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百“科”:疫情過後,企業關於產品成本的思考方向

產品降本是個大問題

但我們是要從設計開始,還是從砍價開始?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註定這一年將是不平靜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的困難,衝擊著企業的運行。除了直接衝擊著國內消費和服務,企業更要警惕未來由於疫情導致中國製造業的影響。疫情過後,製造型企業應當重新思考產品成本的方向,通過產品降本把疫情的影響降低。

技術降本or商務降本?


趣說百“科”:疫情過後,企業關於產品成本的思考方向

我們一直推薦的面向製造及裝配的設計DFMA®方法論及工具就包含這兩方面。理想情況下,企業在這兩方面投入足夠的力量去實施,就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降本。然而,現實卻並不是那麼容易。

在對比國外成本控制比較成功的製造型企業和國內典型的製造型企業後,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國外的成功企業更關注技術降本,而中國企業更願意優先考慮商務降本。這也直接導致了兩類企業在DFMA®方法的使用上產生很大差異。

國外的成功企業如通用汽車、福特、GE、科勒、戴爾、惠而浦、博世等,他們公開發表的運用DFMA®降本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講如何通過新的設計降低產品的總成本,中間也會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從組織架構方面的調整。

而中國的企業往往首先關注如何使用DFMA®方法算準產品的製造成本,尤其是供應商提供的產品的真實成本,我們也稱其為“應該成本”,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和供應商談價。

這裡,我們想分析一下中國企業這樣思考的原因,以及可能由此產生的問題。

商務降本是中國企業解決成本壓力“最快速”的方法?

中國的企業普遍缺乏體系化的產品成本管控機制,即從設計環節到生產再到銷售,成本的管理是不連貫的。而且,如果首先從設計入手降本,就要改變以往的設計,做更多的測試,新開模具,也就意味著更大的資金和時間投入。這些投入往往讓企業知難而退,因為大部分中國企業更關注短期效益,缺乏長遠的規劃和佈局。

因此,在成本壓力較大的時候,自然會想到一個看上去最快速的方法 —— 找供應商談降價。而當這些企業得知DFMA®可以估算供應商產品的應該成本的時候,就以為可以輕鬆找到供應商的底線,在談價時取得較大的主動權。這看似“最快速”的方法卻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侷限:

1. 企業寄望於DFMA®方法及軟件可以準確地計算出供應商的成本,而不願意花時間去更好地瞭解供應商的實際情況;

2. 如果供應商比較強勢,即使企業知道了供應商的真正成本也很難談價;

3. 即使供應商價格可以談下來,可產品本身並沒有發生變化,降本的空間也是有限的;

4. 如果沒有設計和工藝上的優化,供應商的價格會很快降不下去,因為如果供應商沒有了利潤,就無法繼續提供產品。

首先,我們來談談應該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發現有哪一款軟件可以直接計算世界上所有地方每一家供應商的製造成本,因為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有的軟件都是基於標準工藝算法和標準數據庫(或者有代表性的數據庫)來進行產品製造成本計算的。因此,軟件可以提供的是比較科學的工藝邏輯,以及可做參照的數據庫。如果要計算出在世界上某一個角落的某家供應商的實際製造成本,就一定要了解這家供應商的實際情況,如所使用的設備型號、原料來源、具體工藝、當地的勞動力薪資水平等很多信息,然後再把這些信息更新到軟件算法參數中,才可以比較準確地算出他們的生產成本。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企業的採購人員和懂製造工藝的技術人員到供應商現場瞭解情況。顯然,這是要付出相當的時間和成本的,並不是坐在一臺電腦前,用一個成本計算軟件就可以算準的。

再者,即使可以做到準確計算供應商成本,如前所述,能降的成本也還是有限的。要抓住更多的機會還是要從技術降本考慮。

技術降本幾乎成為國外企業的一種信仰

前面提到的那些國外的成功企業,都在技術降本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有數據顯示,在財富500強的公司裡,有60%的製造型企業在使用DFMA®方法管理產品成本, 而重點都在通過設計降本。

在過去幾年對DFMA®應用案例的研究以及在DFMA®國際論壇與這些知名企業的深入交流中,我們發現,通過設計降本幾乎成為他們的一種信仰。

有信仰,就會有熱情,就會有真正的、持續的投入。同時也會帶動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來做設計降本:惠而浦公司有一個做全面產品成本管理TCP的全球性團隊,運用DFMA®方法從設計端做降本工作,同時還常年指導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如海信進行設計降本;雷神軍工每年至少要做200個DFMA®項目,覆蓋所有系列的產品...... DFMA®已經成為這些企業做產品設計的主要方式。

DFMA®降本設計的具體做法是:在設計環節中,工程師可以提出各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在儘量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從有利於製造和裝配的角度去設計,然後再使用DFMA®軟件計算不同方案的成本。這時候使用標準算法和數據庫即可,因為重點是要了解不同方案之間的成本差異,並初步評估哪個方案更接近目標成本。如果所選的方案算出的成本過高,可以儘早進行設計上的優化,再計算成本,直到達到目標成本。如此一來便能在設計早期控制好整體產品的成本,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綜上所述,儘管計算供應商成本看似是最快速的方法,但降本空間有限,而且也還要考慮去更多瞭解供應商的實際情況,做合理的計算。從長遠規劃和佈局考慮,企業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設計環節,在DFMA®方法指導下和軟件的輔助計算下,在概念階段達成目標成本。

欲速則不達,這是每家企業都應該認真考慮的。

注:DFMA®是科理諮詢在中國的註冊商標


趣說百“科”:疫情過後,企業關於產品成本的思考方向


朱踐知

科理對標創新中心總經理

南開大學光電子半導體物理及器件碩士

中歐商學院MB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