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人物《盤古》

盤古,或稱盤古氏或盤古大帝。是中國神話及漢族神話人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戰國以後。關於盤古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但普遍認同盤古是開天闢地的人物。傳說生於天地混沌之中,經歷萬八千年,天地開闢,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川、田地、草木、金石均為盤古死後身體各部所變成。

中國歷史人物《盤古》

  《五運歷年紀》說:“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炎帝、蚩尤等部落從黃河流域遷徙南方以後,伏羲的傳說演變為盤古,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當中。范文瀾認為盤古的傳說,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數民族中“盤瓠”或“盤古”傳說,加以古代經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來的用於填補鴻蒙時代空白的[3]。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最早有盤瓠之說。聞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證盤古即匏瓠,即葫蘆,“盤”字古義為開端,“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饒宗頤《盤古圖考》指出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四川益州講堂石室已有盤古像。有學者亦稱盤古乃是伏羲的音轉。

中國歷史人物《盤古》

  盤古的故事,較早見於三國時候徐整作的《三五歷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天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從此以後,盤古開天闢地的記載越來越多起來,並發展為他死後頭化為東嶽,腹化為中嶽,左臂化為南嶽,右臂化為北嶽,足化為西嶽,眼睛化為太陽和月亮,淚水化為江河,呼氣化為風,聲音化為雷電,夫妻二人化為陰陽。

  董斯張在《廣博物志》中條引《五運歷年紀》雲:“盤古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枕中書》中說:“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


中國歷史人物《盤古》

  《述異記》稱︰“今南海有盤古氏墓,垣三百餘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