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土地綻活力 沃野展新顏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牧場裡,膘肥體健的犛牛和羊群悠閒覓食;田野上,一望無際的藜麥隨風起伏;枸杞地裡,紅豔豔的果子掛滿枝頭;大棚中,青椒、西紅柿等蔬菜鮮嫩翠綠、長勢喜人……在廣袤的柴達木大地上,一幅幅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變美。新時代的海西正藉助鄉村振興戰略蓬勃發展,一幅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盡情鋪展在柴達木大地。

在德令哈市新堉種植示範園區專業合作社,陽光透過棚膜照進溫室大棚,春意盎然,各種蔬菜長勢喜人。

“合作社就在家門口,在這裡打工很方便,每月平均能賺3500多塊錢,我很滿意!”柯魯柯鎮民興村村民馬有蘭一邊採摘西紅柿,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

靠丈夫常年打工過日子的馬有蘭家,在兩個孩子上大學後,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巴,2017年年初,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她來到德令哈市新堉種植示範園區專業合作社打工,成為一名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對於農牧民群眾而言,步入小康社會,最直觀的感受還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在馬有蘭看來,有份穩定的工作,收入有保障,離小康也就不遠了。

在德令哈市新堉種植示範園區專業合作社,像馬有蘭這樣的村民還有不少。據瞭解,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周邊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突破口,以此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穩步發展。

“保增長、穩增收、優結構、提品質”是海西州農牧業不斷髮展壯大的目標。2019年,海西州農牧業生產穩中向好。據行業統計,2019年種植業總播面積增加,糧食、油料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呈現“三增一減一持平”的態勢,畜牧業草食畜和家禽的存欄總量和出欄均有所增加,肉奶蛋產量呈現肉減、奶蛋增的“一減兩增”態勢。種植業方面,全州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6.23萬公頃,較上年增加0.13萬公頃,增長2.1%。畜牧業方面,全州存欄各類草食畜312萬頭只,牛羊出欄143.4萬頭只,肉類總產量3.6萬噸,同比增長2%;禽蛋產量1404噸,與去年基本持平;奶產量1.9萬噸,同比增長25.5%。全年農林牧漁業(含服務業)總產值為55.5億元,實現增加值35.69億元,較上年增長5.5%, 2019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到14855元。

特色產業是推動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把土地變成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在枸杞藜麥產業振興逐步加快的當下,海西州各地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集聚項目,取得了良好成效。

成立於2015年6月的青海華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青藏高原特別是柴達木盆地特色生物資源深加工,以當地特有生物資源為主要原料,開發生產有機食品及保健品,籌建的枸杞酵素項目,目前公司生產4大類15種產品。

目前,海西州培育160餘家企業、專業合作社。同仁堂、興諾杞、杞九莊園、大漠紅、沃福百瑞等27家加工企業入駐都蘭、德令哈產業園,建成集生產、保鮮、色選等生產線900餘條,機械制幹能力達5萬噸。枸杞濃縮汁、果醬、食品飲料、枸杞酒和枸杞醫藥食品等100餘種系列產品進入市場。都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19年12月初通過國家認定驗收,佈局建設了生產、加工、物流、科研、示範、休閒觀光、綜合服務七大功能區,園區聚集引領功能有效提升。枸杞汁、枸杞酵素、枸杞健康酒、藜麥餅乾、藜麥酒等精深加工產品使特色產業鏈條有效延伸,產業附加值顯著提高,一產帶動二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柴達木枸杞一產產值34.8億元,二產產值59.94億元,三產產值13.3億元,一二三產綜合產值達到108.04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邁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升海西州生態畜牧業合作組織畜產品品牌附加值,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海西州生態省牧業合作社產品體驗營銷中心在西寧火車站民族商貿城於2019年12月28日開始運營,成為海西特色農產品走出去的橋頭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