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身邊有蒙恬,還有三十萬的秦軍,為何僅憑聖旨就自殺了?

小朱不懶惰


看到這個問題,有些人都誤以為蒙恬會聽命於扶蘇,扶蘇還可以指揮秦軍,所以他幹嘛傻乎乎的自殺呢?然而真是這樣嗎?下面來談談。

蒙恬是扶蘇的人嗎?

按照《史記》的說法,扶蘇當時就是一個監軍,用來監視蒙恬。再按照秦制來說,扶蘇根本就命令不了蒙恬,蒙恬是直接聽令於皇帝的。而蒙恬若沒有朝廷的另一半虎符,亦調動不了那30萬大軍。

而且扶蘇和蒙恬一起打算謀反是一封藉著秦始皇名頭的偽詔所說,這完全就是想殺了他們兩個捏造的罪名。正因為蒙恬和扶蘇不是一夥的,更沒有謀反,所以這份偽詔書到他們倆面前的時候,蒙恬自己反抗了一下,但他只是勸了一下扶蘇要他再等等,並沒有攔著扶蘇自殺。若是蒙恬真的成為扶蘇的手下了,他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主子自殺?然後又去投奔誰呢?所以就沒必要天真的認為扶蘇有蒙恬和三十萬大軍可以高枕無憂,實則是扶蘇這二者啥都沒有。


扶蘇為什麼那麼聽話自殺

《史記》的說法扶蘇本是下任皇帝,然後是胡亥、李斯、趙高合謀改了詔書,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值得很懷疑的事情。秦始皇是個認真負責的人,最後的出遊他已經知道自己身體不行了,他只是抱著希望出去一趟看看有沒有可能破了這個“死局”。但是他當然也想過沒有破死局怎麼辦,那麼就必須得定下接班人。若扶蘇是真的內定接班人,那麼秦始皇出遊破局之時,會下詔讓扶蘇回到咸陽主持大小事務,算是培養他的處事能力。而秦始皇並沒有這麼做,而且還把胡亥帶在了身邊,所以這皇位秦始皇一開始就想傳給胡亥,帶他一起出遊就是為了考察他。而史記這麼記載,是因為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和反秦勢力需要的口號而已,司馬遷記載的這些應該就是當時那些反秦之人想出來的東西。

扶蘇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是秦始皇的接班人,因為他信奉的理念和秦始皇完全不一樣。秦始皇要找的還是信奉法家之人,胡亥後來的執政就更證明了胡亥確實是秦始皇的接班人。正因為扶蘇不是接班人,之所以還要有這份偽詔書的原因就是李斯等人要除掉蒙氏兄弟。扶蘇聽了讓他自殺的命令之後,無論真假幾何,在當時秦法的約束下,為了氣節他毅然決然的自殺了。所以扶蘇這麼乖乖的自殺,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接班人,自殺是為了氣節。




總之當時的通訊條件遠沒有這麼發達,胡亥李斯等之所以要偽造這份詔書,並不是怕扶蘇不肯自殺,而是怕蒙恬不肯自殺,這從蒙恬反抗了一下就可以得知。若是以他秦二世的命令,那麼蒙恬還真有可能反抗,正是因為假借秦始皇的命令,蒙恬又不知道秦始皇已死,蒙恬在心裡面很畏懼秦始皇,所以他只敢復請,最後還是自殺了。

扶蘇既不是接班人,又沒有和蒙恬拉幫結派,更沒有調動大軍的權限,又身處於嚴苛的秦法制度之下,所以即使是一份假詔書他亦會服從命令。扶蘇他不能和他心中的信仰所違背,除非他真的是接班人,那麼他就會為他的信仰而不自殺。正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接班人,所以他選擇了氣節而自殺。


淡看天上月


關於扶蘇的死,現在很多史學家也提出了質疑,單憑聖旨就自殺,未免太草率了。且當時的蒙恬已經懷疑有假,讓扶蘇不要自殺,但是《史記》裡面的記載,扶蘇還是死了。是不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儒家思想在作祟我不得而知,但是扶蘇自殺我表示懷疑。

以前看了國家地理和英國BBC聯合制作的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後,我也改變了我的看法。近代考古學家從秦始皇陵墓周圍挖掘了很多貴族陵墓,據說有一顆被弓弩射穿的頭顱。根據考古學家分析,那顆頭顱就是扶蘇的。從頭顱上的箭鏃來看,扶蘇是被人射死的。依據是什麼呢?

