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

我的家鄉黃崖溝,名不見經傳,但地圖鮮見其中,它坐落於白銀區西北約30公里處,山大溝深,溝窄路崎,山石奇異,雅丹風蝕地貌,

”家鄉”的味道

石崖凸現,崖多黃色型奇特,若獸飽思正寢眯,若禽飢而欲展翅、或聳、或臥、或眠、光怪陸離,別有洞天,

”家鄉”的味道

有的石崖傾撲,曾經住過人家。在這神奇的土地上,千年前有人跡考證,數百年而坐莊定居。

”家鄉”的味道

曾生活著數百父老鄉親,以農耕和畜牧為生,生活儉樸,但傳播和創新了北山的飲食習俗,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家鄉人生活並不富裕,飲食節約節儉,以粗茶淡飯為主。莊上的人大部分從條城(青城)遷移到此,飲食習慣沿襲條城風俗,早上糝飯加野菜或者醃缸白菜,中午炒麵或者饃饃,晚飯手擀麵條,在飯裡調些洋芋或者菜類,用油蔥花醋一熗,面裡飄油,香味其中。平常大都是這樣用餐的。逢年過節或逢紅白喜事才能吃上比較豐盛的飯菜,如長面、油餅子、醃缸肉、麻腐面,燒鍋子等等美食。記得每年臘月臨近年關,各家的主婦便輪流互助給家家擀長面,主婦們盤腿坐在炕上,將和好的麵糰用擀麵杖擀成圓形的面帳子,用刀切成細細的麵條,刀刀如一,細細如絲。一把把涼在面板上或者土炕上。她們說說笑笑互相競賽,看那位面擀的均勻,看那位面切的細。把面涼了一炕,把溫馨裝滿了土牆老屋。 大年初一來到了,兒媳婦們早早起來,生火下長面。聽老人說初一吃了長面,寓意常來常往,生活長長久久。長長的面下在鍋裡,翻滾的開水打著麵條團團轉,待熟透後撈出用涼開水衝一衝,使其根根分離而亮澤。然後用胡麻油、肉臊子、自己釀製的陳醋、適量的花淑鹽等佐料調至長麵湯。將裝入碗裡的面撒上蔥花蒜苗香菜等,將湯舀入碗裡,反覆衝冒幾次,使其湯汁完全溶入面裡而衝熱,味入面內。綠綠的蔥花和粒粒均勻的臊子飄浮在面的上面,麵條清齊,油光閃閃。莊上人吃飯也很講究,土炕上放一個小方桌,小蝶盛上醃製的野菜和拌的幾個小綠菜,放在正中,小桌擺上上鹽下辣,左醬右醋,熱燙的長面濃香,一上口口味重不膩,爽滑勁道,稍酸微麻,口味濃厚。再下些切的細細的小菜,根據自己的口味調製鹽辣醬醋,更覺合口,便是人間至味了。一般人吃上五六碗才夠味。上炕吃飯也有規矩,老人長輩盤坐在炕上,讓晚輩端上桌而食,小輩待長輩吃過後,隨便坐在炕沿來吃,是不上炕的。點滴規矩彰顯尊老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小時侯最愛吃油餅子,那算最高檔的食品了。將發酵好的麵糰,做成小圓餅壯,中間劃兩道口,或者做成小麻花和各種小動物鳥啊豬啊羊啊蛇啊等等造形,然後用胡麻油下入鍋裡炸,撈出鍋的油餅外皮色澤金黃而翹起略帶焦的殼殼,外焦裡嫩,油香撲鼻,入口酥脆香口,油而不膩,香氣通透你的五臟六腑。那時一個莊有一戶榨油餅,全莊人都能聞到油香。客人來了端上油餅,是對客人最好的招待、過年轉親戚,送上幾個油餅,做為拜年的禮品。那時一年一家也就分十幾斤油,還要平時做飯用,自然油餅炸的少了,做為稀物來吃了。當第一鍋油餅出鍋後,先讓婆婆來嘗,看看灰的適中,除長輩嘗外,其他人是不能吃的,聽大人說一邊炸一邊吃鍋裡的油是很費的。