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深圳大學總醫院急診科的抗“疫”日誌

“沒想過偉大,但我們是醫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戰線,責任在肩,使命必達!”

深圳大學總醫院急診科一直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在這裡,有這樣一群勇士,於家人而言,他們是父母、是愛人、更是兒女,而當疫情來臨,他們義無反顧地化身白衣戰士,不計報酬,無論生死,以身為盾,守護著大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不到24小時 從無到有 “總院速度”啟用新隔離病房

早在 “新冠肺炎”還未露出洶洶來勢之前,深圳大學總醫院就時刻關注著武漢疫情的即時動態。1 月 3日,醫務部召開了“應對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爆發流行傳染病工作協調與部署會議”,提示急診科高度關注不明原因肺炎和發熱患者,嚴格執行各項院感制度,做好個人防護,並準備留觀區、EICU隔離病房,一道無形的防線悄無聲息地築起了。

深大總醫院建院之初的定位,就是一所綜合性的醫院,由於本身並不是傳染病專科醫院,出於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精準預判,醫院決定立即對部分區域進行改造,正面迎戰、分區收治。

為了讓院感流程設計更科學有序、更專業規範,全院的領導和院感專家,馬不停蹄地在院區內實地勘察、研究改造方案。在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方案最終成形。

急診科內原包括分診、搶救、留觀、輸液、病房、EICU五大區域,分涉兩個樓層,考慮到要將發熱患者與普通患者清晰分流,分區管理,最佳方案是將一樓留觀區、二樓綜合病房及EICU改造為隔離病房。

作為急診科的負責人,韓偉心裡不免咯噔一下,現有的條件,很難達到正規標準要求,但既然“要打仗”,那就要創造條件迎難而上。急診科全科人人上陣,參與到繁重的搬運佈置工作中,調整佈局,把部分輸液區、留觀區、倉庫以及原未曾啟用的EICU等空間騰空備用,佈置及增加隔離區面積。這些工作只要進行區域封鎖、標識標牌指示、安保管理就基本可以實現,但在對最關鍵區域——隔離病房的改造中,遇到了難題——按照院感要求,需要分為“3區2帶2通道”,即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2條緩衝帶、患者通道、員工通道。

除了請院感專家會診指導,韓偉和鍾海燕沒少為這裡的一些“小”問題,抬“大”槓,對於隔離區一線的醫護來說,怎麼進出、哪裡能走、哪裡不能走,走到哪裡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所有的操作必須經過院感嚴格設計。他們深知,“事關疫情防控,再小也要較真”,經過反反覆覆演練設計,最終決定做好“加減法”,即增加隔斷,減少出口等。

“這樣一來,總醫院將疑似新冠患者分區收治,每一處都有嚴格的區域劃分並進行了隔斷,嚴格遵循了潔汙分離,並確保疑似患者的隔離病房為單人間,將患者之間、醫患之間交叉感染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1月20日,不到24小時,在醫院的支持下,一個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整體隔離病區,在原急診科一樓、二樓隔離病房及EICU的基礎上“拔地而起”。如此一來,急診科已然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醫院了。

深圳大學總醫院急診科的抗“疫”日誌

科學救治 保障有力

就在籌備綜合病區改造、“戰場”成型的同一時間,急診科“盤點”了科室人力,鍾海燕護士長向護理部申請支援,調配人手。醫務部、護理部、院感等科室也十分給力,緊鑼密鼓協調籌備,落實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物資,僅一天,第一梯隊5人迅速安排就位,第二梯隊5人備班。

架構確定、環境改裝、人員調配工作一步步到位,此外,對每一位進入病房的同事進行標準預防措施培訓,才能保證戰鬥小分隊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特別是進行員工穿脫防護服的強化培訓。

這段日子,就連平時雷厲風行的韓偉主任,都成了最“婆婆媽媽”的人,只要發現有防護做得不到位的同事,嚴厲批評、絲毫不留情面。鍾海燕和劉偉兩位護士長也是“吹毛求疵”,恨不得“一日五練”,每天檢查落實預檢分診處人員戴口罩、戴手套等防護措施,要求針對發熱病人、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診治流程、轉運流程預演練,人人爛熟於心。並對每一個前來就診的病人進行流行病學、發熱等篩查,詳細登記、日報。

收治醫院第一例高度疑似患者 驚心動魄 拉響“集結號”

1 月 23 日這天開始,前來就診的發熱患者明顯增多,鍾海燕明顯感覺到,“氣氛有些不一樣了。”她清楚的記得,有一名大學生,發熱、乾咳,床旁胸片沒有異常,但是流行病學史明確,醫院要給他做CT,他被暫留在急診發熱留觀區。

突然,這位年輕的小夥子不知道什麼原因躁動起來,在取藥窗口、出口等幾個公共區域之間走來走去。幾位護士耐心地上前勸導,希望他能儘量不動,既保護自己,又儘量減少和其他就診患者的接觸可能。

當天,鍾海燕護士長就在醫院疫情防控小組現場查行時提出了這個問題,急診預檢分診需進行發熱預檢和普通預檢,對急診病人進行合理分流,以防止交叉感染。院感專家現場查看後迅速採納建議,決定24小時全面啟用發熱門診,同時輔以增加留觀區地標、關閉門診大樓其餘通道、隔斷和通道流線設計。

兩天後,傳來這位年輕患者核酸陽性新冠確診的消息。而回憶起當天的點點滴滴,幸好一線醫護人員高度警惕,防護到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除他之外,急診科也遇到多例後續篩查報告陽性的情況,但都因為採取防護措施有效,未造成任何醫護人員交叉感染。

