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對秦朝的統一貢獻大嗎?

li星星之火1973


呂不韋——《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全書共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言,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六卷。是秦始皇的國相和門客集體編著的。

呂不韋,濮陽人,是陽翟的大商人。因幫助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獲王位,而做了莊襄王的丞相。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尊他為相國。呂不韋生活在戰國未期百家爭鳴極盛的時代,他為了使百家的各派思想統一,因此要門客“人人著所聞”,使“諸子之說兼有之”。但其總的傾向仍是尊儒、道而抑法、墨的。後來呂不韋和秦始皇在思想傾向上發生了原則的分岐,因此在秦始皇(二十一歲)即將親政時,呂不韋公佈了《呂氏春秋》,兩年後被秦始皇藉故免相。


文藻巧翁


呂不韋對秦朝的統一貢獻大嗎?

秦始皇統一中國,標誌著大一統時代的真正到來。在此之前,秦滅六國,而嬴政能稱王、稱帝,呂不韋在其成長的道路上確實功不可沒,這主要源於他獨特的“政治投資”。中國有句古話叫“無利不起早”,用在呂不韋的身上比較妥帖。我們從三個維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奇貨可居”的獨特視角

《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奇貨可居”說的是呂不韋覺得質子異人有投資價值,屬於“潛力股”。我們知道,呂不韋是戰國末年衛國著名的投資商人,他經常往來於陽翟和趙國邯鄲城之間,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在當時可謂富甲一方了。

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異人,覺得此人異於常人,便向其他人打聽起來。原來,異人是秦國秦昭襄王之子安國君的兒子。由於異人生母夏姬不得寵,所以在秦趙澠池會盟時,作為質子留在了趙國。呂不韋瞭解了異人的生世以後,嘖嘖稱奇,便喃喃自語道,這奇貨可先囤積起來,日後可做一筆大生意。

手裡有錢好辦事,呂不韋用錢打通關係,接近異人。最終他結識了監守異人的公孫乾,也見到了異人。一次,三人一起喝酒,席間,呂不韋趁公孫乾離開之際跟異人開始攀談起來。

呂不韋說,眼看秦王已經老了,太子安國君最寵愛的華陽夫人沒有子嗣,你兄弟20多人也沒有一個得寵,你何不趁此機會回到華陽夫人身邊,認她做母親,那麼你日後就有可能成為太子。異人頗為動心,但苦於自己的身份又身無分文,所以感覺力不從心。呂不韋看出異人的心思,決定慷慨解囊,二人一拍即合。

經過一番苦心經營和打通人脈,呂不韋先後說通了華陽夫人和王后,最終秦昭襄王決定接贏異人回國。

華陽夫人:“我有幸能填充後宮,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兒子,我希望能立子楚為繼承人,以便我日後有個依靠。”

二、顛沛流離之後的王者歸來

呂不韋自有一套經商的頭腦,但其政治鋒芒也不可小覷。在做了這些工作之後,他認為還差點火候,要想獲得一勞永逸的投資回報,他必須還要做點什麼。他想起了自己家裡能歌善舞的趙姬。

呂不韋在家設豪宴款待異人,期間故意將趙姬引薦給異人。就這樣,趙姬與異人走在了一起。

為了贏異人能早日歸國,華陽夫人和安國君要求趙國釋放質子異人,但趙國不肯。後來,呂不韋對趙王說其利害,最終趙王答應將異人送還。但因不久後的秦趙戰爭,這件事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趙兩國發動戰爭時,趙國想處死異人。呂不韋拿出六百兩黃金打通關係,異人和呂不韋才得以逃脫至秦軍大營。此時只剩下趙姬和剛出生的嬴政留在趙國,命懸一線。因得知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最終才保住了性命。嬴政和母親這一待就是八年。

再說異人回到秦國以後,華陽夫人認異人為子,並更名為楚。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國君繼位,不久就立子楚(異人)為太子。此後趙國送回趙姬和嬴政。

