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裡,大家怎樣看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的關係呢?

兄弟姐妹是親人


我是“農村的小孩兒”,歡迎大家點贊關注!(以下內容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補充)

在當今社會里,大家怎樣看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的關係呢?

我個人觀點,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農民以農業為生,人的聚集性導致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區域,形成農村。農村為農民提供了居住環境,農業為農民提供了生存下去的糧食,農民又促進了農村和農村的發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其實,在任何時候,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業離不開農民,農民聚集形成了農村,三者都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就我周邊農村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種植糧食的人越來越少,到是種樹,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比如水果啊,大蔥什麼的,把土地承包出去的也不少,外出打工的更是很多。年輕人就更不用說了,不會種地,也不想去種地,都是念完大學,往外面跑。農村人越來越少,農業逐漸荒廢,但是農民依然是那麼多人,畢竟在農村長大的,永遠都不能忘了農民的本分。

面對這種情況,國家絕對不會不管,也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來支持農業,農村的發展,鼓勵農民發展農業。


農村的小孩兒


在我國,一直是一個農業的大國,農民一直都占人口的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的,應該都叫三農吧,而三農只是一個統稱,那麼具體應該指的是哪三農呢?我就為大家分析一下。

所謂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三農”問題是一個大系統,“三農”與“非農”是一個更大的且更為複雜的系統,具有易相發展關係的特徵。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於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採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於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性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三農的發展瓶頸:

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本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

解決"三農"問題關係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問題,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它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任何工業化國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將來,即便三農問題不再是複雜的問題,其重大意義也不會變。三農問題大獲解決之時,就是全面實現現代化之日


悠然智在UNIJOY


三者的關係我認為這樣。

一,農民為大。

沒有農民何談農業和農村,沒有一支強大的農民隊伍,何談強大的農業大國,何談美好的農村發展,所以,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生成,相互發展重中之中農民為首。

二,農業居二。農業發展的好壞是農民幹出來的,是廣大農民用辛勤和汗水奮鬥出來的,國家強盛,農業大豐收是農民的功勞,農民的功勞永遠不會埋沒。

三,農村。有農民就得有農民的住所,農村是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好壞而變化的,農民富農村自然美。

三者之間,沒有強大的農民隊伍,就沒有強大的農業振興,只有強大的農業大豐收和豐厚的收入,農民手裡有錢才能建設美麗新農村,相互依賴,互相發展。





用戶董永華


農村的三農問題主要指的就是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關係誰也離不開誰。現在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大量的之前種植農田的農民轉行,幹起了其它的行業。農民的離開也導致了天地的的荒蕪,農村的寂寥。

農村的存在這麼多年,農村農業農民緊密相連,農民通過耕種土地來養活自己,多餘的糧食可以放到市場銷售,增加額外的銷售。現在一家農匯緊緊靠種植幾畝土地很難發家致富,隨著機械化的推進,種地之餘會有很多的空餘時間,導致了大量農民到城市尋找就業的機會,通過打工來貼補家用。

年輕一代在城市裡待習慣了,很難在適應農村的生活,也無法再回去耕種土地了。老這次農民還在堅持著耕種土地,再過幾年,還是按照這樣發展速度,農村將會人口越來越少。有些村子因為人的離開,村子也將不復存在,變成了空心村。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村人員外出務工,導致土地荒蕪、村舍閒置、農業發展停滯,造成農村大面積的資源浪費和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化服務等公共服務體系總體性衰敗現象。“如今很多村,只有留守翁。地荒雜草生,孩童更難尋。”這首打油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現狀,尤其是偏遠地區,村莊幾乎都成了“空心村”。長遠來看,這種現象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居生存環境的全方位發展帶來阻力。











鄉村文旅


99鄉親六年來的工作環境主要在農村,從一個農村發展的“外部進入者、融入者”的角度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關於農村

在國土承載的資源的治理和開發的角度來講,農村是一種發展區,在這個意義上,農村和城市截然不同,最鮮明的不同就是

城市地區的經濟密度高,農村地區的經濟密度低。

經濟密度是人類經濟行為所帶來的結果,目前農村地區麵價廣、單位面積的經濟產出價值低、生機旺盛的區域(地段)少,這是農村地區發展的總體態勢。

所以關於農村,發展的基本方向是優化經濟發展的格局,比如將人口和產業進一步集中,撰起拳頭力量才大,提升農村地區某些關鍵點位的經濟密度,主動降低某些地區和點位的經濟密度(比如生態脆弱、人口稀少的地區),具體的做法上可以通過合村並鎮、通過城鎮化、通過發展配套和公共服務的補缺與提升,把農村地區的人口、產業集聚起來,不搞攤大餅式的發展。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農村和城市在發展速度上逐漸持平,城市不甩開農村、農村不拖慢城市。


關於農業

農業問題是農村中的基礎產業的問題,是產業經濟方面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農業目前是個落後產業,一個是產業鏈條短、一個是產品層次低、第三是生產作業方式初級、第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力量比較傳統。

農業的問題對標的是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農業,中國農業要養活自己人,更需要和世界對手能夠競爭才不會被對手打垮,所以農業的現代化必須搞。

