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的陵墓中能找到《永樂大典》正本嗎?有什麼相關故事?

柴創6


關於《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究竟如何,這個問題已經在中國歷史上成了一個謎了,有說是被殉葬的、有說被燒光的,總之說法很多。考古學家們都考察不出來的答案我也就不瞎摻和了,本文主要寫一下什麼是《永樂大典》和明世宗和《永樂大典》的“特殊”關係。

什麼是《永樂大典》?

在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等人編撰一部書,對於此書,朱棣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把中國古代的所有典籍都要寫在裡面。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這部書一共編撰了兩次,第一次編撰完成後這部書還不叫永樂大典,而是叫《文獻大成》,這部由147人一同編寫的書在朱棣看來不是太過滿意,原因是因為朱棣認為這部書裡面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寫,太過於簡略了。



於是朱棣在永樂三年再命解縉等人重新修改,這次修改動用了朝廷2169人,白天黑夜的改了兩年時間才完成,最終在永樂三年定稿進呈,朱棣看了這一次修改的書非常滿意,他親自為這部書寫了序,並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曾在英國的百科全書中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這麼說呢?

  • 1.字數多到不可想象。

《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字數大約在3.7億左右,3.7億是個什麼概念呢?

一本《水滸傳》也就100多萬字,可以說一部《永樂大典》的字數是370本《水滸傳》的字數加起來的總和。

  • 2.種類多

《永樂大典》裡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圖書七八千種,除常見的經、史、子、集外,還包括有天文、地理、醫術、工藝等等等等,可以說是涵蓋了中國的所有知識財富,你能想到的,它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大典》還有一個版本,就是嘉靖皇帝在位時期命人重新手抄的一個抄本,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體方面是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的,但是具體抄沒抄完我就不得而知了。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永樂大典》,不管是博物館中珍藏的也好,還是流落在海外的,這些都不是正本,而是手抄本。



正本的下落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那為什麼有說法說,明世宗(嘉靖)的陵墓裡能找到《永樂大典》的正本呢?

這裡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永樂大典》的手抄本了。

像《永樂大典》這樣數量龐大的書,要重新抄一份必然也要花很長的時間,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明世宗去世之時,其實《永樂大典》的抄錄還在進行之中。

按照《禮記·王制》中的說法是,明世宗去世後到七月份才開始下葬。

都知道明世宗是在一月份就已經去世了,那麼為什麼這麼久不下葬呢?原因可能就是《永樂大典》還沒有抄完,正本還不能陪葬。

“天子七月葬。”皇帝停柩七月,非常正常合乎禮制——《禮記·王制》

後來在七月份下葬之時,按史書記載《永樂大典》也才只抄到了8000冊左右,前文也說了《永樂大典》一共有11095冊,那還少抄了三千多冊,這說明什麼?



也就是說,抄書的已經等不下去了,再等下去明世宗的遺體就要腐爛了,所以只能停下來,把正本拿去陪葬。

這就是明世宗的陵墓裡可能有《永樂大典》的原因。

鬱黎寫在最後的話

當然,這些也只是猜測,畢竟我也沒看到過史書記載《永樂大典》一定要給明世宗陪葬這樣的記錄。

確實,明世宗很喜愛這《永樂大典》,《永樂大典》也曾是明世宗的枕邊讀物,但是這些也並不代表這《永樂大典》一定會給明世宗陪葬。

當然,這一切的猜測,等到可以打開明世宗陵墓之時,自然就水落石出了。


注意,以上圖片皆不是正本,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鬱黎話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永樂大典》這可是一部奇書啊!咱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您要是把這麼長時間所積累的文明,看做是一座金字塔,那麼《永樂大典》就是咱這金字塔最上頭的那塔尖。

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咱先說說這《永樂大典》為嘛會這麼牛。

《永樂大典》

話說當年朱棣這老爺子,以藩王的身份造了自己大侄子的反,自己個就做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咋說呢?朱棣這人也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一生的功績那海了去了,咱大華夏四百多位皇帝,人家那也是數得著的好皇帝。

