那麼它就有了表達的基礎和核心,《囧媽》也是如此。

徐崢的路子走的很清楚,那《囧媽》好不好,有沒有達到預期?從現在的結果來看顯然沒有!

今年的春節檔因為疫情的原因電影全部撤檔,徐崢另闢蹊徑直接網絡免費播出,所有人無一不為他叫好,但其實真正買單的是背後的字節跳動(今日頭條所屬公司)。他這一波操作到底為何,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這是個大問題,與所提問題無關,我暫時不再分析,若有機會再細說。

迴歸電影本身《囧媽》在質量上其實並不算好,它雖然圍繞母親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展開,但是展現的層次十分表面。影片的無用配角瘋狂添加,造成主線故事,即母子關係與夫妻關係完全破碎割裂,過渡僵硬,一個簡單故事展現成了超長扁平敘事結構。當母子關係已經破碎,電影所用的和解方式也是戲劇式的誇張式的:和熊搏鬥。電影有自己的邏輯和節奏,但《囧媽》顯然是把所有的情節直接貼到節奏點上,沒有很好的融合。該出現事件緩和母子矛盾就出了一隻熊,該推進到故事第三幕讓母子進一步認識就出現了宋小寶的熱氣球,完全不搭的人物和設定隨意拼切,造成電影的割裂,已經完全脫離了之前“囧系列電影”的現實主義核心。

《囧媽》宣傳初期說這是一部探討中國式親情的閤家歡影片,雖然也表達母子二人的價值觀差異和生活方式不同,比如“老人的微信聊天60秒語音方陣”、“各大公號養生文”、“催生”等,但這些只是片段化的展示,並沒有真的推進母子關係的演變,場景和對話更像是小品,幾乎看不到精彩的場面調度。


《囧媽》有那麼差嗎,有沒有驚喜?

《囧媽》在劇作和影片呈現上的確不算優秀,但也不能說毫無驚喜,但需要強調的是它給我的驚喜不是影片內容本身,而是整個影片給我的感受。

驚喜之一:我看到了徐崢的轉變。徐崢開始逃脫自己以為的喜劇表達,在喜劇模式上進行探索,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探索表達並不深入,究其原因源於他的性格使然,這和他為什麼做《囧媽》其實是一個到底,下面的這句話細品就能明白。

驚喜之二:我開始有了片中男主的感受,我被母親感動了。雖然電影並不合格但說實話幾場戲也感動到了我,當片中母親退去假髮露出滿頭銀髮時我瞬間想到了我母親,這就是我們人所都有的共情能力。

母親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年紀的增長會越來越理解母親的舉動,雖然他們有時候示愛的方式讓我們有點“不耐煩”:長長的語音,不想接電話後還反覆打過來,上車時買了很多本來就帶不下的東西,不斷的相親安排......看完整個電影,我對母親又多了很多理解和敬意,母親,太偉大的角色!

希望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安全度過疫情,都能平安長壽~


鬼澤西電影日常


劇情挺值得思考的!

在家庭生活中單方面犧牲太多的媽媽,往往極為害怕孩子因為缺失父愛而比其它雙親家庭的孩子低人一等,所以要成倍的付出母愛,試圖用成倍的母愛去抵消父愛的缺失,愛的用力,愛的暴力。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偉大如母愛也難迴避這點,成倍付出母愛的媽媽往往也會成倍的期待孩子,一人涵蓋爸媽雙方的期待,期待的用力,期待的暴力,藉以愛的名義試圖滿足控制慾。

控制慾越強的媽媽孩子小時候越乖,因為乖媽媽才會開心,控制慾強的媽媽開心會成倍的慣孩子,對應控制慾強的媽媽也會成倍的生氣,很嚇人。小孩子心裡壓抑,懂得討好媽媽,滿足媽媽的控制慾。

伊萬第一次跟媽媽互動,就看見了stereotype,單親家庭愛的用力的那套問題,看見了自己20歲跟媽媽的狀態,標準的控制慾虎媽跟處處抵抗的兒子。

在這種有缺失的親子關係中,母子的互動是基於地位的博弈,小時候媽媽佔地位優勢能一意孤行,孩子大了孩子佔優勢能一意孤行,在各自的優勢地位裡當暴君。

徐伊萬這個名字,就是俄國暴君,伊萬。

媽媽當暴君的時候,不能說不愛兒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都沒問題,但對應的有媽媽的一套規則,該怎麼穿衣,該穿什麼;該怎麼吃飯,該吃什麼,得媽媽定,要守媽媽的規矩,才是好孩子。

