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紀文:自然淨化能力不足不容忽視

2020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兩輪重汙染天氣過程。近日已有不少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專業,從氣象條件、大氣物理、大氣化學、環境監測、汙染源解析等方面提出了觀點。筆者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冬季的大氣汙染問題既有生產和生活汙染物排放多的原因,也有自然淨化能力不足的原因,而且是這兩個因素長期積累形成的。對於區域汙染物排放,主要工業企業和採暖所產生的汙染排放量雖有降低但基數仍然居高。對於自然淨化能力不足,既有季節原因導致的植被淨化能力下降,有自然地理條件侷限導致的汙染物難擴散,有大氣環流原因導致的空氣流動不足,也有缺水和生態保護不足造成的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弱化。這些原因也不容忽視。

其實,不僅是今年春節期間發生的重汙染天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確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比如,京津冀地區總體上屬於嚴重缺水地區,和南方相比,生態系統對大氣、水等汙染的淨化能力整體不足。加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工業企業,生產和生活排放的大氣汙染物總量大,過去粗放式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又侵佔了不少生態空間,削弱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導致整個區域的生態功能和自然淨化能力嚴重弱化。在這個背景下,筆者認為,需要以生態保護優先和提高發展質量為導向,對京津冀地區現有的工業產業和城鎮化格局予以優化。

從區域大氣汙染治理方法的系統性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過去幾年取得的大氣汙染防治成效是很大的。其中既有產業結構調整的功勞,有城市道路交通優化的原因,有企業技術改造的貢獻,有能源結構調整的作用,同時也有嚴格監管等行政力量的重要支撐,但目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效並不穩固。這就需要一以貫之地加強監管和督察。此外,從長效機制來看,還需加強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建設,既包括區域生態修復的能力建設,也包括企業汙染治理能力建設,還包括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和監管能力建設。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市大氣汙染治理的基礎和成效存在差異,比如,天津和河北還面臨比較大的產業結構調整、工業轉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等任務,目前仍然處於空氣質量改善的艱難時期。下一步,應當抓住區域大氣汙染治理的主要矛盾,基於大氣環境治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繼續通過區域經濟、產業和就業援助,幫助基礎較弱的地區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提升汙染治理和綠色發展的能力。

大氣汙染治理有其自身的規律,想要三五年根治大氣汙染問題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國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成效與環境治理的時間所形成的函數圖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變化的曲線。也就是說,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速率不是恆定的,而是變化的,一段時間的改善速率快,之後依次進入改善速率緩慢時期和改善速率艱難的瓶頸期。只有系統性地採取產業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清潔能源和城市管理優化等措施,才能助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再次進入環境質量改善速率快的時段。要度過這一時期,除了需要各方面保持必要的歷史耐心外,還需要繼續加大經濟投入,加強技術革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轉型和空間開發結構優化,助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的進一步改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常紀文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繫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繫,我們將採取適當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