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二戰時期的德國,在火炮和裝甲車輛的製造上總能給世人帶來一些驚喜。“虎式”和“豹式”坦克、Sd.Kfz.250/251半履帶裝甲車等等,都是這個時期德國製造出的最好的武器裝備。

而在這些知名的裝甲武器當中,還有一款武器也是不逞多讓的存在,那就是斐迪南“象式”自行反坦克炮。它重火力、高防禦性的特點,就連他的對手蘇聯也是對其稱讚有加,回顧這款火力強悍的裝甲武器,還要把時間退回到遙遠的1941年。

一、元首的最愛


19世紀德國著名的話劇《魔彈射手》中,護林員卡斯帕慫恿護林員馬克思為了贏得射擊比賽,向魔鬼出賣靈魂換取7顆百發百中的魔彈,而自己最終也死在了第七顆“被愚弄的子彈”之下。一百多年後的1941年,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也得到了一門屬於自己的“魔彈”——74倍口徑的88mmFlak41高射炮。在之前的戰鬥中,88炮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這讓希特勒十分滿意,對88炮情有獨鍾的希特勒甚至等不及這門作為防空炮誕生的長管怪胎完成技術上的修改,就急不可耐的要求把這門炮裝進坦克炮塔,結果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灰。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實際上,當時德軍高層想要把88炮放在坦克身上的想法不止元首一人。時任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也是其中的一員,與希特勒的異想天開相比,施佩爾顯然更穩重一些。此時德軍的反坦克火力除了牽引式的88炮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基於輕型底盤再加裝反坦克炮的薄裝甲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殲擊車。為了提升這些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殲擊車的防禦能力,製造一款全新的重型裝甲自行反坦克炮就成了德軍的重中之重。在底盤的選擇上,施佩爾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即將量產的波爾舍(保時捷)虎式坦克底盤。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1942年8月21日,軍備部長施佩爾正式下令兵工廠生產一款以虎式坦克底盤為基準,搭載重型加農炮及配套設備的加農炮。後來該方案又被重新改為基於88炮的新型反坦克炮並且要求戰鬥室前裝甲必須有200毫米,側裝甲必須達到80毫米。2個月後,原波爾舍虎式坦克由於動力系統技術不過關被希特勒要求停止量產,但新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方案卻得到了通過,11月30日阿爾卡特公司接手該項目,德軍將這款新式火炮命名為130型。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阿爾卡特憑藉紮實的裝甲車製造經驗,只用幾周就完成了設計。他們將波爾舍虎式底盤動力系統整體前移,風冷引擎換成液冷,主炮也換成克虜伯公司生產的升級版Pak43/2型加農炮。130型的戰鬥室也設計成後置,目的是平衡火炮的重心,此外還可以給戰鬥時添加更厚的裝甲來平衡整車重心。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1942年底130型正式進行量產,車體的每一部分由阿爾卡特公司交給其他企業進行製造,最終各部分在尼伯龍根工廠完成整體安裝。3個月的時間,所有90輛車就全部製造完成,

1943年2月9日的一次元首會議上,130型突擊炮獲得了它的正式名稱——波爾舍 Sd.kfz.184,綽號“斐迪南”。首車於1943年2月14日下線,同年3月19日在新裝備展示會上接受了希特勒、古德里安、施佩爾等人的視察。

二、一切為攻擊而生


“斐迪南”反坦克車的許多特點,在當時都是屬於獨樹一幟的設計。比如電傳動裝置、後置的主動輪、後置的戰鬥室等等。由於加強了裝甲的厚度,使該車整體重量達到了68噸,成了一輛牢不可摧的重型戰鬥堡壘。車前部是駕駛室,後部的戰鬥室空間較大,方便車內人員活動和操作。戰鬥室頂部還有車長指揮塔,行進中車長可以站在指揮塔內,探出身子觀察戰場情況方便指揮。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武器方面,“斐迪南”也是武裝到了牙齒。主炮是一門克虜伯生產的Pak43型88毫米加農炮,全長9.2米,火炮為手動操縱,方向射界左右各為14度,火炮高低射界從-8度到14度之間可來回調整。炮口安裝有制退器,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

它搭配的炮彈也是多種多樣,如Pzgr.39/43穿甲彈發射時可在1000米距離擊穿傾斜30度、165毫米厚度的軋製均質裝甲板;發射Pzgr.40/43鎢芯​穿甲彈時,傾斜30度、193毫米厚的軋製均質裝甲板也能輕鬆擊破。此外“斐迪南”還攜帶了最大射程2000米,可擊破90毫米鋼板的破甲彈,這強悍的破甲能力,使其成為當時最強的反坦克戰車。炮塔頂部還可攜帶一部MG-34型機槍,備彈3000發。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雖然過厚的裝甲讓它的機動性大大降低,但“斐迪南”自身的發動機依然是當時的一個新穎設計,西門子舒克特500VA發電機組搭配兩臺波爾舍Typ101/1發動機,加上一個15:1的傳動比直接驅動車輪,組成這款破甲巨獸的全部動力系統。行動部分,”斐迪南“採用了成組縱向扭杆的懸掛方式,雖然抗衝擊能力會變差,但卻可以減少佔用空間,增加結構的緊湊性。誘導輪的佈置也較高,有利於克服障礙物,帶齒的誘導輪雖然會加大對履帶的摩擦損失,但卻可以防止行駛中履帶“掉鏈子”的情況發生。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在防護力方面,“斐迪南”炮塔的裝甲厚度達到了200毫米,車體前上前下的裝甲也達到了100毫米,此外還有100毫米的附加裝甲,這個厚度保證了“斐迪南”在正面不會被盟軍任何坦克所擊穿。側身和後部裝甲雖然只有60-80毫米,但即使這樣T-34這樣的坦克也得抵近到500米以內才能擊穿它。可以說“斐迪南”在任何方面已經成為了德軍裝甲車輛中的NO.1。

