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與人格是人生兩端 (散論)

金錢與人格的地位和關係,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不一而足,從來就是一樁說不清,道不明的懸案。其實,人格與金錢,就是人生天平的兩端。這天平的兩端非常重要,又非常渺小。重要到須臾不可喪失,渺小到經常不屑一顧。天平絕不可以失衡,更不允許失衡到任何一端極限下沉或極限翹起。

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有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即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而且是依次遞升的。前三個需求是低級的外在的卻是基礎的,後兩個需求是高級的內在的卻是終極的。該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其一是人人都有需要,只有滿足某種需要後,才能滿足另外的需要。已經滿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勵作用。其二是人在多種需要未滿足時,首先滿足迫切需要。未滿足的需要具有激勵作用。

作為人的高級需求的人格,彷彿是超凡脫俗的臻品,嬌麗嫵媚的尤物,在聖賢良知心裡至高無上,但在權貴富豪眼裡卻一錢不值。人格作為一種社會流行品,骨子裡是對人性規格的鑑定。正直清高,既是古代士大夫的真情流露,也是當代人的正氣呼籲。高尚的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受到社會尊崇既實實在在,更理所當然。可是當代社會有一種無知,一種偽善,有意無意把人格推向極端,說什麼金錢身外物,鄙視如糞土,人格最重要,寧死不能棄。這種論調初看有點道理,貌似正確,其實大繆。無論什麼樣的人格都依賴生命存續,無論什麼樣的生命都依靠物質維繫,而一切物質交換的等價物就是金錢。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格附著在生命之上,生命又附著在金錢之上,皮之不存,毛焉附之?人的生命格外脆弱,在人所有的需求中,生存是最迫切最根本的需求。倘若在生存環境逼迫下,或在物質條件擠壓下,如果人之不存,何來人格?假如人不能滿足低級的基本物質需求,那麼作為高級需求的人格,無疑是一種奢侈品。有關人格的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侈談吹噓,無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級蠢話,無聊空話,虛偽假話。對於無錢治病,無錢上學,無錢養老的俗人而言,純屬天方夜譚。他們可能當面不反駁,而是立馬轉身,用屁股對著標榜清高的愚蠢。 就世俗觀念而言,金錢也是一種需求,而且可能被視作最重要的需求。我們不可否認金錢在人的生理,安全,社交三層基礎的低級的外在的需求中,具有客觀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義。以自己的血汗,努力的勞作,合法的方式掙錢獲利,應該成為一個正常社會的價值取向。應該看到地球上絕大多數人,可以實事求是地承認金錢的地位。只有拜金主義者認為金錢就是一切,有錢能使鬼推磨,他們徹裡徹外地把金錢推向極端。當然,還有偽善家登臺表演,到處作秀,口頭上,表面上對金錢不屑一顧,實質上千方百計,巧取豪奪金錢財富,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徹頭徹尾地把金錢推向極端。從而導致道德淪喪,社會瘋狂。其實,一方面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暴露出人性醜惡,另一方面在人類文明發展中也凸顯出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比如人心,愛情,信仰,尊重,其中也包括人格。中國是禮儀古國,講究禮義廉恥,提倡人格高尚。而一切向錢看的後果,就是肆無忌憚,喪心病狂地追逐金錢,必然造成毫無廉恥,道德敗壞,人慾橫流,人性扭曲,人格沉淪。看看那些搶劫盜竊,販毒走私,欺詐造假,殺人越貨,賣官淫亂,叛祖賣國的逐利行為,哪一樁不是手段卑鄙,靈魂骯髒,銅臭熏天的,註定出自不齒於人類的下流人格。倡導文明,驅逐劣幣,匡正人性,提升人格,使社會風正氣清,是社會治理的應有之義。

一言以蔽之,作為等價物的金錢與作為流行品的人格,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兩端,對兩者各自地位和相互關係的認知,將可能影響甚至左右人一輩子的走向。再高尚的人格,也沒有理由忽略金錢的作用。再牛皮的金錢,也沒有理由蔑視人格的存在。走極端必進死衚衕,是顛沛不破的真諦。因此不走極端,實事求是應該成為思維模式的最高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