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歲末年初,中國武漢爆發新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舉世矚目!“微”時代,病毒肆虐之時,各種真假科普也鋪天蓋地襲來;人民防禦之際,各種恐慌謠言也接踵而至。從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到板藍根、雙黃蓮、蓮花清蘊的脫銷;從春運到萬人空巷,我們經歷的不僅僅是病毒本身……而,在這其中只有一種逆行,是無問西東。向所有武漢醫護及援鄂醫護同道致敬之餘,我們也願盡己所學,在返工返學之際,科普大眾,消除恐慌,節約資源,合理防疫。

如何診治是醫生最關心的問題,而如何預防無疑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消息爆炸時代,過猶不及,根據常見誤區,在此結合專業知識給大家於情於理地解析幾個要點。


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誤區1:重視戴口罩,但忽視手衛生

醫用口罩,在疫情之前是醫院的常備。然而,疫情初始,最先被洗劫一空的是醫用口罩。除了湖北一線醫護口罩告急,目前多省市醫院的門診病房醫生,限量提供醫用口罩,根據城市及醫院情況每人每天0.5~2個不等。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群眾自身防護的意識,口罩確實對於飛沫傳播疾病很重要。但針對本次病毒,傳染性已經遠遠超過一般的飛沫傳播疾病。流行病學也表明目前知道的傳播途徑如下:

1)飛沫傳播;

2)接觸傳播;

3)氣溶膠傳播;

4)糞口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在最新的公眾應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建議中,對於普通公眾減少接觸和傳播疾病的標準建議包括手部和呼吸道衛生,以及安全的食物處置方法。首先提出的就是“手衛生”


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WHO在一份針對2019-nCoV爆發中不同人群使用口罩的建議中,認為對於社區公共場所,沒有呼吸道症狀的人,使用“醫用”口罩不是必須的,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可以保護非患病人群。但文中也指出,根據當地防疫情況,有些國家可能會要求公眾戴普通口罩,佩戴者需要遵守佩戴、取下和處置口罩的建議方法。除此,還有一些關鍵點是:首先需要避免頻繁聚集在封閉擁擠空間,與任何有呼吸道症狀的人保持至少1米;咳嗽和打噴嚏時,用彎曲的肘部或紙巾遮住口鼻,立即扔掉紙巾並洗手。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無一例外地都把手清潔放在了第一位,可見,勤洗手對於普通人日常防護的重要性也非比尋常。

因此,鑑於我們目前流行情況,我建議處於聚集場合的群眾,應戴口罩,但不必非要是醫用級別甚至N95的口罩,請留給更需要的人。從傳播途徑講,戴口罩只阻斷了一種飛沫傳播途徑,而手衛生則阻斷了接觸傳播與糞口傳播,因此兩者應並重。

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誤區2:洗手要選擇殺菌或殺毒的洗手液,品牌是關鍵

洗手知曉之後,關於洗手液的選擇,又成了大家的心頭患,擔心抑菌不殺菌,又擔心殺菌不殺毒。洗手液含洗必泰、三氯生等常用的殺菌物質會造成細菌的耐藥性,容易出現超級細菌;這些物質進入自然環境後,會對自然環境的微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因此,過分強調殺菌對人體健康並無益處。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將所含有的“殺菌有效成分”都列進入了黑名單,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使用此類非處方殺菌產品能更有效地預防疾病,反而有跡象顯示某些殺菌成分可能促成細菌耐藥性。

其實,手衛生的宣傳由來已久,自2009年起,由世界衛生組織倡議發起每年5月5日是世界手衛生日,旨在強調醫療護理過程中提高醫護人員手部衛生、減少醫源性感染的重要性。各類指南中所提到的洗手用品是普通的肥皂和流動水洗手,但在沒有肥皂和水的前提下可以用酒精類手消毒劑代替,所以大家不用迷信和囤積品牌類手消毒劑,肥皂就可以達到手清潔要求。