蒙恬和扶蘇掌握著幾十萬大軍,如果突然下詔賜死,蒙恬肯定會懷疑,甚至造反。因為,理由不充分,在《史記》裡面也明確記載蒙恬懷疑。蒙恬作為將軍,這麼多的部下,就這麼容易束手就擒,其中肯定有蹊蹺。

其實,趙高也有預料,軍人本來警覺性很高,用遺詔賜死雖然說管用。要是,蒙恬不相信,怎麼辦?所以,為了不讓對方產生疑慮,胡亥應該是親自前往宣召,且帶去了大隊的人馬!宣詔書的地點,肯定不在蒙恬的軍營,而是陽周(陝西安定縣)這個地方。且宣詔的時候,蒙恬和胡亥是分開的,兩人都沒有帶軍隊,說不定連武器都被解除了。胡亥宣詔的時候,扶蘇應該也懷疑了,正要逃跑的時候,被其射殺。或者在宣讀詔書的時候根本來不及逃跑,就被胡亥用弓弩給射殺了。而蒙恬也知道有詐,只是部下太多,當時不敢殺他,而是先將其關押,因為他還有一個弟弟蒙毅。

蒙毅在咸陽掌握著禁衛軍,估計也有十萬衛兵。所以,趙高不敢輕易的將蒙恬殺死,而是回到咸陽以後,以蒙恬造反為名,將蒙毅也抓了起來。所以,兩人同時被殺。不過,一切的真相,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只能靠推測。考古學家,雖然在秦始皇的陵墓旁邊挖掘了一顆頭顱,但是也無法證明,這顆頭顱到底是不是扶蘇的。假如,能將秦始皇的遺骸挖出來,拿來檢驗,估計能得到答案。

不過,在沒有真正的證據之前我們還是按照《史記》當中的說法吧,我們只做討論!不過,我相信扶蘇的死,並非那麼簡單!我斷定,是胡亥殺死的。當時本來就沒有立太子,扶蘇又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也應該是胡亥。所以,扶蘇不懷疑才怪了。那有父親,突然將兒子賜死的道理,在秦國曆史上也聞所未聞!


謀士說


說到底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如果扶蘇沒有觸怒始皇帝,又怎麼會被始皇帝安排到北方邊境修長城呢?扶蘇不走,胡亥和趙高怎麼有機會篡權呢?他兩人篡不了權,那麼扶蘇又怎麼會被逼死呢?秦朝又怎麼會二世而亡呢?事情就是這麼巧,巧的就好像提前安排好的一樣。

不同於秦始皇所施行的王霸之術,扶蘇此人雖然剛毅勇武,但扶蘇卻是一個仁慈寬厚之輩。而且扶蘇和他父親秦始皇在執政理念上有著根本性的衝突。秦始皇崇尚開拓,他的理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始皇要以雄霸天下的氣勢建立一個萬世不朽的帝國。但扶蘇不同,扶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所以扶蘇認為,秦國既然滅了六國一統天下,就應該以仁收心六國,之後休養生息回覆國力根本。秦始皇開拓,扶蘇守成。這完全就是南轅北轍。雖然秦始皇也知道休養生息的必要性。但事實上以秦朝當時的情侶而言,容不得秦朝停下來。而身為兒子的扶蘇卻一意要阻止秦始皇。這就是秦始皇不滿扶蘇的地方。

但不難歸不滿,秦始皇內心還是知道,扶蘇是自己的最合適的繼承人。畢竟開拓之後就需要守成了。而扶蘇就是守成之君。所以後來在秦始皇被方士和儒生合夥欺騙錢財之後,秦始皇大怒要殺了儒生和方士洩憤,結果扶蘇上書秦始皇說道“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結果扶蘇的請求更加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扶蘇也被髮配到邊境蒙恬所處督造修築萬里長城。