安國君繼承王位一年多就駕崩了,子楚繼承秦王位,是為秦莊襄王,封華陽夫人為太后,封生母夏姬為夏太后。公元前249年,封呂不韋為秦國丞相。

然而秦莊襄王僅在位兩年也就死去了,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由於嬴政年少,便拜丞相呂不韋為仲父。此後,秦國的朝政一度由呂不韋把持,一時間他權傾朝野。

三、禍亂宮闈,呂不韋飲鴆身亡

嬴政能順利當上秦王,呂不韋確實功不可沒。其獨特的商業頭腦,使得自己名利雙收。此時的呂不韋已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最終一世英名,還是栽在了女人手裡。

秦王嬴政雖是少年成王,但他不是普通人,而是日後的始皇帝,所以也許是骨子裡流淌的帝王將相的血脈,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頗具格局。那麼呂不韋到底是怎樣一步步走上絕路的呢。

我們知道,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姬妾,而在這個時候,兩人私交甚密,舊情復燃。即便趙姬跟呂不韋偽裝的再好,但天底下豈有不透風的牆,隨著嬴政的慢慢成長,他已經覺察到自己的母親和呂不韋的種種不堪。

呂不韋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現在的角色是幼王母的情人,他也認為長此下去一定會招致殺身之禍。所以他在舉薦門客嫪毐給趙姬之後,便想安然脫身。公元前238年,種種事情敗露之後,秦王誅殺了嫪毐三族,同時遷怒於呂不韋,本想親自殺之,但考慮到他侍奉先王有功,加上許多大臣的辯護,最終只免去了呂不韋的丞相之職。此後一年多,呂不韋終因秦王威逼,而飲鴆自殺。

呂不韋的一生確實令人稱奇,放在今天就是一個成功的商業巨頭,他的經濟思維裡裹挾著政治思想,這足以讓他在官場和商業領域縱橫捭闔。但或許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對於自己的政治角色,呂不韋沒有拿捏得當,雖然有功於秦王,但卻走進死穴,以至於居功自傲、欺主年少、目無皇權。自古君要臣死臣就得死,哪怕你有居偉之功,也難抵皇帝的一根手指頭。但不得不承認,正是由於呂不韋,才加速了秦朝的大一統。

(呂不韋對於秦朝統一的歷史貢獻可圈可點,對此您有何高見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


山城小哲


呂不韋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要評價他,就不能片面評價,個人認為並非用好人壞人來衡量,而且個人認為對秦國貢獻最大,為什麼呢?如果沒有他,至少秦始皇沒有那麼容易坐上王座,可以說他是秦始皇的伯樂,沒有秦始皇的話,後面的統一六國也就懸了,所以呂不韋對秦朝的統一貢獻,我認為最大,下面看我慢慢分析。

先說說呂不韋的黑點,歷史上很多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都有黑點,這不奇怪,而呂不韋的黑點卻是有些稱奇,而且大家在評價呂不韋的時候,就只是評價他的黑點,而不是對其整體評價,他的黑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 在講究身份的時代,出生於名分最低的商賈之家
  • 相邦合法性問題
  • 奇貨可居,政治投機
  • 獻出自己小妾,色誘君主
  • 淫亂後宮
  • 獻嫪毐禍亂宮闈

整個《呂不韋列傳》就是講的是呂不韋個人的政治投機和秦朝的政治鬥爭,無論什麼時代的書評,都會把這部列傳說成太史公對秦國宮廷的滿懷憎惡和輕蔑而描繪出的一幅群醜圖,這把呂不韋作為一個政客的形象,可以說是鐵板釘釘的醜惡。

就在這些醜惡的背後,卻能顯示出呂不韋過人的才智和謀略。

1.眼光極好的天才投機者,執行力超強的執行者

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正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破落公子哥贏異人爹不疼,媽不愛,扔在趙國,在諸多王孫中,繼承王位他根本排不上名次,呂不韋居然發現了秦國的政治漏洞,認為異人有政治潛力,在他一系列的運作中,最後居然就把異人拉到的繼承人的身份,而這個漏洞在當時沒有人看出來,也就呂不韋看出來了,這需要多高的眼光,謀略和執行力,就是在操作過程中,以呂不韋低賤商人的身份,也是風險極大,失敗率極高,幾乎是不可操作的行動,然而卻讓他給做到了,這是傳奇,可以稱做奇人異事了。這種事不是天才能人,是做不到的

2. 天才政治家

呂不韋當了秦國相邦後,並不是開始腐化而吃喝玩樂起來了,而是真開始起了他的政治生涯,真以相邦的身份,為秦國謀事,這點以商賈出生的呂不韋來說,可以說是眼界極高了;然而他做相邦,在七國政治家中,他也算是政治精英了,能把秦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大大優於其他的幾個國家的統治者,從商人到相邦這個轉換,如果說不是一個政治天才,極有政治天賦,又如何能做到?

