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中年時為了繪畫放棄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遠赴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追夢的故事。

“月亮”代表了虛無的理想,“六便士”則代表了殘酷的現實。雖然在主人公的執著和努力下,他實現了理想,並完成了震撼人心的佳作,但是他也因為久病纏身,而不得不面臨離世的悲劇。

儘管如此,作者仍然肯定了斯特里克蘭德對夢想的追求。因為他相信,能跳出舒適區,執著並努力追求夢想的人,必定會有所收穫。

《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1. 表面上是拋開一切的瘋狂,實際上是追求夢想的執著

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在人群中,是最不起眼的那一個。中年男子,擁有普通而穩定的工作、平凡而和諧的家庭。沒有不良嗜好,也不喜與朋友在觥籌交錯間沉醉,他的生活可謂毫無波瀾。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通而平凡的人,卻在接近四十歲的時候,想要成為一顆星星。斯特里克蘭德放棄了現有的穩定生活,隻身前往巴黎的貧民窟,學習畫畫的決定,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極端且荒誕的。

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一個事業有成、生活穩定的男人,會為了繪畫拋開一切。就連他的妻子,也覺得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有了新歡忘了舊愛的浪蕩子。然而,斯特里克蘭德卻並非他們口中的浪蕩子,而是執著追夢的踐行人。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在斯特里克蘭德看來,畫畫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是一種本能,就像溺水時要拼命掙扎求生一樣。所以,無論在繪畫這條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他都會執著地堅持下去,因為誰也不會放棄“活著”的機會。誠然,在繪畫這條路上,斯特里克蘭德只不過是一個藝術愛好者,既沒有代表作,也沒有名氣,甚至沒有足夠的錢供自己吃喝。但他還是想要執著地堅持下去,因為他更想要從繪畫中,尋求一種解脫。

人如何實現自我解脫?叔本華指出了兩條路 :藝術和禁慾。藝術是純粹的,超越了現實、痛苦、無聊。但藝術帶來的安寧是暫時的、猶如避風港般的存在。

斯特里克蘭德斬斷家庭、工作的糾纏,踏上與世隔絕的小島,就是為了尋得真實、超我的解脫。雖然追求夢想、尋求解脫並沒有錯,但過於執著,也將他推進了死衚衕。

《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2. 在“自我、本我、超我”的影響下,主人公才會對繪畫過於執著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本身是包含本我、自我與超我的。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德之所以放棄富足穩定的生活,對繪畫藝術抱有執著的熱情,是因為他受到了慾望抑制的自我、放縱的本我、及超我的影響。

①無法逃離現實的“自我”

所謂自我,指的是“自己”這個意識的覺醒,是人類特有的自我探尋的開始。一個嬰兒剛生下來是隻有“本我”而沒有“自我”的,但是當他開始探尋“我是誰”這個概念的時候,他開始真正的成為了一名“人”。所以“自我”可以稱為“在現實環境約束下的自我”。

“自我”遵循著“現實原則”,斯特里克蘭德孩提時就喜歡繪畫,但是父母卻並不支持他的夢想。因為父母希望他像普通人一樣,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個美滿的家庭。

所以,斯特里克蘭德只能將自己的夢想壓抑在心中,如他們所願,成為一名無趣且平凡的證券經紀人,並娶一位端莊大方的妻子,生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但是,他越壓抑自己,內心的慾望就越不“安分”,直到妻子嘲笑他毫無藝術細胞時,他內心的渴望被再次激發,內心的聲音在呼喊他“別放棄夢想”。

《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②拋開一切追尋理想的“本我”

所謂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一般可以理解為天性、本能、自然思維規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認為這種“本我”是追尋快樂的,是避免痛苦的,是無意識、無計劃的。

終於,斯特里克蘭德拋開了一切,去到巴黎鑽研繪畫。因為繪畫能給他帶來快樂,所以他遵從本我,尋求快樂。然而,本我是混沌的,它並不在意道德的約束。只想要放縱,而這份放縱,甚至讓他為了私慾,而去破壞了別人的幸福。

人的本能是尋求快樂,對斯特里克蘭德來說,繪畫可以給他帶來快樂,所以,他才會執著地、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份快樂。

③塔希提島上追尋夢想的“超我”

所謂超我,指的是泛道德、倫理角度的“我”。如果將本我概括為“我想要”,那麼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則是“我應該要”。超我的特徵是追求完美,一種本性得到滿足。

如果說起初對繪畫的追求,只是出於一種壓抑太久的爆發,那麼後來,繪畫對斯特里克蘭德而言,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崇高意義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份理想,他必須要完成一部震驚四座的佳作。

所以,斯特里克蘭德需要一個與世隔絕的的地方,因為他不想被任何紛雜擾亂。在塔希提島,即使他身患重病、食不果腹,也依然執著地呆在畫室作畫,因為在這時,繪畫已不是簡單的慾望,而是一份“超我”的崇高理想,和一份必須要完成的使命。