原本秦始皇想扶蘇立功之後再把他調回來,本來就是想借著這個事壓一壓扶蘇的傲氣。結果誰成想這一別竟是永別。之後秦始皇再巡視天下的時候,在沙丘病重倒了。眼看秦始皇不行了,所以秦始皇就下令要扶蘇火速趕回來繼承皇位。但秦始皇的調令被趙高給壓了下來。因為趙高和扶蘇不是一路人,而且扶蘇也看不慣趙高。趙高知道如果扶蘇繼位,那麼就是他趙高的末日。所以趙高想賭一把,他賭秦始皇挺不下去了。結果趙高贏了,直到秦始皇病死,那張調令都沒有發出。

秦始皇死後,趙高聯合李斯和公子胡亥隱瞞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並且給扶蘇發去詔書,詔書的原意就是要扶蘇和蒙恬自殺。扶蘇接到詔書萬念俱灰準備自殺。蒙恬雖然懷疑詔書的真偽,但他沒有攔住扶蘇,扶蘇表示父親要兒子死,兒子就沒有不死的理由。所以扶蘇坦然自殺而亡。就憑了一張聖旨一個使者就害死了扶蘇。扶蘇也是一個愚忠的死腦精,否則胡亥和趙高的計謀也不會那麼輕易的成功。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可見扶蘇的個人能量不容小覷。

扶蘇乃秦始皇長子,他眼光獨到,濟世愛民,然而卻與秦始皇的殘忍暴虐,唯我獨尊的政見相左,從而使父子倆格格不入,秦始皇便下放扶蘇去支邊,協助蒙恬大將軍,修長城,保衛邊疆,抵禦強悍的匈奴來犯。

秦始皇東巡,突發暴病,在沙丘不治而亡,趙高、李斯合謀換了秦始皇遺詔,改立胡亥,並假詔歷數扶蘇罪證並賜死。扶蘇接詔便自刎而亡,那麼扶蘇身邊有蒙恬,還有三十萬的秦軍,為何僅憑聖旨就自殺了?

扶蘇從小仁德善良,受儒家思想影響,仁慈愛民,秦始皇認為心慈手軟難以服眾,有意歷練,時逢扶蘇反對父皇“焚書坑儒”,認為殺戮太多,直言影響朝堂穩定等弊端,兩人政見不合,秦始皇暴脾氣一上來,盛怒之下把扶蘇趕離咸陽,去大將蒙恬那兒去學習軍事,期待能培養他男人果敢英武的性格。扶蘇聽從皇命來到上郡駐守邊疆,兩年後,扶蘇突接到父皇說他“不忠不孝”的賜死罪書,大將蒙恬以為有詐,扶蘇卻遵從父命,悲憤自殺,有書君認為事出有因:一是蘇扶不知秦始皇已死,皇命父命不可違。

二是蘇扶即便知道詔書有詐,亦不想興兵害民。三是秦始皇未立太子,扶蘇信守禮樂制度,見詔書命他死,他不敢不死。具體原因且聽有書君分析分析:

一、蘇扶不知秦始皇已死,皇命父命不可違。

秦始皇暴斃的信息被趙高等人封鎖得密不透風,邊關離沙丘千山萬壑,賜死詔書送到蘇扶手中,扶蘇並不驚愕,他深感自己的直言上諫觸怒父皇,至今父皇餘怒未消,是對自己已經失望透頂,除了心裡慼慼然,便是悲憤交加,他並沒有看出詔書有詐。

年僅五十歲的秦始皇連自己都沒料到會撒手人寰於出巡路上,何況蘇扶在上郡駐守,勤勉於公務,就更不清楚父皇身體狀況,更沒有料到父皇已死。

謹守君臣之道,父子之綱的蘇扶認定是自己忤逆了父皇,惹皇上雷霆暴怒,說他“不忠不孝”,讓他赴死,他只有遵從君命,聽從父命,所以他明知蒙恬會支持他,三十萬軍隊直逼咸陽確有勝算,但是既忠又孝的他卻選擇了以死明志守禮而自殺。

