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歌頌女性的“奉獻”,不如肯定她們的“專業”

女醫護人員收到捐贈的衛生用品。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今天的節氣是“雨水”,氣溫回暖、河水破冰,鴻雁北歸,草木萌動。挺過了寒冬的花花草草,開始迸發出蓬勃的生機。

一大早,兩個好消息刷屏:“15連降”和“新增治癒超新增確診”。18日0時至24時,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56例,連續第15日呈下降態勢,其中遼寧、上海、海南、貴州、西藏、甘肅、青海、新疆(含兵團)等8地新增病例降為零。同時,報告新增治癒出院病例(1824例)首次超過新增確診病例(1749例)。在幽暗的隧道中蹣跚許久,我們終於看到了一點微光。朝著光的方向前行,我們終會走進光明。

抗“疫”戰場,女性頂起大半邊天

這兩天,我看到了網友、大V為“剃頭出征”女醫護人員抱不平,看到企業、婦聯等積極向一線捐贈女性用品。在這場戰“疫”中,最讓人觸動的,不僅是無畏逆行的英雄主義,更是那種對個體的尊重、對常識的迴歸、對生活日常的真實還原。

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並意識到:在這個“戰場”上,女性作為重要的力量,不再只是陪襯和點綴,也不是為了烘托母性光輝、強調形象反差而塑造的“典型”。那些男性本位視角的解讀不再“招喜”,人們呼籲迴歸女性本身,去正視並且肯定女性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她們的動人之處不在於“像男人一樣去戰鬥”,而恰恰是攜帶著女性的特質,靠著知識、經驗,悲憫、堅韌,溫情、靈動,成為這場戰“疫”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目前,身處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中,有多少女性?眼下並沒有確切的數據。上海市婦聯曾從戰鬥在疫情最前線的醫療衛生機構獲悉,醫生中有50%以上為女性,一線女護士更超過90%。

一些零星的報道,也可以支撐起這樣的判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中,共有131人,其中女性77人;江西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有138名隊員,其中女性88人;山西第一批137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其中有99名女性……另外,無論在記者鏡頭裡,還是援鄂醫療隊合影當中,女性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擴展到整個醫療行業,或許也是差不多的比例。丁香園的一篇文章曾經展示了一項來自《柳葉刀》雜誌的研究,比較了醫生性別對基礎醫療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在清單完成度、醫患溝通、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患者預後方面,女性醫生結果優於男性。

所以,在這場勇敢的逆行當中,我更看到了女性對職業的尊重。她們的獨立思維與專業水準,支撐著她們擔起重任。這源自奉獻精神,在深處也是個人與社會的價值共鳴。

陳薇、李蘭娟:身經百戰的“科研大牛”

“疫”無反顧,是為巾幗。這次戰疫中,女性科學家的身影同樣未曾缺席。

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陳薇院士。

1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帶領團隊進駐武漢。4天后,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比現有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確診速度——這是陳薇習以為常的“加速度”。

2003年,陳薇所在研究所在國內率先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確定了“非典”的元兇。2004年,陳薇就開始研究“埃博拉”。十年後,西非暴發埃博拉,陳薇率隊赴非。當年年底,世界首個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在軍事醫學研究院研製成功。從“別人家的孩子”到長髮飄飄的“清華學霸”,再到如今開掛的“科研大牛”,在陳薇身上,我們看到了知識與責任感對當代女性的賦能。

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年輕時的陳薇。

同樣讓我們看到這種能量的,還有73歲的院士李蘭娟。她給研究生們的第一堂課,總是16字:“嚴謹求實、開拓創新、勇攀高峰、造福人類”。

我們一般將這樣的理想稱之為“雄心”,彷彿這樣的宏大敘事、人類情懷只屬於“雄性”。但越來越多的女性知識精英的出現,正在扭轉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慣性”。

焦雅輝、張穎:誰說女性邏輯差?

談到這次的疫情信息發佈,“焦雅輝”恐怕是繞不開的人物。作為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她是調度數萬名醫護人員的負責人之一。在數次新聞發佈會上,由於不打官腔、有條有理、邏輯清晰、數據事實脫口而出,眾多網友直言被“圈粉”。專業、幹練、利落、溫情,是很多網友對她的評價。

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焦雅輝在新聞發佈會上。

在接受採訪時,她呼籲:不需要用英雄主義去號召醫護人員,實際上廣大醫護人員都是自發、自覺、主動地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工作當中來。只要防護用品到位、工作負荷合理、按時輪換,就能真正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和健康。

真誠不矯飾,務實不倨傲,很多人如是評價道。

“張穎”這個名字大家或許不熟悉,但她那段“福爾摩斯式破解聚集性疫情”的視頻曾在網上廣為熱傳。她用縝密的邏輯分析,破解了天津寶坻百貨大樓病例“傳播迷局”。

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張穎解釋天津寶坻百貨大樓病例傳播路徑。

張穎就職於天津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團隊,主要任務就是要鎖定病毒的傳播路徑並研判風險點。“真相只有一個”,張穎需要對感染者進行刨根問底式的詢問,並且回到現場去還原整個傳播過程,尋找病毒的蛛絲馬跡並鎖定密切接觸者——這其實就是一場“破案”。

或許是從日常辯理的場景中,很多人提煉出“女性不講理”的結論,繼而給女性蓋章“邏輯感差”。

但這種觀點真的能夠站得住腳嗎?起碼在焦雅輝、張穎身上,我們看到了理性帶給女性的睿智,也看到了共情、較真、耐心等感性品格在尋找事實邏輯上的優勢。

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方方。

最後,還有一位女性不得不提:方方。這位武漢的女作家用細膩與悲憫,記錄著武漢鎖城之後的點點滴滴,給密不透風的武漢打開了一扇文字的窗戶,這是關乎歷史的書寫,也是痛感壓力的釋放。在那些一餐食、一次通話的日常記錄中,我們感受著武漢民眾對病毒的恐懼,對生活的努力,對未來的堅守。真實的文字,透出的是希望的光芒;越是真切,越能滌盪恐慌。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回到開頭,今天是“雨水”,春天因這春雨才有了生機。

在這場戰“疫”中,那些散發著光彩的女性還有很多很多,她們或許不擅長豪言壯語,但正如這雨水一般,於無聲間給這場戰役帶來春的氣息。她們來了,不論你是否願承認,女性正在孕育著“水滴石穿”的龐大力量。她們不渴望“英雄主義”的宏大敘事,但請給予她們平等和尊重,正視她們的能力和專業。她們不是攀援的凌霄花,而是“作為樹的形象和男性站在一起”。

□孟然(新京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