說到呂不韋的貢獻,主要有一下幾點:

  • 滅東周
  • 開疆拓土,奪取韓趙魏大量城池,使秦國成功分割東方六國為南北部分,為統一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
  • 加強基礎建設,興建鄭國渠等水利工程,促進秦國農業生產。
  • 招門客,為秦國儲備人才
  • 編修《呂氏春秋》,為執政提供理論基礎

在呂不韋執政期間,其實是做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不但是內政實力大增,而對6國不斷用兵,大大削弱了六國實力,秦國綜合有了很大提升,為嬴政統一全國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所作的這些貢獻,不斷對秦國貢獻極大,其實對後世的中國貢獻也極大。

這裡我對呂不韋有兩個觀點:

第一,呂不韋是戰國時期,養門客水準最高的一位。

戰國養士成風,最著名的要屬於戰國四公子了,他們對於養士的故事有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不過我認為,這些養士的品味和水準都沒有呂不韋高。

呂不韋在養門客這件事上,是在戰國時期品味最高,水準最好的一位了。首先,呂不韋的門客中出了一位頂級人才:李斯。李斯在秦國嬴政當政的時代,為秦國統一戰爭和後來統一文化的過程中,做了極大的貢獻,對秦國影響力巨大;其次呂不韋集結了他的門客,一起編纂了《呂氏春秋》,為他在秦國執政做了理論基礎,而《呂氏春秋》在後世中國文化思想上也是有極大的影響力。最後,呂不韋養門客和別的人養門客的目的完全不同,別人養門客是為自己服務的,而呂不韋養門客是真為秦國儲備人才的,這從前面兩點就能看出。

當然,嫪毐也是呂不韋的門客,這點黑還是要算在呂不韋頭上。

第二,《呂氏春秋》影響力巨大,甚至改變了司馬遷對呂不韋的看法

雖然是門客撰寫,呂不韋編修。但是呂不韋畢竟是全文抄寫過的人,他不搞低級趣味,反而去搞學術,這不但顯示呂不韋那與眾不同的眼光和品味,還說明了呂不韋高超的文化水平和學術水平。要知道,現在做一個學術編輯也是一門很難的作業,更何況當時寫作條件極差,連紙都沒有。

《呂氏春秋》對後世文化思想世界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具體內容我就不說了,只是想談談這部書在司馬遷心目中的地位。

司馬遷對於呂不韋似乎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為呂不韋單獨列傳,這說明了呂不韋的影響力巨大,然而全篇確實描寫這呂不韋這個人的不堪和醜惡。只是全篇最後一句卻十分曖昧,值得玩味:

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表面上說呂不韋是是“聞”者,也就是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卻做道德敗壞的事情,或者說騙取名望者。然而整片文章都在用“不韋”,卻在最後用“呂子”這個稱謂? 當仲尼稱孔子時,不韋稱呂子。這裡似乎是司馬遷把孔子和呂子作為同一類人並一起尊敬。

當你讀過《報任安書》之後,你的確會發現,司馬遷是把孔子和呂不韋一起作為古之聖賢,併為自己的勵志的偶像的。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這裡,司馬遷把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孫臏,呂不韋和韓非一起並列,稱之為聖賢。他能把呂不韋寫得如此不堪,卻把他放到這段排比句中,實屬格格不入,甚是奇怪。而且當呂子稱不韋的時候,孔子稱仲尼,可見是把呂不韋和孔子一起作為古之聖賢的。也可見司馬遷對呂不韋的看法是分裂的。