二、蘇扶即便知道詔書有詐,亦不想抗旨不尊,興兵害民。

蘇扶拔劍自刎之際,蒙恬趕緊勸止:“你來邊關,是皇上對你的器重,有意栽培你,這份詔書肯定有詐,我建議你回咸陽一探虛實,再做打算。”

可蘇扶卻不聽勸諫,執意不想擔一個抗旨不尊,大逆不道的罵名。更不想因為自己的意願導致興兵,這樣必然使本就被秦暴政迫害得流離失所的黎民百姓雪上加霜。

蘇扶心繫家國,對百姓心懷憐憫,濟世愛民,他決定以自己的死免除因戰亂帶來的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因而,蘇扶即便知道詔書有詐,他為了避免戰爭帶來的災難,選擇了犧牲自己。只是他沒有料到秦朝繼位人胡亥會如此荒誕不經,聽任趙高胡作非為,趙高會這樣無法無天,還是引發了他不想看到的烽火連天。

三、秦始皇未立太子,扶蘇信守禮樂制度,見詔書命他死,他不敢不死。

秦始皇自認為吃仙丹藥和長生不老藥能讓自己長命百歲,所以遲遲沒立皇后,也沒立太子。扶蘇雖是長子,但在當時不是法定繼承人,未必就一定由他承襲皇位。

對於一個飽讀詩書,通曉律法和禮樂制度的蘇扶來說,一定會信守法禮,循規蹈矩。

蘇扶接到詔書,必然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之道,他不敢反抗聖旨,不敢挑釁皇權,不敢不死。

蘇扶的仁孝導致他愚忠愚孝,信守綱常的他,沒有想到他以死守護百姓安寧,最終被秦二世的昏庸,趙高的專權葬送。如果蘇扶泉下有知,必會死不瞑目!

蘇扶有能力有機會藉助蒙恬的三十萬軍隊反戈一擊,可卻因為忠君仁孝而遵循君臣之道,為了不背“不忠不孝”的罵名,以致以死明志,令人扼腕嘆息,也令後世之人敬仰,到現代人們讀史時,仍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原因很簡單,秦律嚴苛,三十萬秦軍除非想要自己留在關中的家人遭殃,不然是絕對不敢反抗秦皇聖旨的。


若干年後有一個真實案例,項羽大破秦軍後,俘虜秦軍二十萬,按理說被項羽打敗,又被俘,而且秦朝法律又嚴苛,這些被俘的秦軍士兵不應該為秦軍說話,事實上從史料上看,這些被俘的秦軍確實對秦朝沒什麼感情。


他們對於諸侯入關滅秦的態度是:


“今能入關破秦,大善。”


他們只是擔心,如果諸侯不能順利滅秦,自己在關中的家人會因為嚴苛的秦律而被害:


“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秦朝已經風雨飄搖之時,秦律的嚴苛也讓秦人心有餘悸。


這裡我順便簡單介紹一下秦律究竟有多嚴苛。


(電影裡的秦軍)


秦律的嚴苛首先體現在“輕罪重罰”上。


比如秦簡《法律答問》裡就規定,如果有人拿了鄰居家不值一錢的桑葉該怎麼治罪?服徭役三十天。


再比如秦律規定對於隱匿逃亡者的從犯,其罪與逃亡者相同。


基本上秦律“輕罪重罰”已經是歷史學界和法律界的共識了。


其次就體現在“株連”上。


比如秦律規定對於投降以及叛亂的士兵,要“降敵者誅其身,沒其家”。



至於秦軍軍法有多嚴苛,這個可以參考《銀雀山漢墓竹簡》。


按照《銀雀山漢墓竹簡》裡的漢軍軍律而論,基本上扶蘇即使和蒙恬要抗旨,三十萬秦軍可以肯定是絕不會跟著扶蘇和蒙恬造反的,甚至可能其他在場的秦軍將領會先把扶蘇、蒙恬抓起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律的嚴酷固然加速了秦朝的滅亡,但是在秦朝還沒有顯露出行將滅亡的徵兆前,絕大多數秦人是被嚴苛的律法給束縛住,不敢亂說亂動,更遑論兵變的。