農業的問題需要協調的是和加工製造業(二次產業)和服務業(三次產業)的關係,在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比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做到農業產出總量、質量的雙提升。

推動農業朝現代化農業發展,可採用的手段有推進規模化農業、發展家庭農場、搞農產品深加工、推動“農業+”的發展、發展高科技農業和數字化農業、培育和使用新一代農人、更有效的補貼政策引導等等。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農業經濟模式高效化。農業本身發展程度領先,並且在一二三產中的佔比趨於合理。


關於農民

農民是國民的一部分,農民首先是一種突破,即農民越來越不是身份和職業的限定。農民然後是一種專向所指,指的是專門從事農業經濟的職業人員。

目前農民身份、農民職業的限定程度越來越低,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常住居民過去被統稱為農民,目前已經不是這樣。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每年有兩千萬左右的農村人口持續融入城市,變成新市民,他們在就業、收入來源、生活模式、消費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已經城鎮化,已經不再是一個農民。還有一類人逐漸開始帶著技術、資本、情懷進入農業,我們稱其為新農人,他們是新一代的農業生產者,這些人才是未來概念中的“農民”。

所以,農民問題可以理解為依稀三個方面:第一是“出”的方面,就是如何有效、成功的將農村地區的一部分人口轉化為市民,減少農村地區的人口;第二是“換”的方面,就是如何促成大量的新農人的誕生,讓農業產業工人這個群體逐漸壯大,更換為更領先的農業生產力;第三是“保”的方面,就是要保障出不能出、換不能換的那部分人,也就是我們的父母輩、農村中的老弱病殘和發展素質低的現有群體,如何維持正常的生活水平,不被社會發展落下的問題。


綜合一下: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分別對應著“協調城鄉發展”、“追趕現代農業”、“農村現有人口的三種去向”的問題。我們通常談三農,會把這三個問題一起講,認為是一體的。但是三農裡的每個“農”都是各有使命、去向有別的。

這是目前我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99鄉親


中國現代農業的概念,個人認為還比較落後,首先在觀念上還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說實話現代農業對中國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農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以色列的農業能給我們很大的借鑑。

在中國,農業穩,國家就穩。

中國參於農業的人,在相當多的地方,老年人成了主要力量,這是很不正常的。

建立大農業才是首選,讓具有現代農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材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推廣科學種田,從國家層面講,應根據不同的氣候、地理等因素,統籌規劃,有一個大的格局。

從思想上重視,行動要穩妥,腳踏實地的把現代農業建設好。

中國農業大有希望。

個人的粗淺想法僅供參考,不妥處請指正


瘦老頭797


農村,現在非常多的地方都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方便,加上一些小車價格的下降,農民都買得起,農村與周邊城市相對的縮短了多方面的距離,加上互聯網的發展,農民對這諸多方面是非常滿意的。美中不足也是蠻,路好走了,但不夠寬,車買得起,但油貴,攢的錢比以前多很多,但總是不夠花,對於農民來說,肥料就是一大開支,買得肥料,種子農藥,就開始盼著收入,平時的開支也隨著家人的多少,勞動力的多少,老幼的多少來定。對於田地少的農民,大多數不指望那一畝三分地。農業,農民播下種等到收成,但中間商太多,自然收入縮水,很多農民會問低價賣的農產品到了城市商鋪就賣這麼貴。很多人選擇了棄農從商,賣給農民或是從農民的手中買農產品都能感到利潤可觀,賣肥料,賣農藥,數年後就能開小車,住洋房,而農民一輩子都是農民。這幾年種果得錢了,而一些城市人身價百萬,千萬的人就到農村承包土地發展種果,農民一跟上,就趕上了飽和。農民農業的發展,還需要諸多方面的支持與鼓勵。


用戶1639509758184


農村今日少人煙,

老幼居家在種田。

農業前景實堪慮,

春風化雨在何年?




費玉山905


我在帖子中說過,三農的排序應該是“農民、農業、農村”!

1.全人類,人是主要的,其他都是為人類的生存,人類的發展服務的。所以在三農中,人是第一位的!農業是人為了生存而發展的一個行業,是供給人類生命延續的最重要的保障,但是農業不能凌駕於人的頭上!試想,沒有人,農業是什麼?有什麼價值?所以農業是排第二位的;農村,只是人居住的一個駐地,只是因為“農民”二字的“農”,稱呼為“農村”!很久很久以前,誰稱呼過“農村”呢?

2.三者一排序,關係也就出來了!

3.但是我們現在的“專家”一談三農問題,首先談的是農業,而不是農民!接下來談的是農村,還是不談農民!似乎農業與農村是首位,而農民可有可無,並不重要!試問,三農的根本問題是農業滯後,不發展的問題麼?三農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民’”的問題!諸如農民的生活保障,養老問題,教育,醫療等問題!把這些解決好,農業自然就發展了!我們的“專家”總是要本末倒置,忽略農民!把主要矛盾變成了次要矛盾,把次要矛盾變成了主要矛盾!因此三農問題越來越嚴重……


衛興潤


農村離不開農業,農業離不開農民,農民離不開農業!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即便是機械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也離不開農民的參與,所以政策好,農村才能好,農村好,農民才會好,農民好,中國才可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