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的智慧提升了,越不介意“示弱”

生活中,其實不難發現,越是沒有能力的人,脾氣反而越大。

因為缺乏把控生活的能力,於是時常會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而久之,情緒也越發難以控制,從而給人一種“一點就燃”的感覺。

而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們反而能夠用溫和的一面待人,給身邊的人,留下親和的形象。

要知道,當一個人樹立了良好形象之後,生活和工作中的幸事,也會隨之多了起來。良好的心態之下,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也能讓人際關係變得融洽,貴人不請自來。

心理學:一個人的智慧提升了,越不介意“示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人的品性,如果學會了不爭,便能提升自己的氣度;不與人比長短的結果,反而能夠贏得更多人的認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表現,一個人的智慧提升了,越不介意“示弱”。

真正有智慧的人,猶如成熟的麥穗的一般,在人際交往中總會低著頭;他們主動示弱、低調做人,不僅能讓自己避開小人的煩擾,也能為自己爭取更多充實自我的時間。

恰恰是因為,這些人懂得示弱,結果反而讓自己能夠更快地自我提升,成為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心理學:一個人的智慧提升了,越不介意“示弱”

​會示弱的人,不是缺乏能力,而是懂得進退。

比如說,在鴻門宴上,面對項氏的威壓,劉邦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通過主動謝罪的方式,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甚至還表示,並沒有稱王的念頭。

一番看似“做小伏低”的舉動,實際上卻是一種大智慧。

通過此舉,劉邦不僅避開了項羽的猜忌,也為自己爭取到了逆襲的時間;他選擇示弱的結果,保全了自己,最終成就了西漢時代的輝煌。

示弱是一種智慧,在關鍵的時候,能夠避其鋒芒,為自己贏得養精蓄銳的機會。其實,在人際中也是如此,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們有足夠開闊的胸襟,在關鍵之時選擇示弱,最終也能贏得逆襲的機會。

心理學:一個人的智慧提升了,越不介意“示弱”

藏起鋒芒,以礪大志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不缺志向,但是缺乏足夠的閱歷與經驗。

在時日的推移下,少數人能夠一路順遂,直達成功的彼岸;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卻會在不斷的“試錯”中,逐漸失卻追求成功的信心。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即便內心有遠大的夢想,但是卻能將其深藏起來。

用《易經》上的一句話來說:“潛龍勿用”,當你的才華,無法支撐起你的夢想時,即便你是一條龍,也必須得盤著。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你少招惹禍端,也能潛心去提升。

在機遇到來之前,主動示弱不是認輸,而是用一種迂迴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更多把握成功的時間;同時,能夠吃得住苦頭的人,也將進一步磨礪自己的志向。

心理學:一個人的智慧提升了,越不介意“示弱”

掩蓋才華,以待時機

若想在某個行業,有所建樹,除了需要才華之外,更需要展示個人魅力的舞臺。

其實,生活中有才華的人很多,但是許多人,卻苦於無法遇到賞識自己的人。他們恨不得,走到哪裡都推銷自己,這樣的結果,反而讓人產生防備的心理。

相反的,一些人他們能夠藏好自己的鋒芒,甘心從公司的基層做起,保持謙卑的心態,去跟身邊的人求教和探討,不僅人緣提升了,實力也迎來突飛猛進的機會。

要知道,即便是職場上,也是天外有天,尤其對於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若想將成功把握住,做一個真正的聰明人,不妨保持一定的謙虛心理。

收斂起自己的才華,踏踏實實地做事,在腳踏實地中,培養自己的人脈,終將能夠迎來貴人欣賞的一天,當機會到來之時,對於有實力的人來說,想不逆襲都難。

心理學:一個人的智慧提升了,越不介意“示弱”

保持沉默,果斷行事

有句老話常說,“言多必失”。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崗位上,一個人的話語多了,不僅抓不住重點,也會招人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他們凡事不甘示弱,總想與人一爭高下;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會念叨個不停,這樣的舉動,不僅無益於解決問題,也會讓自己陷入是非之中。

反不如,那些有智慧的人,他們在迎來機會和成功之前,能夠保持沉默,“少說話多做事”,是他們一貫推崇的品質。

當然,最終他們也會用事實證明,那些能夠管住嘴巴的人,也能夠成為人生幸運的人。他們選擇沉默,不是一種退縮,而是以示弱為幌子,去做更多對自身有益的事情,也為自己爭取到,更多被認可的機會。

餘生珍貴,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介意“示弱”,這樣才能活得更加通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