蘭臺


這就是古人一個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觀念,而這個觀念根深蒂固,尤其是當時的法家思想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看,扶蘇是一個絕對單純的人,而秦始皇是一個絕對權威的人,因此兩個絕對的人碰到一起很容易走到極端。所以,趙高等人正是抓住了這個契機做為突破口,將歷史改寫。

史書記載,扶蘇接到詔書的第一反應就是哭,而且是淚如雨下,但是他沒有去想父親為什麼要將他賜死,更沒有想父親讓他到邊疆錘鍊自己的目的,而是哭完就自殺,攔都攔不住,可想而知扶蘇的單純到了什麼地步。

當時蒙恬很淡定,因為他覺得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勸扶蘇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如果真的是秦始皇下了賜死的命令,那麼再死也不遲,既然終歸一死,何必那麼著急,最起碼要死的瞑目才對。而扶蘇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自殺,如此一來,蒙恬的三十萬大軍形同虛設,因為扶蘇死後,蒙恬師出無名,也不可能揮師南下。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我們都知道在秦朝的歷史上只有兩個皇帝,除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外的第二個皇帝便是秦二世胡亥,可是真正的秦始皇想要傳位的人並不是秦二世,而是自己的大兒子扶蘇。扶蘇的為人相比於秦二世來說自然是更加的謙虛和善,仁義,真是因為扶蘇的這種性格讓秦始皇對他非常的有意見。



在秦始皇坑殺犯人的時候,扶蘇站了出來阻止了秦始皇,秦始皇立馬就將扶蘇發配到了邊疆跟隨著蒙恬一起修建長城。本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自己的大兒子扶蘇和小兒子胡亥相比起來更適合做這個皇帝,於是扶蘇也是被秦始皇極為太子。可是遠在邊疆的扶蘇又哪裡知情


呢?於是趙高就聯合丞相李斯將胡亥扶上了皇位。

根據歷史的記載當時扶蘇遠在邊疆只是獲得了一道聖旨,而扶蘇看到聖旨之後便拔劍自殺了,而聖旨上所寫的內容就是模仿了秦始皇的武語氣列舉了多項關於扶蘇的罪狀,讓扶蘇拔劍自刎。扶蘇想也沒想的就拔劍自刎,據說當時蒙恬還勸扶蘇回去弄清楚情況再說,可是扶蘇並沒有聽就自刎而死,實在是有些莽撞。

作為秦朝真正的皇帝,我認為扶蘇這麼做實在是有些欠考慮的,如果不是胡亥做這個秦朝的皇帝而是扶蘇的話,可能秦朝的歷史也會因此改變,秦朝也許不再是歷史上的短命的王朝,大家覺得呢?


司徒歷史


理科男答歷史。

公元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秦始皇長子扶蘇奉秦始皇的“遺詔”自縊;第二件,秦朝大將蒙恬被胡亥賜死。

我們先來說公子扶蘇。通俗一點,公子扶蘇是個好人。也正因為他是好人,所以處處和秦始皇作對,經常“頂撞”秦始皇。

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期間,扶蘇極力反對,這一下就惹怒了秦始皇。秦始皇將扶蘇“發配”到邊疆,修長城,抵禦匈奴。而扶蘇所協助的軍隊就是蒙恬的軍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期間病重,命趙高寫遺詔。秦始皇本意是讓扶蘇來繼承自己的帝位。可是趙高是小人,在秦始皇去世後,趙高、李斯和胡亥便密謀寫了矯詔,讓胡亥繼承帝位,同時又以秦始皇的口吻命令扶蘇和蒙恬自縊。

扶蘇接到遺詔後,一刻沒有停留,就準備自殺。蒙恬當時也在,他還勸說扶蘇,這也許是一個詭計。但是扶蘇似乎一根筋,堅決相信這就是秦始皇對自己下的命令。於是,扶蘇便自殺了。