其實我覺得司馬遷的確是分裂得看待呂不韋這個人的,他把呂不韋本人,作為醜惡政治家的呂不韋寫入了呂不韋列傳;而把這個受盡挫折的而寫《呂氏春秋》的文化人呂不韋寫入了報任安書,來激勵自己發奮,完成這部《史記》。由此可見,《呂氏春秋》在司馬遷眼裡是古之先賢呂不韋的著作。也從側面寫了《呂氏春秋》作為一部文化思想著作,對漢代的影響力。(當然,我覺得司馬遷對呂不韋的好感也就僅限於《呂氏春秋》了。)

所以如何評價呂不韋,我覺得就不應該是整體評價他,或從傳統來說他黑點多,就評價他的黑點;反而應該把呂不韋一分為二的評價,一個是政治道德敗壞,政治手腕高明,政治謀略弔詭的政治投機商呂不韋;一個是對歷史的貢獻巨大,也對文化思想貢獻巨大的古之聖賢的呂不韋。當然這兩個形象差距是非常巨大的,確實是放在同一人身上一個複雜矛盾體。

當然如果非要整體評價,我的評價是:有政治野心,也有政治理想,但可以道貌岸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政治手腕高超,能力超群的政治天才,同時是有個人魅力,政治聲望良好,對人才和文化有著很高品味,對秦國貢獻超群,以及對後世文化思想有巨大影響力的傳奇人物


照鑑歷史


後世比較推崇的對秦國統一六國發揮重要作用的明相主要有四位:變法革新的商鞅、從橫捭闔的張儀、遠交近攻,蠶食天下的范雎,以及最終統一六國的見證者李斯,好像很少有人提起呂不韋對秦國統一所發揮的作用。實際上呂不韋在秦為相期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統 一前的準備工作,為秦國最終的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

首先:富民強兵,發展國力,奠定了秦國統一的物質基礎。呂不韋任下,他的一系列政策,使秦國的經濟實力、農業實力、軍事實力都得到了快速發展與壯大。

二是攻滅東周,奠定了秦國統一的政治基礎。東周雖弱,但仍然是當時合法的天下共主。各列強沒有人敢滅掉弱小的東周,是因為這一舉動會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呂不韋打破這一格局,使秦國承擔了巨大的政治風險,但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政治收益。從此天下進入新舊時代更迭為列國所接受和默認。

三是主持編撰《呂氏春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思想理論基礎。《呂 氏春秋》是一部思想鉅著,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等重要理論為當時社會統一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


姚鋆睿


呂不韋對秦朝的統一貢獻大嗎?

 

1、扶立秦莊襄王(異人),為其子(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奠定了基礎。呂不韋在趙國邯鄲做生意時,結識了在趙國為質的異人,並決定對其政治投資,和他結成政治同盟,助其逃回秦國,後又出資為異人繼位鋪路,勸說安國君(異人父)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將異人收為義子,並改名子楚。在秦孝文王暴斃後,扶立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而他正是嬴政的父親。間接上,也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做出了貢獻。

 

2、幫助秦莊襄王滅掉東周,為秦統一創造條件。子楚即位後,呂不韋為相,在此期間,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最終覆滅東周,結束了周王朝的統治,促使天下實現了真正的分裂。為強大的秦國實現統一,消滅六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4、穩定國內局勢,對外發動戰爭。呂不韋為相期間,大力發展秦國經濟,增強軍事實力,同時採取對外攻伐的策略,極大消耗六國國力,為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做了一定的準備。

 

3、主持編纂《呂氏春秋》,為秦在文化上的統一起到促進作用。《呂氏春秋》彙集先秦各派學說,雜糅一家。為秦在文化上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統一,起到了一定作用。

綜合來說,呂不韋不僅對秦國貢獻巨大,而且對後世也有較大影響。






歷史的寶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必須瞭解呂不韋在秦國做了哪些事情?

