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疫情正盛,首相忙著吃“河豚”,河豚能吃嗎,不是有毒嗎?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有擴大的趨勢,有專家呼籲日本應當舉國行動起來,共同應對。然而就在前天(2月19日),日本首相安倍卻因為一個舉動,遭到網民痛批“不合時宜”:

他當眾品嚐了新鮮的野生河豚刺身,還大讚“口感爽脆”“最好吃了”。

日本疫情正盛,首相忙著吃“河豚”,河豚能吃嗎,不是有毒嗎?

河豚有那麼美味嗎?這個防疫關鍵時期,日本首相還跑去吃“河豚”,而且在我們的印象中,河豚不是有毒的嗎?那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愛吃河豚刺身呢?

日本疫情正盛,首相忙著吃“河豚”,河豚能吃嗎,不是有毒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河豚是什麼:


河魨為硬骨魚綱魨科魚類的統稱。自古以來中國食用的河魨皆生息於河中,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另有“氣泡魚”、“吹肚魚”、“河豚魚””、“氣鼓魚”(江蘇、浙江)、“乖魚,雞泡”(廣東)、“雞抱”(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用閩南話讀)(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等稱呼。古時稱“肺魚”。

日本疫情正盛,首相忙著吃“河豚”,河豚能吃嗎,不是有毒嗎?

河豚有毒

河豚確實是有毒的,古代中國人對於河魨毒性理解深刻。晉人左思《三都賦·吳都賦》便有“王鮪鯸鮐”之句,其注曰:“鯸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紋,性有毒。”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魨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太平廣記》亦云:“鯸鮐魚文斑如虎,俗雲煮之不熟,食者必死。”《嘉靖江陰縣誌》在“魚之屬”中提到:“河魨,……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丹徒縣誌》稱:“子與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內,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稱,食者必不肯棄。苟治不法,則危矣。”清代名醫王士雄稱:“其肝、子與血尤毒。或雲去此三物,洗之極淨,食之無害。”

研究發現河魨的毒素主要分佈於卵巢和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而精巢和肌肉是無毒的。

日本疫情正盛,首相忙著吃“河豚”,河豚能吃嗎,不是有毒嗎?

為什麼日本人愛吃,吃了又不會中毒呢?

自江戶時期,日本就流傳著嗜吃河豚的風俗,但驚心動魄的豚肉稍有不慎就會是食客最後的晚餐。後來日本的大學教授就開始研究河豚的毒性,認真地研究了各種河豚,並且將毒的強度、屬性、解毒方法都科學地驗證了一下,終於在1892年,從東京開始,各個地區都開始科學地吃起了河豚。

日本疫情正盛,首相忙著吃“河豚”,河豚能吃嗎,不是有毒嗎?

再到現代,政府終於讓步,在新的食品衛生法裡,詳細制定了關於吃河豚的規則,並且還設定了河豚廚師資格證的考試,有了這個資格的廚師,才可以科學地根據不同的河豚處理它們的毒素,才可以賣河豚。還詳細地列出了哪種河豚的哪種部位可以製作和販賣。

日本疫情正盛,首相忙著吃“河豚”,河豚能吃嗎,不是有毒嗎?

因此,對於現代人來說,河豚是可以科學食用的,不過在自己不懂如何烹飪的情況下千萬不要隨意食用。日本前一段時間在疫情初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現在日本的疫情出現了擴散的趨勢,祝願鄰邦可以安全度過難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