孩子長大長了暴君把太后打入冷宮,該給錢給錢,該請保姆請保姆,凡是能花錢買的東西都沒問題,但暴君媽媽的規則,抱歉,一邊玩兒去。

媽媽會很難適應,這是自己生出來的,一泡屎一泡尿養大的,怎麼說變就變了呢,小時候那個聽話的乖寶寶呢。

被親情困擾的都是善良有底線的人,被自己的修養折磨,做不到只顧自己,因此再懊惱再生氣最終也得繼續修補母子關係,吵架,冷戰,和好,吵架,冷戰,和好,在成長一路地位互換的過程中母子間會有一套獨特的溝通方式。即便他人看來嚇死人的放狠話,母子雙方都不會輕易崩潰掉,從小到大都是這麼過來的。

我說別給我加菜了,你說好的,然後又加了一筷子遞過來。

人長大是會重新認識親人的,小時候只看得見媽媽,長大了能看見她是一位女性,是獨立的人。

會慢慢知道媽媽的人生故事,童年,青春,戀愛,再跟自己結母子之緣以前媽媽已經有好長一段人生,重新認識這些會改變自己跟媽媽的距離、關係。

我們是媽媽帶到世上來的,媽媽在,我們都是朝生看,一心想該如何活,心裡惦記著遠方跟未來;媽媽不在了,我們立即變成朝死看,這是父母跟我們的緣分,年齡越大越能感受到這點,也會改善我們跟媽媽的距離、關係。

兩個人的感情,一定是要有犧牲跟退步的,媽媽生養之恩,再給予我們受教育的機會,對大多數人而言都得我們為人子的一方先改變,主動妥協,改善,維護親子關係。

看這部電影,想起很多事,以前跟媽媽也跟電影裡徐崢跟他媽的互動模式差不多,粗暴、蠻橫、控制慾,但都基於愛,方式不對,效果適得其反,相愛相殺,互相折磨。後來大了,也像徐崢跟他媽一樣,重新認識媽媽,主動妥協、退讓、維護,把愛引導到正確的方式上去,就能跟媽媽變成朋友了。

第一次跟媽媽出去旅遊,本以為會是一段美好的旅途,結果一路吵架,從住酒店到吃飯,從交通工具到小購物,兩個人站在自己的觀念裡捍衛自己,試圖強硬的扭轉對方回心轉意跟自己保持一致,希望控制對方。

問題一個個暴露,換到全新的視角先看見,再才能想辦法修復、改善。

很棒的電影,因為囧是當年的網絡熱詞,從第一部到現在,已經習慣了囧的獨特的氛圍,換到其它電影裡會極其尷尬的設定在囧的氛圍裡就爆笑而不不會覺得尷尬,很囧。

母子關係拍的很好,therapeutic,希望同樣受控制慾困擾的家庭能受啟發,學著放手,把精力集中於獨立的自己,先好好愛自己,再好好愛家人,維持有幸福感的親子關係。




風雨橘子


山爭哥哥囧系列的第三部,遠超預期,喜劇中混合著眼淚,你會隨著故事情節慢慢戳中你心中最柔軟的那部分,適合春節檔這樣濃烈的閤家歡的氛圍。

故事梗概是以伊萬與張璐的離婚為開端,在伊萬尋找護照及媽媽要去莫斯科紅星大劇院圓夢這個情境下,伊萬與媽媽展開了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6天綠皮車之旅,其中經歷了:伊萬的執意下車,媽媽捆綁教條式的愛,伊萬的“露水情緣”,綠皮車頂的過夜,偶遇北極熊,冰面背媽追火車,熱氣球飛行為媽媽圓夢。故事發展循序漸進,人物情感逐步昇華。感受到了濃濃的溫馨與愛意。


當時我是震驚的


《囧媽》大年初一免費網播,不需要去電影院,也不需要等待該片再次確定上映的時間,直接在家裡面就可以看這部電影,不少觀眾表示徐崢此舉深得人心。

然而,拋開其他東西,單單看這部電影的話,這部電影真的不算是合格的院線電影。這部電影主要分為主線和副線兩條線進行。

主線是講的是徐崢飾演的伊萬陰差陽錯之下和黃梅瑩飾演的母親登場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車上,這一路就發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副線就是伊萬和妻子的感情問題。

兩條線齊頭並進,但是主線邏輯不對,副線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整部電影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般般,甚至覺得不合格。雖然正片不怎麼樣,整體一般般,但該電影最好看的還是最後的兩個彩蛋。

第一個彩蛋出現的到底是誰?