呂不韋本為衛國陽翟人,早年間於各地間行商,途經趙國邯鄲時與一人相識,當時的異人還只是秦國諸多王孫中不起眼的一位,要不然也不會被打發到趙國做人質。

要知道當時王族做人質也是有區分的,抱大腿的人質一般都是太子或者嫡子,而以當時秦國之強大,送往比之弱小的趙國做人質的必然是王室中最沒有勢力的,即使如此呂不韋仍然一眼相中了異人的潛力,可謂是眼光毒辣。

我們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不僅依靠完善的制度改革,還有一點便是數代秦王的韜略起作用。

呂不韋對秦國的第一大功勞便是讓秦國王位順利過渡:

在奮六世之餘烈的前提下,很多人都會忽略秦國王位繼承的危局,在孝公繼位以前,秦國便經歷厲公、燥公、簡公、出公之亂,致使秦國只能龜縮在西邊舔舐傷口無法東出。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

即使昭襄王的繼位後也面臨著公子壯的威脅,在局勢穩定後才被魏冉消滅。而到昭襄王晚年時期,作為王位繼承人的贏柱已然擁有20多名子嗣,異人只是其中一位。

可以想象,若不是呂不韋奔襲千里,身負千金以一己之力說服華陽夫人認異人為嫡子,可以預見的情況便是贏柱在三天守孝期內突然病的情況下,那二十多位子嗣為了王位會爆發何等慘烈的鬥爭,而山東六國又如何會放過如此良機。

呂不韋的出現成功解決了孝文王贏柱守孝暴斃後無嫡子繼位的危局,此乃第一功。

呂不韋對秦國第二功便是廣納賢才:

戰國時期,身處高位之人都有招攬門客的習慣,呂不韋亦然。我們都聽過一字千金的故事,呂不韋率領門客編撰《呂氏春秋》,佈告天下,若有人可刪改其中一字者賞千金。呂不韋用他的商人營銷手段,迅速吸引了天下諸多文人學術的目光。

在高額的賞金下,諸多人才紛紛湧入秦國,在充實自己門客隊伍的同時,也在充實著秦國的人才庫,為秦國的統一之路貢獻人才。

如本為布衣的李斯在入秦後,便因為呂不韋的舉薦很快在秦國官場中立足,更得到了面見始皇帝的機會從而呈言納諫。就連十二歲的甘羅同樣是得到呂不韋的舉薦得以出使趙國獲得河間五城之地。

因此在史記中我們能看到太史公對呂不韋有這樣一段評價:

招致賓客,欲以並天下。

呂不韋的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秦國統一做著準備。而且呂不韋在對待昭襄王來臣的態度上也值得稱讚。

但凡繼位年幼者,都容易發生主少國疑的動盪局面,因此呂不韋友善對待蒙驁、王齕並委以重任,其各自家族在秦統一戰爭中皆是必不可少的助力,而這些都離不開呂不韋的努力。

呂不韋對秦國第三功便是富國強兵:

始皇帝固然雄韜偉略,但繼位時也不過十三歲的小孩,在親政之前,秦國的內政軍事統統歸於呂不韋掌管。

現在很多人都存在這樣一個觀點,若昭襄王多活幾年,恐怕自己就能統一六國。其實不然,在昭襄王執政期間,秦國對外攻伐無數。長平之戰後,雖然將趙國的脊樑打斷,但損失20萬軍馬的秦國也不好受,經濟虛彌國力空虛。

以至於在魏無忌合縱五國之兵之際,秦軍連藩戰敗避守函谷關不出,在利用魏安王對魏無忌的猜忌之心的情況下果斷實施反間計才得以迫退五國之兵,使得秦國得到喘息之機。

在這同時呂不韋的主張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耕,使得境內安穩,經濟迅速恢復,為始皇帝親政後能夠迅速兼併六國奠定強有力的經濟基礎。

結語:

在始皇帝親政前,秦國的軍政一直由呂不韋把控,在政治上,維繫了秦國統治秩序的穩定;軍事上攻滅東周公國,大敗三晉打擊六國最後一次合縱;經濟上恢復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內虛;思想上《呂氏春秋》倡導的大一統學說為秦國後續統一之路奠定思想基礎,可以說秦國能在嬴政手上統一,呂不韋居功至偉。


子曰歷史


說起呂不韋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想到奇貨可居,那麼呂不韋只是投機取巧的大商人?不,他還是很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呂不韋對秦國統一有何貢獻?