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洗手液不可以用,在沒有皂類,或覺皂類對皮膚舒適感差時,超市可以買到的符合國家標準的手清潔產品,免洗的清潔劑消毒劑都可以使用。按照手清潔的時間和洗手方法的要求,經常洗手、每次時間大於20秒,保持手部衛生就好。冬季可以戴手套出行,回家清洗手套,保暖、護手也是防止接觸感染的可取方法。

其實比洗手液選擇更值得注意的是“洗手方法”,醫務工作者強調有6步或者7步洗手法,這起源於世衛組織對醫務工作者的規定。群眾若可以做到,自然更好,同時建議大家注意一下容易遺忘的部位,比如指尖、手指縫隙、大拇指外側、小指至腕側、手掌紋路凹陷處等。


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誤區3:不圖皮膚好,只圖沒煩惱,洗手完後的防護沒有必要。

一般年輕女性很注意手部皮膚的保護,清潔手後會注意使用護手霜保護,而男性及老年人常忽略。門診也經常可以見到由於經常洗手洗碗不注意防護的手疾患,以手溼疹最為常見。

這裡需要大家知道,手部皮膚雖然比面部皮膚角質層厚,但是仍有相同的表皮屏障功能。狹義的皮膚屏障功能通常指表皮,尤其是角質層的物理性或機械性屏障結構。從細胞分化和組織形成的角度來看,皮膚的物理性屏障功能不僅依賴於表皮角質層,而且依賴於表皮傘層結構;從生化組成和功能作用方面來看,表皮的物理性屏障結構不僅和表皮的脂質有關,也和表皮的各種蛋白質、水、無機鹽以及其他代謝產物密切相關。

因此,洗手後使用防護產品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屏障修復作用,為角質層的表面提供一種能防止水分喪失的油層,使水分瀦留在角質層下方可進入角質層上層,模擬缺損脂質的屏障作用;

2)減少病原菌入侵,通過皮膚屏障修護劑使表皮屏障得以修復,防止或減少了環境觸發因素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外毒素的侵入,使炎症介質的釋放減少,從而減輕瘙癢及皮損的發生。


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前面提到的肥皂洗手固然好,但因為皂基是鹼性,較強的洗淨力,穩定性好,但我們皮膚是弱酸性,因此容易刺激。用皂類,或者經常洗手液反覆清潔手部,都可以感到乾燥不適,這就是正常的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的表現,引起水分丟失、乾燥、皸裂、細菌異物的入侵,細胞因子受到過度刺激,引起皮膚瘙癢、過敏、紅斑的出現,長期會導致炎症產生,而炎症促進皮損的形成,引起皮膚屏障功能降低,進一步引起皮膚屏障功能的破壞。因此,清潔手後我們強調需要使用護手霜修護皮膚屏障。而護手霜的選擇,不像面部護理嚴格,通常的物美價廉的尿素霜、凡士林、硅油膏都是很好的選擇。尤其建議佩戴手套前和洗手後使用,可以更好的保護手皮膚屏障。

最後,附上公眾應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建議,從醫生角度出發,還建議與其搶購防護鏡與口罩,不如注意口鼻眼粘膜的清潔,眼結膜可以使用生理鹽水和抗病毒滴眼液保護眼清潔;與其買斷板藍根、蓮花清蘊,不如多喝水,也可補充多維片,注意膳食營養與鍛鍊睡眠。希望大家重視的同時更要正視!


您真的會“洗手”嗎?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手防護的誤區


我們經歷過麻風、天花、瘧疾、甲肝、禽流感、SARS,到今天的2019-nCOV,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更多途徑收到科研和臨床的支援,收到各種防疫措施,我們有理由不去恐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冬季終將過去,疫情終將散去,而我們現在的行為,決定著春暖花開之後,留下的是什麼。時窮節乃現,一場病毒照出了許多黯然,但每個人也看到了逆行的白衣背影,看到了許多捐助、許多奔赴、許多的光。所以,請大家堅信,科學的應對,堅定的防護,是不在疫區的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