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假我”控制的七個步驟

擺脫“假我”控制的七個步驟:

一、停止被人惹怒;

二、放掉想贏的需要;

三、放掉想要正確的需要;

四、放掉想比別人優越的需要;

五、放掉想得到更多的需要;

六、放掉以成就感來獲得身份認同的需要;

七、放掉名聲

擺脫“假我”控制的七個步驟

1. 停止被人惹怒 Stop being offended.

假我的最大的特徵是固著於一個特定的身份,當這一身份受到威脅時,它就進入防禦和反擊,進入對立。

這是一個沒完沒了的痛苦輪迴,生命的能量大大耗費。

在《新世界》中,埃克哈特•託利說:“痛苦的強度(程度)取決於你抵抗當下時刻的程度,而抵抗當下時刻的程度又取決於你和自己的大腦(mind)認同的程度。”

2. 放掉想要贏的需要 Let go of your need to win.

假我通常喜歡區分勝利者和失敗者。但是我們並不是我們的勝績,也不是一個“勝利者”這個角色。

嘗試不再從勝利與失敗這種對立的角度來看待事情,這樣,假我便會自我解構,感到恐慌了。

3. 放掉想要正確的需要 Let go of your need to be right.

假我思維總是可以迅速告訴我們這是對的,那是錯的;要做什麼和不要做什麼。

每個的小我意識都是如此!假我這樣思維的人物角色來源於父母或權威人物。

若我們沒有察覺到這是父母親的意願,我們可能會毫無異議的相信和遵從,像孩子一樣只能相信和遵從父母。

但是父母一定是正確的嗎?他們本身就是照他人的模式生活,大多數父母非常辛苦,有太多壓力和不快樂。

擺脫“假我”控制的七個步驟

4. 放掉想比別人優越的需要 Let go of your need to be superior.

假我的眼中,我們和他人之間產生施與受的不平衡狀態時,我們就會有優越感。

比如你比別人知道得更多,總是能在各種八卦話題中佔上風。

相反,他人擁有較多、知道的較多,或能做得較多,我們的小我就感覺備受威脅。

假我甚至會試著用削減、批評、藐視其他人擁有的財產、知識或能力的價值來重新修復自己。

要知道,我們我真正的尊貴不是透過和別人的比較,而是我比過去的自己更好了。

5. 放掉想得到更多的需要 Let go of your need to have more.

假我的口頭禪就是越多越好。

但是,每個人總是處於喜新厭舊的狀態中,而且,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越是想要,障礙越多!弔詭的是,當你不是那麼想要的時候,它反而出現了。

6. 放掉以成就感來獲得身份認同的需要 Let go of identifying yourself on the basis of your achievements.

不但成就,我們不是任何一個故事。拜倫•凱蒂說:“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 孩子的學習、健康問題、工作的不順利……

我們總是依附它們,來確定身份感。隨便抓住任何一件讓我們有自我感的東西,即使那個東西讓我們一點兒也不快樂,也比空無一物來得好(德芬《重遇未知的自己》)。

但是,我們並不是成就,也不是故事。

7. 放掉你的名聲Let go of your reputation.

名聲使真我的本質完全地被一個心理形象所掩蓋,我們越追求名聲,假我的形象越成功。

透過努力,我們可能會變得有名,但是你真的變得重要了嗎?

大部分碰到了你(名人),都想經由與名人的交往來強化他們的身份:假我的自我感。

其實對你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是想最終藉由你來增強他們虛構的自我感,這一點連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假我給我們這樣的錯覺,名聲可以使我們成為更多。


注:來源網絡,僅作分享,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