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本想著默默地收拾行李,

出發去集合,

媽媽紅著眼眶走來幫忙收拾,

爸爸將一雙兒女帶離讓我沒有牽掛,

祖母拄著柺杖

把平安玉佩掛到我的脖子上,

只說了一句,

“記得回家來,我們等你”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今天下午,虹橋機場,又一群“逆行者”在此集結,唯一一個飛往武漢的班次,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整裝待發,其中35名同濟英雄來自附屬同濟醫院、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附屬東方醫院、附屬楊浦醫院、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籌)、附屬普陀人民醫院(籌)、附屬康復醫院(籌)……還有三位護師也於昨天,作為增援先期到達的第一批醫療隊員,已經出發!

同濟人早已做好準備!

武漢,我們來了!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2003年SARS的時候,我還在同濟大學醫學院讀大三。”附屬同濟醫院急診與危重症學科主治醫生肖武強有些激動,馳援武漢,對他來說,等了很久。“SARS時,全國醫護人員守護大家的健康,現在該我們上場了。”這個83年出生的小夥子,從醫之初就挑定了重症醫學這塊最難啃的骨頭,“越困難的事越值得去做”。

病人在哪裡,

醫護就在哪裡,

已經成了許多同濟人的家庭“默契”!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有這樣家庭“默契”的就有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症科副主任醫師彭滬。他已在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領域深耕17年,親歷甲流等一系列傳染性疾病患者的救治。這個春節,他就是在單位度過的,被告知他要去武漢,妻子“淡定”地說:“我早就知道,你肯定會報名的。”而一旁的孩子也支持父親的決定,稚氣地說“爸爸加油”。或許這樣的場景,這樣的對話,在這個家裡早就上演過無數回。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劉一典副主任醫師和徐靜靜護師也在這支隊伍中。作為醫院第五批援滇醫療隊的隊長,劉一典副主任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後,更加堅定地投入到支援武漢的工作中。徐靜靜護師出發前唯一放不下的是6歲的女兒,女兒聽到媽媽要去武漢,哭著喊著不讓去,徐靜靜只能擦乾眼淚騙女兒說,是去醫院工作,只是晚上不能回家而已。去之前,女兒還送給她親手做的新年禮物“小吊蘭”,並叮囑一定要待在身邊,讓媽媽一定平安歸來。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同樣,來自附屬康復醫院的護士長王小青是增援先期到達的第一批醫療隊員,在上海南站的站臺上,她和6歲的女兒依依惜別。她今年37歲,丈夫郭先生說“妻子前幾天就說要去,然後一直是在等的狀態,今天收到正式通知,我和女兒就來送她。從心裡講我是不想讓她去的,但是作為家屬肯定要支持她的工作,她特別想去。”今天,附屬康復醫院的2名醫生2名護士,作為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前線。大災大疫面前,集結號一旦吹響,他們就是勇往直前的“逆行者”。

我們在不同的地方,

做同樣的事

——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我要剪頭髮了,這樣工作起來方便。”出發前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急症重症醫學科護士嚴松娟在理髮店決心留短髮。去武漢後,嚴松娟將被派至救治重症患者。對此,她很平靜:“我們很多同事都報名了,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只是換個地方承擔我們的責任。”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監護室護士趙清雅與本部陸家嘴院區監護室護士蔡小紅隨隊出發。疫情在前,他們擋在最前面,向所有一線的醫護致敬。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附屬楊浦醫院內科總護士長劉紅、安圖重症監護室護士長陳迪也已經隨隊奔赴武漢前線。劉紅說,“ 03年的SARS,我曾作為第一梯隊進駐醫院隔離病房,09年禽流感我在發熱門診負責管理工作,我的工作經驗讓我果斷報名,因為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是一名黨員,在與病毒抗戰之際,

我希望能衝鋒在前,將責任擔在肩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傳來了好消息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由附屬東方醫院轉化醫學中心主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幹細胞產業基地支持的mRNA疫苗項目與國家CDC合作已經獲得科技部緊急立項,該項目針對本次新型冠狀病毒關鍵靶點的多種不同抗原序列的mRNA,快速合成並通過納米脂質(LPP)載藥技術製備成製劑,通過體內、動物實驗,篩選和驗證有效抗原,預計40天內完成大規模預防性2019-nCoV的疫苗樣品生產、製備。

又有38名同濟英雄出征抗疫!“我們一定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同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研究團隊也傳來好消息,在獲悉中科院巴斯德所郝沛等學者及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的研究,連日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技術,研究了共計四萬三千多個肺臟細胞,定位了新型冠狀病毒受體基因。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年輕研究者團隊希望通過數據共享和科研交流團結各方力量,爭分奪秒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顧海燕 重症監護病房主管護師


嚴松娟 急診重症醫學科護師


蔡小紅 重症醫學科護師

趙清雅 重症醫學科護士


徐靜靜 重症醫學主管護師


劉 紅 內科總護士長

陳 迪 安圖重症監護室護士長


戴愛蘭 門急診總護士長

洪 豔 呼吸內科護士長

張玉萍 感染科護士長

柴鳳平 呼吸內科護師

蔣金花 呼吸內科副護士長

姚婷婷 感染科副護士長

王洋洋 感染科護師

王玲玲 感染科副護士長

王 妍 感染科護師

莊明燕 感染科護師


俞 烽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馮 琪 主管護師

蔡文珺 主管護師

杜麗平 主管護師

薛莉菲 護師

付佳英 護師

張 玲 護師


劉 萍 呼吸內科、感染管理科主任醫師

王小青 主管護師

沈豔梅 主管護師

袁肖肖 主管護師


同濟英雄,謝謝你們

請一定健康平安

我們等您歸來!

(排名不分先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