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編寫的《春秋》為什麼叫春秋,不叫冬夏?

伊藤英明


司馬遷把春秋戰國劃分為兩個階段:

前770-前476年,周平王元年-周敬王44年,這段時間稱為春秋。前475-前221年,這段稱為戰國。

魯國史官依據年、季、月、日 把當時各國報道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所以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也有人認為是孔子所作。一年四季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

春秋記載的內容多以春秋兩季為主。農耕國家,純種秋收。當時農業不發達,產量低,國家都非常重視,大量勞動力保證開墾和播種。君主需要協調國內資源,有影響的政令都會在這個時間發佈。秋收糧食之後,很多國家糧食產量不足以過冬,所以對外掠奪,間接消耗本國過剩人口。富裕國家只能被動捲入。這時作戰就成為常規安排。

春秋以後,七大諸侯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把這七大諸侯國叫“戰國”。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戰國策》是國別體史書。


自己就自己


春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個階段,這是一個戰爭頻繁,但大師輩出的時代。關於春秋的來歷,一般的說法是,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後人就把這個時期稱之為春秋時期。

《春秋》是中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是儒家經典之一。這本書以魯國十二個國君為次序,從魯隱公元年(前722)開始,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結束,簡明扼要地記載了春秋時代242年間,魯國、周王朝以及各諸侯國發生的歷史事件。

“春秋”本來是我國古代各國史書的統稱,據說那個時代各國都有自己的歷史書籍,如晉國的史書叫《乘》,楚國的史書叫《檮杌(táo wù)》,而魯國的史書叫《春秋》。後來各國的歷史書籍,全都灰飛煙滅了,只剩下魯國的《春秋》。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呢?我們可以進行一番合理的推測。古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對季節的變幻特別敏感。春天是播種的季節,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看著滿眼的春光,古人感到心曠神怡;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天高氣爽遍地金黃,古人看著覺得心滿意足。而“夏雨冬雪”,氣候惡劣,古人們早已躲到山洞裡去避暑、取暖了,對夏天和冬天不在意,而對春天和秋天很重視。所以,把時光流逝的歷史,叫做春秋,聽著就充滿詩意。


好玩的國學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魯國國史,經由孔子修訂而成,記載了魯隱公到魯哀公二百四十四年的歷史。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有記載國家大事的傳統,至遲在西周時期,已經有專門記載史事的太史。魯國太史記事,採用編年體,一年一年寫下來,每一年又從春寫到冬四季。

華夏民族是農耕民族,尤為注重農業生產,而四季之中,春種秋收,最受古人重視。夏季酷熱、冬季嚴寒,環境大為不適,在古人心中沒有那麼重要,因此古人將國史命名為《春秋》。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數國家的國史都叫《春秋》,只有晉國和楚國追求個性,晉國叫《乘》,楚國叫《檮杌》(音“濤霧”),不過只有魯國的《春秋》在孔子名人效應的加持下保存下來了而已。


平沙趣說歷史


針對《春秋》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其他名字,我認為有兩種比較可信的說法。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整理修訂的《春秋》,是魯國史官根據年紀、季、月、日的時間順序記錄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



第一種說法:古人靠天吃飯,特別在乎時令。春季多祭祀、耕種,秋季多戰爭、收穫,這兩個季節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特別繁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不適合活動。所以那時候各國的大事主要都集中在春秋兩季,乾脆就以春秋為名。



第二種說法:當時的古人,即以“春秋”這個詞來代表時間,各諸侯國均有史書,而且都叫做《春秋》,用當時代表時間的名詞來命名史書,最合適不過了。不過雖然各國的史書都叫《春秋》,還是有些區別,比如楚國就給自己的史書加了個另外的名稱《檮杌》(ps: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很難理解)



《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以其“春秋筆法”被人所稱道。或許,《春秋》即是時間,即是公正,即是當時的真實!


漢史風情


這個主要下面幾個原因,且聽頭條號以史為鑑慢慢道來。

一,春種秋收

一年四季中,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春、秋兩個季節非常重要,可以說影響百姓第二年的生存。

夏天太熱,冬天太冷,都不適合幹農活。

二,春秋指代歲月

莊子在逍遙遊裡講過: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可以看出,當時已經用“春秋”來形容歲月變遷。

除了孔子做的《春秋》,還有後來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都以春秋命名。

三,魯國史官集體創作


孔子之前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故稱為《春秋》。

孔子之後還有孔子弟子、史官等繼續編纂史書。(《春秋》一書中有孔子生卒年,所以肯定不是孔子一人創作的)

最終得以創造出《春秋》這一部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按年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前 722~前481或前479)的歷史大事。

四,五行說

按五行相剋相生,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

木和金是實物可以長久持有。水火無情,不能持有。所以史書名稱命名為《春秋》,而不是《冬夏》。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①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與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②《春秋》乃儒家經典之一,其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合為五經。《春秋》屬於編年體歷史書藉,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所記載年代起於魯隱公(公元前722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計242年的歷史記錄。③古代史書通稱:比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等。④春秋之後的歷史書籍:比如《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記錄個人的歷史書籍《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故春秋即朝代;《春秋》即歷史(歷史的一部分);《春秋》即歷史著作。冬、夏者,春、夏、秋、冬季節之一、二。





四維正邦


春秋時期就是因為夫子微言大義的春秋一書,故此稱呼。春至木榮,屬木,方位為東;秋來蕭殺,屬金,方位為西。金木均為有形物。而冬夏則為水火,為無形物。文貴言之有物,當然以春秋喻之較為恰當。這正是孔聖人的高明之處。


拒絕下流


個人認為,大體可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一是農耕社會,春種秋收,衣食之大事;

二是北方四季中,夏多雨水,冬多風雪,不宜於做大事,其時令性遠弱於春季秋季,軍事行動多在春秋;

三是編年史記,所記錄均為大事,如春秋之大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