當然咱不能拿做人和做皇帝比,這沒可比性,朱棣稱不上是個好人,但絕對是個好皇帝。

但他這人有一汙點,是怎麼也洗刷不乾淨的,他底下坐的皇位來路不正,這就比較尷尬了。

名聲這物件雖然摸不著,瞅不見的,但絕對是個好東西啊!那麼如何挽回這局面呢?倆字——修書。

其實之前很多帝王都修過書,但朱棣這次要修的可是一部古往今來,最完美,最優秀,最完備的百科全書,按照書上的話說那叫:“大典之外再無它書!”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說這話,不是瘋了就是胡說八道!天下間哪有這樣的書?”

的確朱棣是瘋了,但陪著他一起發瘋的是一幫優秀的讀書人。

當年朱棣召集有著天下第一才子美名的解縉,將這份浩大的工程交給了他。

說真格的,最開始解縉也認為朱棣也就是說說,突發奇想,編這麼一本書玩玩而已。

於是他沒當回事,用了一年的時間這就交上去一本,起名叫做《文獻大成》。

咋說呢?這書解縉不是沒用心,也是花費了很大的心血,光召集編撰的人數就達到了一百四十七人,所以不是說拿出來糊弄朱棣的一本書。

結果朱棣聽說解縉把書弄完了,老爺子很高興,拿上來這麼一瞅,“呱嗒”一下,這臉可就摔地上了,當時把個解縉罵的都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了。

這就是沒有從根子領會領導意圖的結果,罵完之後,朱棣為了表示自己要修的到底是啥書。

這就親自開始召集更為龐大的人手,先招來五個翰林院學士,擔任總裁(這和現在的總裁不是一個路數,他指的的是彙總裁決其事),另外又選了二十個翰林院的官員當做副總裁。

後邊什麼監修呀,都總裁呀等等,全給他備齊了。

就這還僅僅是領導層面,跟著朱棣就發動了全國力量,號召才學之士來應聘編撰的工作。

您猜就為了這事,召集的人數有多少?固定崗位兩千一百六十九個人!這擱到現在就是倆團的編制呀!而且參與其中的大臣,有才學的飽學之士,各種學識淵博的老爺子達到了驚人的2.16萬,想不到吧!

這還不算,朱棣直接將這團隊安排到了文淵閣附近居住,啥吃喝了直接就讓光祿寺負責,而且到時到點的發工資,這要是有官員今天要參與到修書當中去,當天就不用去上朝了,啥時候你的活做完了,再來上朝,朱棣也不會找你麻煩。

至於解縉還是這工作的頭,而且為了讓他明白,朱棣到底想修的是啥樣的書,他還把自己的黑衣宰相姚廣孝派了過去給解縉當助手。

就這主,不介紹您都不知道,以一個和尚的身份,逮個空就勸說當時還是藩王的朱棣造反。

“說吧!你還缺什麼?缺錢找朕!缺書去文淵閣。如果還缺書?朕給你去賣!朕給你去找!”

瞅著這陣容,聽著這話的解縉傻眼了,他終於明白朱棣說的話可不是開玩樂的,您這就得掏心挖肺玩命幹吧!

最終,這《永樂大典》在永樂六年的時候書成。

奇書

這部奇書集結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什麼天文地理啦,陰陽八卦啦,醫療方子啦等等這裡邊都有,涵蓋了咱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知識。

如果您還沒有啥感覺,咱列一個小小的書單,大傢伙瞅瞅,《舊唐書》聽過沒,《舊五代史》聽過沒,這後來都失傳了,這兩本書就是從《永樂大典》中扒拉出來的。

整本書光目錄就有六十卷,全書一共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裡邊保存的古書典籍就達到了七八千種,用字就有3.7億,就這體量,您要是壓縮成電子版,這就的四百多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永樂大典只是收錄,並沒有對原書進行修改刪除。

不過可惜的是,現如今保存下來的連個零頭都沒有,可惜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後來不是有個《四庫全書》嗎?這書比《永樂大典》咋樣?”

