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代孕”的思考:母之爭,親之殤

母親,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話題,我們在母親的身體裡孕育,在母親的胸口前酣飲,在母親的懷抱中成長,在母親的嘮叨聲展翅高飛。胎兒時期因為臍帶離不開母親,嬰兒時期因為飢餓離不開母親,童年時期因為依賴離不開母親,成年後因為牽掛離不開母親。為什麼我們有母親,而細胞只有母體?是因為一個字“親”。懷胎十月是“母”,母子之情為“親”。

每一位母親都是女性,但並不是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成為母親,其中也有不同的原因。第一:男女平等的概念深入人心,義務教育使得女性在社會中與男性有相同的權利和自我提高的機會,女性比之前更有思維,更有社會存在感,可以在工作中獲得更高的認同度和滿足感,孕育是一個複雜又辛苦的過程,身體上的不適和荷爾蒙紊亂造成的情緒波動讓這一時期的女性無法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身材的變化和產後的背奶生活也是重回工作崗位的障礙。做一個合格的“母體”對女性的影響遠遠超過十月。第二,接收良好教育的女性大多在25歲後才能走入社會,在離開父母的城市裡,工作壓力和飲食不規律讓這部分女性加班熬夜,燒烤奶茶,夜夜點燈,難以提供寬鬆的孕育壞境,無法滿足成為“母體”的條件。對孩子的渴望也讓這部分女性在求子路中跌跌撞撞,屢敗屢戰。那麼,人類繁衍,基因遺傳的重任該如何解決?別急,找一個母體來完成豈不是讓事情變的簡單。追求事業的女性不必擔心仕途,身體不佳的女性不必尋醫問藥,所以,找代孕吧!

老婆不能挑,代孕可以挑啊。既然找代孕就要有嚴格的篩選標準。首先是人品好,能保守秘密(敏感話題哦),能遵守合約;第二教育程度要高,從胎教開始,贏在起跑線上;第三是性格要溫良,孕婦的情緒會影響寶寶的成長。合格的子宮加上精挑細選的種子,創造出來的產品必屬精品。這麼想來,有人代孕真好,不用吐到兩眼發黑,不用胖到XXXXXXL,不用擔心妊娠紋,不用忍受恥骨痛,不用失眠,不用尿頻,不用產前抑鬱......最主要的,不僅不用忍受分娩的痛苦,而且還能馳騁在工作中追求更高的平臺和更高的薪資,何樂而不為呢!

電影《母語》由詩人編劇王海平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沒有爭吵,沒有糾纏,沒有誇張的修辭,平靜的敘述著一位代孕母親(李妍)與男主人(張磬)和女主人(方韻)的生活。

《母語》中丈夫張磬與妻子方韻,他們事業有成,生活優渥,只是漸至中年仍沒有孩子這個問題讓自己和雙方父母頭疼,於是夫妻最終決定讓年輕女孩李妍幫忙代孕生子。實實在在的生活遠比一份合同複雜得多。簽了合同的李妍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輕鬆,揣著甲方的高價購買的物件,除了需要加倍小心,耐心呵護,以便早早交付使用外還得按照甲方的需求,在方韻外出時主動承擔家務。不僅需要保護甲方的產品還要照顧張磬的情緒和起居。原以為孩子生完是結束,但是孩子天生對母體的依賴折磨著兩個女人的精神。李妍害怕與孩子分離,方韻恐懼孩子與她疏遠。這部電影似乎更多地描寫一個女人如何變成一個母親的心路歷程。父母是孩子的物質供應商,還是情感呵護者?因為愛,孩子才是不可割捨的一部分。不是所有人都能準備好接受代孕帶來的一切事情,禁食之果非輕易可食之。

據說,代孕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在國外已相當常見,但是在國內,卻還未得到法律的支持和認可,基本上還是有錢人家的交易。這樣才會傳出“廣州富商借助試管嬰兒技術及找人代孕,順利產下八胞胎”的新聞。女人都能為母,懂孕育才可為親。連接母嬰的臍帶是生命的交融,是感情的交流,每一次胎動都是母子對話,每一次產檢都是母子的努力...“世上只有媽媽好”,不僅僅是因為母親生產之痛,更是因為孕育的責任。影片的英文名取做“be a mother”,意為成為一個母親。然而母親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親生母親?是因為有血緣關係,還是因為十月懷胎親自生育?我覺得母親最重要的是情,十月懷胎的孩子是生育情,領養的孩子是養育情,電影的最後,方韻從地震災區領養了一個女孩,正如她自己說的“我覺得我和她有緣分”。

希望每位女性都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母親,能找到自己的緣分。

《母語》:“代孕”的思考:母之爭,親之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