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說《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李山說《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課堂內外

「李山說《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課堂內外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恕之道

當聰明的子貢問出“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是想知道有沒有一個原則是可以讓自己奉行一輩子的。而在這之前,作為孔子的弟子,他肯定也知道孔子和曾子之間的一段對話。孔子曾經問過曾子:我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道,你知道是什麼嗎?曾子說知道。於是,孔子走後弟子們就問曾子,孔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

這裡所說的“道”是指做人的原則,並不是指成就。曾子將孔子的原則概括為“忠恕”兩個字,而喜歡刨根問底的子貢卻想要尋找到一個可以奉行終生的字。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恕”,“其恕乎”的意思就是應該是恕吧。但什麼是“恕”呢?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學術界和讀者普遍認為“仁”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都是關於恕道的。

說到恕道,我們順便也可以說說忠道。三國時的王弼曾經解釋過“忠”的意思是“情之盡也”,忠就是盡情。那什麼是盡情?就是盡真情。忠道就是盡己所能,在古代要求人們忠於上級、君主,個人有個人的職守和準則,君主也要講忠道,要全心全意忠於準則。忠當然也包括“為人謀而不忠乎”,要問自己幫助朋友的時候是否做到了盡心盡力。實際上忠道容易做到,所有人在社會中立身都需要幹好自己的本職,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人。社會就是一個交錯的他人的眼睛,所以我們每天出門都收拾自己的衣服和儀容,明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有人活了一輩子,工作、掙錢、蓋新房、買新車都是為那個無形無相的場力所驅使。所以做一個忠誠者,不求別人的回報,但骨子裡知道我在獲得,在增加我的社會分量,這是一種表現或者標誌。相對而言,這樣的忠道是容易的。

但是恕道很難,因為你行恕道的時候別人不會知道。王弼是三國時期的天才哲學家,英年早逝——二十三歲就去世了。但他寫了一大堆書,解決了很多玄學的問題。靠著這種天縱的智慧,他在解釋《論語》的時候說什麼叫作“恕”呢?就是“反情以同於物者也”。反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將心比心、以己度人。

「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

朱熹也曾經解釋過忠和恕,他認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個恕字表面是寬恕的意思,是寬和地對待他人,而朱熹的“推己”和王弼的“反情”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大家對“反情”卻很難理解。那麼到底什麼叫作“反情”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當對方做了看上去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時,能夠替對方找理由,這就是恕道。因為你替對方找理由了,就是寬容對方了。

在《史記》中有一篇《管晏列傳》,這篇文章很妙,寫的是管子和晏子。寫管子的時候,並沒有寫他如何輔佐齊桓公,對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也只是寥寥數筆帶過,卻著重寫了管鮑之交的事。

管子曰: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牙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大概就是管子說:

我(管子)年輕的時候曾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賺了錢就往自己兜裡多放,而鮑叔牙卻不認為我貪心,因為他了解我家裡窮。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意思是說:

鮑叔牙為我(管子)做事的時候總能夠成功,而我為鮑叔牙做事總是做一件砸一件,反而將他弄得更加難堪。但是鮑叔牙並不認為我是個笨蛋,反而說這是流年不利,是客觀原因。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牙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意思是說:

我(管子)曾經再三地侍奉君主,卻再三地被人家轟出來,鮑叔牙不認為我這個人天生沒出息,因為他知道我的好時候還沒有到。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意思是說:

我(管子)打仗的時候曾經連連敗退,但鮑叔牙不認為是我膽小,而是因為我家裡有老母親要養,忠孝難兩全,為國家衝鋒陷陣自己戰死,我的老母親就沒人管了。在古代,忠臣和孝子之間要做出抉擇,鮑叔牙認為管仲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已。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牙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意思是說:

我(管子)和召忽一起侍奉公子糾,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桓公)爭位失敗而死,召忽為主人殉節了,我卻苟且活下來,轉而去侍奉齊桓公,天下人都罵我無恥,但是鮑叔牙卻說這不是無恥,這是不拘小節,我是要讓自己的功名顯赫於天下。

最後,管仲總結了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過去很多人把管鮑之交視為朋友間深厚的交情,但我總覺得這裡面有更大的大智慧,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就是恕,為對方找理由。能替對方找理由從而寬恕,《史記》中這段文字寫得很好,表面是寫他們之間的交情,實際上寫的是鮑叔牙之德。《史記》的作者最後也站出來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也。”鮑叔的知人是原諒、體貼、替對方著想,是寬大的心胸。