那時我們小孩只能眼巴巴的瞅著,等著快快炸完。回憶當年聞著油餅的油香,吃著剛出鍋酥嫩可口的油餅,似乎現在聞到它香味的飄逸,頓感口舌生津,垂涎欲滴。回想上學的時候,背上幾個油餅作為午餐,是等不到中午的,放到桌倉偷偷來吃,也會給好朋友掰一小塊來分享,現在回想起來,猶聞到身上還留有餘香。 春天來了,榆樹上結滿了翠綠的榆錢,惹得我們一群小夥伴竟相上樹,摘一串串榆錢回家。媽媽把榆錢和玉米麵放在一起去蒸,那虛虛軟綿的榆錢飯黃中鑲著綠,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那是春天的味道。那時人們對肉食能量的補充是很有限,新鮮肉食偶爾吃吃,只能等到過年才能美美的吃上幾天。那時一戶養一隻豬,快過年的臘月間殺了過年,可一隻豬過年又吃不完,便將豬肉醃製起來,防止變黴。民間便探索總結出了醃缸豬肉的製做技術。將豬肉切成小塊,加水煮到半成熟,撈出控出水分,再用豬油去榨,充分將肉內的水分榨出。缸內將肉放一層,撒上鹽花椒草果等調料,再放一層肉,再撒調料,重複操作將缸裝滿,然後將豬油燒化後倒入缸內,淹住肉面,用紙等封上口。這樣肉塊間的縫隙被油填滿,隔斷了空氣的進入,從而不使肉味變質,老人們說醃缸肉可以吃到年對年。若當你某一天早晨,在缸內撈出一盆醃的酸菜,在缸內挖出一碗醃缸肉,在鍋裡混合一熱,[不用放任何調料),出鍋上桌,端起一碗糝飯,那酸中帶著沉沉的醇,醇中帶著絲絲的鹹,鹹中帶著淡淡的麻,麻中帶著濃濃的香,那香襲通透你的周身,那肉:厚味悠長,那菜:酸酸涼涼。如果有人問及家鄉的味道,鼻息立馬聞到家鄉的一味酸菜醃缸肉。嗟!君不見:他鄉愁來不借酒,一碗缸肉化三秋。縱有美酒千萬盞,而食酸菜到仲暑。家鄉還有很多回味的美食,如將麻子壓碎去掉殼,將碾細的麻仁在鍋中熬出麻腐,調在麵食中或者做成麻腐包子,油味十足,口感豐厚。冬天吃上一頓麻腐面而溫暖全身,通透肺腑。 春天裡,從田地裡挖來曲曲野菜,用油一潑拌上麥醋,那嫩嫩的綠色天然食品,鮮美爽口。還有燒鍋子,下面一塊石板,上面扣上一個大鍋,將石板鐵鍋燒紅後,將做好的麵食放在裡面,燒烤成饃饃約十幾公分厚,外表黃蔥蔥而帶殼,內瓤而像麵包鬆軟,外殼酥脆香口,內瓤柔軟嫩香。是午餐或者出外者的便餐。還有羊奶面片,在暑天吃上一頓羊奶面片,使周身清涼而解暑。還有燒洋芋,油糊卷,拉條子,醬香羊羔肉等等。 中華美食,菜過百系,法逾千家,飲彰藝術,皆食文化。而我莊先輩,傳承和發揚了地方飲食風味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代。故鄉情,家鄉味,是我們不變的戀鄉情節。不管我們走向何方,不管我們品嚐何方山珍海味,一想起家鄉的味道,便覺得一切美味都顯得遜色,因為我們從小被家鄉飲食滋養,在骨子裡有家鄉食材深深的營養。我愛我的家鄉,無論身在何方,家鄉的味道永遠留在記憶的屏幕裡。

”家鄉”的味道

【作者王世軍】

王世軍先生自幼愛好文學,大專畢業就職於白銀市白銀區工農渠管理處,白銀市作家協會會員,任白銀市民俗民間秘書長,作品發表於今日頭條,白銀日報晚,消費日報,每日甘肅網報等,擬出個人散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