一、呂不韋滅東周。

呂不韋奇貨可居幫秦莊襄王坐上了秦王的寶座,但是這個秦王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他在位的三年中,呂不韋是丞相,但秦國的這三年裡,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看到的都是呂不韋,而不是秦王,換句話說,秦莊襄王繼位時已經託付了整個秦國給呂不韋。

秦國是一個按功受爵的諸侯國,呂不韋通過扶持秦莊襄王,而坐上了的丞相之位,讓很多秦人不服氣,那怎麼能讓讓秦人信服呢,只能用功勳說話。

說來也巧,正在呂不韋很惆悵的時候,機會卻來了,這個機會是東周公給他的,因為僅有彈丸之地的東周竟然響應了楚國想要伐秦的號召。

結果,諸侯國都沒出兵,東周公卻鬧了一個笑話,呂不韋正愁著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乎,在這場鬧劇下,呂不韋就把東周給滅了,這次戰爭,呂不韋可以說贏得絲毫沒壓力,但是接下來的兩次沒那麼容易了。

二、呂不韋抵抗信陵君的合縱攻秦。

公元前247年,秦國加緊進攻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為了救援魏國,振臂一呼拉,扯起了山東諸侯合縱抗秦的大旗,憑藉高超的軍事才能,信陵君把秦將蒙驁打的節節敗退。

秦軍一直敗退到了函谷關,這讓呂不韋很是惱火,但畢竟聯軍鋒芒畢露,呂不韋便讓秦軍依據天險屏障堅守函谷關不出,信陵君率領的聯軍最終止步於此地。

說來也巧,這一年正是秦莊襄王繼位的第三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看著勇猛的信陵君,呂不韋和秦王一合計,還是採用離間計吧,於是一條離間信陵君和魏王的消息,就從咸陽出發了。

呂不韋此次的離間,代價雖小,但效果卻很明顯,因為成功地結束了信陵君的政治生涯,被魏王奪了上將軍印的信陵君,整日與酒色為伴,四年後抑鬱而終。

三、呂不韋化解龐煖的合圍咸陽。

魏無忌政治生命結束的時候,秦莊襄王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此後秦國的十餘年,開啟了”仲父“呂不韋執掌秦國的新模式。

離間了魏王和信陵君的關係之後,呂不韋覺得東出已經沒有阻礙了,於是命令蒙驁,加緊對山東六國城池的佔領,據不完全統計,蒙驁前前後後佔領的城池比白起還要多,大概有90多座。

公元前241年,韓、趙、魏看著強秦囂張地攻城略地,深感惶恐,於是在趙國龐煖的組織下,五國合縱伐秦的隊伍又被拉了起來,龐煖此人非常不簡單,因為他想到了一條前人都沒想到的攻秦計劃。

那就是繞過函谷關,直接進攻秦國的咸陽,說起來也是,既然函谷關不容易打,換條路不就行了,這次繞路的結果就是龐煖率領的聯軍直接到了咸陽的大門口與呂不韋率領的秦軍相遇了。

呂不韋分析聯軍弱點,決定從楚國開始各個擊破,但是楚國的春申君一聽說秦國要來先打楚國,立即帶著楚國士兵灰溜溜地跑了,你沒看錯,是鎮跑了,並且還是偷偷摸摸地迅速跑了,呂不韋和龐煖對此竟都不知道,可見這個春申君多麼可笑,也就是因為楚國的臨陣逃跑,讓聯軍陷入了被動,隨即合縱攻秦以失敗告終,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戰爭呂不韋帶出了以後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兩位大將王翦、李信。


呂不韋只是投機取巧的大商人?不,他還是很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千金謀國的呂不韋對秦國有何貢獻?歷史上5次合縱攻秦他扛住了2次,可以說秦國在權臣呂不韋的管理下,不僅沒有呈現出倒退,還在繼續一如既往地強大著。

相比較白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方針,呂不韋則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什麼是義兵呢,說白了就是不以殺敵人為目的,而以攻城略地為目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蒙驁攻的城雖多,但殺的人卻不多的原因所在。