在毛姆看來,人性是多樣複雜的,也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人類都有自己的慾望,而斯特里克蘭德對於繪畫執著追求的行為和心理,則與“自我、本我、超我”的影響不可分。

《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3. 勤奮努力的人,註定會與成功相遇

莫扎特曾說過:誰和我一樣用功,誰就會和我一樣成功。

任何人空有一腔熱血和執著,是不足以實現夢想的,因為勤奮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斯特里克蘭德最終完成了他的傳世畫作,這是一幅令人敬畏和歡樂的畫作,這也是一副震撼了每位欣賞者的畫作,因為它既美妙又神聖。雖然隨著這幅畫作的誕生,斯特里克蘭德的人生也畫上了終止符,也不再有機會享受鮮花和掌聲,但是他為了繪畫所付出的努力,卻被人永遠地記住了。

斯特里克蘭德剛來到巴黎的時候,住在一個骯髒潮溼的收容所裡。每天飢腸轆轆,為了一些免費的食物四處奔波。但他還是堅持用賺來的錢,去購買顏料和畫布,從未因為貧窮,而停下過畫筆;後來,他在塔希提島,染上了麻風病。面部腫脹變形,聲帶也因為感染而發不出聲音,眼睛最後也瞎了。他也依然不忘初心,堅持在畫室作畫。

貧窮和病痛,都不足以阻止斯特里克蘭德的藝術創作,因為他自知時日不多,所以想要和時間賽跑,將自己所思所感,通過繪畫純粹地表達出來。

努力,就是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堅持下去。因為任何人的成功都沒有表面上看上去那麼簡單,唯有無數個日夜的勤奮努力,才能換來人前顯貴的機會。

斯特里克蘭德並不是空有抱負的“熱血家”,他是腳踏實地的努力派,所以他最終完成了他震驚四座的佳作。事實上,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勤奮努力,即使你有一把好牌,如果你不勤奮努力,最後也會打得稀爛。

因為不努力的人,一定不會成功。就像《圍城》裡面的方鴻漸一樣,明明擁有一把好牌,也想要出人頭地,卻在留學時學無所成,甚至回國後,還要依靠別人的推薦,才能找到工作。

《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4. 跳出舒適區,執著、努力追求夢想的人,必定會有所收穫

斯特里克蘭德敢於跳出舒適區,懷著對繪畫的執著,努力完成夢想,雖然拋開一切的行為過於極端,但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也總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而方鴻漸卻不同,他雖然贏得了資助,去到了外國留學,卻因為自己的不努力,而一無所成,令人唏噓。

其實,生活中多的是有夢想的人,卻很少有人能真正跳出舒適區,執著、努力地去追求夢想。雖然,我們也沒必要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做法過於極端、追夢過於執著,但也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上帝只會眷顧那些執著並努力的人。

清水裕子,就是這樣一位執著並努力的人。她是日本著名的插畫師,作品常常在知名雜誌上刊登,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她的畫風既有日本浮世繪的細膩、古典,也有美國畫的豪放、現代。很多人喜歡她的作品,也有很多人認為她這個半路出家的插畫師很幸運,其實這世上根本沒有幸運,有的只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與斯特里克蘭德一樣,清水裕子同樣是執著的追夢者,同樣跳出了舒適區,放棄了原本穩定的生活。在30+的年紀,裸辭並遠赴美國,研習畫畫;但清水裕子對夢想的執著,卻不像斯特里克蘭德那般極端。因為她早就存好了學費、生活費,來保障生活;也並沒有與家人斷了聯繫,與世隔絕。

雖然30+的年紀,清水裕子還在學校學習,但是她卻絲毫不輸18、9歲的年輕人,即使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也依然比任何人都要努力。清水裕子擁有一份嚴格的作息表,也會嚴格地執行。比如,她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後,會做點家務,十點以前會到工作室,一直工作到夜晚八九點。她雖然努力、執著,但也懂得勞逸結合,從不熬夜工作。沒有靈感時,她會去翻閱各種資料、作品,從不放縱自己,浪費時光。


《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正因為清水裕子苦行僧般的努力,和對插畫的執著,才讓她一步步接近了自己的夢想,並最終成為了著名的插畫師。

約瑟夫曾說,不存在沒有熱情的才能,也不存在沒有才能的熱情,如果沒有勤奮,也不存在熱情與才能的結合。

生活中,像斯特里克蘭德、清水裕子這般有夢想的人並不少,但是有些人的夢想往往經不起大風大浪,面對逆境,他們也不曾執著堅持,更不會努力向前。反而常常抱怨時運不濟。

其實,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的時運不濟,多的卻是那些對夢想不努力、不執著之後錯失機遇的人。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彌留之際,回顧一生,還有很多未完成的夢想,然後因為無力改變,最後在遺憾中斷氣。

如果你也是有夢想的人,那麼請你一定要對你的夢想負責。

但願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但願所有有夢想的人,都能多一份努力和執著。

《月亮與六便士》:寧願瘋狂地“拋妻棄子”,也要任性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