還能咋樣?《四庫全書》對歷史書籍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刪減,價值比起《永樂大典》差太多了,沒得比。而且《四庫全書》當中的書也才三千種。

好了這《永樂大典》大傢伙都知道了,咱再說說題主的事。

話說這《永樂大典》確實是一部好書,是個讀書人他就喜歡,那麼這事到了嘉靖皇帝,也就是題主說的明世宗的時候,這就有一點變化,這也為《永樂大典》的存世留下了那麼一點點曙光。

話說嘉靖皇帝很喜歡這本書,天天帶在身上看。

在這當中還發生了這麼一檔子事,說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的時候,這宮裡邊發生了火災,三大殿都被燒了,這火眼瞅著就要燒到了文樓了,那裡邊放的就是《永樂大典》。

嘉靖連下三道金牌,命人把這《永樂大典》給搶救出來,幸虧搶救的及時,這《永樂大典》沒有遭遇磨難。

但這事,讓嘉靖有了警醒,他就感覺這麼好的書,如果受損,這就是天大的災難啊!

所以他就下令,按照原來的《永樂大典》重新抄錄了一份。

那麼之前的那一份就是《永樂大典》的正本,而嘉靖抄錄的這份就是《永樂大典》的副本。

當年負責重錄的人員達到了一百零九人,為了不破壞這書原來的規格,要求每個人每天只抄寫三頁,這字都是臨摹正本的,您就別說這圖了,堪稱現代版的複製。

這一錄就是六年。

那麼嘉靖死了之後,他都沒有能看到這事重錄完畢。

但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嘉靖死了之後沒有直接下葬,而是等了三個月之後,再下葬。

對於這一點,結合《永樂大典》在嘉靖死了沒有多久才抄錄完成,而且嘉靖本人特別的喜歡這書,所以大傢伙認為,這《永樂大典》正本應該被埋藏到了嘉靖的陵墓裡邊了。

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咱或許有一天就能目睹《永樂大典》的全貌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據說這嘉靖帝的永陵裡邊全是水,這書應該被泡爛了吧!”

這您可就錯了,考古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幹百年溼千年,不幹不溼就半年。如果真在水裡邊泡著,他的完整性還是有保障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永樂大典》自編成後,一直深藏於皇宮。在嘉靖年間重抄《永樂大典》後

有了永樂正本和嘉靖副本兩部大典。

自重抄後,正本就消失在公眾視線中,引發古今學者們種種推斷。副本由

於戰亂、火災等原因,圖書的毀壞、散失非常嚴重.至今能見到的版本是原書的極少一部分佔據全書的4%左右。分三個方面去闡述:一正本與副本、二正本之謎、三現存與收藏情況,因字數關係,直接說第二點吧!

正本之謎

《永樂大典》重錄之後,隨後有關正本歸貯的記載很少。在明朝亡後,人們才發現永樂正本已不知下落,正本去了哪裡?眾說紛紜,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樁撲期迷離的懸案。

後人對正本的推測,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一是隨葬嘉靖皇帝陵。有的學者認為,古代常有以死者生前所愛之物隨葬

的風俗,嘉蜻皇帝生前對《永樂大典》非常喜愛,作為萬民之主,出於ー己之私慾,遺命將《永樂大典》正本殉葬極有可能。正本的神秘失蹤恰恰發生在嘉蜻下葬之際,而規制壯麗的永陵玄宮也為此提供了有利條件。而明永陵的宏偉超過明代諸陵,以其建築規模,也存在殉葬《永樂大典》正本的可能。但是,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逝世,次年隆慶元年三月辦完喪事,而《永樂大典》錄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結束,沒有正本錄副就無法進行,永陵說

疑問重重。二是:藏於皇史宬夾牆。當代歷史學家王仲革認為,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皇