接著說蒙恬,在扶蘇死後,蒙恬並沒有跟隨而去。

因為他心裡有疑惑,不相信這件事實。送遺詔的使者把蒙恬囚禁,同時胡亥那邊也把蒙恬的兄弟蒙毅囚禁並殺死。殺完蒙毅後,就該蒙恬了。蒙恬最終吞藥而死。

我們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扶蘇為什麼會在接到遺詔後,立馬就執行。他難道不想反抗嗎?況且當時蒙恬也說了,有30萬大軍在手中,可以先確定一下這是不是真的遺詔。

在我看來,有2個原因能夠讓扶蘇立馬執行遺詔。

  • 扶蘇的性格。扶蘇從小就心地善良,如果他是君王,肯定是個賢君。這點可以從他反對秦始皇的一些政策看出來。當然,扶蘇是一個好人,但是也正因為如此,秦始皇覺得他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於是讓他去協助蒙恬抵禦匈奴,也是為了培養他形成果斷、剛毅的性格。說得再仔細一點,扶蘇當時沒有能夠當君王的本事,無論是從心理還是能力上都有欠缺。他不適合皇宮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 法律使他不敢違抗。自從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法律可以說是十分嚴格的,只要有一點違背法律,就會被懲罰,嚴重的話,甚至會被誅殺全家。荀子曾經說過,秦國的百姓寧願上戰場也不想去觸犯法律。足以看出當時社會中”遵法守法“的風氣。而讓扶蘇自縊的詔書,就相當於法令,不能夠違背。

上面兩點便是扶蘇為什麼僅憑聖旨就自殺的原因。

如果扶蘇當時沒有自縊,那麼完全有可能會登上帝位。畢竟當時他們手裡有30萬大軍。


理科男讀歷史



對於扶蘇的死有很多人都是認為扶蘇是因為被趙高欺騙誤認為是秦始皇賜死而自盡的,其實扶蘇的死並非如此。

原因如下:


手握實權的大部分實力派不支持扶蘇

這是扶蘇自殺最主要的原因,因為一旦扶蘇這位強勢皇子做皇帝的話一定會讓以蒙恬蒙毅為首的自己嫡系力量接管原來軍政要員的權利,這一點也是李斯最為擔心的。畢竟國家的重要崗位數量是有限的,一旦扶蘇的人接管了相關職務,

那麼原來在位的官員該怎麼辦呢?


自然這些人會被排擠,這樣來說這些實權人物一定不希望扶蘇繼位,這一點從秦始皇死後過了很久天下人才知道這件事就能體現出來,因為秦始皇身邊的人有很多,如果有人洩密扶蘇自然會知道秦始皇的死訊,想隱瞞秦始皇的死訊不是趙高李斯兩個人就能瞞得住的,所以一定是很多相關人士都達到意見統一才能實現的。

弱勢的皇子胡亥和強勢的皇子扶蘇相比更容易被當權實力派所控制,從而讓他們保留當時的權勢。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國古代,官員們總喜歡讓弱勢皇子繼承皇位的主要原因。面對實權派們普遍抵制自己的局勢,

趙高和李斯合謀除掉扶蘇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因為秦朝不只是他們倆手握大權,秦朝當時的實權人物一定很多,如果僅憑他們倆拿出所謂的秦始皇遺詔就能進入扶蘇的軍營,並讓扶蘇自殺,那就把事情想象的太簡單了。因為當時的扶蘇手裡是有兵的,還有蒙恬蒙毅二兄弟扶持著。

秦始皇的指定接班人可能不是扶蘇


人們通常以為秦始皇的指定接班人是扶蘇,其實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很有可能下把皇位傳給胡亥,因為秦始皇和扶蘇的政治主張一直大相徑庭,試問誰會願意把權力交給一個和自己觀點背道而馳的人呢?


扶蘇無力僅以蒙恬蒙毅兩兄弟的實力和普遍實權派相爭,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扶蘇體面的自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路之意


很明顯,扶蘇不是當皇帝的料,扶蘇的理念與秦始皇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

先要弄清楚,秦始皇為什麼把扶蘇派到上郡去監軍?



