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2020年,一場突入其來的冠狀病毒襲擊我國,全國啟動了一級應急預案,響應國家號召,宅在家裡,就是為國做貢獻,為響應國家號召,老霍帶你網上游三國後主劉禪(安樂公)生前所在的地方,尋找歷史的焦點人物劉禪!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公元207-271年,蜀漢後主劉嬋的一生,有人說他是大智若愚,有人說他是”扶不起來的啊鬥” 今天來說說這個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分析他的人生軌跡,瞭解他的人生智慧。


三國演義結尾時,為蜀國的結局而傷心。蜀國文有智謀高深的諸葛亮,武將有關羽,趙雲,姜維等人,再加上坐擁西川三分天下,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卻因“扶不起的”君王阿斗,而幾次鎩羽而歸,直到最後攻破城池,投降告終。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劉嬋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蜀漢後主劉禪(207—271年),自東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扶不起的阿斗”——某種弱智或低能兒的象徵,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曠古奇冤之一。其實,劉備和劉禪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工於心計的帝王。前者靠他的人格和謀略使其親手創建的蜀漢帝國在夾縫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後者則靠其雅量與智慧使自己在外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能夠安全地度過一生。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劉嬋為何被稱為最工於心計的帝王?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年僅17歲的劉禪繼位,開始與諸葛亮這個“相父”共事。在歷史上多有前朝皇帝臨終託付朝中重臣輔助下一任幼君之事,如公子異人讓呂不韋輔助嬴政,順治將幼小的玄燁託付給鰲拜等四大輔臣。而呂不韋跟四大輔臣中的鰲拜擁兵自重,把持朝政大權,甚至越俎代庖,視皇帝為無物,結果招來殺身之禍。諸葛亮做的事情與呂不韋、鰲拜並無二至,不同的是,他雖然驕狂,我行我素,但自始至終確無反心,一心一意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除此之外,青年劉禪也懂得以大局為重,儘量委曲求全,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一般尊敬。在劉禪看來,既然諸葛老師沒有在老爸劉備去世之初取他而代之,自做皇帝,而是願意繼續當好“參謀長”,那麼,他這個皇帝寶座諸葛老師是不會覬覦了!再則諸葛老師滿腹才華,好為人師。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越來越豐富,諸葛亮好為人師的願望可以說是越來越強烈,那何不滿足諸葛老師這個可憐的虛榮心,在他面前扮演一個好後輩、好學生的角色呢?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縱觀劉禪四十多年的皇帝史,看起來幾乎是無所作為,或者說是清靜無為,不僅在政治上沒有什麼標新立異的建樹,在生活作風上也基本屬於乖孩子一類。看了這些,可能有人會認為劉禪之所以清靜無為,是因為他沒有能力作為。其實,劉禪是有作為的,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判斷,將蜀漢政權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使西南一隅民族矛盾緩和,老百姓基本上安居樂業。而且他做甩手掌櫃,放手讓諸葛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君臣和睦相依相扶幾近三十年(諸葛亮病逝於公元234年6月28日)。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263年5月,曹魏大舉攻蜀。大敵當前,劉禪急召群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南遷國都;有人主張歸附東吳;光祿大夫譙周則力排眾議,主張降魏。經過反覆權衡利弊之後,劉禪接受了降魏的建議,派侍中張紹前往魏國徵西將軍鄧艾軍前呈遞降表。由於劉禪“識時務”,因而深受敵方優待。曹魏大概也是為了借之安撫人心吧,就在劉禪肉袒出降的當場,鄧艾就以“承製”的身份,代表曹魏王朝宣佈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發佈公文時與之合署。



鄧艾滅了蜀漢以後,自己回去覆命,把後主劉禪留在成都。後來蜀將鍾會、姜維發動兵變,司馬昭覺得劉禪留在成都不大妥當,恐有後患,於是就派人讓劉禪舉家東遷。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邑一萬戶,建安樂國,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後人為何稱其為“扶不起的阿斗”?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劉禪到洛陽之後,發現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帝國封他為安樂公,而曹魏的實權派人物,剛剛封為晉王的司馬昭對他卻外信內疑,懷有戒備之心。因此,這位人稱阿斗的蜀漢後主只得再尋求自保。

不久,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席間特請人演出蜀地技藝,由於司馬昭的暗中佈置,有些人假裝觸景生情,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馬昭身旁的劉禪本也哀傷於心,但他一看見司馬昭那陰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就提高了警惕,因而強充笑臉,喜笑自若。一心以為劉禪是個“阿斗”的司馬昭放下心來,悄悄對他的親信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姜維耶!”戲藝終了之時,司馬昭戲問劉禪:“頗思蜀否?”一驚之後,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句話居然騙過了司馬昭,甚至騙過了與劉禪一起降魏的蜀漢舊臣郤正。宴會之後,郤正對劉禪進言說:“主公方才的答話有些不妥。如果以後司馬公再問您這類話,您應該流著眼淚,難過地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



幾天以後,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馬昭又一次問起劉禪是否想念故國,按照郤正的指教,劉禪背出了那幾句話,並裝作一副悲傷的樣子,只是竭力不讓眼淚流出來。司馬昭見了,心中有數(大概早與郤正有過溝通),突然說道:“你的話怎麼這麼像郤正的腔調?”劉禪假作一驚,睜開眼,說:“您怎麼知道?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自此以後,司馬昭忙於篡魏,不再對劉禪生毒害之心。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而陰險奸詐、疑心病特別重的司馬昭居然真的被他騙了。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確實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271年12月,劉禪在洛陽病逝,終年64歲。在中國曆朝歷代亡國之君中,劉禪的下場恐怕算是最好的。縱觀劉禪一生,多數時間,命運多蹇。出生不久,即被父親遺棄;小小年紀,被人買來賣去;當了皇帝,還是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臨到最後,當了亡國之君,仍然要強顏歡笑,整日裝傻,人生如此,活得真是太累太累了。

古人云,寧當聖世犬,不為亂世人。問題是不管亂世聖世,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困境和磨難往往更能造就英雄。而就劉禪而言,了不起的英雄也好,扶不起的阿斗也罷,中國傳統的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註定了一個二世君主劉禪的一生只能是悲劇。可嘆劉禪生於帝王之家,其雅量和智慧不幸被後人誤讀,留下的竟然是一個“樂不思蜀”的笑柄和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罵名,更是悲劇中的悲劇

歷史幾千年過去了,看完以上劉禪的一生,我們用今天的視野,看待這個皇帝世家的子弟,用自己的智慧和精明,來保全了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免遭傷害。也保全了全城人的性命,如果當年選擇另外一條路線,繼續抵抗,也許會繼續抵抗幾年,但結果和歷史是沒辦法改變的,三國一統是不會改變的,分久必合,是中國歷史的必然趨勢!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遊記)


劉禪的一生還在現代學者爭論中沒有定論,我們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拋磚引玉,繼續用現代的眼光,看當年的智慧和努力,政策和措施運用,有沒有今天可以借鑑的地方,分析他時代的思維和個性,不求你下定論,我們理解他的行為,以及當時的處境。

是強示弱已過去,是是非非過眼雲。

君君臣臣幾千年,留下對錯誰人知。

以上圖片和歷史劇情部分參考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儘速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