呂不韋當政的十餘年,秦國也沒有在戰爭中進行大規模的屠殺,一定程度上,呂不韋對戰爭中該怎麼實行”人道主義“很有貢獻(《呂氏春秋》記載: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而又給予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呂氏春秋>所闡發的大一統學說,是戰國晚期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正在從事統一事業的秦國新興地主階級政治要求的反映。這是隻有在當時的秦國,才有可能、而且必然產生的一種具有進步意義的思潮。呂不韋在、


若同流水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丞相,

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


龍思紅雨1


本命:呂不韋(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

別稱:呂子

所處時代:戰國時期

呂不韋像

人物簡介:呂不韋(公元前292年-235年),姜姓,呂氏,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主持編纂了《呂氏春秋》。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了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呂不韋為相國。秦莊襄王去世後,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權傾天下。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電視劇呂不韋扮演者(張鐵林)

呂不韋對秦朝統一的貢獻:扶立秦莊襄王、任秦國相邦滅東周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

1、扶立秦莊襄王(異人)

秦莊襄王(異人)像

秦莊襄王(秦莊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贏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一作子楚),生母為夏姬,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異人母子均不受安國君的寵愛,加上安國君有子二十多人,異人於是被送往趙國邯鄲作為人質。其時秦、趙兩國關係惡化,不時發生戰爭,異人備受冷遇。

衛國商人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知道了異人的情況後,認為他“奇貨可居”,決定進行一次政治投資,於是呂不韋找到異人達成了政治同盟。

呂不韋拿出五百金送給異人,作為日常生活和結交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自己帶著西去秦國遊說。而後又找到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勸說華陽夫人認異人為養子。

後呂不韋帶著異人逃回秦國,華陽夫人收異人為義子,並改名子楚。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正式繼位三天後突然暴斃,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趙孝成王也主動派使者將趙姬母子送還來交好秦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異人)去世,子嬴政繼位,後稱為始皇帝,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

電視劇秦莊襄王扮演者(高虎)

如果沒有呂不韋扶立異人逃回秦國當上秦王,那來的嬴政繼位,更別說消滅六國,統一中國了。

2、任秦國相邦滅東周國

秦滅東周國圖

呂不韋扶持的子楚繼位,這就是秦莊襄王,呂不韋自然就成了國相。在這期間,呂不韋徹底滅了東周國,天下共主消失,姬發創立的長達800餘年的周朝正式滅亡。

這也就意味著,從此天下要麼就是真正的分裂,要麼就是以一個強國的統一來結束。按照秦國當時的實力和方針,毫無疑問是第二個,消滅六國,統一中國。

3、主持編纂《呂氏春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3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氏春秋》完成了秦統一六國的文化、意識形態領悟的統一,方便日後管理。

在呂不韋執政期間,其實是做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不但是內政實力大增,而對六國不斷用兵,大大削弱了六國的實力,秦國綜合有了很大提升,為嬴政統一中國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所作的這些貢獻,不將是對秦國貢獻極大,對後世的中國貢獻也極大。


歷史的傳遞者


從地位低下的商人到秦國宰相,無疑,他是一名成功者。

呂不韋的成功體現在三個方面:地位、功績和影響力。

首先,我們來談談他的高明之處。

呂不韋生於公元前292年前後,他是個極為精明的商人,在他26歲時,就已經成為當時身價千金的大商人。

《漢書·食貨志》: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

秦漢時期90石夠五口之家一年的生存所需,那時候,一石市場賣價45錢。

《史記·平淮書》:一黃金一斤。

當時一斤黃金就可以兌換10000銅錢,而《漢書·文帝紀》提到: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百金是中等人家十家資產之和,呂不韋憑藉自身的能力,年紀輕輕就身價千金了。

當時的公子異人在趙國做人質,由於秦趙兩國頻繁交戰,他是屬於那種秦國不疼,趙國不愛的類型。日常出行車馬破舊、也無餘錢,生活極為困窘,不特別說明,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位王子。

