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常見書中言道“方寸已亂”,“方寸”二字何解?從古至今,這兩字的釋義有何變化?

不為何足道哉


“方寸已亂”中“方寸”今解;

方寸之間,可盛可衰,可紅可黑,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遠可近;

可不動如山嶽;

可柔情似水流;

可三九寒天繁花滿地;

可六月飄雪竇娥冤情;

題主說到三國志中徐庶事母,“方寸已亂”矣!

我來給你說全面吧!

徐庶化名單福扶佐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看在眼裡,痛在心上。

差人模仿徐庶母親筆跡,把徐庶騙至許昌,導致母親自縊而死,徐庶的方寸亂了嗎?

根本沒有: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不發】;

平生終不為曹操設一計;

曹操所賜,據不接受;

這是亂方寸之人能做出來的嗎?

曲解歷史,歪曲歷史,都是對歷史的極大不負責任。

我在舉證一個,

當時被人看不起,

不太有名的一個大人物。

他寫的詩;

摘錄:

其一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其二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人生在世【三勝三敗過到老】。【得何足喜,失何足憂】。動不動就方寸已亂,這樣的人,不是短世:就是短命;

向古人學一學,把持住,臨危不亂的心態。不要動不動就亂方寸!

無故加之而不怒:

無端指責而不驚: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古語【知足者常樂,能事者自安。】

方寸已亂,還是方寸嗎?可能會變成多邊形。

就會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請不要隨隨便便方寸已亂;

漫無目的,行短視之舉;

要多行善道,學會常開方便之門。

方寸之間存未來!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常見書中言道“方寸已亂”,實際上是說,人在遇到突然的變故(或是至親之人的死亡,暴病,意外的傷害,或是財物已經失去或正在遭到侵害),精神受到打擊,不能冷靜的思維,客觀的判斷,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在中醫中,心主神志。因此,現在人們說的腦子想問題,古代都說是心想。直到現在,研究人思維規律的學問還叫心理學。

平常,人們在胸前用手摸,感到心臟跳動的位置也就是一寸見方的地方。因此,方寸之間就成了心臟的代名詞。而在《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的居住地,靈臺方寸山是代表心,三星斜月洞說的還是心。可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

又趣味無窮。

因此,用方寸已亂,代表不能冷靜的思考問題,自古至今沒有變化。



白楊731


方寸,起源指心臟和腦海。現在一般指首腦機關。變化之處在於,原來方寸是指個人的行為,現在多數指向決策機構或者決策群體。

方寸已亂:表示心神不寧,亂了陣腳,毫無主張且失去章法。\r

方寸出自戰國時期,鄭國的列禦寇,又名列子。列子所著“仲尼”裡,有關方寸的應用。\r

原文: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r

譯文:唉!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裡已經空虛了,幾乎是聖人了!你的心已有六個孔流通了,只有一個孔還沒有通達。現在人把聖明智慧當作疾病的,可能這樣的吧!這不是我淺陋的醫術所能治好的。\r

“三國志蜀書篇諸葛亮傳”裡關於方寸的表述。\r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r

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和劉備告辭說:“我本來想和將軍您,共同謀求稱王稱霸的基業,憑的就是這顆心,現在,我的母親已經被俘,我的心情大亂,我對您的事業,可能已經沒有什麼幫助,所以,我懇求從此和您告別。”\r

這是古代對於方寸的應用,還有很多典籍裡,有關方寸的語言表達,我就不列舉了。\r

由方寸,引申到現在疫情時期,國難當頭之際。希望大家要保持冷靜,不要亂了方寸。服從政府有關部門的安排,聽從政府有關部門的指揮,不傳謠,不信謠。不聚會,不訪親。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控制疫情人人有責,同時,也是為了你自己的健康。\r

我國政府在控制疫情,以及救治冠狀病毒感染者等方面的決策,都非常及時和準確,方寸不亂,始終保持控、防結合,雙軌並行的思路,使疫情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控制蔓延,一切都在逐漸的恢復中。\r

以上就是關於方寸我的應用,一個是方寸是對應個人的應用,另一個方寸是對應執政機關的表述。不當之處,請斧正。\r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你可以評論或者點贊和轉發,謝謝你!



琅公


方寸,是面積,這個面積很小,就一寸見方的地方。

方寸也很大,因為它特指人的思緒,心中的千軍萬馬,心中的萬事萬物。

從古到今,方寸就是方寸,沒有改變,它就是指心。

方寸大亂就是心亂,心中的意也就跟著亂,所以心煩意亂,詞不達意。

方寸大亂是很危險的,它影響你的情緒,影響你的決策,還有你的判斷力。

考試的時候如果方寸大亂,什麼題都不會做了,思維變的顛三倒四,錯題不斷,影響升學。

打仗的時候如果方寸大亂,決策就會變的不明智,戰爭必然失敗。

回答悟空問答的時候如果方寸大亂,就會東一榔頭西一斧子,答到亂七八糟。

律師如果方寸大亂,辯論就失去了邏輯,官司必敗。

醫生看病的時候方寸大亂,就會誤判病人的病情,有生命危險。

司機如果方寸大亂,車禍馬上發生,就在前方一公里處。

總之,不論幹什麼事,我們都要穩住陣腳,千萬不要亂了方寸!