生活中這種情況無處不在,我們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要替對方找理由。比如我在北師大上班,我是文學系的老師,老張是歷史系的老師,說熟也不算熟,在路上遇到後我準備打招呼,結果老張看到我了,卻沒搭理我,這種尷尬我們經常遇到。此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會嘀咕:呦,瞧不起我?我對不起你了?之後就會圍繞這個念頭焦灼不安,今天上午上班都沒有魂兒。第二天見到老張,老張來打招呼,我卻扭頭就走了。注意,如果我這樣做,就顯得我狹隘,成了小人了。當對方做出貌似對不起你的事時,你要替他想想:老張是否有什麼事讓他焦心了?他雖然兩眼瞪著你,卻沒看到你。這就是推己,就是反情於物、反情同物,是真正的原諒。甚至有時候對方有意要害你,你也應該替對方想想,他就那個思想水平,能怎麼辦呢?只好包容吧。

實際上,恕道是我們內心堅強的表現,恕道是在同我們內心的狹隘做鬥爭。老張今天沒理你是無心之過,但你就圍繞這個問題鬧氣,不管是一天、半天還是幾個小時,實際上害了自己。第二天老張見了你,你卻扭頭走了,關係就會處壞,自己也受到折磨。所以,恕道不僅是內心堅強的表現,還關係到你的身心幸福。內心強大的人能夠包容他人的過錯,可以過得坦然,不會為了一點小事想不開。當你原諒了對方,實際上是原諒了自己。

這涉及一個哲學問題,就是“德福一致”的問題。《聖經·約伯記》中記載,大善人約伯很善良,結果家裡人都死了,牛羊也丟了,財產也敗光了,所以《約伯記》認為善人不得福報。但這其實是一個明顯的悖論,哲學家康德就提出:我能不能打造一個哲學原型,讓有德的人一定有福?如果外在地講,永遠都不能。做好人好事就能長壽,獲得財富,子孫發達?這其中沒有必然聯繫,反而是我們經常見到好人得不到好報,所以這種原型建立不起來。但是東方智慧之中的佛教和儒家有一個內在的建構方式,就是寬容、體諒別人,也寬容、體諒自己。就是別人給你罪受,但你不受,而且不是忍著疼說我沒事,是真正地寬容,這就是一份德行。我們常常因為生活備受煎熬,內心失去了平靜。恕道就是一份德行,讓你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平靜,什麼是福?這就是福呀。一個人活得內心平靜,這個福就大了。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三立先生的相聲裡說過這樣一件事:有個人身上長了蝨子,他逮住以後看到旁邊有個大胖子,就把蝨子放在人家脖子上。大家聽了鬨堂大笑,因為這個行為荒唐,是使壞。但有一種事就算你是好人也難免不去做,那就是惡意揣測別人,別人貌似做了什麼對不起我們的事,我們就會惡意揣測對方:“瞧不起我?”“我得罪他了?”這種時候我們應該問自己:你願意平白無故得罪一個朋友嗎?你不願意,可是當你這樣揣測朋友的時候,就是“己所不欲,專施於人”了。將蝨子、災害轉移到別人身上,以鄰為壑這種事情,我們都知道是缺德,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原諒對方,我們不能替別人想想,就是狹隘,是內心不夠堅強。

「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

有一個不十分恰當的例子,大的城市都會有一個汙水處理廠,所有的汙水都流向它,經過它一番處理之後流出去的水就不至於那麼髒了。我們強大的內心世界應該也有一種自我轉化的功能,能寬容地對待別人,這種德行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種福氣,這樣的人才具有真正強大的生命力。儒家思想中最了不起的現代價值就是寬容、包容,能理解、同情的內心,不管是佛教、基督教都在追求這一點,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建立堅強的內心世界就可以消除我們身上的戾氣。當你走在大街上,別人不小心碰了你一下,你就立刻惡語相向、拳腳相加,這不就是中國人說的戾氣嗎?現在一些人鬧戾氣,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不知道怎麼去構建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儒家是關乎內心文明建設的。

課本里的《論語》

「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

《課本里的〈論語〉》是北師大教授、《百家講壇》名師李山老師特意為孩子打造的《論語》精讀本。內容覆蓋中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論語》“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舉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字句,李山老師將這些字句摘選出來,還原到所在《論語》的章節,進行句義串講,同時不侷限於小學教材,結合《論語》全書以及其他儒家經典,以及《左傳》《史記》等史書中的故事,對其進行闡發。在閱讀中拓展了孩子知識邊界,提升了孩子古文閱讀力、理解力、邏輯力。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
「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

主持人徐德琳

美編李煜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李山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堂内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