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造福14億人的糧食問題安全嗎?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直接關係到國家興亡。早在1994年,西方學者曾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誰來養活中國》。不僅僅是西方媒體,就連我們自己人,也一直關心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且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國的糧食究竟夠不夠吃?答案是肯定夠吃。

26年過去了,中國用全世界9%的耕地以及淡水資源不足6%的情況下,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

民以食為天,造福14億人的糧食問題安全嗎?

數據顯示,中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反觀2019年的俄羅斯,糧食產量僅為1.2億噸,不足中國的五分之一。因此,俄羅斯媒體感慨道,中國創下了全球矚目的糧食生產奇蹟。不過,還有一數據卻讓人疑惑不解,2019年,我國進口糧食突破億噸,比去年還有所上升。所以,許多人就會問了,中國糧食連年增產,為何還要進口國外糧食呢?

不得不這麼做!

在禿鷹看來,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第一,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本就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從“吃不飽”轉化為“吃得飽”,如今開始追求“吃得好”。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優質糧食的需求量直線上升。然而,我國優質糧食產量供給不足,只能選擇通過進口解決。第二,我國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比如工業、商業用地大量增加,導致耕地減少。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想做糧食進口國,但是現實的壓力擺在眼前。為了應對人口壓力,只能通過糧食的進口改變現狀。

民以食為天,造福14億人的糧食問題安全嗎?

第三,人均耕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反觀俄羅斯卻擁有大量未開墾的土地,所以不如合作一下。俄羅斯向中國企業出租土地,應用於糧食耕種,等到糧食成熟後,再運回國內,這些糧食同樣是屬於進口範疇的。

第四,最近幾年,許多農民放棄了種地,選擇了進城打工,其中的原因無外乎是糧食價格低迷以及種植成本過高。不過,一大部分大學生卻成為了“新型農民”,未來有望成為一個新職業,到時候,我國優質糧食的產量必然大幅度提升。

所以說,適度進口糧食,有利於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這是必然選擇。如今,我國農業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運營,糧食生產效率已實現了成倍提升,不久之後必然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

民以食為天,造福14億人的糧食問題安全嗎?

中國糧食奇蹟的秘訣

70年來,我國的糧食產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倉儲設施和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中國正在由糧食生產大國邁向糧食產業強國。那麼中國是如何創造奇蹟的呢?2006年,國內發生了一件大事,相信許多農民都不會忘,那就是正式取消農業稅。相信,廣大農民看到這一消息後,除了興奮,就是激動。簡單來說,這一政策每年能夠為農民減負超過1300億人民幣,不僅僅如此,國家還為農民提供了補貼,目的在於提高糧食產量以及購買設備等。這一系列措施,直接令我國農業發展實現了蛻變,已經令超過7億的農民實現了脫貧。去年年末,央視紀錄片《中國糧的奇蹟》首播,充分展示了“中國糧”,以及中國農民是如何取得一個又一個奇蹟的。

民以食為天,造福14億人的糧食問題安全嗎?

紀錄片中的一個片段,讓禿鷹印象深刻。盛夏七月,一場麥收大戰開啟帷幕,河南、河北等省的農機隊伍從各路集結,向田地進發,一時間麥浪滾滾,機聲隆隆。據瞭解,每年全國會有30多萬的收割機參與,從天空俯瞰猶如科幻大片。在禿鷹看來,奇蹟並非偶然,糧食安全被國家視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另外,國家還制定了適應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終於摸索出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道路。最重要的是,億萬農民用辛勤勞動的雙手才實現瞭如此令人驚歎的奇蹟。

民以食為天,造福14億人的糧食問題安全嗎?

過去這40年來,中國耕地和環境一直負重前行,目前已疲憊不堪。放眼未來,中國人口仍在持續上升,也就是說,未來幾十年內,中國依然面臨糧食安全的壓力,所以千萬不要沾沾自喜。

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

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農業大國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同時呢美國還是種業第一大市場。在整條種子產業鏈體系中,農藥、種子、化肥等方面,中國還落後於世界頂尖種子企業。

形象點說,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典型的高科技行業。在國內種業界,研究新一代的品種,至少也需要8-10年的時間。不過,正是由於國家的投入培養,才誕生了一大批科研人員,比如說袁隆平,如今已趕超西方發達國家。

像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均是由我國資助培育的品種,真正實現了“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國將完成種業強國的偉大目標。

民以食為天,造福14億人的糧食問題安全嗎?

糧食產量提升的同時,還是要注意食品安全,保證讓農民的辛苦成果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如今,疫情還未結束,追究其源頭,竟然是因為野味,倘若嚴格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那麼就可以避免這一場災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