呂不韋偏偏認定這樣沒有前途的王子,是蒙塵的寶珠,先是贈予他自己500金來供他打通關節、人脈。然後自己又花500金買上禮物,前往秦國,為異人鋪路,而呂不韋的身家也就在千金之列,這一次性就投資了1000金,還是一位不被其他人看好的王子。

這還不算什麼,呂不韋最大的投資是自己的女人趙姬,異人看上她的時候,呂不韋竟然說服自己的女人轉嫁給了異人。趙姬的家庭也不是普通人家,她的孃家是趙國頗有聲望影響力的家族,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呂不韋竟然冒著得罪這樣的家族去投資,是怎樣的魄力了。

《呂不韋列傳》: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後來的事情,也應證了呂不韋的先見之明,異人登基後: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等到秦始皇登基的時候,呂不韋便讓秦始皇對他以“仲父”相稱,在封建社會,這樣僭越禮制的行為,也算頭一份了。

1、廢除用頭顱記錄戰功授予爵位的形式,減少統一的阻力

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推崇軍功爵制,在戰場上士兵戰鬥力越來越強,堪稱虎狼之師,從偏居一偶,逐漸向中原擴展。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六國的實力已經無力獨自與秦國抗爭,戰鬥也由發展轉向了統一的道路。呂不韋當政前,秦國在長平之戰時,一戰坑殺趙軍40萬左右,惹得趙國全惹得趙國全體對秦國死戰不休,邯鄲之圍打了幾年,換了兩次獎領,自身還損失慘重。

秦國士兵在攻克一地的時候,還有個習慣,就是屠殺平民,然後用他們的頭顱、耳朵充當戰功,這也造成了被佔領地區的激烈抵抗。

呂不韋上臺後,推行“入於敵之境, 則民知所庇矣, 黔首知不死矣, 至於國邑之交, 不虐五穀, 不掘墳墓, 不伐樹木, 不燒積聚, 不焚 室屋, 不取六畜, 得民虜奉而題歸之, 以彰好惡, 信與民期, 以奪敵資。”

呂不韋為了學習戰國四君子,也開始用重金招攬六國人才,門下食客多達3000餘人。

這些人才在呂不韋執政期間提出了許多頗有建樹的謀劃,比如編撰專門的文章規範農業生產、撥出資金規劃全國水利工程建設、用雜家思想綜合法家思想治國等等。

3、穩定國內局勢,發動對外戰爭

呂不韋執政期間,數次發動對外戰爭,佔領了大量土地。

後來信陵君率領的五國聯軍雖然打敗了呂不韋派出的王翦領導的30萬秦軍,使得呂不韋很長時間都在想方設法除掉信陵君。包括借邀請信陵君來秦國議和為理由,打算趁此機會除掉信陵君,結果信陵君門客代替他而來,呂不韋便殺了他的門客洩憤。

但是,魏國內部議和派卻因此害怕秦國報復,罷免了信陵君,信陵君見此,明白這是魏國氣數已盡,每日沉迷酒色,鬱郁而死。

信陵君死後,秦軍連下魏國25座城。

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秦國發生了一場大饑荒,連年乾旱,再加上蝗蟲漫天,死去的百姓、動物導致瘟疫橫行,極大影響了秦國內部的穩定。

當時的秦始皇年僅16歲,為了救治災害,呂不韋就必須要有錢有糧有人才行,如果單靠政府的話,顯然是不行的。

秦國什麼人手裡有錢呢?商人。

秦國什麼人手裡有糧呢?地主。

呂不韋知道這群人都是平日裡享福慣了,缺乏去戰場建功立業的勇氣,又渴望擁有爵位。但是秦法規定以軍功才能升爵,正常情況下他們哪怕再有財富,社會地位也不會太高,爵位肯定是他們最渴望的東西。

拿捏住了這群人的弱點之後,呂不韋下令: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政令一出,富商、地主、世襲小貴族紛紛出錢、出糧、出人,這就算治標了。

治本是另有他策,呂不韋自有高招,就是前文提到的水利工程和農業規範、科學化教程了。

所以,我認為呂不韋在事業上是一名成功者,他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針對秦始皇的問題上,確實是膨脹了,大臣讓君主稱呼自己為“父親”畢竟是太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