事情的起因就是“坑儒”事件,因為以侯生、盧生為首的術士無法為秦始皇修煉出仙藥,便在私下議論秦始皇的政策及為人,後來又捲款逃跑,秦始皇得知後大怒,一氣之下坑殺術士460多人。

扶蘇也就是因為這件事向秦始皇勸諫不要坑殺術士,並且引用了儒家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秦始皇大怒,才將扶蘇發配到上郡監軍。



秦始皇對扶蘇的處理是貶,是罰,而不是獎,從政治中心被貶到偏遠的北方守邊,根本原因還是秦始皇與扶蘇的政治理念不同,政治觀點衝突。

秦國從來就是以法家治國,從商鞅變法之後,歷任秦國國君都是依法治,秦國並不排斥儒家,所以扶蘇會引用儒家的觀點,以扶蘇的性格,他不僅是引用儒家觀點,其思想很可能就是儒家思想。



扶蘇為人寬厚仁慈,剛毅而勇武,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儒家與秦國主導的法家一直就治國理念產生衝突,由儒家博士淳于越引發的儒法之爭、古今之爭與郡縣和分封之爭,在秦朝引發廣泛爭議。

很明顯,扶蘇是支持儒家思想的,他的背後有一大批儒家學者和原六國遺老遺少,據說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扶蘇背後的政治勢力是推動分封制,以儒治國,與秦始皇推選郡縣制,以法治國,產生了根本矛盾。



秦始皇貶扶蘇到北境,並不是讓扶蘇歷練的,而就是貶,打擊儒家勢力,維護法家思想,這是秦始皇的國策,不容動搖,至於接班人,秦始皇顯然沒有想清楚,或者他還在考慮之中,畢竟自已的所有兒子中,只有扶蘇最有能力,但扶蘇有一個致命弱點:太仁慈。

當趙高、李斯 、胡亥等人合謀的假詔書到達扶蘇與蒙恬手中時,扶蘇和蒙恬又不知道秦始皇已死,再加上看到蓋著始皇帝玉璽的詔書,扶蘇和蒙恬以及大秦帝國的任何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都不敢反。



在戰國及秦漢時期,調動軍隊靠的是虎符,一個完整的虎符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在將領手中,另一部分在皇帝手中,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將領才有調兵權,當調完兵後,皇帝的虎符是要收回的。

當時的將領調兵是隻認虎符不認人的,任何人只要持有完整的虎符就能調兵,所以就有戰國晚期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事件,原本魏國不願意救趙國,但是信陵君偷取了兵符就調動軍隊擊敗秦國而救了趙國。



就算扶蘇和蒙恬想要造反,他們也是調動不了軍隊的,除非他們能拿來另一半虎符,或者假傳皇帝詔書以清君側名義起兵,但是起兵這種事,豈是一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需要長時間的策劃和準備,當趙高的使者到時,扶蘇和蒙恬措手不及。

況且扶蘇和蒙恬根本就不知道秦始皇去世,在完全沒有掌握情況下,哪裡敢造反?萬一秦始皇活著呢,十個蒙恬+扶蘇也不敢反,千萬別把造反想得這麼簡單,造反需要收集各方面的情報,暗中策劃和準備,還有出師有名,有了把握才能造反,使者都來傳詔書了,扶蘇和蒙恬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其它。



扶蘇是監軍,蒙恬是大將軍,即使是造反,也只有扶蘇有名,而蒙恬無名,總不可能一個大將軍造反自已當皇帝吧,那樣不僅沒有名份,也沒有可能,然而扶蘇深受儒家影響,儒家講忠君,秦始皇說什麼,扶蘇就做什麼,扶蘇是最不可反的人。

秦始皇當然瞭解扶蘇了,同時趙高、李斯等人也瞭解扶蘇,之所以趙高敢假傳詔書,就是因為摸透了扶蘇的性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如果不死,將來會死的更慘,自古以來,封建社會就是這樣的傳統,而扶蘇就是很“封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