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故事:李梅,為生命站崗

四川新聞網內江2月6日訊(劉小瑕)2月2日21:23,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城南病區隔離病房,已連續工作10天的護工在轉接完患者後準備下班。

“消(毒)鼻腔了嗎?消耳朵了嗎?記得消鞋底,回家好好休息。”戴著防護口罩和防護帽的譚李梅,站在清潔區門前,露出炯炯有神的雙眼,一遍遍叮囑著。

從1月20日凌晨的全市首例發熱觀察病例,到1月26日全市首例疑似病例,到1月28日內江主城區首例確診病例,再到進行醫學觀察的發熱人數增加,作為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持工作的副護士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譚李梅和戰友們一直“在線”,爭當戰“疫”的衝鋒者。

一院故事:李梅,为生命站岗

失約的春節

今年1月,是譚李梅被調至感染科負責護理工作的第6個月。

“原本打算春節期間一家三口回老家與父母團年。”想起半個月前的計劃,譚李梅坦言因為暑假期間忙於工作她對女兒已經食言過一次,“所以這次春節前,我不敢再對孩子承諾什麼了”。

但就是團年這樣簡單的心願也被“新冠”疫情打破了。

最初得知疫情時,譚李梅便知道整個科室將是抗擊疫情的主力軍。每天從“學習強國”找到疫情的相關知識後,她都會轉發到工作群和大家討論,由此開始了抗擊疫情的前期準備工作。

全面騰空城南病區第三住院大樓作為隔離病房,聯合相關科室重新佈局,連夜梳理工作流程,制定交接登記制度,組織科室人員全方位培訓,全力備齊醫務人員和患者必需品……就連給醫護人員準備吹風機防止受涼這樣的細節譚李梅都一一考慮到了。

“我們的醫護人員全體上陣,就都會面臨著被感染的風險。”譚李梅深知,保證整個隔離病房醫護工作人員的安全,是她當護士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我的戰友出了什麼問題,就是我的失職!”

一院故事:李梅,为生命站岗

不停的來電

1月20日00:25,第一例發熱觀察病例被轉至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南病區隔離病房,戰“疫”全面打響。

譚李梅迅速將患者安置在單間隔離病房進行醫學觀察,那個凌晨,她在科室工作群發出了第一條全員到崗通知,科室10名醫生、16名護理人員,全部放棄休息迅速到崗就位。

“供應室嗎?醫護人員的防護物品不足,請求支援。”“總務科,隔離病房需要的物資什麼時候能夠到位?”“院感科,三區分區已按你們要求到位……”每天,隔離病房裡都是譚李梅不停接打電話對接工作的聲音,她需要掌握隔離病房患者人數和狀態,需要檢查護理質量,需要隨時保證物資充足,需要關注上崗人員的心理狀態,需要做好生活後勤服務……

譚李梅就像隔離病房的“客服經理”,協調著一切工作,隨時解決問題,保證著全體醫護人員能夠無後顧之憂地上陣。她不停地在聯絡,就連中午眯眼打盹的十幾分鍾裡都有8個未接電話。最多的時候,譚李梅一天僅聯絡工作就要接打上百個電話。

一院故事:李梅,为生命站岗

寒冬的太陽

1月28日,內江主城區首例病例在城南病區隔離病房確診。隨後,發熱留觀人員增加,風險與工作強度急劇上升。

自那之後,她就又悄悄搬到距離隔離病房最近的一間值班室裡住下,怕夜裡有突發的情況。“其實從22號開始,我和戰友們能休息的時間就屈指可數了,午休是沒有的,晚上很多時候都要工作到凌晨2點。”

“剛開始,其實我也很害怕,內心也是恐懼的。但是,我是黨員,又是護士長。再難,我也不能在大家面前露怯!”譚李梅說,以感染科為班底成立的臨時黨支部在這次戰“疫”中發揮了巨大的凝聚作用,12名黨員相互看齊,普通同志則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大家始終都保持著衝鋒陷陣的狀態,越是艱險越向前。

但即便身處這濃濃寒冬,譚李梅依然能感受到隔離病房的溫暖:大年三十夜擔心室外醫護人員受寒的隔離留觀人員;5名同一天解除醫學觀察人員和醫護人員的擁抱;隱瞞有孕在身卻依然挺進隔離病房的90後護士;放棄回家主動請纓直至疫情結束的同事;下夜班卻主動留下來分擔工作的戰友……

這些像太陽一般的溫暖,總會驅逐掉寒冬的徹骨迎來下一個春天。

一院故事:李梅,为生命站岗

致敬的意義

投入戰鬥後,家便成了遠方。

之前,晚歸的譚李梅總會收到丈夫的留言:“飯在鍋裡,保著溫的”,即便回家再晚,但看一眼沉睡的丈夫和女兒,心就會安然。

“其實我有最壞的打算,就是我被感染!但我的女兒不能……”想起家人,譚李梅的眼淚奪眶而出。因為隔離病房的工作越來越重,也擔心自己回家感染家人,譚李梅在收治首例疑似病例開始便再也沒有回過家。

在老家的父母擔心譚李梅,打她的電話卻總是佔線。後來,譚李梅乾脆直接告訴父母“你們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如果沒接到特殊電話,就證明我是安全的!”

譚李梅沒有想到,父親這樣回答:“我只想給你說,就算你不是共產黨員,你也應該衝在前面!你當護士長,就要把同事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好!”

帶著家人的支持與期盼,譚李梅在這場戰役裡從來沒有退縮過:自己和同事被感染的風險、被患者家屬錯怪後的委屈、被消毒水洗爛了的雙手、被汗水溼透了的衣背……2月3日上午剛巡完病房,譚李梅打開微信,女兒的消息彈了出來:

“媽媽,你要注意身體啊。”

“向你致敬!”

紅著眼眶,譚李梅回覆了女兒擁抱的表情。“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用‘致敬’這個詞,但我知道女兒長大了。”

一院故事:李梅,为生命站岗

可期的未來

又是一個雨夜,隔離病房整潔而有序。

望著戰友們忙碌的身影,譚李梅回憶起17年前,她被派往隆昌抗擊“非典”時母親嚎啕大哭的情景。

2003年,22歲的譚李梅滿懷未知坐上了抗擊“非典”的大巴。17年後,39歲的譚李梅再次站在抗擊“新冠”的一線。與17年前不一樣的是,譚李梅不再茫然,只有篤定前行。與17年一樣的是,待勝利歸來她最想做的事情仍然是張開雙手擁抱家人。

“如今,醫院已經設置了2處隔離病區,正在增設隔離病區,籌建負壓病房。全院3個臨時黨支部在前衝鋒,500多名黨員身先士卒,近2000名職工堅守崗位。”譚李梅說:“後續是一場持久戰,但我們對未來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