在影片的最後伊萬的暖霸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甚至還要去領獎,郭京飛飾演的表弟臨時把伊萬叫了出來,說有個俄羅斯的大客戶要見他。

等看到這個客戶的時候,不少人表示驚呆了,這難道不是大家熟悉的那個人馬?臺詞不是很多,也就一句“你好,聽說你可以讓我們那裡暖起來。”

這樣一來讓更多人迷惑,這到底是不是本人,一方面這的確是講述去俄羅斯莫斯科的故事,《囧媽》上映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的旅遊,當年的《泰囧》就是如此,所以本人出鏡也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本人,那麼就是特型演員,那麼這也太像了。目前官方沒有說出任何有關於這方面的消息,只能讓大家自己去猜了。

“冤冤相報何時了”,黃渤出現在彩蛋中

早在黃渤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一出好戲》上映的時候,在宣傳的時候,導演黃渤就說徐崢在這部電影中出演角色,但是在正片中,我們並沒有徐崢,反倒是在最後的彩蛋中看到了徐崢。

如今徐崢的《囧媽》上映,同樣是在宣傳的時候說黃渤會在該片中出演角色,但是正片中也沒有見到黃渤的身影,在彩蛋中才看到。

這個彩蛋還是伊萬要換包廂,正好換到了黃渤飾演的土豪包廂這裡。原本以為用錢就可以解決問題,誰知道對方比他還有錢。不僅有別墅,還有私人飛機,簡直就是土豪。

換包廂的劇情在劇中出現過幾次,其實黃渤這段劇情比沈騰那一段還要精彩,可以說更搞笑,要是兩段劇情都可以留下來就好了。

沒有想到,風水輪流轉,黃渤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一出好戲》徐崢出現在彩蛋中,徐崢的電影《囧媽》中黃渤出現在彩蛋中。都笑說兩人真的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不過兩人私底下的關係其實還是很好的。

雖然正片不怎麼好看,但是彩蛋還是挺有意思的,看完兩個彩蛋之後,紛紛猜測,第一個彩蛋的演員到底是不是本人?黃渤和徐崢的互動真的太有趣。





小蝌蚪大鬧天庭


《囧媽》看完這部電影,我呢有三個驚喜要分享。

第一個驚喜是看到高以翔!

其實大多數人可能都同我一樣,在演職員表裡,看到“囧媽”,以黑體加粗的方式,單獨列出“特別紀念”高以翔時,都被感動了。

我也是在看這部《囧媽》的時候,才知道已經逝世的高以翔在這部電影裡也有客串。

但是直到我看到高以翔以律師的身份出現在袁泉的身邊時,還是被感動到了,畢竟作為高以翔去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能在這部具有時代意義的賀歲電影裡看到他,不管是對於他還是對於我們這些觀眾而言,本身就是一件特別難得的事情。

而高以翔出現的短短几秒鐘,確實蓋過了所有男主的風頭,確實讓人感動。

第二個驚喜可能就是電影中的外國女孩“娜塔莎”!

在這部《囧媽》中,雖然看起來和徐崢都感情戲的女主是袁泉,其實她也只是一個客串,她同徐崢在一起的戲份實際上並不多,也並不精彩。

真正的感情戲,應該是在外國女孩“娜塔莎”身上。

身材好,又開放,關鍵是她身上既有笑點,更有淚點。

特別是在兩人走出火車車廂,一起大聲喊著告別過去,扔掉戒指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閃光點都在她的身上。

而真實生活中,娜塔莎並不是俄羅斯人,反而是一位來自於烏克蘭的美女,她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正是郭京飛的小師妹。

第三個驚喜是看到“寶藏男孩”郭京飛!

2019年對於郭京飛而言,可能是收穫最大的一年,而在新年的第一天,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能看到寶藏男孩,郭京飛其實真的挺開心的。

畢竟從《龍門鏢局》的“陸三金”,再到《都挺好》中的“蘇明成”,郭京飛一直是廣大觀眾的快樂源泉。

雖然在電影《囧媽》中,郭京飛也只出現了幾分鐘,但是比起徐崢來說,郭京飛真的挺有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