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新冠肺炎,中醫人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要足當下,著眼長遠。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從病原學的層面來說,中西醫都缺乏特異防治方法,諸如對發病起源、病毒如何變異、人類傳播的持續時間、流行病學、發病後個體病情演變的差異及完整有效的防控措施等方法,存在很多未知,需要通過未來的研究加以彌補。對目前已形成的認識要辯證地動態地應用於研究,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區別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體質,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既要重視某種病邪致病的臨床特點(如溼邪),又要重視“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吳又可《溫疫論》)這一根本問題,抓住“疫毒”這一主要病因。對新型傳染疾病,拮抗病原體是一種認知和干預方法,而根據病毒侵入後的症狀特點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也是積極有效的措施。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加速特效藥的研發是必須的,但另一方面,要認識到不同時期的病毒是不斷變異的,目前科學水平尚無法預知某種病毒何時出現,對自然界的病毒可否殺滅尚難預期。因此,既要迅速應對當前疫情的防控和治療,又要有科學研究的長期規劃,變被動為主動,從猝不及防到有備無患。

防治新冠肺炎,中醫人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二,要重視中醫經典的指導作用。中醫藥有著豐厚的溫病學文獻及實踐基礎,愈是在危急之機愈要沉下心來尋求經典,從中汲取智慧,吳又可的《溫疫論》、葉天士的《溫熱論》、薛生白的《溼熱病篇》、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王孟英的《溫熱經緯》、楊慄山的《傷寒溫疫條辨》、餘師愚的《疫疹一得》、戴天章的《廣瘟疫論》,還有劉松峰的《松峰說疫》、李炳的《辨疫瑣言》等均在特定的疫病流行的條件下寫成的,不僅多有創見,而且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名方,包含著歷代醫家對傳染病防治的豐功偉績。中醫溫病學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對於我們今天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千百年來,在疫病防治上為護佑中華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中醫對病原的認識,不唯重視“戾氣”傳染的致病物質,同時重視人體正氣內在因素與氣候環境因素,更以調動機體防禦和調節免疫的功能為主導思想。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中醫藥療法的介入,在縮短髮熱天數、減輕中毒症狀、改善低氧血癥和脫離呼吸機所需時間、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及副作用、減輕後遺症、提高治癒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事實證明,這次中醫藥在參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中,注重辨病辨證論治,注重病因病機及證候學因素,取得了積極效果,現已有用中西醫並重的方法使患者獲得痊癒的案例。因此,中醫對本病的治療不唯是對病毒的對抗,而是針對在病邪侵入人體後邪正兩方面的關係進行有效的整體調節,中醫藥對急性傳染病有些治療理念十分先進,對於感染性休克,清代王清任即提出解毒活血的名方“解毒活血湯”,較近年發現的感染性疾病所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用抗凝法治療早近百年。因此我們要學習經典、運用經典。在防治的思路上不只是尋求特異措施,而亦可根據疫情發生內在規律尋求新的出路。

防治新冠肺炎,中醫人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三,在診療過程中既要尊重中醫理論思維和臨床經驗,又要重視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對本病的認識和診療需要傳染科、呼吸科、影像學、流行病等多學科參與,病情演變迅速,中西醫在不同階段、不同環節需要發揮各自優勢,互相補充。現代醫學臨床診斷、分期分型、實驗室檢測、影像學檢查都對辨證施方思路有重要參考意義。目前國家正迅速啟動應急科技項目,著重在病毒溯源、傳播途徑、動物模型建立、感染與致病機理、快速免疫檢測方法、基因組變異與進化、重症病人優化治療方案、應急保護抗體研發、快速疫苗研發、中醫藥防治等十個方面進行佈置,相信中醫藥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鬥爭中將會作出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防治新冠肺炎,中醫人的思路是這樣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診療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