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磨刀霍霍

“磨刀霍霍”原意為用力磨刀,發出“霍霍”的聲響。這一成語常用來形容為欲發動戰爭而作武裝準備、躍躍欲試的樣子,也形容為抗擊敵人而勇氣十足地作武裝準備。

典故出自《樂府詩集·木蘭詩》:“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說的是木蘭替父從軍一十二載,為國殺敵立下了赫赫戰功,戰事結束後返回故里,她的弟弟為她慶賀,高興地磨刀殺豬宰羊。

關於木蘭的籍貫,我們以前說過:天一閣藏書明代方誌選刊續編《嘉靖歸德志》記載,木蘭,“古亳(今河南商丘)人,魏其姓,木蘭其字,乃閨女子。當隋恭帝朝,邊鄙交侵,隋大發兵,以御強虜。神痛,父病弟幼,慨然有代父徵之舉。沙漠百戰,茂建武功,賞賜弗受,上問所欲,惟願送還。主然之,命將士衛送至亳,始露女子之態。眾大駭。復聞於朝,欲召於宮,誓一死自決,其神機蘊奧莫能側。隋易世為唐,後人追慕孝烈,立祠以神祀之。至於唐封諡。”《商丘縣誌》也記載:“隋: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羸,弟妹皆稚騃,慨然代行。服甲冑,鞬櫜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及還家,釋其戎裝,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今商丘營郭鎮有廟存,蓋其故家雲。”另外,《河南通志》《歸德府志》等也有同樣記載。

《樂府詩集·木蘭詩》相傳為北魏民歌。唐朝詩人韋元甫根據民歌擬作了一首《木蘭歌》,文字優美,語言生動,錄來供大家欣賞:木蘭抱杼嗟,借問復為誰。欲聞所慽慽(古同“戚”,擔憂),感激強其顏(對於施恩者懷有熱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報答恩情)。老父隸兵籍,氣力日衰耗。豈足萬里行,有子復尚少。胡沙沒馬足,朔風裂人膚。老父舊羸病,何以強自扶。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馳馬赴軍幕,慷慨攜干將(干將指古劍,此處借用為寶劍)。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襲燕支虜,更攜于闐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木蘭能承父母顏,卻卸巾韝理絲簧。昔為烈士雄,今復嬌子容。親戚持酒賀,父母始知生女與男同。門前舊軍都,十年共崎嶇,本結兄弟交,死戰誓不渝。今也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驚愕不敢前,嘆重徒嘻籲。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木蘭歌》可翻譯為:木蘭抱著織機的梭子嘆著氣,究竟是為了誰這麼愁苦呢?想要聽她說所憂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強顏述說:老父隸屬於兵籍,必須服兵役,但是他體力已經逐日衰減,怎麼經得起萬里征程呢?雖然有兒子但是年紀尚小不能夠替父服役。北地的風沙足以淹沒戰馬的馬蹄,凜冽的北風足以撕裂人的皮膚。老父本來就有病了,身體虛弱,依賴什麼來照顧自己呢?

木蘭決定替代父親去服役,餵飽了馬後著上戎裝,踏上行程。換掉了華麗的閨閣衣裳,洗淨了鉛華的妝飾。縱馬趕赴軍營,豪壯地攜著寶劍,早晨停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邊。夜晚三更突襲了燕地部族的胡虜,抓住了於滇的酋長。將軍(指木蘭)得勝榮歸,士卒返回故鄉。

父母看到木蘭歸家,高興到了極點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蘭能夠根據當時的情況安慰父母,脫下戎裝整理絲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卻變成了嬌美女子的容貌。親戚們舉著酒杯來祝賀木蘭的父母,木蘭的父母到如今才知道生女兒原來同生兒子一樣。門外都曾是木蘭的舊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幾年。本來結下了兄弟的情誼,誓死共同戰鬥終不改變。今天看到木蘭,聲音雖然相同,但容貌已經改變了。木蘭的舊部士兵驚慌地不敢上前,他們只是徒自嘆著氣而已。世上哪有這樣的臣子?能有木蘭這樣的氣節情操,忠孝兩全,千古的英名哪裡能夠泯滅?

這首《木蘭歌》雖然沒寫木蘭的弟弟磨刀霍霍為木蘭殺豬宰羊慶賀,但和《木蘭詩》一樣,謳歌了木蘭的氣節情操和忠孝兩全的事蹟。

例句:“公知夜來危乎!所共飯礦夫,磨刀霍霍者,意在公也。”(明代朱國楨《湧潼小品·篤行》) (2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