史宬修成。作為皇家檔案庫,皇史宬建築奇特,門、窗、大梁全用磚石,殿基聳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功能,東西牆壁厚3.5米,南北牆壁厚6.1米有藏,自己收藏的《永樂大典》交由國家圖書館集中收藏。周叔先生率先將家藏的

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給國家,在張元濟先生的倡議下,商務印書館董事會一致通過,將商務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所藏的ニ十ー冊《永樂大典》贈送北京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此後,北京大學也將四冊《永樂大典》移送北圖。廣東文管會也移送冊。趙元方、徐伯郊等著名收藏家也把自己精心收藏的《永樂大典》拿了出來。《永樂大典》的捐獻工作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周總理出使印度參加了亞非會議以後,和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國際社會也給予我國《永樂大典》收集工作很大的支持。蘇聯先後三次歸還《永樂大典》共六十四冊,1955年,德國把原收藏在萊比錫的三冊《永樂大典》通過圖書交換的方式送還我國。這樣,六十七冊曾經遠離故國的《永樂大典》又回到了祖國懷抱,終於在國家圖書館“團聚”了。1960年,在我國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對文物的

收藏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力排眾議,特批專款從香港著名藏書家陳清華手中購回了一批珍貴古籍,其中就有四冊《永樂大典》。至1965年,館藏《永樂大典》達到二百二十冊。

大典的收集過程中還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山東掖縣的孫洪林,在一本臺歷上見到了《永樂大典》,才知道家裡那本“破書”竟然是國寶。當國家圖書館的鑑定專家去查看時,發現書殘破得厲害,只剩下三十七頁

了,而且天頭地腳已經被剪了下來。原來因為書頁大,孫家老太太拿它們做了鞋樣了。幸運的是,老太太雖不識字,但沿襲了祖上敬字惜紙的傳統,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沒動剪刀,才使這冊《永樂大典》得以保存了下來。這也可以算《永樂大典》流傳過程中的一件幸事。

得知此書的重要價值後,孫家將書送到了掖縣文化館,掖縣文化館將書又轉送到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在收到此書後即由專業修復人員做了復原。這冊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終於與其他《永樂大典》聚合了。截至這一年,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的收藏量已經達到二百ニ十ー冊。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在專家赴上海鑑定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

錄時,一個機緣,一冊新的《永樂大典》又呈現眼前,在兩年後經過運作,即將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是模字韻湖字一冊,與原藏國家圖書館的部分可以實現綴合。幾十年來,經我國有關部門多方面尋訪收集,到現在,國家收藏的《永樂大典》由一百ー十冊增加到了二百ー十六冊,這其中,包括臺灣故宮博物館的

六十冊。由於至今只能見到這點殘本,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永樂大典》的收集、保藏是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的一個縮影,從一個側

面反映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收藏的歷史。近百年來,政府的支持、眾多愛國人士和關心國家圖書館事業的人們的奔走尋訪、國外收藏單位的送還、幾代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嘔心瀝血,無ー不令人感動。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以及切關心《永樂大典》的人,是一刻也不能忘懷的。



芭巴羅薩


《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開永陵地宮之前,只能是一個合理的推想。在目前技術條件不夠成熟,不足以保證被開掘陵墓及陪葬物品安全的情況下,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更為現實的課題是:如果《永樂大典》正本確實保存在永陵地宮中,經過400多年的歲月,它們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將來有可能出土,我們應該怎麼更好地保護《永樂大典》?經過400多年的歲月,永陵顯得有些面目滄桑。如今,永陵和它的主人嘉靖皇帝卻因為尋找《永樂大典》正本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果《永樂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帶入永陵,將來正本的出土無疑將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然而,這一切猜想在打開永陵地宮之前只能是一個理論上的假設。消失了幾個世紀的《永樂大典》正本,也許還有更多未解的謎團,等待著人們去不斷地探尋。




名稱過於寬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