遠方遠方2


小明不請自來,幫你回答。

一、成語出處

“方寸已亂”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這句話講的是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了,以此來要挾徐庶歸到自己帳下為自己效力。在這種難受糾結的情況下,徐庶指著胸口對劉備所說的一番話。那麼從這個情景來做一個解釋,大概的意思就是內心矛盾混亂的意思。

二、具體釋義

我們現在拆開翻譯成語的意思,方寸原本指很小的地方,在這裡引申為心臟的意思,所以成語的意思指一個人心煩意亂,六心無主,沒有心思做事。

三、演變意義

這句成語目前來說沒有演變意義,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使用仍是以原意為主。

  • 例如:我的方寸已亂,斷無道理可計議了。(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 冰心《往事(二)》:"母親坐在中間屋裡,看見我,眼淚便滾了下來。我那時方寸已亂!”

跟著小明讀經典


指心緒已被擾亂,行動慌亂。

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白話譯文:現在他的老母親丟了,他的心緒已經擾亂了,沒有了主張。

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徐庶輔佐劉備有功,曹操一心想網羅他,就把他的母親騙來,要她寫信召徐庶回來。徐庶接到信後,知道這是曹操要挾他,無奈地對劉備說他方寸已亂不能興漢除暴了,只有回去救母,然後把隱居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推薦給劉備。

近義詞有

心神不定:心裡煩躁,精神不安,

如坐針氈: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出自房玄齡《晉書·杜預傳》。

反義詞:

無動於衷:意思是一點兒也不心動。指心裡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也指這個人呢:面對他人的建言或者批評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兩隻耳朵聽到就好像什麼也沒收到一樣,講了也沒用,說的也不聽,絲毫不為所動。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裡很坦然。安:安靜;安然;理:情理;得:適合。


作家曹旭峰


以我看來這個方寸應該是心,亂是代表著情緒亂了,了凡四訓雲古禪師言,一切福德,不離方寸福田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容易被我們所見所聞所想,而亂了方寸,這個方寸就是新地,也就是經常被情緒所困擾就會出現我們的喜怒哀樂。

很多影視作品都有攻打城池這一鏡頭,往往都會有一個城門守將來實時報軍情,剛出現的一句話就是情緒萎靡方寸大亂矣。失敗已成定局,等等。

還有高手與高手之間的下棋,心平氣和的,情緒穩定的一般都非常的冷靜沉著,有的性格焦躁的就會出現非常鮮明的對比所以我認為方寸指的是心,又俗稱心地,亂是指情緒。所以方寸一亂指的是,始料未及的突發情況,讓情緒出現混亂出現行為比平時較為特殊,所以古人才會用,方寸已亂來形容一個人的狀態。感謝回答您的問題,謝謝。



秋天的一粒穀子


方寸,本指一寸見方的心部,又做寸心。

其釋義有二:一是內心世界、心神;二是元神居所,泥丸宮。

方寸已亂中是心神的意思,心神已亂。

方寸一詞,歷來有多種解釋:

1.方始一寸。極言矮小《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2.一寸見方。《吳書》雲"方圍四寸",則知秦璽方寸耳。

3.指心。腦海。唐劉知幾《史通·自敘》"凡有異同,蓄諸方寸"。

4.心緒,心思,心得。《魏書·董紹傳》"老母在洛,無複方寸"。

唐 劉商《胡笳十八拍》"遂令邊雁轉怕人,絕域何由達方寸"。

元 張可久《朝天子·春思》"淚粉涕痕,傷春方寸"。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況臣大仇未報,方寸搖搖,自不知謀,安能謀國?"

清 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

姚雪垠《李自成》"你千萬不要再存糊塗念頭,亂我方寸。"


明明如月49


方寸已亂就是指心神不定,所以很明顯這裡方寸是指心神,心神在方寸大的地方,與解剖學所指的心臟沒有關係。修道之人有種說法,就是在人的膻中穴處有一個所在,大不過方寸,是心神所在的地方。修煉之人在打坐的時候有內觀此處的,功夫深者可以入定見到元神。



看山禪院


意思就是心思已經混亂,不能確定主意了。

【解釋】:心已經亂了。

【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又例】:我的方寸已亂,斷無道理可計議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方寸,本指一寸見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心煩意亂,沒有主見謂之方寸已亂。

詞語解釋:

方:象形。下從舟省,而上有並頭之象。故知並船為本義。本義: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

寸:指事。小篆字形,從又,從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處。“寸”是漢字部首之一,從“寸”的字往往與“手”有關。本義:中醫切脈,稱距離手腕一寸長的部位為“寸口”,簡稱“寸”。

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仲尼》:“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白話釋義:我看到你的心了:一寸見方的地方空了。

引證:

1、方始一寸。極言矮小。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釋義:不考慮立足的根本,而使其齊於末端,一寸之小的樹木,可以比高樓更高。

2、一寸見方。

《淮南子·說山訓》:“視方寸於牛,不知其大於羊;總視其體,乃知其大相去之遠。”

釋義:著眼點在牛,不知道他比羊更大;總起來看整體,才知道他們大小差的極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