急診目前接診留觀了多例疑似病例,綜合病區收治了多例患者,其中確診多例已轉入市定點醫院,工作井然有序進行,並創造了“醫護人員零感染、感染病例零漏診”的記錄。

危險面前 急診處處是戰場

隨著疫情不斷髮展,深圳市確診和疑似病例數也在迅速增加,為減輕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壓力,深圳大學總醫院被深圳市衛健委指定為首批“第二病區”定點醫院,專門接收核酸檢測為陰性但仍需繼續治療的患者,收治病房就設置在急診科。作為總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的最前線,意味著急診科的醫護人員要面臨比其他科室大得多的病毒感染風險。

1月31日中午,醫院接到市衛生主管部門關於接收南科大西麗醫院住院患者的任務,當天傍晚,由院領導統一部署,醫務、護理、臨床、後勤等通力合作,接收工作就有序安排運轉起來。

“急診天團”再次全員上陣,醫生、護士、司機等各司其職,配合來回在西麗醫院和我院接轉病人、測體溫、詢問病史、過床、分流、護送患者到病房、辦理住院,讓51 位患者特別是危重患者安全轉院,直到深夜 12:05 結束,安全圓滿完成任務。

而走上隔離病區戰場的一線醫護,除了要做咽拭子採樣等高危操作的工作之外,往往還要身兼多職,治病更醫心。

這裡留觀的大都是發熱患者或疑似患者,對於疾病的恐慌和隔離病房內的孤獨感,讓患者普遍心理壓力更大。曾有位疑似患者不顧勸阻,試圖衝出隔離病房去外面取外賣,被勸回到病房後,在電話裡大吼:“快給我充電器,不給就走出隔離病房!”主管護師畢昌齡盡力安撫著他的情緒,並且幫助患者借到了充電器,終於令他平靜了下來。

黃敏強說在隔離病區裡,有些患者很配合我們,但也有些患者溝通起來要更耐心。我們有時像“宿管”、有時候像“心理醫師”、但更像他們的“臨時家人”。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同時也保護好自己,給他們信心。”

彼此溫暖,照亮前行,感謝每一個不可或缺的你

急診科平時就是醫療機構的第一戰線,負責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年365天,1天24小時,全年無休。此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急診人絲毫不退,全體取消春節休假,不少人放棄了和家人團聚或出遊的行程。

“使命擔當在肩,我們必須冒這個險。我是科主任,我先上!”急診科主任韓偉第一個站出來,科室其他人員全部自願報名參加!

韓偉的手機,每天平均接上百個醫療電話,而已發出千餘條微信中,只有一條是回覆家人的:“我在上班,忙,不用擔心,你們先休息”。

深圳大學總醫院急診科的抗“疫”日誌

護士長鍾海燕風風火火,能安排科裡所有的大事小事、記得住流程上每一步細節和護理改進問題,卻老是忘記婆婆叮囑她買菜的信息:“非典的那年就是婆婆幫我帶著孩子,讓我安心上前線。現在我又上前線,她心裡有意見,其實都是心疼擔心我。她在深圳幾天,我連頓飯都沒給她做。可是沒辦法,責任心在這裡,我們不會退的。”

主任醫師韓溟正準備進入隔離病房為患者做咽拭子採樣,不管是作為二線醫師,還是專家組成員,他一直默默堅守著,幾乎通宵達旦地“扎”在科室,非值班日也常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接到籌建急診發熱留觀和急診發熱住院病房疫情支援信息後,黨支部書記黃敏強身先士卒報名,高危操作也總是第一個親身示範,篩檢會診病人、帶著年輕醫生理順各流程。

護士長劉偉已經記不清上次見到兒子是什麼時候了,往往天剛亮就出門,好幾天回去一次時兒子已經進入夢鄉。每當晚上兒子特別想她,在電話那頭哭喊著要想要媽媽時,她也只能通過視頻電話安撫和鼓勵兒子。

主管護師楊樂讓愛人帶著兩個孩子回了老家,“支”開最牽掛的人,“自己一個人,隨時好加班”,他一忙起來就沒點,常常趕最後一班地鐵回家。

護師何慧去年過年就沒有回家,這次又主動放棄了年休假,大年初一就跑回到科里加班,協助護士長劃定三區,制定上下班流程。心細如髮的她成了科室內部避免交叉感染的小“守門人”,為所有同事準備工衣、拖鞋、毛巾、洗髮水和沐乳露等生活及沐浴用品,決不把病毒帶回家。

胡依依成了新病區上崗第一人:“說不害怕是假的,就算自己再勇敢,再無畏,卻也害怕父母在家擔憂,每次推開隔離門之前內心也是很忐忑,我就自己調整心態,好好檢查自己的防護措施。”

轉運患者的夜裡,在急診科輪轉的消化內科醫生杜井峰看到一個老人連抱帶拉領著兩個孩子,他幫著老人從120急救車上拿行李時問起了孩子的父母,老人輕輕地說,確診被隔離了。“那一刻,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可惡的病毒給大家帶來了太多的痛苦和不便。作為醫生,我就想為大家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

四十多歲的陸秀娥,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物業管理崗位護理員,每天干到晚上11點多才離開醫院,“醫療的工作我幫不了很多,後勤的事務交給我多做一點,醫生護士就可以少幹一點。”(賈孟傑 深圳大學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