三、譭譽參半的實戰


1943年5月,所有被製造出來的“斐迪南”被全部編入德軍第653、654重坦克驅逐營,隨後加入的216突擊炮營,同先前兩個營一起共同組成了國防軍第656重裝甲殲擊團。7月5日凌晨3點半,656重裝甲殲擊團開始跟隨第九集團軍進行進攻,在最開始的進攻中,由於錯誤地將“斐迪南”作為突擊武器,造成許多戰車被反坦克地雷炸壞,無法動彈;雖然在下午653營率領步兵打下了蘇軍防禦支撐點,但完好的“斐迪南”只剩下了12輛。654營的“斐迪南”的損失則更為嚴重,其中2連的車輛幾乎全被炸癱。隨後對波內裡火車站的戰鬥中,剩餘可動的“斐迪南”被全部派上了戰場,戰鬥結束後所有的“斐迪南”全部損壞,不得不原地休整一天以便工程師對其進行搶修。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實戰前期表明,靈活不佳的“斐迪南實在不適合作為突擊火炮進行使用。隨後的作戰中,德軍將其重新作為反坦克殲擊車來使用,”斐迪南“恐怖的實力才得以充分發揮出來。蘇軍組織的多次坦克進攻,均被”斐迪南“一一化解,蘇軍坦克也拿這個龐然大物毫無辦法。截至8月,”斐迪南“的首戰行動暫時告一段落,為期三週的作戰中,”斐迪南“共擊毀了502輛蘇軍坦克和超過300個火力點及工事,這一成績可以說是十分優秀。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但“斐迪南”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第一就是其過重的身軀,在蘇聯泥濘的道路上很容易就陷進泥裡動彈不得,而維修連則要費勁周折的折騰上很久才能把這些趴窩的大傢伙從坑裡拖出來。在撤退時,由於許多橋樑無法承擔“斐迪南”過重的身軀,造成很多車組不得不為了及時撤退而爆破自己的座車。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第二就是致命的電傳系統故障,由於電傳系統過熱曾出現過車輛自燃的事故,這使得工程師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檢查車輛的電傳系統。此外還有第五處負重輪磨損過高、引擎馬力不足、主炮故障、戰鬥室溫度過高等等。

四、“斐迪南”的末路


針對實戰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1944年656重型裝甲殲擊團撤回德國本土後,尼伯龍根工廠對所有車輛進行了徹底的翻修。在改進了前面提到的缺陷以外,工廠還根據前線士兵的要求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如加裝車體前部的機電員機槍、增加發動機格柵防護罩,增加彈藥架容量,還增加了三號突擊炮F型採用的帶潛望鏡的車長塔,更換了邁巴赫HL120發動機以及敷設了防磁裝甲等。1944年5月1日,元首大本營下令所有的波爾舍Sd.Kfz.184坦克殲擊車名稱中的“斐迪南”綽號被移除,以“象”式取代。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1944年初的改造之後,656團653營1連於1944年2月底調往安其奧前線支援被包圍的內圖諾橋頭堡,但在後期的戰鬥中失去了全部“象”式殲擊車,剩下的回收排只能與2連和3連進行匯合。其餘的“象”式殲擊車也在經過庫羅維採和耶傑爾贊卡等戰鬥後也僅剩下12輛。

納粹“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重火力、高防禦的坦克殲擊車

在多次整合後,1944年12月15日,原653營2連改編為國防軍第614獨立重裝甲殲擊連,負責保衛首都柏林的安全。而這些龐然大物後最後的戰鬥是在1945年5月1日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戰鬥中失利,2輛“象”式被蘇軍俘獲,2輛在措森被擊毀和拋棄。而損失了全部座車的614連的殘存官兵多數逃出了柏林包圍圈後向英軍投降,這些曾經駕馭著第三帝國最不可一世的鐵騎的裝甲兵,最終親眼目睹了第三帝國的末日。

結語


綜合來看,無論是最初的“斐迪南”還是後來改進的“象式”,這個天生殘疾的魔彈射手在動力系統存在致命缺陷的情況下依舊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尤其是在戰爭最後階段德軍一路向國內撤退時,且戰且退的“斐迪南”“象”式在防禦式作戰中取得了很多驚人的戰果。

但也因為自身的潛力實在有限,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並沒有拯救納粹最終覆滅的命運,它所做的也只能是儘量拖延德國戰敗日子晚點到來罷了。


1. 《二戰裝甲武器大盤點——德國篇》

2. 《兇猛的“大象”,趣談德軍Sd.Kfz.184坦克殲擊車》

3. 《二戰納粹戰鬥史1939-19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